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彙、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不清  拼音:bù qīng
1.汙濁、不淨。《楚辭。屈原。卜居》:「世溷濁而不清,蟬翼為重,千鈞為輕。」晉。司馬彪《續漢書。卷五。黨錮傳。郭泰傳》:「叔度之器,汪汪若萬頃之波,澄之而不清,混之而不濁,不可量也。」
2.模糊不清晰。如:「釋義不清」、「電視畫面不清」。
3.冗雜而無以了結。《紅樓夢》第六○回:「趙姨娘便氣的瞪著眼,粗了筋,一五一十,說個不清。」
《國語辭典》:惡露  拼音:è lù
1.佛教上指身上不淨之津液。如膿、血、尿、屎等。晉。郗超 奉法要:「《十二門經》云:『有時自計,我端正好,便當自念,身中無所有,但有肝腸脾肺、骨血屎溺,有何等好?復觀他人身中惡露皆如是。』」隋。釋智顗 淨土十疑論:「為此常觀色身膿血屎尿,一切惡露,不淨臭穢。」
2.醫學上稱為「產露」,參見「產露」條。
《國語辭典》:五濁惡世  拼音:wǔ zhuó è shì
佛教謂充滿五種不清淨的煩惱世界。五濁指一、命濁,眾生多作惡業,致壽命極短;二、煩惱濁,眾生充滿貪、瞋、痴的煩惱;三、劫濁,世代危厄,飢餓、疾病、戰爭不止。四、眾生濁,眾生缺乏善根,不信因果、不持戒;五、見濁,邪說橫行。《阿彌陀經》:「我於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國語辭典》:宁为鸡口,不为牛后(寧為雞口,不為牛後)  拼音:níng wéi jī kǒu,bù wéi niú hòu
雞口,雞的口,小而潔;牛後,牛的肛門,大而不淨。寧為雞口,不為牛後,比喻寧願在小場面中作主,不願在大場面聽人支配。如:「幾經思量,他決定寧為雞口,不為牛後,留在原單位,不調動。」
分類:肛门不净
《漢語大詞典》:三十六物
佛教称人身有三十六种不净之物,如毛、发、爪、齿、泪、液、唾、屎、溺等。百喻经·为王负机喻:“﹝凡夫﹞后为烦恼所惑,三十六物,髮毛爪齿屎尿不浄,不以为丑;三十六物,一时都捉,不生惭愧,至死不捨。” 唐 澄观 《〈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三十:“诸女皆见三十六物九孔不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