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混混沌沌  拼音:hùn hùn dùn dùn
1.迷迷糊糊而不清醒的样子。《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三回:「长大起来,仍然是不知稼穑艰难,混混沌沌的过日子。」
2.模糊而不分明。《老残游记》第七回:「揭起门帘来,只见天地一色,那雪下的混混沌沌价白,觉得照的眼睛发胀似的。」
《漢語大詞典》:混浑(混渾)
浑浊不清。 晋 葛洪 抱朴子·广譬:“ 黄河 虽混浑,不可以方沼沚之清澄。” 汪立波 《“豹子”连长》:“ 冯连长 望着眼前混浑的黄水,气忿的说:‘它到底赶到咱们前边了。’”
分類:浑浊不清
《國語辭典》:混淆是非  拼音:hùn yáo shì fēi
颠倒是非对错,使人观念混乱。《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八回:「布散谣言,混淆是非。」
《漢語大詞典》:晦浊(晦濁)
昏暗不清。 唐 谢偃 《影赋》:“在清明而必朗,若晦浊而斯亡。”
分類:昏暗不清
《漢語大詞典》:叽叽哝哝(嘰嘰噥噥)
形容说话声音小且含混不清。 束为 《好人田木瓜》:“到了这地步, 木瓜 大叔不说也不行了。于是,就叽叽哝哝说这么几句。可是,谁也听不清他说了些什么。”
《國語辭典》:鬼迷心窍(鬼迷心竅)  拼音:guǐ mí xīn qiào
心智受外物迷惑而丧失判断能力。如:「他一时鬼迷心窍,触犯了法律。」
《漢語大詞典》:绲殽(緄殽)
亦作“ 緄淆 ”。 緄,通“ 混 ”。犹混淆。混乱不清。 章炳麟 《文学说例》:“自衰 宋 至今,散行噂沓,儷辞緄殽,《苍》《雅》之学,於兹歇絶。” 章炳麟 《论承用“维新”二字之荒谬》:“就如 元晦 所言,亦非以格竹为格物,徒以名词妄用,情伪緄淆。”
《國語辭典》:黑糊糊  拼音:hēi hū hū
1.黑色。如:「他在矿坑工作,常常把自己弄得全身黑糊糊的。」
2.昏暗模糊不清的样子。如:「晚上森林中常有黑糊糊的一片树影,只要定睛细看,就不会吓著了。」也作「黑忽忽」、「黑乎乎」。
《國語辭典》:哼哼唧唧  拼音:hēng heng jī jī
1.形容低微而缓慢的说话或吟唱。《儒林外史》第四二回:「里面都下著各处的秀才,在那里哼哼唧唧的念文章。」《红楼梦》第二七回:「他们必把一句话拉长了,作两三截儿,咬文嚼字,拿著腔儿,哼哼唧唧的,急的我冒火。」
2.拟声词。形容痛苦时呻吟的声音。《醒世姻缘传》第三回:「一个在对面床上,一个在窗下炕上,哼哼唧唧的不住。」
《漢語大詞典》:含糊其词(含糊其詞)
亦作“ 含糊其辞 ”。 话说得含含糊糊,不清楚,不明确。《东周列国志》第五七回:“二人先受 岸贾 ( 屠岸贾 )之嘱,含糊其词,不肯替 赵 氏分辨。”儿女英雄传第十三回:“也曾问过,无奈他含糊其词,只説在个‘上不在天,下不着地’的地方住。” 朱自清 《执政府大屠杀记》:“其实这只要看政府巧电的含糊其辞,也就够证明了。” 柳青 《铜墙铁壁》第二章:“ 金树旺 含糊其词说,同情地看着那乡长戴上草帽,失望地出去了。”
《國語辭典》:含含糊糊  拼音:hán hán hú hú
1.说话不清楚的样子。《红楼梦》第三二回:「口里含含糊糊,待说不说的。」
2.形容做事不切实际,马马虎虎。《文明小史》第六○回:「那些军机大臣连报都不看的,见了『目的』、『方针』那种通用字眼,比三代以上的文字都还难解,只得含含糊糊奏覆了。」
分類:含混不清
《漢語大詞典》:号唫(號唫)
嚎哭而诉,口急言辞不清的样子。 汉 贾谊 新书·耳痹:“ 越王 之穷,至乎吃山草,饮腑水,易子而食。於是,履甓戴璧,号唫告毋罪,呼皇天,使大夫 种 行成於 吴王 。”
分類:言辞不清
《漢語大詞典》:剥漶
受侵蚀而模糊不清。 清 姚衡 《寒秀草堂笔记》卷三:“有云 太仓 王宫詹 藏 宋 搨《十三行》,一字无损。然与玉版对观,无少差,信为玉版未损时之拓也。何由落水,以致剥漶,或造物忌之邪?”
《國語辭典》:不识庐山真面目(不識廬山真面目)  拼音:bù shì lú shān zhēn miàn mù
无法认识庐山的全貌。语出宋。苏轼题西林壁〉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后常用此语来比喻人因陷于事物环境中,以致只见局部,不能知道事物的全面。如:「在这紫禁城中,东逛西逛,也只能欣赏一隅,真有不识庐山真面目之憾啊!」也可引喻对刻意遮掩的事物难窥究竟。如:「到底谁是天字第一号?不识庐山真面目。」
《漢語大詞典》:不惺憽
不清醒。 元吴昌龄《张天师》第一折:“则见他不惺憽,假朦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