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辞典
释守一(字 不二 号 法真禅师 )孙不二
李祁(字 一初、萧远 号 希蘧 别称 不二心老人 )
释灵源(字 不二 )
释空源(字 不二 )
邓履纯(字 不二 )
张元忭(字 子荩 号 阳和、不二斋 文恭 别称 张太史 )
释圆信(别称 不二、语风老人 字 雪峤 朱 号 青狮翁 )
释文楷(字 志甫 号 不二 )
释不二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82 【介绍】: 金宁海州人。丹阳顺化真人马钰之妻,与钰同师重阳王真人,诣金莲堂出家。世宗大定中居洛阳风仙姑洞,越八年,沐浴更衣,端坐而化,传为仙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茶陵州人,字一初,号希蘧。顺帝元统元年左榜进士第二,授应奉翰林文字,改婺源州同知,迁江浙儒学副提举。元末乱,隐永新山中。明初力辞征辟,自称不二心老人。卒年七十余。有《云阳集》。元诗选
祁字一初,别号希蘧,茶陵州人。元统元年登李齐榜进士第二,其右榜第二人则余阙廷心也。授应奉翰林文字,母老就养江南,除婺源州同知,迁江浙儒学副提举,以母忧解职,退隐永新山中。明初,兵至永新,一初被伤,儒衣冠僵仆道左。俞千户子茂遣人舁归,辟正舍礼之,力辞徵辟,年七十馀卒。子茂为刻其遗稿曰《云阳先生集》十卷。弘治中,大学士东阳表其墓云:「族高祖希蘧先生,当元季之乱,慨然欲效一障以死而不可得,又以为委质事人,不可终负,盖见诸《王明妃诗》及《青阳集序》,自以不得如廷心为恨也。刘学士三吾谓其胸次廓然,为文不事剞劂,诗亦如之。虽在艰危,不忘忠爱。其与李公平、余廷心科名相埒,宜矣。」(附记:西崖跋《刘学士题辞》云:南京太仆少卿李公贞伯,致政归苏,得吾乡先生刘学士题辞,谓所载希蘧府君事甚备,录以见遗。其云:策试以南士故失魁,表谢代李齐为首,及应奉未上,过家拜庆。既还乡,用荐佥湖南宪,道梗不赴者,皆孤陋所未闻。若丁内外艰,在同知婺源之前,与旧所闻亲老就养者异。姑附其文,以备参考。比婺源汪宪副希颜为予购大字杜诗真迹四绝,乃为俞统制子所书者。府君寓苏颇久,其遗文盖未尽见,他日犹有可考云。弘治癸丑二月朔,诸孙东阳再拜书。御选元诗姓名爵里
字一初,别号希蘧,茶陵州人。元统元年左榜进士第二人。应奉翰林文字除婺源州同知迁江浙儒学副提举有云阳集十卷维基
李祁,字萧远,雍丘(今河南杞县)人。进士出身。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感通篇
师(安岳了悟)之嗣。曰灵源。字不二。凤阳薛氏子。神采颖秀。谒无际。授以无字话。久之有省。乐广安山水。结茅扁曰雪骨。方时太宗遣使纂修天下。及访仙释有显迹者。有司忽而不录。源作文自上之。中寓规讽。知州朱亨。恶其妄。奏之。取至京。下于理问状。甫及门。泊然脱化。上闻之叹曰。失此僧。朕无缘也。赐塔北门。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四
释空源,字不二,广安人。明永乐中游蜀,至安居乡,闻铁炉山为陈希夷修炼之所,赏其幽秀,遂结草庵。寒暑一衲,静居数十年,足不出户。圆聪闵其独处无伴,遣弟子明愈侍之,因得不二之传,始改庵为龙兴寺,聚徒说法,缁锡渐盛。嘉靖时,县令胡国源,经其地,建坊表之,遗迹犹存。
人物简介
维基
邓履纯(1391年—?),字不二,江西吉安府吉水县人。进士出身。湖广乡试第十四名。宣德五年(1430年)丁丑科会试第五十二名,殿试登进士第三甲第五十一名。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38—1588 【介绍】: 明浙江山阴人,字子荩,号阳和。隆庆五年进士。官至翰林侍读。好读书,躬行实践。未第时即从王畿游,传良知之学。有《绍兴府志》、《云门志略》、《翰林诸书选粹》、《不二斋文选》。黄鹤楼志·人物篇
张元忭(1538~1588) 明代学者。字子荩,号阳和,又号不二斋。山阴(今浙江绍兴)人。隆庆五年(1571)状元,授修撰,仕至左春坊左谕德兼翰林侍读,曾任岳麓书院山长。从师王畿,传良知学。卒后追谥文恭。著述有《会稽县志》《绍兴府志》《不二斋稿》等。游武昌时曾数次登临黄鹤楼,万历十年冬奉使入湖广,作七古《雪霁登黄鹤楼》,表达了“但愿四海皆丰年,楼台歌舞人人欢”的美好愿望。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子荩,绍兴山隆人。隆庆辛未赐进士第一,历官左谕德兼侍读,有《不二斋集》。维基
张元忭(1538年—1588年),字子荩,号阳和,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人,民籍,明朝状元、政治人物。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戊午科浙江乡试第六十八名举人。隆庆五年(1571年)一甲第一名进士(状元)。官至翰林侍读、左谕德,有明一代修史属翰苑诸臣,故称张太史。万历己卯,教席内书堂,取《中鉴录》谆谆诲之。卒于万历十六年(1588年)。天启初年,追谥文恭。
人物简介
槜李诗系·卷四十
字雪峤,宁波人。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鄞县朱氏子。二十九岁出家。行脚无有人处。后访秦望山妙祯山主。主举他心僧因缘。一僧参曰。那里来。僧曰天竺来。他心曰。我闻有三天竺。你那一竺来。速道速道。师自是疑情顿发。次日曳杖至石头上高提曰。那一竺来。速道速道。忽前后际断。返天台。抬头见古云门三字。大悟。途中作偈曰。一上天台云更深。脚根踏断草鞋绳。比丘五百无踪影。见得他时打断筋。因入双髻。诛茅。次参云栖龙池。出世日。拈香供云门匡真偃禅师。后东塔开堂。又供龙池。示疾书偈曰。小儿曹。生死路上须逍遥。皎月冰霜晓。吃杯茶。坐脱去了。塔全身于云门。补续高僧传·感通篇
圆信。京兆之房山人。薙发白云山。礼大僧德敬为师。往来上方红螺之间二十馀年。行脚所至。为武林淮安六安终南。每住辄数载。以嘉靖庚申。至太岳驻锡虎耳岩穴。而哮者争避匿去。倚石为屋。稍稍剪夷其积。圜瓢数十馀。踞石沿涧。出入幽花美箭之中者。累累如笠。岩上莲池二。阔可二丈。旱岁不竭。蓬室三方广当身。所得一缕一粲。尽以供十方游衲。行之数年。遂成丛林。倾震旦。士女号呼悲啼。而至者不至虎耳岩。犹未跻岳也。至岩不头面顶礼者。自以为悭缘。必痛哭去。否则谨伺岩扉外。经数日得一见。则喜过望。以故。虎耳岩之名。遍天下。计贤士大夫之辙以日至尚方之赐。掖庭之供。以月至。自嘉隆以来。耆宿之著闻。未有若师者也。然师务为密行。不以解显。应机之言。多依孝敬。抚摩煦煦。犹乳母之于骄子。金钱涌而至。拒不纳。有赠糈者。付尝住作供。四十馀年。影不出山。趺坐一龛中。如朽株。虽利根之士好为奇谈。诡学者睹其颜。莫不肃然增敬。师夏腊最高。逆其生。当在宣成间。诸徒属。试以腊叩。不答。尝简其箧。得旧𦇧衣。忽云。此武皇帝七年。王城中施食。所得衣也。叩之。复不答。后终于山慈圣出藏金。为师治塔焉。严蓬头者。襄人。日诵弥陀佛数万声。性高洁。施赀尝累千金。挥之如尘土。踪迹甚异。人不得而凡圣之。亦绝世奇人。不二之流也。 明河曰。或云。不二。姓徐。世为襄善门。徐生长。不二送出家。挈妻入五台山修行。不二寻觅父母累年。得于冰雪堆中见不二。大怒曰。不肖子。何故远远奔来。汝以我为父母。我已出家。以我为知识。我未悟道。大丈夫出世。孤峰绝顶。一间草屋。了办自已不暇。尚当为生死爱情所使。至于此乎。速去。无落吾事。不二遂南还。居虎耳岩。为世大知识。虽不二灵根夙种。固有自来。而开发之助。亦繇父母。团圞一门。又出襄地。或自庞家人再出。不可知也。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五
雪峤圆信禅师者。四明人。姓朱氏。出龙池传禅师之门。首住径山。终于会稽云门。诸方服其神骏。推尊之曰信公。高怀无我。至性不羁。笑骂自繇。人天罔测。卸胜劣之戈甲。劈今古之藩篱。纵饶一问十答。而紫罗帐里。不撒真珠。假使未闻先悟。而千丈岩门。尤遭点额。大有伤弓之鸟。见形高飞。所以短贩之徒。望风栗足。故虽独据胡床。不啻冲霄野鹤。以至屡迁名刹。仍然本色山翁也。公生九岁。闻弥陀经。即知有出世法。于是。读书常诺诺。而罢之。然词语绝尘。风仪潇洒。犹王谢之玉壶冰映。又爱与方客游。游必领益。年二十九。竟去家矣遂。访妙祯禅宿。于秦望峰下。祯举古激之。公反覆研究。连七日不知寝食。忽仆于石。前后际断。如日轮迸空。天地一色。冲口得偈。势不自禁。欲往天台寻印證者。度若耶溪。忽翘首。见古云门三字。得大休歇。乃曰。一上天台云更深。脚跟踏断草鞋。绳比丘五百无踪迹。见得他时打断筋。遂别策。入双髻峰萝龛石室。灰世忘缘。间发新声。豪吟达旦。而刀斧无痕。诸方景焉时有云栖高弟闻谷者。雅相敬善。一日谷行脚回。举幻有传和尚相见机缘。且称传公葆重。有类明教嵩。枯淡过于馀杭政。其接人真西河狮子也。公乃三诣龙池。契其机。与悟修二禅师。为雁行焉。后悟主天童。修主磬山。公独庵居。垂三十载。黄公端伯。余公大成。请就径山祖庭。升座拈提临济宗旨。端伯还西江。于崇祯庚辰。以庐山开先寺迎公。诸山宿衲俱集。公一以胎风簸雨之舌。振其拈花落草之机。或不耐公笑詈而去。或经公指唤。而心旷神怡。公忽拽杖还旧隐。众惊遮挽之。不可。时往来衲子。传天童规制宏壮。条令斩新。乃至运瓦搬石。伺杵负薪。无不彻底为人。公独骂之。逮天童讣至。公又恸之。侍僧曰。大师昔何骂。今何恸也。公良久。抚膝而起曰。咦。我掌宁独鸣乎。遂躬至天童。书挽章而奠之。词曰。同出龙池入路长。吴兴分袂过钱塘。多年挂锡玲珑石。今已藏身寂寞乡。云面揭开红日。眼山眉愁断白花。香离离一片苦心事。且道何人在影堂。北还。又入龙池。于传公塔前。拈香曰。桐棺山下养龙池。步入凉风觅我师。当户娑罗空腹树。迎阶芳草昔人眉。追思滴血曾留偈。会写传灯嗣法诗。今日塔前成九顿。流源千载继孙儿。耆旧乃请示众。公曰。我昔第三度登龙池。先师曰。你草鞋犹未脱也。我道。何处见草鞋来。先师微笑而止。我即呈偈曰。数载龙池三度登。重重问话舌生冰草鞋分付虎狼去。双髻峰头一个僧。又思。当初在山阴。看云门语录。得他的力。又在云栖。亦有机录。岂可忘却。所以云门云栖一齐拈香供养。诸方便道径山遥嗣云门。径山以为不然。瓜有根树有叶。树高千尺。叶落归根。岂可孤负禹门先师。断断无此理也。然宗门事。把住也繇我。放行也繇我。有时作宾。有时作主。有时宾主齐彰。有时宾主双忘。此乃临济家机用。人天莫测。庸人岂得知也。还双径。禾城道俗。以东塔禅林。坚致于公。公为笑留。名缁贵素。日绕枝藜。公眼幻青白。众益心惊。晚住云门。公年七十有六矣。机用益峻。精神益劲。尝自号曰青狮翁。或称语风老人。又曰迦那尊者。每携童子山游。人见访。或打觔斗。人拟议。叱退之。雏禅窃论公弗恤也。顺治丁亥中秋。谓弟子曰。古人立化的也有了。坐亡的也有了。至倚杖倒卓都有了。毕竟老人。怎生去好。语讫大笑。书片纸曰小儿曹生死。路上须逍遥。皎月冰霜。晓吃杯茶。坐脱去了。乃入寝室。憨卧数日。忽起坐。索茶而啜。连唱雪花飞之句。擎杯脱去。世龄七十七。瘗全身于云门。庚子朝廷。慕之赐帑全五百。并委书弘觉忞禅师。而新公之塔。又临公顶相于宫中。而事焉。公居开先时。弘觉为西堂。洎嗣天童。而公独钟爱之。故弘觉禅师。以犹子。纪公千秋之纲目。甚详也。 赞曰。整齐法运。临渊履冰。爰师笃慎其心也。蠡测者谓。师蹶弛自了则优。为人则寡。盖明之中叶。少室宗风。循规蹈矩。如喑若聋。非师濯之以清泉。激之以霜钟。则天方梦梦耳。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四
释圆信,字雪峤。姓朱氏,鄞人也。年二十九,始为僧进具。欲往天台访寻知识印證,忽举头见古云门三字,豁然大悟。遂返缚茅双髻峰,复以偈谒云栖,更参龙池,室中机契。万历间迁径山,复住庐山,尝作《净土诗》,自叙云:“甲子秋,游黄山,直上危峰绝顶,若升忉利,忽空中人语:‘比丘久隐,时当弘法,众生差异,善调伏之。’”知净土百咏,成于黄海光明顶也。崇祯八年,中丞余大成、司理黄端伯访信径山,即请开法。丁亥八月二十六日示疾,书偈端坐,索茶,饮半盏而寂。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杂识篇第十之五
释文楷,字志甫,亦号不二,志衡山人。初出家时,依南岳清凉阿诺惺,而胸臆洒落,趋向高远,固已器之矣。惺于禅暇,究心诗文,不异老儒。楷随侍三十馀年,时有启诲,更苦志探求,遂尽传其学。复事游参,遍历江淮、吴越,使胜地风景丛从雅范,皆以奚囊贮之。今诗集有《过高旻》、《招隐》、《江天寺》诸作,可想见矣。乾隆甲戌夏,归自金陵,静居白云。与同参文畅,听松观瀑,徜徉尘外。偶尔挥翰吟啸,终以守岩穴为念。乾隆三十一年丙戍秋,为缘六法长延继华林,胜地八景,殊少题留。楷幽栖数稔,禅居多暇,作《八绝》以纪之。《独尊峰》云:“突兀势参天,岩幽林亦窅。快登此独尊,四顾群山小。”《裴休桥》云:“桥古号裴休,度来非略约。。四时涧水清,照彻行人脚。”《望日台》云:“台石矗幽岑,朝曦遥入望。扶桑忽吐红,滚滚金毬漾。”《片云石》云:“怪石列冈陵,宛如云一片。奇根本自殊,终不因风转。”《伏虎岩》云:“峭壁一𡽡崖,二虎曾自伏。犹遗哮吼音,访道人难复。”《仰天湖》云:“湓湖势俨然,山顶自开掘。祇可宕心胸,范蠡舟难越。”《呼龙潭》云:“潭深莫乱呼,只恐龙骜起。大地洒甘泉,谁知龙酿水。”《漏水岩》云:“岩下散明珠,山头悬瀑布。朝朝杂鸟语,滴滴增奇趣。”楷初学诗与文畅,同请业于𡵺嵝东林简南禅师。及庚寅夏,同门将刻楷所作诗文,而畅已先寂于白云,楷哭之哀,因并畅诗刋之,曰《合刋诗草》。畅,字不偶,亦湘人也。《春日怀文楷》诗已入《国朝诗选》。其《游西林诗》云:“伏霞尽处有青岑,曲折宁辞仄径深。崖树疏疏行古殿,厨泉悄悄界东林。采薪频入增山晓,游客希来便陆沈。不是天龙曾卫护,楼台未必到于今。”西林有峰名青岑,昔为禅林,今易数主,未能长护持也。楷、畅并有语录、诗,则昔人称为“声律正宗,不愧唐禅,亦最上乘也。”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六
释不二者,不详所出,或曰鄂渚人。天宁西堂僧也。出家后得戒于归元寺,参金山、天宁,发明心地。职居班首,提奖后进,不遗馀力,多所成就。咸丰间,年逾七十,独处静室,专习禅定,兼究大乘。一日阅经,见楼上司香往来频数,招而问之曰:“碌碌者何为也?”曰:“今日大寒,略事洒扫,将迎新春。”不二闻之,若有所思,忽笑谓之曰:“明年大寒,我将去矣。”尔为我记之,司香应诺,因书其语于楼上壁间,久亦忘之。踰年大寒节至,司香者登楼见壁上字,隐隐可辨,遂忆前事。径造西堂,见不二方检《华严》。曰:“师自看经,今日大寒节矣。”不二曰:“幸去岁有约,非尔来,几忘之。”乃沐浴更衣曰:“幸为我白众,吾不待矣。”及众至,已跌坐而寂,火化得舍利如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