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掌中看
   
飞燕轻
  
掌上轻
  
掌中飞燕
 
赵后身轻
  
掌上人
 
飞燕身轻
 
掌上怜
 
纤腰掌上
 
掌中无力
 
掌中行
 
君王掌上
 
舞掌轻
 
掌上承恩
 
转纤腰
 
飞燕掌中娇
 
皇后舞
 
静婉舞
 
掌中托
 
汉宫舞腰
 
汉后身轻
 
轻身舞
 
上掌

相关人物
张净琬
 
赵飞燕


《梁书》卷三十九〈羊侃列传〉~56~
侃性豪侈,善音律,自造采莲、棹歌两曲,甚有新致。姬妾侍列,穷极奢靡。有弹筝人陆太喜,著鹿角爪长七寸。舞人张净琬,腰围一尺六寸,时人咸推能掌中舞。又有孙荆玉,能反腰帖地,衔得席上玉簪。敕赉歌人王娥儿,东宫亦赉歌者屈偶之,并妙尽奇曲,一时无对。
《白氏六帖》卷十八〈舞〉
赵飞燕体轻,能为掌上舞。

例句

客泪休沾汉水滨,舞腰羞杀汉宫人。 司空图 杨柳枝寿杯词十八首

掌中舞罢箫声绝,三十六宫秋夜长。 徐凝 汉宫曲

莫恃芙蓉开满面,更有身轻似飞燕。 李咸用 婕妤怨

整羽庄姜恨,回身汉后轻。 李山甫

落魄江南载酒行,楚腰肠断掌中轻。 杜牧 遣怀

正悦掌中舞,宁哀团扇诗。 武平一 妾薄命

汉皇若遇红儿貌,掌上无因著别人。 罗虬 比红儿诗之三十一

装束赵飞燕,教来掌上舞。 聂夷中 大垂手

愁来自觉歌喉咽,瘦去谁怜舞掌轻。 韩偓 偶见

《國語辭典》:上身  拼音:shàng shēn
1.身体的上半部。《文明小史》第一六回:「腰下垂了两副白绸子的扎腰,上身穿一件三寸不到小袖管的长袖马褂。」
2.招引到自己身上。如:「这不关你的事,别惹祸上身。」《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九回:「我便揽了这件事上身,直到此刻才得办妥了。」
3.衣服初穿在身上。如:「新装上身,顿觉精神百倍!」
《漢語大詞典》:掌上身
指女子轻盈善舞的体态。 唐 罗隐 《赠妓云英》诗:“ 钟陵 醉别十餘春,重见 云英 掌上身。”参见“ 掌上舞 ”。
《國語辭典》:掌上舞  拼音:zhǎng shàng wǔ
相传汉朝赵飞燕体态轻盈,能站在武士手捧的铜盘上起舞,称为「掌上舞」。
《國語辭典》:危坐  拼音:wéi zuò
挺直身躯端坐。唐。元稹《莺莺传》:「张生拭目危坐久之,犹疑梦寐;然而修谨以俟。」《三国演义》第四七回:「只见帐上灯烛辉煌,曹操凭几危坐。」
《國語辭典》:胸襟  拼音:xiōng jīn
1.胸前的衣襟。如:「她把他送的别针,别在胸襟上。」
2.心中、心里头。南朝陈。徐陵〈晋陵太守王励德政碑〉:「势力无扰于胸襟,行藏不概于怀抱。」唐。杜甫赠司空王公思礼〉诗:「胸襟日沉静,肃肃自有适。」也作「胸怀」。
3.思想境界。指志趣、气度、抱负等。唐。李白赠崔侍郎〉诗:「洛阳因剧孟,托宿话胸襟。」《封神演义》第四九回:「此人名为闲士,腹内必有胸襟。」也作「胸怀」。
《國語辭典》:上衣  拼音:shàng yī
上身所穿的衣服。
《國語辭典》:上体(上體)  拼音:shàng tǐ
躯体的上半部。相对于下体而言。
分類:上身
《國語辭典》:猕猴(獼猴)  拼音:mí hóu
动物名。脊椎动物门哺乳纲灵长目。面赤色,毛灰褐,尾短,善怒,产于川广山中。因好拭面如沐,故也称为「沐猴」、「猴狲」、「猢狲」、「狝猴」。
《漢語大詞典》:被池
为保持被子盖在上身的一头不沾汗垢而缝上的布帛。池,边饰。 唐 颜师古 匡谬正俗·池毡:“今人被头别施帛为缘者,犹谓之被池。” 沈砺 《无题》诗:“最怯春寒透被池,残灯无力軃娇肢。”
《漢語大詞典》:三属(三屬)
犹三族。后汉书·章帝纪:“一人有罪,禁至三属。” 李贤 注:“即三族也。谓父族、母族及妻族。”
分類:三族
《漢語大詞典》:修上
同“脩上”。
谓上身长。
分類:上身身长
《漢語大詞典》:脩上
谓上身长。庄子·外物:“有人於彼,脩上而趋下,末僂而后耳。” 郭象 注:“长上而促下也。”
分類:上身身长
《漢語大詞典》:弯腰
人上身向下弯或屈身。例如:弯腰走过河滩。
《國語辭典》:披肩  拼音:pī jiān
1.披搭在肩上的服饰。如:「这披肩披在我身上好看吗?」
2.清代文武官员披在大礼服上的肩挂。清。徐珂《清稗类钞。服饰类。披肩》:「披肩为文武大小品官衣大礼服时所用,加于顶,覆于肩,形如菱,上绣蟒,八旗命妇亦有之。」
《漢語大詞典》:襦裙
上身穿的短衣和下身束的裙子,是 宋 代妇女通常的衣着。亦泛指衣服。 宋 苏辙 《蚕麦》诗:“不忧无饼饵,已幸有襦裙。”
《漢語大詞典》:甲衣
(1).盛铠甲的袋。礼记·檀弓下“赴车不载櫜韔” 汉 郑玄 注:“櫜,甲衣;韔,引衣。”礼记·少仪“无以前之,则袒櫜奉胄” 唐 陆德明 释文:“櫜音羔,甲衣也。”
(2).皮革制的上身战袍。左传·宣公十二年“ 屈荡 搏之,得其甲裳” 杨伯峻 注:“古人制甲衣与甲裳,必使其轻重相同,故曰‘重若一’。”
《國語辭典》:掌上舞  拼音:zhǎng shàng wǔ
相传汉朝赵飞燕体态轻盈,能站在武士手捧的铜盘上起舞,称为「掌上舞」。
《漢語大詞典》:掌中舞
指体态轻盈的舞蹈。 唐 武平一 《妾薄命》诗:“正悦掌中舞,寧哀《团扇诗》。” 清 余怀 板桥杂记·丽品:“娇啼婉转,作掌中舞。”参见“ 掌上舞 ”。
《國語辭典》:掌上舞  拼音:zhǎng shàng wǔ
相传汉朝赵飞燕体态轻盈,能站在武士手捧的铜盘上起舞,称为「掌上舞」。
《国语辞典》:掌中轻(掌中轻)  拼音:zhǎng zhōng qīng
相传汉代美女赵飞燕瘦得可以托于掌上跳舞。后以掌中轻形容人体态轻盈。唐。杜牧〈遣怀〉诗:「落魄江南载酒行,楚腰肠断掌中轻。」明。吴伟业〈落拓江湖常载酒〉词:「十年重见云英,依然绰约掌中轻。」
《漢語大詞典》:静婉腰
指纤柔善舞的腰肢。 前蜀 牛峤 《柳枝》词之三:“金覊白马临风望,认得 羊 家 静婉 腰。” 清 吴伟业 《听朱乐隆歌》之四:“谁画 张 家 静婉 腰,轻綃一幅美人蕉。”参见“ 静婉 ”。
《漢語大詞典》:静婉
梁书·羊侃传:“ 侃 性豪侈,善音律,自造《採莲》《棹歌》两曲,甚有新致……儛人 张浄琬 ,腰围一尺六寸,时人咸推能掌中儛。”后因以“静婉”指代歌舞能手。 唐 唐彦谦 《汉代》诗:“艷词传 静婉 ,新曲定 娇嬈 。” 唐 温庭筠 《题柳》诗:“香随 静婉 歌尘起,影伴 娇嬈 舞袖垂。” 清 唐孙华 《某公挽诗》:“ 龟年 擪絃管, 静婉 斗腰肢。”
分類:歌舞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