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无上觉者句
【佛学大辞典】
(真言)称百光遍照真言之暗字。大日经六曰:「此一切无上觉者句,于寺门尊处诸佛所说心。」
(真言)称百光遍照真言之暗字。大日经六曰:「此一切无上觉者句,于寺门尊处诸佛所说心。」
七无上道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与七种无上同。(参见:七种无上)
(名数)与七种无上同。(参见:七种无上)
七种无上
【佛学大辞典】
(名数)如来有七种之无上:一、身无上,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也。二、道无上,以慈悲之道利一切之众生也。三、见无上,以正戒正见正命成就其身也。四、智无上,具四无碍智也。五、神力无上,如来神通之力,不可思议也。六、断障无上,断惑业苦之三障也。七、住无上,住于大寂灭定也。见菩萨地持经三。梵Sapta-anitya。
【佛学常见辞汇】
佛所特有的七种无上,即一、身无上,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二、道无上,佛以慈悲的道法去利乐一切众生;三、见无上,佛以正戒正见正命等成就其身;四、智无上,佛具有四无碍智;五、神力无上,佛的神通力不可思议;六、断障无上,佛已经断尽了惑业苦之三障;七、住无上,佛住于伟大的寂灭涅槃境界。
【三藏法数】
(出菩萨地持经)
〔一、身无上〕,谓如来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庄严其身,世出世间,无有超过其上,是名身无上也。(三十二相者,足下安平相、千辐轮相、手指纤长相、手足柔软相、手足缦网相、足跟满足相、足趺高好相、腨如鹿王相、手过膝相、马阴藏相、身纵广相、毛孔生青色相、身毛上靡相、身金色相、身光面各一丈相、皮肤细滑相、七处平满相、两腋满相、身如师子相、身端直相、肩圆满相、四十齿相、齿白齐密相、四牙白净相、颊车如师子相、咽中津液得上味相、广长舌相、梵音深远相、眼色如金精相、眼睫如牛王相、眉间白毫相、顶肉髻成相也。八十种好,一指爪狭长、二手足指圆、三手足各等无差、四手足圆满、五筋脉盘结、六两踝深隐、七行步正直、八行步威容齐整、九行步安平、十行步有仪、十一回身顾视、十二支节殊胜、十三骨节交结、十四膝轮圆满、十五隐处妙好、十六身支润滑、十七身容敦肃、十八身支坚固、十九身支安定、二十身相端严、二十一身有圆光、二十二腹形方正、二十三脐深右旋、二十四脐厚妙相、二十五肌肤匀净、二十六手掌充满、二十七手文深长、二十八唇色红润、二十九面门圆满、三十舌相长广、三十一发声威震、三十二音韵美妙、三十三鼻高脩直、三十四诸齿方整、三十五诸牙明洁、三十六目广清净、三十七眼相脩广、三十八眼睫齐整、三十九双眉脩长、四十双眉绮靡、四十一双眉高朗、四十二耳厚脩长、四十三两耳相好、四十四容仪端丽、四十五额广圆满、四十六身分殊胜、四十七首发脩长、四十八首发香洁、四十九首发齐整、五十首发坚固、五十一首发光滑、五十二身分坚实、五十三身体庄严、五十四诸窍清净、五十五身力充美、五十六身相严好、五十七面轮脩广、五十八颜貌舒泰、五十九面颜光泽、六十身支严净、六十一毛孔出香、六十二面门出香、六十三首相妙好、六十四身毛纤柔、六十五法音圆辩、六十六顶相高妙、六十七指网分明、六十八行不履地、六十九神力自持、七十威德远震、七十一音声和雅、七十二观机说法、七十三一音演说、七十四次第说法、七十五等观有情、七十六先观后作、七十七相好具足、七十八顶骨坚实、七十九颜容奇妙、八十胸臆妙好。)
〔二、道无上〕,谓如来以慈悲之道,自利利他,度脱无量无边诸天世人,世出世间无有超过其上,是名道无上也。
〔三、见无上〕,谓如来以正戒、正见、正威仪、正命之法,成就其身。如此之见,世出世间,无有超过其上,是名见无上也。
〔四、智无上〕,谓如来具法无碍智、义无碍智、辞无碍智、乐说无碍智,故能遍知一切诸法,辩说融通,了无凝滞。世出世间,无有超过其上,是名智无上也。(法无碍者,谓通达诸法,分别无滞也。义无碍者,谓了知诸法义理,通达无滞也。辞无碍者,谓于诸法义理,随顺众生,为其演说也。乐说无碍者,谓随顺众生所乐闻法,而为说也。)
〔五、神力无上〕,谓如来神通之力,不可思议,世出世间,所有神力,无有超过其上,是名神力无上也。
〔六、断障无上〕,谓如来能断一切烦恼业障,永尽无馀。世出世间,无有超过其上,是名断障无上也。
〔七、住无上〕,谓如来本住大寂灭定,而复有三种住,一者住圣人之位,二者多于天中住,三者多于净土中住。世出世间,无有超过其上,是名住无上也。
(名数)如来有七种之无上:一、身无上,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也。二、道无上,以慈悲之道利一切之众生也。三、见无上,以正戒正见正命成就其身也。四、智无上,具四无碍智也。五、神力无上,如来神通之力,不可思议也。六、断障无上,断惑业苦之三障也。七、住无上,住于大寂灭定也。见菩萨地持经三。梵Sapta-anitya。
【佛学常见辞汇】
佛所特有的七种无上,即一、身无上,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二、道无上,佛以慈悲的道法去利乐一切众生;三、见无上,佛以正戒正见正命等成就其身;四、智无上,佛具有四无碍智;五、神力无上,佛的神通力不可思议;六、断障无上,佛已经断尽了惑业苦之三障;七、住无上,佛住于伟大的寂灭涅槃境界。
【三藏法数】
(出菩萨地持经)
〔一、身无上〕,谓如来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庄严其身,世出世间,无有超过其上,是名身无上也。(三十二相者,足下安平相、千辐轮相、手指纤长相、手足柔软相、手足缦网相、足跟满足相、足趺高好相、腨如鹿王相、手过膝相、马阴藏相、身纵广相、毛孔生青色相、身毛上靡相、身金色相、身光面各一丈相、皮肤细滑相、七处平满相、两腋满相、身如师子相、身端直相、肩圆满相、四十齿相、齿白齐密相、四牙白净相、颊车如师子相、咽中津液得上味相、广长舌相、梵音深远相、眼色如金精相、眼睫如牛王相、眉间白毫相、顶肉髻成相也。八十种好,一指爪狭长、二手足指圆、三手足各等无差、四手足圆满、五筋脉盘结、六两踝深隐、七行步正直、八行步威容齐整、九行步安平、十行步有仪、十一回身顾视、十二支节殊胜、十三骨节交结、十四膝轮圆满、十五隐处妙好、十六身支润滑、十七身容敦肃、十八身支坚固、十九身支安定、二十身相端严、二十一身有圆光、二十二腹形方正、二十三脐深右旋、二十四脐厚妙相、二十五肌肤匀净、二十六手掌充满、二十七手文深长、二十八唇色红润、二十九面门圆满、三十舌相长广、三十一发声威震、三十二音韵美妙、三十三鼻高脩直、三十四诸齿方整、三十五诸牙明洁、三十六目广清净、三十七眼相脩广、三十八眼睫齐整、三十九双眉脩长、四十双眉绮靡、四十一双眉高朗、四十二耳厚脩长、四十三两耳相好、四十四容仪端丽、四十五额广圆满、四十六身分殊胜、四十七首发脩长、四十八首发香洁、四十九首发齐整、五十首发坚固、五十一首发光滑、五十二身分坚实、五十三身体庄严、五十四诸窍清净、五十五身力充美、五十六身相严好、五十七面轮脩广、五十八颜貌舒泰、五十九面颜光泽、六十身支严净、六十一毛孔出香、六十二面门出香、六十三首相妙好、六十四身毛纤柔、六十五法音圆辩、六十六顶相高妙、六十七指网分明、六十八行不履地、六十九神力自持、七十威德远震、七十一音声和雅、七十二观机说法、七十三一音演说、七十四次第说法、七十五等观有情、七十六先观后作、七十七相好具足、七十八顶骨坚实、七十九颜容奇妙、八十胸臆妙好。)
〔二、道无上〕,谓如来以慈悲之道,自利利他,度脱无量无边诸天世人,世出世间无有超过其上,是名道无上也。
〔三、见无上〕,谓如来以正戒、正见、正威仪、正命之法,成就其身。如此之见,世出世间,无有超过其上,是名见无上也。
〔四、智无上〕,谓如来具法无碍智、义无碍智、辞无碍智、乐说无碍智,故能遍知一切诸法,辩说融通,了无凝滞。世出世间,无有超过其上,是名智无上也。(法无碍者,谓通达诸法,分别无滞也。义无碍者,谓了知诸法义理,通达无滞也。辞无碍者,谓于诸法义理,随顺众生,为其演说也。乐说无碍者,谓随顺众生所乐闻法,而为说也。)
〔五、神力无上〕,谓如来神通之力,不可思议,世出世间,所有神力,无有超过其上,是名神力无上也。
〔六、断障无上〕,谓如来能断一切烦恼业障,永尽无馀。世出世间,无有超过其上,是名断障无上也。
〔七、住无上〕,谓如来本住大寂灭定,而复有三种住,一者住圣人之位,二者多于天中住,三者多于净土中住。世出世间,无有超过其上,是名住无上也。
八方上下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四方,四维,上下之十方也。
(术语)谓四方,四维,上下之十方也。
九上缘惑
【佛学大辞典】
(术语)九种缘上界上地之惑也。即见苦所断之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疑,无明,五者及见集所断之邪见,见取见,疑,无明,四者。盖十一遍行中,除身边二见者也。俱舍论十九曰:「于十一中,除身边见,所馀九种,亦能上缘。上言正明上界上地,兼显无有缘下随眠。此九虽能通缘自上,然理无有自上顿缘。于缘上中,且约界说,或唯缘一,或二合缘。故本论(品类足论五)言,有诸随眠,是欲界系缘色界系。有诸随眠,是欲界系缘无色界系。有诸随眠,是欲界系缘色无色界系。有诸随眠,是色界系缘无色界系。约地分别,准界应思。」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六曰:「欲界烦恼,除无明见疑,馀不能缘上地为境。此无明等虽亦有能缘上地者,然彼不能亲缘上地如缘自地。由依彼门起分别故,立彼为所缘。」是也。但小乘及杂集论等,谓唯此九能上缘,馀贪瞋慢等,不能上缘,然成唯识论六曰:「有处,言贪瞋慢等不缘上者,依粗相说,或依别缘。」总之此等亦得缘上地也。出于大毗婆沙论十八,瑜伽师地论六十二等。
(术语)九种缘上界上地之惑也。即见苦所断之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疑,无明,五者及见集所断之邪见,见取见,疑,无明,四者。盖十一遍行中,除身边二见者也。俱舍论十九曰:「于十一中,除身边见,所馀九种,亦能上缘。上言正明上界上地,兼显无有缘下随眠。此九虽能通缘自上,然理无有自上顿缘。于缘上中,且约界说,或唯缘一,或二合缘。故本论(品类足论五)言,有诸随眠,是欲界系缘色界系。有诸随眠,是欲界系缘无色界系。有诸随眠,是欲界系缘色无色界系。有诸随眠,是色界系缘无色界系。约地分别,准界应思。」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六曰:「欲界烦恼,除无明见疑,馀不能缘上地为境。此无明等虽亦有能缘上地者,然彼不能亲缘上地如缘自地。由依彼门起分别故,立彼为所缘。」是也。但小乘及杂集论等,谓唯此九能上缘,馀贪瞋慢等,不能上缘,然成唯识论六曰:「有处,言贪瞋慢等不缘上者,依粗相说,或依别缘。」总之此等亦得缘上地也。出于大毗婆沙论十八,瑜伽师地论六十二等。
九品上
【佛学大辞典】
(杂语)九品往生中之上品上生也。(参见:九品)
(杂语)九品往生中之上品上生也。(参见:九品)
九品
【佛学大辞典】
(名数)九种品类之意。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也。感,智,机,行等,皆分此等九种之品类,谓为九品惑等。而于净土教亦然。观无量寿经所说上品上生乃至下品下生,为九品,又名九辈。其往生称为九品之往生,其来迎称为九品之来迎,其佛称为九品之弥陀,其往生之土称为九品之净土等。净影谓四地至六地之菩萨,为上品上生之人。初二三地信忍之菩萨,为上品中生之人。种性以上之菩萨,为上品下生之人。又小乘前三果之圣者,为中品上生。见道已前之内外二凡,为中品中生。见道已前之世俗凡夫,为中品下生。又下品三生皆为大乘始学之人。未可辨其阶降。故唯随于过之轻重,以分三品。天台以习种至解行之菩萨,为上品之人,外凡十信已下,为中品之人,今时悠悠之凡夫,为下品之人。嘉祥亦如净影,谓上上品之无生,为七地,上六品之机,为大小乘之圣人。善导则反之。谓九品悉为凡夫。上品三人,为遇大之凡夫,中品三人,为遇小之凡夫,下品三人,为遇恶之凡夫。以凡夫亦可遂上六品之往生也。其行法及得果,据观经言之,则上品上生者,发三心,又慈心不杀,修诸戒行,诵读大乘方等经典,修行六念,往生即时悟无生法忍。上品中生者,虽不必受持诵读方等经典,而必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往生已后,经一小劫,得无生忍。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经一小劫,住于欢喜地。中品上生者,持五戒八戒等,不造众恶,即时得阿罗汉道。中品中生者,持一日一夜八戒斋,又持沙弥戒具足戒,威仪无缺,往生即得须陀洹,经半劫成阿罗汉。中品下生者,孝养父母,行世之仁慈,命终时,闻阿弥陀佛之本愿及国土之乐事,经一小劫成阿罗汉。下品上生者,虽不诽谤方等经典,而多造众恶,无有惭愧,命终时,闻大乘十二部经之首题名字,又称南无阿弥陀佛,除多劫之罪,经十小劫入于初地。下品中生者,毁犯五戒八戒具足戒,偷僧祇物,不净说法无有惭愧,命终时,闻阿弥陀佛之十力威德,罪灭往生,经六劫而华开,发无上道心。下品下生者,造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命终时,至心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经十二大劫而华开,发菩提心。是也。盖此等九品之行法,与观经所说之三福,为开合之异,虽一往配之于各品,而实则各品之行,亦皆通于各品,成九九八十一品,又更成无量无数品也。又此九品与无量寿经所说之三辈,有开合之异说。昙鸾,净影等,谓三辈九品,全为开合之不同,彼之上辈,即此之上品三生,中辈即中品,下辈即下品云。诸经说九品者甚多。
【佛学常见辞汇】
九种的品类,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名数)九种品类之意。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也。感,智,机,行等,皆分此等九种之品类,谓为九品惑等。而于净土教亦然。观无量寿经所说上品上生乃至下品下生,为九品,又名九辈。其往生称为九品之往生,其来迎称为九品之来迎,其佛称为九品之弥陀,其往生之土称为九品之净土等。净影谓四地至六地之菩萨,为上品上生之人。初二三地信忍之菩萨,为上品中生之人。种性以上之菩萨,为上品下生之人。又小乘前三果之圣者,为中品上生。见道已前之内外二凡,为中品中生。见道已前之世俗凡夫,为中品下生。又下品三生皆为大乘始学之人。未可辨其阶降。故唯随于过之轻重,以分三品。天台以习种至解行之菩萨,为上品之人,外凡十信已下,为中品之人,今时悠悠之凡夫,为下品之人。嘉祥亦如净影,谓上上品之无生,为七地,上六品之机,为大小乘之圣人。善导则反之。谓九品悉为凡夫。上品三人,为遇大之凡夫,中品三人,为遇小之凡夫,下品三人,为遇恶之凡夫。以凡夫亦可遂上六品之往生也。其行法及得果,据观经言之,则上品上生者,发三心,又慈心不杀,修诸戒行,诵读大乘方等经典,修行六念,往生即时悟无生法忍。上品中生者,虽不必受持诵读方等经典,而必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往生已后,经一小劫,得无生忍。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经一小劫,住于欢喜地。中品上生者,持五戒八戒等,不造众恶,即时得阿罗汉道。中品中生者,持一日一夜八戒斋,又持沙弥戒具足戒,威仪无缺,往生即得须陀洹,经半劫成阿罗汉。中品下生者,孝养父母,行世之仁慈,命终时,闻阿弥陀佛之本愿及国土之乐事,经一小劫成阿罗汉。下品上生者,虽不诽谤方等经典,而多造众恶,无有惭愧,命终时,闻大乘十二部经之首题名字,又称南无阿弥陀佛,除多劫之罪,经十小劫入于初地。下品中生者,毁犯五戒八戒具足戒,偷僧祇物,不净说法无有惭愧,命终时,闻阿弥陀佛之十力威德,罪灭往生,经六劫而华开,发无上道心。下品下生者,造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命终时,至心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经十二大劫而华开,发菩提心。是也。盖此等九品之行法,与观经所说之三福,为开合之异,虽一往配之于各品,而实则各品之行,亦皆通于各品,成九九八十一品,又更成无量无数品也。又此九品与无量寿经所说之三辈,有开合之异说。昙鸾,净影等,谓三辈九品,全为开合之不同,彼之上辈,即此之上品三生,中辈即中品,下辈即下品云。诸经说九品者甚多。
【佛学常见辞汇】
九种的品类,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九参上堂
【佛学大辞典】
(行事)谓一月九次上堂也。一月中每三日上堂一参,即为九参。参者进参之义,非数。见象器笺十一。
(行事)谓一月九次上堂也。一月中每三日上堂一参,即为九参。参者进参之义,非数。见象器笺十一。
十二上愿
【佛学大辞典】
(术语)药师如来之十二愿也。(参见:药师)
(术语)药师如来之十二愿也。(参见:药师)
十上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佛敕舍利弗使说法,舍利弗因说十上法:一成法、二修法、三觉法、四灭法、五退法、六增法、七难解法、八生法、九知法、十證法也。此之十法,于第一法说十法,各各增十,而说五百五十法。出长阿含经九。
(经名)佛敕舍利弗使说法,舍利弗因说十上法:一成法、二修法、三觉法、四灭法、五退法、六增法、七难解法、八生法、九知法、十證法也。此之十法,于第一法说十法,各各增十,而说五百五十法。出长阿含经九。
大乘无上法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大乘法中最上之法门也。语出楞伽经。对于权大乘之法而指实大乘之法,又对于自力圣道之大乘而指他力本愿一乘之法。正信偈所谓「宣说大乘无上法。」为后者。
(术语)大乘法中最上之法门也。语出楞伽经。对于权大乘之法而指实大乘之法,又对于自力圣道之大乘而指他力本愿一乘之法。正信偈所谓「宣说大乘无上法。」为后者。
上人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上德之人也。佛家谓内有德智。外有胜行。在人之上。故名上人。晋时称释子多曰道人。至鲍明远始有秋日示休上人诗。能改斋漫录曰:「唐人多以僧为上人,如杜子美已上人茅屋是也。」摩诃般若经曰:「一心行阿耨菩提,心不散乱,是名上人。」十诵律曰:「人有四种:一粗人,二浊人,三中间人,四上人。」释氏要览上曰:「增一经云:夫人处世,有过能自改者名上人,律瓶沙王呼佛弟子为上人。」维摩经问疾品曰:「文殊师利白佛:世尊彼上人者难为酬对。」思益经二曰:「我等今来见佛并网明上人。」
【佛学常见辞汇】
上德之人,比丘的尊称,因比丘内涵德智,外有胜行,在人之上。
(术语)上德之人也。佛家谓内有德智。外有胜行。在人之上。故名上人。晋时称释子多曰道人。至鲍明远始有秋日示休上人诗。能改斋漫录曰:「唐人多以僧为上人,如杜子美已上人茅屋是也。」摩诃般若经曰:「一心行阿耨菩提,心不散乱,是名上人。」十诵律曰:「人有四种:一粗人,二浊人,三中间人,四上人。」释氏要览上曰:「增一经云:夫人处世,有过能自改者名上人,律瓶沙王呼佛弟子为上人。」维摩经问疾品曰:「文殊师利白佛:世尊彼上人者难为酬对。」思益经二曰:「我等今来见佛并网明上人。」
【佛学常见辞汇】
上德之人,比丘的尊称,因比丘内涵德智,外有胜行,在人之上。
上上人
【佛学大辞典】
(术语)念佛者之称。
(术语)念佛者之称。
上上禅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种禅之一。(参见:禅)
(术语)三种禅之一。(参见:禅)
上士
【佛学大辞典】
(术语)圆满自利利他之行者。释氏要览上曰:「瑜伽论云:无自利利他行者名下士,有自利无利他者名中士,有二利名上士。」
(术语)圆满自利利他之行者。释氏要览上曰:「瑜伽论云:无自利利他行者名下士,有自利无利他者名中士,有二利名上士。」
上下八谛
【佛学大辞典】
(名数)色界无色界之四谛与欲界之四谛也。
(名数)色界无色界之四谛与欲界之四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