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8,分6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5 6 下一页
止观不二
有空不二
善恶不二
不二之法
不二不异
不二法门
内外不二门
因果不二门
自他不二门
色心不二门
事理不二
两部不二
依正不二门
受润不二门
佛类词典(续上)
迷悟不二止观不二
有空不二
善恶不二
不二之法
不二不异
不二法门
内外不二门
因果不二门
自他不二门
色心不二门
事理不二
两部不二
依正不二门
受润不二门
迷悟不二
【佛学大辞典】
(术语)迷悟之相虽异,其实性则一也,如清浊虽异,水性则一。往生舍因曰:「心性一味迷悟不二。」
(术语)迷悟之相虽异,其实性则一也,如清浊虽异,水性则一。往生舍因曰:「心性一味迷悟不二。」
止观不二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法性寂然为止,寂而常照为观,止如明镜止水,观如明镜止水影现万象,故止与观者,不二一体也。辅行一曰:「中道即法界,法界即止观,止观不二,境智冥一。」
(术语)法性寂然为止,寂而常照为观,止如明镜止水,观如明镜止水影现万象,故止与观者,不二一体也。辅行一曰:「中道即法界,法界即止观,止观不二,境智冥一。」
有空不二
【佛学大辞典】
(术语)言有相是空性,而空性是有相也。般若心经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有相为空性,而空性亦为有相也。般若心经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维摩经入不二法门品曰:「色色空为二,色即是空,非色灭空,色性自空,如是受想行识识空为二。识即是空,非识灭空,识性自空。于其中而通达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术语)言有相是空性,而空性是有相也。般若心经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有相为空性,而空性亦为有相也。般若心经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维摩经入不二法门品曰:「色色空为二,色即是空,非色灭空,色性自空,如是受想行识识空为二。识即是空,非识灭空,识性自空。于其中而通达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善恶不二
【佛学大辞典】
(术语)善无善之实性,恶无恶之实性,空性皆平等,故云不二。
(术语)善无善之实性,恶无恶之实性,空性皆平等,故云不二。
不二之法
【佛学大辞典】
(术语)独一无二之法门。六祖坛经曰:「惠能曰:指授即无,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宗曰:何不论禅定解脱?惠能曰: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宗又问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惠能曰:法师讲涅槃经,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如高贵德王菩萨白佛言: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阐提等,当断善根否?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无常。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名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蕴之与界,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案不二即无二。
【佛学常见辞汇】
指如如平等而无彼此分别的一实相法。
(术语)独一无二之法门。六祖坛经曰:「惠能曰:指授即无,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宗曰:何不论禅定解脱?惠能曰: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宗又问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惠能曰:法师讲涅槃经,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如高贵德王菩萨白佛言: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阐提等,当断善根否?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无常。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名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蕴之与界,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案不二即无二。
【佛学常见辞汇】
指如如平等而无彼此分别的一实相法。
不二不异
【佛学大辞典】
(杂语)不二祇是不异。亦可言不二从性,不异从相。见辅行五之四。
(杂语)不二祇是不异。亦可言不二从性,不异从相。见辅行五之四。
不二法门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不二之法门也。不二之理,佛道之轨范,故云法。圣由之趣入,故云门。佛教有八万四千法门。不二法门,在诸法门之上,能直见圣道者也。维摩经载文殊师利问维摩诘:何等是不二法门?维摩默然不应。殊曰:善哉善哉!无有文字言语,是真不二法门也。肇曰:言为世则谓之法,众圣所由谓之门。十二门论疏上曰:「净名以理为门,一道清净,故称不二。真极可轨,所以云法。至妙虚通,故云门。」(参见:不二)
【俗语佛源】
独一无二的方法和诀窍。元·方回《赠刊工程礼》诗:「镂金镌石切瑶琨,深入诗家不二门。」佛法中有无数「法门」。简单地说:「法门」就是入道的门径;所谓「不二法门」就是不可思议、无所分别的绝对真理。《涅槃经·狮子吼品》说:「一者名为涅槃,二者名为生死。」可见「不二法门」也就是超越生死的涅槃境界。语本《维摩诘经·入不二法门品》:先有三十一位菩萨,认为消除生灭、垢净、罪福等对立面,即「不二法门」。文殊菩萨认为,「无言无说」才是「不二法门」。文殊又问维摩诘,维摩诘「默然无言」。文殊赞叹:这才「是真入不二法门」!(李明权)
(术语)不二之法门也。不二之理,佛道之轨范,故云法。圣由之趣入,故云门。佛教有八万四千法门。不二法门,在诸法门之上,能直见圣道者也。维摩经载文殊师利问维摩诘:何等是不二法门?维摩默然不应。殊曰:善哉善哉!无有文字言语,是真不二法门也。肇曰:言为世则谓之法,众圣所由谓之门。十二门论疏上曰:「净名以理为门,一道清净,故称不二。真极可轨,所以云法。至妙虚通,故云门。」(参见:不二)
【俗语佛源】
独一无二的方法和诀窍。元·方回《赠刊工程礼》诗:「镂金镌石切瑶琨,深入诗家不二门。」佛法中有无数「法门」。简单地说:「法门」就是入道的门径;所谓「不二法门」就是不可思议、无所分别的绝对真理。《涅槃经·狮子吼品》说:「一者名为涅槃,二者名为生死。」可见「不二法门」也就是超越生死的涅槃境界。语本《维摩诘经·入不二法门品》:先有三十一位菩萨,认为消除生灭、垢净、罪福等对立面,即「不二法门」。文殊菩萨认为,「无言无说」才是「不二法门」。文殊又问维摩诘,维摩诘「默然无言」。文殊赞叹:这才「是真入不二法门」!(李明权)
不二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实之理,如如平等,而无彼此之别,谓之不二。菩萨悟入一实平等之理,谓之入不二法门。维摩经入不二法门品说三十三人所得之不二法是也。维摩经入不二法门品:「什曰:有之缘起,极于二法。二法已废,则入玄境。肇曰:离真皆名二,故以不二为言。」大乘义章一曰:「言不二者,无异之谓也,即是经中一实义也。一实之理,妙寂离相,如如平等,亡于彼此,故云不二。」十二门论疏上曰:「一道清净,故称不二。」
(术语)一实之理,如如平等,而无彼此之别,谓之不二。菩萨悟入一实平等之理,谓之入不二法门。维摩经入不二法门品说三十三人所得之不二法是也。维摩经入不二法门品:「什曰:有之缘起,极于二法。二法已废,则入玄境。肇曰:离真皆名二,故以不二为言。」大乘义章一曰:「言不二者,无异之谓也,即是经中一实义也。一实之理,妙寂离相,如如平等,亡于彼此,故云不二。」十二门论疏上曰:「一道清净,故称不二。」
内外不二门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不二门之一。众生诸佛及依报为外境,自己之心法为内境,观二境而使互融,入不二之妙,名为内外不二门。
【佛学常见辞汇】
十不二门之一。
【三藏法数】
此就内外二境论内外二观也。谓众生诸佛及以依报名为外境;自己心法,名为内境。于此内外二境,皆以三观观之,即名内外二观也。然若论修观次第,必先观内心;若论机入不同,故须内外并列。复为显其妙义,必须内外互融,随观一境,皆能遍摄,故名不二。此之不二,不出一念,故心法妙,所以为门也。(依报者,即身所依之国土也。三观者,空观、假观、中观也。离性离相谓之空,无法不备谓之假,非空非假谓之中也。)
(术语)十不二门之一。众生诸佛及依报为外境,自己之心法为内境,观二境而使互融,入不二之妙,名为内外不二门。
【佛学常见辞汇】
十不二门之一。
【三藏法数】
此就内外二境论内外二观也。谓众生诸佛及以依报名为外境;自己心法,名为内境。于此内外二境,皆以三观观之,即名内外二观也。然若论修观次第,必先观内心;若论机入不同,故须内外并列。复为显其妙义,必须内外互融,随观一境,皆能遍摄,故名不二。此之不二,不出一念,故心法妙,所以为门也。(依报者,即身所依之国土也。三观者,空观、假观、中观也。离性离相谓之空,无法不备谓之假,非空非假谓之中也。)
因果不二门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不二门之一。(参见:十不二门)
【佛学常见辞汇】
十不二门之一。
【三藏法数】
因即从迷而言,果乃就悟而说。始从人、天,终至等觉菩萨,皆名为因。唯妙觉佛,独称为果。良以九界众生,无明惑覆,实相之理未显,名因。唯妙觉佛,无明净尽,实相之理,究竟显发,随机应现,设化无方,乃名果也。十界迷悟虽殊,实相始终理一,故名不二。此之不二,不出一念。故心法妙所以为门也。(等觉者,去后妙觉佛犹有一等,胜前诸位,得称觉也。妙觉者,谓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可思议也。九界者,菩萨界、缘觉界、声闻界、天界、人界、修罗界、饿鬼界、畜生界、地狱界。兼佛即名十界也。)
(术语)十不二门之一。(参见:十不二门)
【佛学常见辞汇】
十不二门之一。
【三藏法数】
因即从迷而言,果乃就悟而说。始从人、天,终至等觉菩萨,皆名为因。唯妙觉佛,独称为果。良以九界众生,无明惑覆,实相之理未显,名因。唯妙觉佛,无明净尽,实相之理,究竟显发,随机应现,设化无方,乃名果也。十界迷悟虽殊,实相始终理一,故名不二。此之不二,不出一念。故心法妙所以为门也。(等觉者,去后妙觉佛犹有一等,胜前诸位,得称觉也。妙觉者,谓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可思议也。九界者,菩萨界、缘觉界、声闻界、天界、人界、修罗界、饿鬼界、畜生界、地狱界。兼佛即名十界也。)
自他不二门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不二门之一。
【三藏法数】
自即自己,他谓他机,此就三法论也。佛法、众生法,皆名为他;唯己心法,名之为自。以由十界互具,则心、佛、众生各有生佛。若己生佛显,则与他佛、生佛同,俱为能化;唯他众生生佛,而为所化。故云他生他佛尚与心同,况己心生佛,宁乖一念?既同一念,自他岂殊,故名不二。此之不二,不出一念。故心法妙所以为门也。
(术语)十不二门之一。
【三藏法数】
自即自己,他谓他机,此就三法论也。佛法、众生法,皆名为他;唯己心法,名之为自。以由十界互具,则心、佛、众生各有生佛。若己生佛显,则与他佛、生佛同,俱为能化;唯他众生生佛,而为所化。故云他生他佛尚与心同,况己心生佛,宁乖一念?既同一念,自他岂殊,故名不二。此之不二,不出一念。故心法妙所以为门也。
色心不二门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不二门之一,證色与心不二之法门也。
【三藏法数】
有形质碍之法,而无知觉之用,既异于心,故称为色。虽有知觉之用,而无质碍可见,以能缘虑,名之为心。诸文有云名色者,心不可见,但有其名,名即心也。故智度论云:一切诸法中,但有名与色,更无有一法,出于名色者。然以情见言之,色心二法有异。以理而论,一切诸法唯心本具,即是妙色妙心,心即是色,色即是心;心外无色,色外无心。互具互摄,故名不二。此之不二,不出一念。故心法妙,所以为门也。
(术语)十不二门之一,證色与心不二之法门也。
【三藏法数】
有形质碍之法,而无知觉之用,既异于心,故称为色。虽有知觉之用,而无质碍可见,以能缘虑,名之为心。诸文有云名色者,心不可见,但有其名,名即心也。故智度论云:一切诸法中,但有名与色,更无有一法,出于名色者。然以情见言之,色心二法有异。以理而论,一切诸法唯心本具,即是妙色妙心,心即是色,色即是心;心外无色,色外无心。互具互摄,故名不二。此之不二,不出一念。故心法妙,所以为门也。
事理不二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不二)
(术语)(参见:不二)
不二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实之理,如如平等,而无彼此之别,谓之不二。菩萨悟入一实平等之理,谓之入不二法门。维摩经入不二法门品说三十三人所得之不二法是也。维摩经入不二法门品:「什曰:有之缘起,极于二法。二法已废,则入玄境。肇曰:离真皆名二,故以不二为言。」大乘义章一曰:「言不二者,无异之谓也,即是经中一实义也。一实之理,妙寂离相,如如平等,亡于彼此,故云不二。」十二门论疏上曰:「一道清净,故称不二。」
(术语)一实之理,如如平等,而无彼此之别,谓之不二。菩萨悟入一实平等之理,谓之入不二法门。维摩经入不二法门品说三十三人所得之不二法是也。维摩经入不二法门品:「什曰:有之缘起,极于二法。二法已废,则入玄境。肇曰:离真皆名二,故以不二为言。」大乘义章一曰:「言不二者,无异之谓也,即是经中一实义也。一实之理,妙寂离相,如如平等,亡于彼此,故云不二。」十二门论疏上曰:「一道清净,故称不二。」
两部不二
【佛学大辞典】
(术语)金胎两部,理智一双之法门也。胎藏界为理性,金刚界为智用,而理为智之体,智为理之用,理智冥一,有如水波。因此两部一体不二也。在果智之妙用与法性之寂静,姑异法门而已。依两部不二之深秘,则胎藏为诠金刚之名。金刚为诠胎藏之名。其故以字虽是金刚界大日之种子,然以五字布于身之五处时,以字布于胎,是金刚诠胎藏之證也,又以字虽为胎藏界大日之种子,然大日经说字谓为胜作金刚轮。是胎藏诠金刚之證也。因此于胎藏界安金刚门,于金刚界安莲华门,又胎藏界之道场观,先观月轮于其上观莲华,金刚界之道场观,先观莲华,于其上观月轮。是即胎金非二,理智是一之意也。故东密于两部之外不立苏悉地之不二法也。见秘藏记钞一。
(术语)金胎两部,理智一双之法门也。胎藏界为理性,金刚界为智用,而理为智之体,智为理之用,理智冥一,有如水波。因此两部一体不二也。在果智之妙用与法性之寂静,姑异法门而已。依两部不二之深秘,则胎藏为诠金刚之名。金刚为诠胎藏之名。其故以字虽是金刚界大日之种子,然以五字布于身之五处时,以字布于胎,是金刚诠胎藏之證也,又以字虽为胎藏界大日之种子,然大日经说字谓为胜作金刚轮。是胎藏诠金刚之證也。因此于胎藏界安金刚门,于金刚界安莲华门,又胎藏界之道场观,先观月轮于其上观莲华,金刚界之道场观,先观莲华,于其上观月轮。是即胎金非二,理智是一之意也。故东密于两部之外不立苏悉地之不二法也。见秘藏记钞一。
依正不二门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不二门之一。(参见:十不二门)
【佛学常见辞汇】
十不二门之一。
【三藏法数】
依者,依止之处,即所依之土也。正者,正受其报,即能依之身也。如佛果后,示现下三国土名为依报;示现前三教主及九界身,名为正报。法华开显三土,即是寂光,九界无非圆佛,寂光即所依之土,圆佛乃能依之身。以寂光、圆佛,理本无二,故能依中现正,正中现依。果既依正不二,因亦复然,由理同故。即知诸佛、众生,体用不二。此之不二,不出一念。故心法妙所以为门也。(下三国土者,同居土、方便土、实报土,以对常寂光土在上,故名下也。前三教主者,即藏、通、别三教果佛也。九界身者,即菩萨等九界之身也。寂光者,即常寂光土也。)
(术语)十不二门之一。(参见:十不二门)
【佛学常见辞汇】
十不二门之一。
【三藏法数】
依者,依止之处,即所依之土也。正者,正受其报,即能依之身也。如佛果后,示现下三国土名为依报;示现前三教主及九界身,名为正报。法华开显三土,即是寂光,九界无非圆佛,寂光即所依之土,圆佛乃能依之身。以寂光、圆佛,理本无二,故能依中现正,正中现依。果既依正不二,因亦复然,由理同故。即知诸佛、众生,体用不二。此之不二,不出一念。故心法妙所以为门也。(下三国土者,同居土、方便土、实报土,以对常寂光土在上,故名下也。前三教主者,即藏、通、别三教果佛也。九界身者,即菩萨等九界之身也。寂光者,即常寂光土也。)
受润不二门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不二门之一。
【三藏法数】
受润者,从喻而立名也。受即领纳,以三草二木喻七方便,众生为能受也。润即沾润,谓如来说前四时三教之法,如云注雨,为能润也。法华开前四时三教之法,皆即圆法。七方便众生,咸蒙授记作佛。譬如三草二木,皆一地所生,一雨所润,无复差降,故名不二。此之不二,不出一念。故心法妙所以为门也。(三草二木喻七方便者,下草喻人、天,中草喻声闻、缘觉,上草喻藏教菩萨,小树喻通教菩萨,大树喻别教菩萨也。此七方便,因对下草,故列人天;而合藏通两教二乘但为二也。上之七方便,因对论权实之法,故不及人天也。)
(术语)十不二门之一。
【三藏法数】
受润者,从喻而立名也。受即领纳,以三草二木喻七方便,众生为能受也。润即沾润,谓如来说前四时三教之法,如云注雨,为能润也。法华开前四时三教之法,皆即圆法。七方便众生,咸蒙授记作佛。譬如三草二木,皆一地所生,一雨所润,无复差降,故名不二。此之不二,不出一念。故心法妙所以为门也。(三草二木喻七方便者,下草喻人、天,中草喻声闻、缘觉,上草喻藏教菩萨,小树喻通教菩萨,大树喻别教菩萨也。此七方便,因对下草,故列人天;而合藏通两教二乘但为二也。上之七方便,因对论权实之法,故不及人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