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不成
【佛学大辞典】
(名数)晋道安净土论所说。就净土与秽土之土体本质而论一异,立三种不成之义:一、一质不成,如维摩经佛国品所云:佛以足指按地,则草木瓦砾之秽土忽变为七宝庄严之净土,此秽心所见为遍界秽土,净心所见为遍界净土也。依如此净心秽心之相违,净秽之二相盈亏时,知土体亦不为一。是一质不成之义也。二、异质不成,土体果为异乎,虽心有二而土现两相,然若搜玄妙之性,则彼此之二相冥然而同在一处,不相障碍。同时现于同处,故不可谓为二土异体也。是异质不成之义也。三、无质不成,既不可谓为一体,又不可谓为异体,则谓为无体乎,依缘集趣之处,净土秽土历然也。不同于情有理无之兔角龟毛,岂可谓为绝无。是无体不成之义也。然则不可执一异有无,一而亦异,有而亦无,是法性之妙体也。然论此三不成系性宗之义,而在相宗,由于一处四见等之经说而成一质之义也。安乐集上曰:「净土论云:一质不成,故净秽有盈亏;异质不成,故搜玄则冥一;无质不成,故缘起则万形。」(安师之净土论今不传)。
(名数)晋道安净土论所说。就净土与秽土之土体本质而论一异,立三种不成之义:一、一质不成,如维摩经佛国品所云:佛以足指按地,则草木瓦砾之秽土忽变为七宝庄严之净土,此秽心所见为遍界秽土,净心所见为遍界净土也。依如此净心秽心之相违,净秽之二相盈亏时,知土体亦不为一。是一质不成之义也。二、异质不成,土体果为异乎,虽心有二而土现两相,然若搜玄妙之性,则彼此之二相冥然而同在一处,不相障碍。同时现于同处,故不可谓为二土异体也。是异质不成之义也。三、无质不成,既不可谓为一体,又不可谓为异体,则谓为无体乎,依缘集趣之处,净土秽土历然也。不同于情有理无之兔角龟毛,岂可谓为绝无。是无体不成之义也。然则不可执一异有无,一而亦异,有而亦无,是法性之妙体也。然论此三不成系性宗之义,而在相宗,由于一处四见等之经说而成一质之义也。安乐集上曰:「净土论云:一质不成,故净秽有盈亏;异质不成,故搜玄则冥一;无质不成,故缘起则万形。」(安师之净土论今不传)。
四不成
【佛学大辞典】
(名数)因明三十三过中因有十四过,四不成六不定四相违是也。(参见:三十三过)
【三藏法数】
(出因明入正理论)
〔一、两俱不成〕,谓声是无常,非眼所见,若言声是眼见,而声与眼俱不能成,是名两俱不成。
〔二、随一不成〕,谓声是所作性,故以声显论,声是实法;若不将名句文等共相为用,则不成其论矣,是名随一不成。
〔三、犹豫不成〕,谓如见云雾等,即起疑惑,以为是火非火,疑心不决,是名犹豫不成。
〔四、所依不成〕,谓虚空实有,为万物所依,若言虚空定无,则万物无所依,是名所依不成。
(名数)因明三十三过中因有十四过,四不成六不定四相违是也。(参见:三十三过)
【三藏法数】
(出因明入正理论)
〔一、两俱不成〕,谓声是无常,非眼所见,若言声是眼见,而声与眼俱不能成,是名两俱不成。
〔二、随一不成〕,谓声是所作性,故以声显论,声是实法;若不将名句文等共相为用,则不成其论矣,是名随一不成。
〔三、犹豫不成〕,谓如见云雾等,即起疑惑,以为是火非火,疑心不决,是名犹豫不成。
〔四、所依不成〕,谓虚空实有,为万物所依,若言虚空定无,则万物无所依,是名所依不成。
两俱不成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因明三十三过中四不成之一。如胜论师对于声论师,将立「声为无常」之宗,而用「眼所见故」之因。谓声为眼之所见,立者之胜论师,与敌者之声论师,俱不许之。此因望于立敌两者,不成对于宗之因,故曰两俱不成。因明入正理论曰:「如成立声为无常等,若言是眼所见性故,两俱不成。」
【三藏法数】
谓声是无常,非眼所见,若言声是眼见,而声与眼俱不能成,是名两俱不成。
(术语)因明三十三过中四不成之一。如胜论师对于声论师,将立「声为无常」之宗,而用「眼所见故」之因。谓声为眼之所见,立者之胜论师,与敌者之声论师,俱不许之。此因望于立敌两者,不成对于宗之因,故曰两俱不成。因明入正理论曰:「如成立声为无常等,若言是眼所见性故,两俱不成。」
【三藏法数】
谓声是无常,非眼所见,若言声是眼见,而声与眼俱不能成,是名两俱不成。
所立法不成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因明喻法之过也。如立无常之宗举虚空之同喻。是所立之宗法不成,故曰所立法不成。见因明大疏七。
(术语)因明喻法之过也。如立无常之宗举虚空之同喻。是所立之宗法不成,故曰所立法不成。见因明大疏七。
所依不成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因明四不成之第四。谓因所依之宗有法不成就也。例如对经部之无空论者,而胜论师谓虚空实有,德所依故。见因明大疏五。
【三藏法数】
谓虚空实有,为万物所依,若言虚空定无,则万物无所依,是名所依不成。
(术语)因明四不成之第四。谓因所依之宗有法不成就也。例如对经部之无空论者,而胜论师谓虚空实有,德所依故。见因明大疏五。
【三藏法数】
谓虚空实有,为万物所依,若言虚空定无,则万物无所依,是名所依不成。
俱不成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因明三十三过中,属于同喻之过。如声论师对于胜论师谓「声为常(宗),无质碍故(因),如瓶(同喻)。」瓶非常,又非无质碍法,则使常之宗,无质碍故之因,皆不成立,故谓为俱不成。见因明大疏三下,瑞源记七,三十三过本作法下。
(术语)因明三十三过中,属于同喻之过。如声论师对于胜论师谓「声为常(宗),无质碍故(因),如瓶(同喻)。」瓶非常,又非无质碍法,则使常之宗,无质碍故之因,皆不成立,故谓为俱不成。见因明大疏三下,瑞源记七,三十三过本作法下。
能立法不成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因明喻法十过之一。因喻不成就因义之过也。如谓声为常(宗法),所作故(因法),如虚空(同喻),虚空之因喻,无所作之义,故不能成就因之所作义,因而名为能立法不成。
(术语)因明喻法十过之一。因喻不成就因义之过也。如谓声为常(宗法),所作故(因法),如虚空(同喻),虚空之因喻,无所作之义,故不能成就因之所作义,因而名为能立法不成。
犹预不成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因明三十三过之一。宗因喻中属于因之过。谓立犹预不决之疑义于因也。入正理论曰:「于雾等性,起疑惑时,为成大种和合火有。而有所说,犹预不成。」彼山麓有火(宗),以现烟故(因),犹如烟筒(喻),是雾是烟未决定者,用于因故曰犹预不成。见因明大疏五。
(术语)因明三十三过之一。宗因喻中属于因之过。谓立犹预不决之疑义于因也。入正理论曰:「于雾等性,起疑惑时,为成大种和合火有。而有所说,犹预不成。」彼山麓有火(宗),以现烟故(因),犹如烟筒(喻),是雾是烟未决定者,用于因故曰犹预不成。见因明大疏五。
誓不成正觉
【佛学大辞典】
(杂语)弥陀如来为菩萨时立四十八愿已,更立誓,斯愿不满足我不成佛也。无量寿经上曰:「我建超世愿,必至无上道,斯愿不满足,誓不成正觉。我于无量劫,不为大施主,普济诸贫苦,誓不成正觉。我至成佛道,名声超十方,究竟靡所闻,誓不成正觉。」谓之三誓偈。
(杂语)弥陀如来为菩萨时立四十八愿已,更立誓,斯愿不满足我不成佛也。无量寿经上曰:「我建超世愿,必至无上道,斯愿不满足,誓不成正觉。我于无量劫,不为大施主,普济诸贫苦,誓不成正觉。我至成佛道,名声超十方,究竟靡所闻,誓不成正觉。」谓之三誓偈。
随一不成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因明三十三过中四不成之第二。谓立敌二者出一方不许容之因由也。故有他随一不成,自随一不成之别。
【三藏法数】
谓声是所作性,故以声显论,声是实法;若不将名句文等共相为用,则不成其论矣,是名随一不成。
(术语)因明三十三过中四不成之第二。谓立敌二者出一方不许容之因由也。故有他随一不成,自随一不成之别。
【三藏法数】
谓声是所作性,故以声显论,声是实法;若不将名句文等共相为用,则不成其论矣,是名随一不成。
犹豫不成
【三藏法数】
谓如见云雾等,即起疑惑,以为是火非火,疑心不决,是名犹豫不成。
谓如见云雾等,即起疑惑,以为是火非火,疑心不决,是名犹豫不成。
无种性不成佛
【三藏法数】
谓无有正信善根,拨无因果,不受化度,甘溺生死,不求解脱。故名无种性不成佛。
谓无有正信善根,拨无因果,不受化度,甘溺生死,不求解脱。故名无种性不成佛。
声闻性不成佛
【三藏法数】
声闻者,闻佛声教而悟道之人也。谓声闻根性,惟习生灭四谛之法,而證真空涅槃之果,乐著空寂,怖畏生死,不能起行度生,进求佛道,故名声闻性不成佛。(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声闻者,闻佛声教而悟道之人也。谓声闻根性,惟习生灭四谛之法,而證真空涅槃之果,乐著空寂,怖畏生死,不能起行度生,进求佛道,故名声闻性不成佛。(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缘觉性不成佛
【三藏法数】
缘觉者,由观因缘觉悟真理也。谓缘觉根性,唯观十二因缘之法,而證真空涅槃之果,固执偏空,不求佛道,故名缘觉性不成佛。(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
缘觉者,由观因缘觉悟真理也。谓缘觉根性,唯观十二因缘之法,而證真空涅槃之果,固执偏空,不求佛道,故名缘觉性不成佛。(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
学术不成
【三藏法数】
谓学道之人,若好食肉,则污染梵行;于如来无上圣道,出世解脱,不得成就,故云学术不成。
谓学道之人,若好食肉,则污染梵行;于如来无上圣道,出世解脱,不得成就,故云学术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