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诸上善人
【佛学常见辞汇】
许多上等的善人。
就果位上明小乘之趋向
【佛学次第统编】
小乘之果位者,即小乘之趋向。而小乘之极果,即阿罗汉辟支佛是也。阿罗汉辟支佛之果位,可以四句简单表明之。
一、诸漏已尽 已灭尽诸有漏也。
二、梵行已立 已立诸梵行也。
三、所作已办 诸所应作,皆已成办也。
四、不受后有 更不受一切诸有也。
就果位上明大乘之趋向
【佛学次第统编】
大乘之果位,是即大乘之究竟趋向也。大乘之究竟极果,即是佛耳。所谓佛者,其义不可具说。然姑求括略诠解,则曰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是也。
一、自觉 谓觉知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一切诸法常无常等,悟性真空,了惑虚妄,功成妙智,道證圆觉,故名自觉。
二、觉他 谓运无缘慈,度诸众生,皆令离生死苦,得涅槃乐,故名觉他。
三、觉行圆满 谓三惑净尽,众德悉备,位登妙觉,行满果圆,故名觉行圆满。
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俗语佛源】
语本《续灯录》卷十一:「进前即触途成滞,退后即噎气填胸,直得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原指参禅过程中所遇到的进退无路、左右为难的困境。后俗语用「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形容走投无路,陷入绝境。如《警世通言·宋小官团圆破毡笠》:「(宋金)情知为丈人所弃,上天无路,入地无门,不觉痛切于心,放声大哭。」(李明权)
佛面上刮金
【俗语佛源】
比喻不管场合和对象,什么都要搜刮。极言凶暴贪婪。「佛面」指佛像的面部。《法华经·安乐品》谓:「诸佛身金色,百福相庄严。」可见,佛身为金色。人们用金箔贴于佛身乃至佛面,是庄严佛像的功德。后人在文学中引用,如《水浒传》第八三回:「皇帝赐俺一瓶酒,一斤肉,你都克减了。不是我们争嘴,堪恨你这厮们无道理,佛面上去刮金。」除比喻义外,「佛面上刮金」,亦有史实。《太平广记》卷一一六引晋·王琰《冥祥记》载:「唐贞观二十年,征龟兹。有薛孤训者为行军仓曹,军及屠龟兹后,乃于精舍剥佛面金。」可谓穷凶极恶。(李明权)
雪上加霜
【俗语佛源】
语本于《景德传灯录》卷八:「师云:汝只解瞻前,不解顾后。伊云:雪上更加霜。」原是禅语。后用「雪上加霜」比喻灾祸接连不断,一再受到损害,烦恼中又添出新的烦恼。如元·高文秀《睟范叔》第二折:「泪雹子腮边落,血冬凌满脊梁,冻剥剥雪上加霜。」又如《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六:「见说徒弟逃走,家私已空,心里已此苦楚,更是一番毒打,真个雪上加霜,怎经得起?」(李明权)
阎罗王做生意,鬼也没得上门
【俗语佛源】
阎罗王为地狱主,连鬼都怕他。此俗语比喻没有一个主顾敢登门。如明·吾丘瑞《运甓记》第二三出:「今日早间坐到这个时候,并无一个主顾与我发市。正是:阎罗王做生意,鬼也没得上门。」或作「阎王老子开饭店,鬼都不上门」。多比喻恶人当道,都敬而远之,无人敢惹。如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第十一章三:「因为听讲的人,尤其下级军官,一次比一次多,不像以前『阎王老子开饭店,鬼都不上门』。」(李明权)
四塔──天上四塔
【三藏法数】
(出佛成道记并本行集经)
〔一、箭塔〕,经云:太子年方十五,与诸释种角艺,太子一箭穿七金鼓,又一箭彻过七铁猪,复入于土,水泉迸出,遂名箭井。时帝释遂取其箭,于忉利天建塔供养。(梵语忉利,华言三十三,乃帝释所居之天也。)
〔二、发塔〕,经云:太子初出家时,自持宝刀,而发愿云:我今截落此发,誓与众生断除烦恼习障,寻以发掷空中,时帝释接向天上,建塔供养。
〔三、钵塔〕,经云:菩萨将诣道树成等正觉时,有天人告善生村主二女难陀、婆罗曰:汝可最初施食。于是二女,以乳烹麋,用钵盛献。菩萨食已,以钵掷尼连河中,时帝释收归天上,建塔供养。(梵语难陀,华言喜。梵语婆罗,华言力。二女名也。尼连无翻。)
〔四、佛牙塔〕,经云:佛阇维时,天帝释持七宝瓶来请佛牙。其火即灭,宝棺自开,帝释乃取佛口舌颔一牙,于天上建塔供养。(梵语阇维,华言焚烧。)
四事──五根有四事增上
【三藏法数】
(出五事毗婆沙论)
五根者,眼耳鼻舌身也。增上,犹增胜也。
〔一、庄严身〕,庄严,端庄严饰也。谓眼耳鼻舌庄严于身,然后完美,于此诸根,若阙一者,便成残陋。若不缺者,全美增胜,是为庄严身也。
〔二、导养身〕,导养者,导引资养也。谓眼能见安危之色,耳能闻美恶之声,鼻能嗅香臭之气,舌能尝甜苦之味,如是等诸识,于色声气味,若好若恶,皆能分别导引于身,就好避恶,令身增胜,是为导养身也。
〔三、生识〕,识即分别之义,谓眼对色,耳对声,鼻对香,舌对味,身对触,而能生于分别之识,及相应法,俱得增胜,是为生识也。
〔四、不共事〕,谓眼惟见色,耳惟闻声,鼻惟嗅香,舌惟尝味,身惟觉触,如是诸根,各有所用,不相杂乱,于本根相应之法,自能增胜,是为不共事也。
五事生天上
【三藏法数】
(出辩意经)
谓诸众生能行此五事,则得生于天上也。
〔一、慈心〕,谓人不杀众生,爱惜物命,令众得安,是名慈心。
〔二、贤良〕,谓人不盗他人财物,布施无悭,济诸穷乏,是名贤良。
〔三、贞洁〕,谓人不犯外色,护戒奉斋,是名贞洁。
〔四、诚信〕,谓人不欺于人,护口四过,永无谄佞,是名诚信。(口四过者,妄言、绮语、两舌、恶口也。)
〔五、不醉酒〕,谓人尊崇善法,坚修梵行,不酗于酒,而发狂乱,是名不醉酒。
上合诸佛本觉妙心
【三藏法数】
本觉妙心,即诸佛本然觉了妙明真心也。谓菩萨极證寂灭,十方圆明,体同诸佛。故能起同体大慈,与众生乐。显应十方,现身说法,圣凡等度,有愿必从,是为殊胜。
一往天上
【三藏法数】
谓第二果人,犹有欲界下三品惑,共润一往来身。若于人中得第二果,则一往天上,一来人间,便證第三果,是名一往天上。
上智观故得菩萨菩提
【三藏法数】
谓菩萨之人,虽亦用体空之智,观十二因缘生灭,了悟非生非灭,而能顿断见、思习气。以由能观之智,比于缘觉复胜,故所證真空之理最深,是名上智观故得菩萨菩提。(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上根證相
【三藏法数】
谓行人于禅定中,所得慧根清净,就中所證之相,亦有三品不同。若于行坐念诵之中,忽觉身心如云如影,梦幻不实,因此觉心,则发智慧,了达诸法无有障碍,于诸经论,随义解释,难问无滞,即是下品慧根法相。若于行坐诵念之中,身心寂然,犹如虚空,于正慧中,面见普贤菩萨,与无量菩萨而自围绕,悉现其前,于是得大智慧,于诸佛所说之法,通达妙义,说无穷尽,即是中品慧根證相。若于行坐念诵之中,身心豁然清净,入深禅定,觉慧分明,得无碍总持,获六根清净,开佛知见,入菩萨位,即是上品慧根證相。此之三品,总为上根行者所證之相。(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
上者八十里
【三藏法数】
谓其中边山川平易,故量为八十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