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上旅
谓腰以上。指战服的上衣。周礼·考工记·函人:“凡为甲,必先为容,然后制革。权其上旅与其下旅,而重若一。” 郑玄 注引 郑司农 曰:“上旅谓要以上,下旅谓要以下。” 贾公彦 疏:“上旅,腰以上,谓衣也。下旅,腰以下,谓裳也。”
分類:上衣
《國語辭典》:韦衣(韋衣)  拼音:wéi yī
1.皮革制的猎衣。《后汉书。卷八五。东夷传。三韩传》:「其人短小,髡头,衣韦衣,有上无下。」《晋书。卷四一。魏舒传》:「性好骑射,著韦衣,入山泽,以渔猎为事。」
2.村居朴素的衣服。汉。刘向《说苑。卷一一。善说》:「林既衣韦衣,而朝齐景公。」
《漢語大詞典》:团衫(團衫)
(1).女真族妇女上衣。 明 张昱 《白翎雀歌》:“ 女真 处子舞进觴,团衫鞶带分两傍。”
(2). 元 朝北方汉族妇女的礼服。 明 陶宗仪 辍耕录·贤孝:“国朝妇人礼服, 达靼 曰袍,汉人曰团衫,南人曰大衣,无贵贱皆如之。”
《漢語大詞典》:褶衣
夹衣。礼记·丧服大记:“君褶衣褶衾,大夫士犹小敛也。” 郑玄 注:“褶,袷也。君衣尚多,去其著也。”
裤褶服中的上衣。资治通鉴·陈宣帝太建十四年“以其褶袖缚之” 元 胡三省 注:“褶,音习,布褶衣也,今之宽袖。” 周锡保 《中国古代服饰史》第六章第一节:“自北族的裤褶服盛行后,南人也采而服之,但毕竟在朝会或礼仪中,这样装束是不符合仪表的严肃感。因此南人就将上身的褶衣,加大了袖管,下身的裤管也加大了。”
《國語辭典》:对襟(對襟)  拼音:duì jīn
衣服的两襟相对,在胸前排一行钮扣的款式。清。顾炎武《日知录。卷二九。对襟衣》:「『太祖实录』,洪武二十六年三月,禁官民步卒人等服对襟衣。」《红楼梦》第四九回:「只见众姊妹已都在那边,都是一色大红猩猩毡与羽毛缎的斗篷,独李纨穿一件青哆啰呢对襟褂子。」
《國語辭典》:袒露  拼音:tǎn lù
裸露。《北史。卷二四。王宪传》:「武帝或时袒露,与近臣戏狎。」
《国语辞典》:敞怀(敞怀)  拼音:chǎng huái
解开上衣,露出胸脯。《儒林外史》第四回:「和尚走热了,坐在天井内,把衣服脱了一件,敞著怀,腆著个肚子,走出黑津津一头一脸的肥油。」也作「敞胸露怀」。
《漢語大詞典》:罩甲
褂子、外套一类上衣的旧称。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臣佩服纪略:“罩甲,穿窄袖戎衣之上,加此束小带,皆戎服也。” 清 顾炎武 日知录·对襟衣:“今之罩甲,即对襟衣也。《戒菴漫笔》云,罩甲之制,比甲稍长,比袄减短, 正德 间创自 武宗 ,近日士大夫有服者。” 清 王应奎 《柳南续笔·罩甲》:“今人称外套亦曰罩甲。”
《漢語大詞典》:褙子
即背子。一种由半臂或中单演变而成的上衣。相传始于 唐 ,盛行于 宋 元 。 宋 代男女皆服,因使用和时间的不同,其形式变化甚多。 元戴善夫《风光好》第四折:“妾除了烟花名字,再不曾披着带着,官员祗候,褙子冠儿。” 清 方以智 通雅·衣服一:“褙即背也, 元 以来女服褙子。”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释小补楚语‘笄’〈内则〉‘总角’义:“宋史·舆服志云,妇人大衣长裙、女子在室者及众妾皆褙子。”参阅 周锡保 《中国古代服饰史》第九章第四节。
《漢語大詞典》:短装
只穿中装上衣和裤子而不穿长衣叫短装:~打扮儿。也叫穿短装。
《漢語大詞典》:佩离(佩離)
系结女子上衣的带子。汉书·外戚传·班倢妤:“每寤寐而絫息兮,申佩离以自思。” 颜师古 注:“离,袿衣之带也。女子适人,父亲结其离而戒之。”
《國語辭典》:皮袄(皮襖)  拼音:pí ǎo
皮制的外套。《官话指南。卷二。官商吐属》:「他到了我们铺子里,他说他是您的底下人,说是您要买一件皮袄,拿来先瞧瞧。」《红楼梦》第五一回:「披了我的皮袄再去,仔细冷著。」
分類:兽皮上衣
《漢語大詞典》:袒肉
谓脱去上衣,裸露肢体。古人谢罪或祭祀时的一种表示。晏子春秋·外篇上十一:“若此而得祔,是生臣而安死母也;若此而不得,则臣请輓尸车而寄之于国门外宇溜之下,身不敢饮食,拥辕执輅,木乾鸟栖,袒肉暴骸,以望君愍之。”
《國語辭典》:衬衣(襯衣)  拼音:chèn yī
内衣。
《國語辭典》:后襟(後襟)  拼音:hòu jīn
上衣、长袍的背后部分。《儒林外史》第三回:「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著头替他扯了几十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