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解甲  拼音:jiě jiǎ
脱下铠甲军服。《淮南子。人间》:「三年不解甲弛弩,使监禄无以转饷。」《三国演义》第五三回:「是夜张辽得胜回城,赏劳三军,传令不许解甲宿睡。」
《國語辭典》:投戈  拼音:tóu gē
休兵,放下武器。《文选。扬雄。解嘲》:「叔孙通起于枹鼓之间,解甲投戈,遂作君臣之仪得也。」《三国志。卷四四。蜀书。姜维传》:「寻被后主敕令,乃投戈放甲,诣会于涪军前,将士咸怒,拔刀砍石。」
《國語辭典》:倒戈  拼音:dào gē
军队背叛,反戈相向。《书经。武成》:「罔有敌于我师,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三国演义》第一回:「众贼见程远志被斩,皆倒戈而走。」
《國語辭典》:倒置干戈  拼音:dào zhì gān gē
把兵器收起来,不再打仗。《史记。卷五五。留侯世家》:「殷事已毕,偃革为轩,倒置干戈,覆以虎皮,以示天下不复用兵。」也作「倒载干戈」。
《國語辭典》:倒持泰阿  拼音:dào chí tài ē
泰阿,宝剑。倒持泰阿指手持泰阿剑刃,以柄向人。比喻授人以权,自己反受伤害。《汉书。卷六七。梅福传》:「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至秦则不然,张诽谤之罔,以为汉驱除,倒持泰阿,授楚其柄。」也作「泰阿倒持」。
《漢語大詞典》:释兵(釋兵)
(1).解除军事行动。史记·封禅书:“乃遂北巡 朔方 ,勒兵十万餘,还祭 黄帝冢 桥山 ,释兵 须如 。”
(2).放下武器。 明 罗曰褧 咸宾录·南夷志二·播州:“ 立 ( 陈立 )数责斩 兴 ( 夜郎 王)出晓其众,皆释兵降。” 清 姚鼐 《宋双忠祠碑文》:“昔 蜀汉 霍弋 、 罗宪 据郡不降 魏 ,及审知 后主 内附,然后释兵归命。”
《漢語大詞典》:投兵
(1).向人投掷兵刃。谓诛杀。后汉书·张奂传论:“自 鄛乡 之封,中官世盛,暴恣数十年閒,四海之内,莫不切齿愤盈,愿投兵於其族。”
(2).放下武器。 晋 袁宏 后汉纪·顺帝纪下:“愚戇自陷不义,实恐投兵之日,不免孥戮也。”
《漢語大詞典》:弛兵
放下武器。
《漢語大詞典》:违兵(違兵)
放下武器。左传·成公十七年:“昔吾畜于 赵氏 , 孟姬 之谗,吾能违兵。” 杜预 注:“畜,养也。违,去也。 韩厥 少为 赵盾 所待养,及 孟姬 之乱, 晋 将讨 赵氏 ,而 厥 去其兵,示不与党。”
《国语辞典》:弃械(弃械)  拼音:qì xiè
放下武器,表示投降。如:「经过一番激战,敌方自知大势已去,终于弃械投降。」
《国语辞典》:解兵释甲(解兵释甲)  拼音:jiě bīng shì jiǎ
放下武器,卸下盔甲。比喻休战,不再战斗。《孤本元明杂剧。伐晋兴齐。第四折》:「解兵释甲,社稷宁谧,黎民乐业。」也作「解甲释兵」。
《国语辞典》:解甲释兵(解甲释兵)  拼音:jiě jiǎ shì bīng
卸下盔甲,放下武器。比喻休战、不再战斗。《东周列国志》第六七回:「解甲释兵,共往观优。」也作「解兵释甲」。
《國語辭典》:倒戈卸甲  拼音:dào gē xiè jiǎ
阵前反正或放下武器。《三国演义》第六二回:「却说玄德立起免死旗,但川兵倒戈卸甲者,并不许杀害,如伤者偿命。」明。无名氏《齐天大圣》第四折:「呀!杀的他忘魂丧魄怎还乡,倒戈卸甲尽来降。」
《漢語大詞典》:弃甲投戈(棄甲投戈)
谓放下武器。表示投降。 彭芬 《署督部堂与司道绅耆致全省官绅电》:“仍先广行諭告,使众周知:但能弃甲投戈,决不究其既往。”
《國語辭典》:解甲投戈  拼音:jiě jiǎ tóu gē
卸下盔甲,放下武器。比喻休战、不再战争。汉。扬雄 解嘲:「叔孙通起于枹鼓之间,解甲投戈,遂作君臣之仪,得也。」三国魏。钟会 蜀平上言:「群寇困逼,知命穷数尽,解甲投戈。」也作「解甲倒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