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综合
诗话
词话
古籍检索
类书集成
查询
诗词
典故词汇
对仗词汇
词谱
曲谱
诗词地图
登录
韵典
平水韵
词林正韵
中原音韵
中华通韵
校注
律诗校验
词格校验
曲格校验
对联校验
自动笺注
课堂
律绝创作
填词入门
公开课
学习指南
其它
简繁转换
诗社
诗词书店
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
按出处分类
按人物分类
检索结果:
全部
22
词典
9
分类词汇
13
分类词汇
沉吟
彷徨
不决
趑趄
义心
仲裁
诡负葛藤
脚踏两条船
突突摸摸
知者不惑
虞芮之讼
撑舌
摸棱两可
《國語辭典》:
沉吟
拼音:
chén yín
1.迟疑、犹豫。《后汉书。卷一三。隗嚣公孙述列传。隗嚣》:「邯得书,沉吟十馀日,乃谢士众,归命洛阳。」《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八:「李方哥见程朝奉要收拾起银子,便呆著不开口,尽有些沉吟不舍之意。」
2.深思。汉。
曹操
〈
短歌行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西游记》第一四回:「悟空闻言,沉吟半晌不语。」
3.低声吟咏。唐。杜甫〈寒夜溪行舟中作〉诗:「沉吟登楼赋,中夜起三复。」
4.沉重。明。汤显祖《牡丹亭》第二○出:「小姐病转沈吟,待我扶他消遣。」
分類:
犹豫
迟疑
沉吟
不决
《國語辭典》:
彷徨
拼音:
páng huáng
1.徘徊不前。《文选。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也作「旁皇」、「傍偟」、「徬徨」。
2.翱翔。《庄子。逍遥游》:「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國語辭典》:
徬徨
拼音:
páng huáng
徘徊不前。《初刻拍案惊奇》卷四:「崔生疑心有甚奸情事了,不胜忿怒,遂走出堂前,走来走去,正自徬徨。」也作「彷徨」。
分類:
彷徨
优游自得
徘徊
虫名
盘旋
犹疑
坐立不安
不决
心神不宁
心神不定
来回
回行
行走
高步
《国语辞典》:
不决(不决)
拼音:
bù jué
不决定。如:「议而不决」。
分类:
不决
决定
《國語辭典》:
趑趄
拼音:
zī jū
想前进却又不敢。晋。张载〈
剑阁铭
〉:「一人荷戟,万夫趑趄。」唐。
韩愈
〈
送李愿归盘谷序
〉:「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
分類:
趑趄
滞留
前进
踌躇
盘桓
不定
不敢
二心
疑惧
不决
犹豫
观望
《漢語大詞典》:
趑雎
亦作“ 趑趄 ”。亦作“ 趑趣 ”。亦作“趦趄”。 犹恣睢。狂妄、凶暴;放纵肆扰。
《
晋书·华谭传
》
:“ 蜀 人服化,无携贰之心,而 吴 人趑雎,屡作妖寇。”
《魏书·崔楷传》
:“ 定州 逆虏,趑趣北界; 鄴下 兇烬,蚕噬腹心。”
《
魏书·乐志
》
:“ 晋 氏失政,中原纷荡。 刘 石 以一时姦雄,跋扈 魏 赵 ; 苻 姚 以部帅强豪,趦趄 关 辅 。”
《隋书·高祖纪上》
:“ 陈頊 因循伪业,自擅 金陵 ,屡遣丑徒,趑趄 江 北。公指麾藩镇,无不摧殄。” 五代 王定保
《
唐摭言·好知己恶及第
》
:“ 隐 禀性趦趄, 沆 之门吏家僕靡不恶之。”
分類:
狂妄
凶暴
放纵
《漢語大詞典》:
义心(義心)
(1).节义或道义之心。 南朝 宋 颜延之
《秋胡诗》
:“南金岂不重,聊自意所轻。义心多苦调,密比金玉声。” 前蜀
韦庄
《和薛先辈初秋寓怀》
:“义心孤剑直,学海怒涛深。”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英杰归真》
:“今本军师辅真圣主,得蒙上帝眷顾,以有当日之义心,乃有今日之义举,无非为上帝基督争体面,为上帝基督争纲常也。”
(2).佛教语。因迷于事或迷于理而产生的疑惑不决之心。 唐
王维
《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
诗:“欲问义心义,遥知空病空。”
分類:
佛教语
节义
道义
产生
疑惑
不决
太平天国
《國語辭典》:
仲裁
拼音:
zhòng cái
双方发生争执时,将争执事项交与第三者或法院进行评断裁决。如:「国际仲裁」、「法院仲裁」。
分類:
仲裁
双方
争执
不决
第三者
中调
调解
《国语辞典》:
诡负葛藤(诡负葛藤)
拼音:
guǐ fù gé téng
用诡计骗人财物,而致产生诉讼历久不决。《六部成语注解。刑部》:「诡负葛藤:以诡计骗负人之财物,以致兴讼日久带连不决也。」
分类:
诡计
骗人
财物
产生
诉讼
历久
不决
《国语辞典》:
脚踏两条船(脚踏两条船)
拼音:
jiǎo tà liǎng tiáo chuán
1.双脚各踏在一条船上。比喻人投机取巧,两方讨好。如:「做人要实在,不要脚踏两条船,免得惹祸上身。」也作「脚踏两来舡」。
2.心意不决、犹疑难定。如:「我现在是脚踏两条船,不知如何是好。」
分类:
心意
双脚
不决
犹疑
疑难
船上
投机取巧
《国语辞典》:
突突摸摸
拼音:
tú tú mō mō
犹疑不决的样子。《醒世姻缘传》第四○回:「狄希陈也到屋里突突摸摸的,在他娘跟前转。」
分类:
犹疑
不决
《国语辞典》:
知者不惑
拼音:
zhì zhě bù huò
聪慧的人能深入了解,凡事不会疑惑不决。语出《论语。子罕》:「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分类:
聪慧
深入
了解
凡事
不会
疑惑
不决
《国语辞典》:
虞芮之讼(虞芮之讼)
拼音:
yú ruì zhī sòng
周初虞国与芮国因争田而诉讼,连年不决,后受西伯仁风的感召,而停息了争讼。见《史记。卷四。周本纪》。
分类:
诉讼
连年
不决
《漢語大詞典》:
撑舌
亦作“撑舌”。 张舌不下。形容怀疑不决。 明
方孝孺
《息耕亭记》
:“披简执策,朱墨纷错,遗言逸典,粲其盈目。涉其流则若有餘,探其源则若不足。撑舌剌口,疑端满腹圣。哲远矣,将何由质?”
分類:
不下
怀疑
不决
《國語辭典》:
摸棱两可(摸棱兩可)
拼音:
mó léng liǎng kě
比喻言语、意见或态度含糊不清。参见「摸棱两可」条。
《國語辭典》:
摸棱两可(摸稜兩可)
拼音:
mó léng liǎng kě
语本《旧唐书。卷九四。苏味道传》:「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但摸棱以持两端可矣。」比喻意见、态度或语言不明确、肯定。也作「摸棱两可」、「模棱两可」、「模棱两可」。
分類:
棱角
两端
遇事
不决
决断
可否
是非
《國語辭典》:
模棱两可(模棱兩可)
拼音:
mó léng liǎng kě
比喻含糊、不明确的意见、态度或主张等。参见「摸棱两可」条。《明史。卷二○八。余珊传》:「饰六艺以文奸言,假周官而夺汉政。坚白异同,模棱两可。」
《國語辭典》:
模棱两可(模稜兩可)
拼音:
mó léng liǎng kě
比喻含混、不明确的言语、意见或主张。参见「摸棱两可」条。如:「小李不敢坚持自己的主张,因此不得不采模棱两可,含混的说法。」
分類:
模棱两可
双方
不置可否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3275
粤ICP备17077571号
关于本站
联系我们
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