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密写(密寫)  拼音:mì xiě
一种保密的书写方法。以特制的药剂在纸上书写文字,乾后纸上看不出痕迹,需以烘烤或特制化学药剂涂抹,产生化学变化,使字迹重新显现。主要目的是防止文件内容外泄。
《国语辞典》:沉伏  拼音:chén fú
1.滞郁。《国语。周语下》:「为之六閒,以扬沉伏,而黜散越也。」
2.官职不显赫,未受重用。《晋书。卷四八。段灼传》:「臣受恩三世,剖符守境,试用无绩,沉伏数年,犬马之力,无所复堪。」
3.中医上指隐伏的脉搏,须力按始得。
《漢語大詞典》:黭黮
(1).云黑貌。 唐 独孤授 《斩蛟夺宝剑赋》:“衝黭黮以天暝,蹙嵯峨而浪高。”
(2).指昏暗。 唐 张说 《喜雨赋》:“气蓊靄以黭黮,声颯洒以萧条。”
(3).不显著。 元 黄溍 《重登云黄山》诗:“太常闕弗録,名号何黭黮?”
《國語辭典》:骈胁(駢脅)  拼音:pián xié
1.肋骨密排相连,宛如一骨。《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及曹,曹共公闻其骈胁,欲观其裸,浴,薄而观之。」
2.胸膛肌肉强健丰满,看不出肋骨的痕迹。《史记。卷六八。商君列传》:「君之出也,后车十数,从车载甲,多力而骈胁者为骖乘,持矛而操闟戟者旁车而趋。」
《漢語大詞典》:韬辉(韜輝)
谓不显露才华。 南朝 梁简文帝 《筝赋》:“故乃 宋伟 、 緑珠 之好声, 文君 、 慎女 之清角,尚掩面而不前,言韜辉而耻学。”
《漢語大詞典》:曲迂
弯绕。比喻隐晦,不显明。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艺林学山六·〈越绝当作越纽〉跋:“嗣是 隋 、 唐 、 宋 《艺文志》, 马 郑 诸家书目,并无作纽字者;况纽字文义曲迂,又甚於絶乎。”
《漢語大詞典》:偏眼
不显眼。 古华 《醒醒老爹》:“原来老爹一家五口人的自留地,分派在偏眼的山坳坳里。”
分類:不显显眼
《漢語大詞典》:靡达(靡達)
不显达。南齐书·高逸传论:“身才高妙,鬱滞而靡达;器思庸卤,富厚以终生。”
分類:不显显达
《漢語大詞典》:韫藉(韞藉)
含蓄而不显露。 元 李冶 敬斋古今黈卷二:“韞藉乃涵养重厚,不露圭角之意。故前史谓有局量,不令人窥见浅深,而风流闲雅者为韞藉。” 明 王九思 《醉花阴·寿康太史尊人长洲公》套曲:“风流韞藉,举瑶觴趋走迭。” 清 李渔 《闲情偶寄·颐养·行乐》:“如曰省躬罪己,原属隐情,难使他人共睹,若是则有包含韞藉之法。”
《漢語大詞典》:秘瑞(祕瑞)
(1).珍奇祥瑞。 南朝 梁 沈约 《齐武帝谥议》:“嘉祥雾合,祕瑞泉涌。” 唐 李珏 《唐文宗谥册文》:“禎符祕瑞,王者之所寳。”
(2).隐藏祥瑞。谓瑞兆不显示出来。 宋 丁谓 《大蒐赋》:“天地不能藏祥而祕瑞,日月无以示谴而戒愆。”
《漢語大詞典》:内辞(内辭)
(1).谓为本国君侯讳饰之辞。《公羊传·桓公十八年》:“夫人外者何?内辞也。” 何休 注:“内为公讳辞。”《穀梁传·桓公十年》:“秋,公会 卫侯 于 桃丘 ,弗遇。弗遇者,志不相得也。弗,内辞也。” 范宁 注:“倡会者 卫 , 鲁 至 桃丘 而 卫 不来,故书‘弗遇’以杀耻。”
(2).泛指隐微不显之辞。《穀梁传·隐公三年》:“其日有食之何也?吐者外壤,食者内壤。闕然不见其壤,有食之者也。有内辞也,或外辞也。” 钟文烝 补注:“‘有’之疑为内辞其辞最微……‘或’之疑为外辞,其辞较著。”
(3).对内的言词。礼记·曲礼下“内事曰孝王某,外事曰嗣王某” 清 朱彬 训纂:“是在内从内辞,在外从外辞。”
《國語辭典》:堙暧(堙曖)  拼音:yīn ài
埋藏隐晦。《后汉书。卷五三。申屠蟠传。赞曰》:「韬伏明姿,甘是堙暧。」
分類:埋没不显
《漢語大詞典》:晦伏
隐晦不显。 宋 程大昌 《〈演繁露〉自序》:“《繁露》以下,既杂载后世之制,则其书往往晦伏不扬,此贵耳贱目之失也。”
分類:隐晦不显
《国语辞典》:沉脉(沉脉)  拼音:chén mài
中医上指一种脉象。脉隐伏不显,需重按始能察觉。
《漢語大詞典》:堙翳
埋没不显。 晋 葛洪 抱朴子·任命:“终无交易之富,孰赏堙翳之珍哉!”参见“ 堙鬱 ”。
分類:埋没不显
《漢語大詞典》:堙郁(堙鬱)
(1).郁结;抑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已矣,国其莫我知,独堙鬱兮其谁语?” 唐 柳宗元 《与顾十郎书》:“不意璅璅者,復以病执事,此诚私心痛之,堙鬱汹涌,不知所发,常以自憾。” 宋 欧阳修 《送杨寘序》:“其能听之以耳,应之以手,取其和者,道其堙鬱,写其忧思,则感人之际,亦有至者焉。”
(2).窒塞;不明。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咸平元年:“去年 灵州 之役, 关西 民无辜而死者十五万餘,咎将谁执!此政化堙鬱之大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