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91,分20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5  7  8  9  10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咿嚘
渺莽
不洁
暗昧
朣胧
晦昧
不知道
发花
不净
混浊
昏然
微晕
懵懵
重浊
惺松
《國語辭典》:咿嚘  拼音:yī yōu
拟声词:(1)形容叹息、吟咏声。唐。韩愈〈赴江陵途中寄赠王二十补阙等三学士〉诗:「亲逢道边死,伫立久咿嚘。」(2)形容鸡鸣声。唐。柳宗元〈吊屈原文〉:「牝鸡咿嚘兮,孤雄束咮。」(3)形容含糊不清的低语声。唐。韩愈、孟郊、李翱〈远游联句〉:「巴语相咿嚘,默誓去外俗。」
《漢語大詞典》:渺莽
(1).烟波辽阔无际貌。 南朝 宋 鲍照 《望水》诗:“ 河伯 自矜大, 海若 沉渺莽。” 五代 张泌 《河传》词:“渺莽云水,惆悵暮帆,去程迢递。” 宋 叶适 《北村记》:“而来鸥去鸟,风帆浪楫,恣肆渺莽,不知其所穷。” 清 谭嗣同 《仁学》二一:“引稽天之泽,苏渺莽之原。”
(2).模糊不清楚貌。 宋 王安石 《梦黄吉甫》诗:“岁晚洲渚浄,水消烟渺莽。” 宋 苏轼 《和陶归园田居》之二:“春江有佳句,我醉堕渺莽。” 明 袁宏道 《登定州开元寺塔》诗之二:“我醉中山酒,兴衰渺莽间。”
《漢語大詞典》:不洁(不潔)
(1).不干净,不清洁。 唐 皮日休 《九讽·遇谤》:“有肪兮,点而谓之不洁;有泉兮,壅而谓之不决。”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爱奴:“夫人雅敬先生,恐诸婢不洁,故以妾来。”
(2).指污秽之物。墨子·备穴:“审知穴之所在,穴而迎之,穴且遇……灌以不洁十餘石。”孟子·离娄下:“ 西子 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 朱熹 集注:“不洁,污秽之物也。”资治通鉴·唐敬宗宝历元年:“司马贾 直言 入责 从諫 曰:‘尔父提十二州地归朝廷,其功非细,祇以 张汶 之故,自谓不洁淋头,竟自羞死。尔孺子,何敢如此!父死不哭,何以为人!’” 胡三省 注:“今人为屎为不洁。”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金世成:“ 金世成 ……忽出家作头陀。类颠,啗不洁以为美。犬羊遗秽於前,輒伏噉之。”
(3).喻情欲。管子·心术上:“扫除不洁,神乃留处。” 尹知章 注:“不洁,亦喻情欲。”
(4).喻淫秽。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蜀冈录》:“ 孙大成 妻 裔氏 ,居 珏桥 ,幼以孝称,初归 大成 ,见其母与妹不洁。”
《國語辭典》:暗昧  拼音:àn mèi
1.真伪不明。「暗」文献异文作「闇」。汉。王充《论衡。谢短》:「上古久远,其事闇昧,故经不载而师不说也。」
2.隐蔽、暧昧。《清平山堂话本。刎颈鸳鸯会》:「朱秉中因见其夫不在,乘机去这妇人家贺节,留饮了三五杯,意欲作些暗昧之事。」也指隐蔽、暧昧的事。元。郑廷玉《后庭花》第三折:「这桩事其中必有暗昧,你与我仔细究问,多因是我夫人做下违条犯法也。」《三国演义》第三回:「今虽奉诏,中间多有暗昧。」
3.愚昧。亦指愚昧的人。《国语。郑语》:「今王弃高明昭显,而好谗慝暗昧。」《三国志平话》卷下:「刘璋暗昧,奸臣弄权。」
4.幽暗不明。三国魏。曹植〈文帝诔〉:「三辰暗昧,大行光之。」唐。韩愈 祭湘君夫人文:「伏以祠宇毁顿,凭附之质,丹青之饰,暗昧不圭,不称灵明。」
《國語辭典》:朣胧(朣朧)  拼音:tóng lóng
月色将明的样子。晋。潘岳〈秋兴赋〉:「月朣胧以含光兮,露凄清以凝冷。」
《國語辭典》:晦昧  拼音:huì mèi
1.天色阴沉、昏暗。南朝梁。吴均〈送柳吴兴竹亭集〉诗:「踯躅牛羊下,晦昧崦嵫色。」唐。韩愈〈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诗:「我来正逢秋雨节,阴气晦昧无清风。」
2.隐晦不明、模糊不清。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二四。滦阳续录六》:「庙祝棋道士病其晦昧,使画工以墨钩勒,遂似削圆方竹。」
3.愚昧无知。《北齐书。卷三。文襄帝纪》:「彼当嗤仆之过迷,此亦笑君之晦昧。」
《国语辞典》:不知道  拼音:bù zhī dào
不晓得、不清楚。如:「不知道路」。《红楼梦》第六四回:「此时总不过为的是子嗣艰难起见,为的是二姨是见过的,亲上作亲,比别处不知道的人家说了来的好,所以二叔再三央我对父亲说。」
《國語辭典》:发花(發花)  拼音:fā huā
1.开花。如:「绿树枝头春意闹,发花知多少?」
2.发昏。如:「真是年纪大了,蹲一下站起来,眼前发花,一阵晕眩。」也作「花发」。
《漢語大詞典》:不净
(1).不干净,肮脏。 汉 王充 论衡·雷虚:“夫人食不浄之物,以不知有其洿也。”
(2).指心有秽杂之念。晋书·谢重传:“卿居心不浄,乃復强欲滓秽太清耶!”《京本通俗小说·西山一窟鬼》:“因你凡心不浄,中道有退悔之意,因此堕落。”
(3).佛教语。指贪欲之类不清净的行为。 唐 王梵志 《饮酒是痴报》诗:“情知有不浄,岂不岸头行?”
《國語辭典》:混浊(混濁)  拼音:hùn zhuó
1.不清洁、不清澈。《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二回:「这种混浊不堪的,要算第六泉,那天下的清泉,屈他居第几呢?」也作「浑浊」。
2.比喻社会环境昏乱、黑暗。《史记。卷八四。屈原贾生传》:「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三国志。卷五七。吴书。张温传》:「艳性狷厉,好为清议,见时郎署混浊淆杂,多非其人,欲臧否区别,贤愚异贯。」
《漢語大詞典》:昏然
迷糊不清。列子·黄帝:“昏然五情爽惑。” 唐 薛用弱 集异记·蔡少霞:“神思昏然,不觉成寐。”《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论排外当有预备》:“以故国家之屈辱失败,纷至沓来,而举国昏然,方且以研究外交者为荒傖而狂怪。”
《国语辞典》:微晕(微晕)  拼音:wéi yùn
模糊不清的光影,指曙光而言。
《國語辭典》:懵懵  拼音:méng méng
1.无知的样子。唐。岑参〈感旧赋〉:「上帝懵懵,莫知我冤。」
2.模糊不明的样子。南朝梁。江淹〈贻袁常侍〉诗:「铄铄霞上景,懵懵云外山。」
《漢語大詞典》:重浊(重濁)
(1).浓重浑浊。《淮南子·天文训》:“宇宙生气,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 鲁迅 《准风月谈·喝茶》:“去买了二两好茶叶……却不料郑重其事的来喝的时候,味道竟和我一向喝着的粗茶差不多,颜色也很重浊。”
(2).谓声音低沉粗重。世说新语·轻诋“何至作老婢声” 南朝 梁 刘孝标 注:“ 洛 下书生咏音重浊,故云老婢声。” 茅盾 《子夜》十四:“他的声调很急促,很重浊,显然他把眼前这件事看得很严重。”
(3).谓字体臃肿鄙俗或文字繁冗凝滞。 宋 魏泰 东轩笔录卷十五:“ 开元 、 天宝 以后,﹝字体﹞变为肥厚,至 苏灵芝 辈,几於重浊。” 金 王若虚 《史记辨惑七》:“自 园 ( 李园 )用事以下,冗复重浊,殆不可读。”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七章第七节:“同一风气中成长起来的书家, 苏灵芝 字肥而重浊, 颜真卿 字肥而健壮,人品不同,书品也不同。”
(4).犹言不清白,糊涂。 元杨显之《酷寒亭》第三折:“俺生活不重浊,不住的运水提浆,炊盪时烧柴拨火。”
《漢語大詞典》:惺松(惺鬆)
(1).形容声音轻快。 宋 辛弃疾 《鹊桥仙·赠人》词:“风流标格,惺鬆言语,真个十分奇絶。”
(2).清醒。 宋 杨万里 《雪后东园午望》诗:“天色轻阴小霽中,昼眠初醒未惺鬆。”
(3).形容刚睡醒时神志和眼睛还处于模糊不清的状态。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三:“她揉着惺松的睡眼,歪过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