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不守  拼音:bù shǒu
1.不能保护、守不住。如:「城池不守」。南朝齐。王融〈永明九年策秀才文〉:「金汤非粟而不守,水旱有待而无迁。」《三国演义》第一二○回:「今成都不守,社稷倾崩,司马炎必有吞吴之心。」
2.不遵循、不延续。如:「不守信用」、「不守规矩」。晋。杜预〈春秋左氏传序〉:「退不守丘明之传,于丘明之传有所不通,皆没而不说。」
《国语辞典》:不守本分  拼音:bù shǒu běn fèn
不安于自己的职责,不循规蹈矩。《儒林外史》第七回:「做秀才的人,文章是本业,怎么荒谬到这样地步!平日不守本分,多事可知!」《红楼梦》第四九回:「一个女孩儿家,只管拿著诗作正经事讲起来,叫有学问的人听了反笑话,说不守本分的。」
《国语辞典》:不守妇道(不守妇道)  拼音:bù shǒu fù dào
传统认为妇女未遵守应有的行止、品德。如:「无论古今中外,女子不守妇道,男人始乱终弃,都会引来舆论的严厉挞伐。」
《国语辞典》:不守细行(不守细行)  拼音:bù shǒu xì xìng
不拘泥小节。《太平广记。卷四七五。淳于棼》:「东平淳于棼,吴楚游侠之士,嗜酒使气,不守细行。」也作「不拘小节」。
《国语辞典》:不守小节(不守小节)  拼音:bù shǒu xiǎo jié
不拘守无关大体的细节。《后汉书。卷二八上。冯衍传》:「是故期于有成,不问所由;论于大体,不守小节。」也作「不拘小节」。
《國語辭典》:魂不守宅  拼音:hún bù shǒu zhái
宅,指躯体。魂不守宅指心神恍惚不定。《三国演义》第一○六回:「何晏视候,魂不守宅,血不华色。」也作「魂不守舍」、「神不守舍」。
《國語辭典》:魂不守舍  拼音:hún bù shǒu shè
神魂不在人体内。比喻心神恍惚不定。《红楼梦》第九八回:「我看宝玉竟是魂不守舍,起动是不怕的。」《官场现形记。第二三》:「贾臬台见了这种女人,虽不至魂不守舍,然而坐在上头,就觉得有点摇幌起来。」也作「魂不守宅」、「神不守舍」。
《國語辭典》:魂不守舍  拼音:hún bù shǒu shè
神魂不在人体内。比喻心神恍惚不定。《红楼梦》第九八回:「我看宝玉竟是魂不守舍,起动是不怕的。」《官场现形记。第二三》:「贾臬台见了这种女人,虽不至魂不守舍,然而坐在上头,就觉得有点摇幌起来。」也作「魂不守宅」、「神不守舍」。
《漢語大詞典》:不守恒
见“守恒与不守恒”。
《國語辭典》:神不守舍  拼音:shén bù shǒu shè
神魂不在躯体上。比喻心神恍惚,无法专一。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五。姑妄听之一》:「盖疲困之极,神不守舍,真阳飞越,遂至魂魄与形离,是即鬼类。」《红楼梦》第八七回:「怎奈神不守舍,一时如万马奔驰,觉得神床便恍荡起来,身子已不在庵中。」也作「魂不守宅」、「魂不守舍」。
《漢語大詞典》:无信(無信)
(1).不要相信;不相信。《诗·小雅·青蝇》:“岂弟君子,无信谗言。”
(2).不守信用,没有信用。论语·为政:“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竹林:“伐丧无义,叛盟无信。” 周敬文 《武塘农业生产合作社是怎样从中农占优势转变为贫农占优势的》二:“先认为贫农说话无信,做事无能,因此就看不起他们。”
《國語辭典》:不臣  拼音:bù chén
1.人臣不守臣道。如:「好好的一个国家,落得君不君、臣不臣的,哪有强盛的可能。」《论语。颜渊》:「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三国演义》第一三回:「郭汜不臣,监禁公卿,欲劫陛下,非臣则驾被掳矣。」
2.不称臣屈服。汉。桓宽《盐铁论。夲议》:「匈奴背叛不臣,数为暴于边鄙。」《新唐书。卷一○○。列传。裴矩》:「今乃不臣,先帝疾之,欲讨之久矣。」
3.不以臣礼相待。表示恭敬。《礼记。学记》:「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
《漢語大詞典》:漫郎
(1).指 唐 朝 元结 。 唐 颜真卿 《容州都督兼御史中丞本管经略使元君表墓碑铭》序:“将家 瀼 滨,乃自称浪士,著《浪説》七篇。及为郎,时人以浪者亦漫为官乎,遂见呼为‘漫郎’。” 宋 黄庭坚 《彫陂》诗:“穷山为吏如 漫郎 ,安能为人作嚆矢。” 宋 朱熹 《寿母生朝》诗之三:“徙居邂逅成嘉遯,捧檄因循愧 漫郎 。”
(2).借指放浪形骸不守世俗检束的文人。 郁达夫 《穷乡独立日暮苍茫顾影自伤漫然得句》诗:“只愁物换星移后,反被旁人唤 漫郎 。”
《國語辭典》:失信  拼音:shī xìn
不守信。《国语。晋语四》:「得原而失信,何以使人?」《红楼梦》第一二回:「凤姐故意抱怨他失信,贾瑞急的赌身发誓。」
《漢語大詞典》:放逸
(1).放纵逸乐。逸周书·时训:“蜩不鸣,贵臣放逸。” 朱右曾 校释:“放逸,放纵晏佚。” 清 王锡振 《〈嬃砧课诵图〉序》:“日惴惴於悲思忧戚之中,不敢稍自放逸。”
(2).豪放不羁。南史·张充传:“言论放逸,一坐尽倾。”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于鹄:“有诗甚工,长短间作,时出度外,纵横放逸,而不陷于疎远,且多警策。” 清 严有禧 《漱华随笔·文三桥》:“意气放逸,旁若无人。”
(3).离散;失散。汉书·外戚传上·孝武李夫人:“忽迁化而不反兮,魂放逸以飞扬。” 北齐 刘昼 新论·防欲:“人有牛马放逸不归,必知收之。” 宋 曾巩 《〈陈书目录〉序》:“世统数更,史事放逸。” 明 李东阳 《〈嘉兴府志〉序》:“ 东汉 以降,记载日益繁,而放逸磨灭,不可胜计。”
(4).佛教谓不守佛门规矩。 唐 白居易 《东都圣善寺钵塔院主智如和茶毗幢记》:“大师自出家至即世……施法行化者五十五载,而身相长大,面相端严,心不放逸,口无戏论。”
《國語辭典》:开通(開通)  拼音:kāi tōng
1.排除障碍物。《礼记。月令》:「开通道路,毋有障塞。」
2.启发。如:「开通知识」。
《國語辭典》:开通(開通)  拼音:kāi tong
不顽固,能接受不同的想法意见。如:「他虽年老,却很开通,能接受新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