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6542,分437页显示  上一页  4  5  6  7  8  10  11  12  13 下一页
典故(续上)
韦编三绝
天下达尊三
诸葛三分汉
三宿恋(又作:三宿桑下 ...)
三旬九饮
三月群贤毕集
三品料
三遗矢
三闾憔悴
三倒
柳家三变(又作:三变)
三岛钓鳌
鹿走山三
三茅(又作:三白鹤 三君)
三茅兄弟
典故  
韦编绝
 
相关人物
孔子


《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937~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简释

韦编:指书籍或发奋读书。唐权德舆《郊居岁暮因书所怀》:“就学缉韦编,铭心对欹器。”


例句

还伤知候客,花景对韦编。 周弘亮 除夜书情

孔壁采遗篆,周韦考绝编。 崔日知 冬日述怀奉呈韦祭酒张左丞兰台名贤

志业尝探绝编义,风尘虚作弃繻生。 权德舆 送殷卿罢举归淮南旧居

就学缉韦编,铭心对欹器。 权德舆 郊居岁暮因书所怀

紫霄峰下绝韦编,旧隐相如结袜前。 许浑 元处士自洛归宛陵山居见示詹事相公饯行之什因赠

年逾知命志尤坚,独向青山更绝编。 陆希声 阳羡杂咏十九首讲易台

典故
爵齿俱尊
 
天下达尊三


《孟子注疏》卷四上〈公孙丑章句下〉~72~
孟子将朝王,王使人来曰:「寡人如就见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风。朝将视朝,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对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明日出吊于东郭氏。公孙丑曰:「昔者辞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王使人问疾,医来。孟仲子对曰:「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今病小愈,趋造于朝,我不识能至否乎?」使数人要于路,曰:「请必无归,而造于朝!」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景子曰:「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父子主恩,君臣主敬。丑见王之敬子也,未见所以敬王也。」曰:「恶!是何言也!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则不敬莫大乎是。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故齐人莫如我敬王也。」景子曰:「否,非此之谓也。礼曰:『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固将朝也,闻王命而遂不果,宜与夫礼若不相似然。」曰:「岂谓是与?曾子曰:『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夫岂不义而曾子言之?是或一道也。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典故
君臣鱼水
 
鱼得水
 
诸葛三分汉

相关人物
诸葛亮(字孔明)


《三国志》卷三十五〈蜀书·诸葛亮传〉~92~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闇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冑,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脩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典故 
桑下恋
 
三宿桑下
 
桑下宿
 
三宿空桑
 
空桑三宿
 
桑间三宿
 
桑下一宿
 
连宵桑下
 
恋林中桑
 
山下成三宿


《后汉书》卷三十下〈郎顗襄楷列传下·襄楷〉~082~
又闻宫中立黄老、浮屠之祠。此道清虚,贵尚无为,好生恶杀,省欲去奢。今陛下嗜欲不去,杀罚过理,既乖其道,岂获其祚哉!或言老子入夷狄为浮屠。浮屠不三宿桑下,不欲久生恩爱,精之至也。天神遗以好女,浮屠曰:「此但革囊盛血。」遂不眄之。其守一如此,乃能成道。今陛下淫女艳妇,极天下之丽,甘肥饮美,单天下之味,柰何欲如黄老乎?唐·李贤注:「言浮屠之人寄桑下者,不经三宿便即移去,示无爱恋之心也。」

简释

三宿恋:喻指对人或事物有眷恋之心。清姚鼐《答孙补山中丞见怀》:“我欲更除三宿恋,就公新治乞坛经。”

典故
孔伋缊袍
 
三旬九饮

相关人物
孔伋(子思)


《说苑》卷四〈立节〉~06~
子思居于卫,缊袍无表,二旬而九食,田子方闻之,使人遗狐白之裘,恐其不受,因谓之曰:「吾假人,遂忘之;吾与人也,如弃之。」子思辞而不受,子方曰:「我有子无,何故不受?」子思曰:「伋闻之,妄与不如弃物于沟壑,伋虽贫也,不忍以身为沟壑,是以不敢当也。」

例句

三旬九过饮,每食唯旧贫。 孟郊 长安羁旅行

孔伋缊袍,祭遵布被。 李瀚 蒙求

典故 
兰亭修禊
 
山阴会
 
兰亭字
 
群贤毕集
 
山阴游
  
兰亭古墨
 
兰亭序饮
 
三月群贤毕集
 
山阴醉
 
禊亭晋帖
 
永和节
 
长少群贤毕会
 
山阴禊饮
 
山阴修禊帖
 
禊饮

相关人物
王羲之


《晋书》卷八十《王羲之传》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曰: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例句

闺馀春早景沉沉,禊饮风亭恣赏心。红袖青娥留永夕,汉阴宁肯羡山阴。 刘言史 奉酬

长忆山阴旧会时,王家兄弟尽相随。 李涉 送王六觐巢县叔父二首

岂令永和人,独擅山阴游。 独孤及 同徐侍郎五云溪新庭重阳宴集作

若忆山阴会,孤琴为我援。 皎然 送吴冯游京

徒记山阴兴,祓禊乃为荣。 卢纶 上巳日陪齐相公花楼宴

岂同王谢山阴会,空叙流杯醉暮春。 许浑 和人贺杨仆射致政

为报会稽亭上客,永和应不胜元和。 刘言史 上巳日陪襄阳李尚书宴光风亭

不及兰亭会,空吟祓禊诗。 孟浩然 江上寄山阴崔少府国辅

不因醉本兰亭在,兼忘当年旧永和。 李商隐 寄在朝郑曹独孤李四同年

竹林七子去道赊,兰亭雄笔安足誇。 李白 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薄华还西京(时久病初起作)

人逢毂阳望,春似永和年。 李端 晚春过夏侯校书值其沉醉戏赠

兰亭旧趾虽曾见,柯笛遗音更不传。 李縠 浙东罢府西归酬别张广文皮先辈陵秀才

从今留胜会,谁肯画兰亭。 李群玉 三月五日陪裴大夫泛长沙东湖(一作张文新诗)

流觞想兰亭,捧剑传金人。 李适 三日书怀因示百僚

地殊兰亭会,人似山阴归。 权德舆 和九华观见怀贡院八韵

兰亭应驻楫,今古共风光。 武元衡 送寇侍御司马之明州

兰亭旧都讲,今日意如何。 温庭筠 赠越僧岳云(一作雪)二首

岂令永和人,独擅山阴游。 独孤及 同徐侍郎五云溪新庭(一作亭)重阳宴集作

壶觞须就陶彭泽,时俗犹传晋永和。 皇甫冉 三月三日义兴李明府后亭泛舟(一作刘长卿诗)

典故  
仗马鸣
 
仗下马
 
马得一鸣
 
马以鸣当斥
  
一鸣斥


《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三上〈奸臣列传上·李林甫〉~6347~
林甫居相位凡十九年,固宠市权,蔽欺天子耳目,谏官皆持禄养资,无敢正言者。补阙杜琎再上书言政事,斥为下邽令。因以语动其馀曰:「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不暇,亦何所论?君等独不见立仗马乎,终日无声,而饫三品刍豆;一鸣,则黜之矣。后虽欲不鸣,得乎?」由是谏争路绝。

简释

仗下马:喻指谏官无法进谏而成为摆设。宋陆游《长饥》:“早年羞学仗下马。末路幸似泥中珍”

典故 
廉颇善饭
 
善饭廉颇
 
强饭廉颇
 
上马试廉颇
 
廉颇能范

相关人物
廉颇


《史记》卷八十一〈廉颇蔺相如列传〉~2448~
廉颇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赵以数困于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亦思复用于赵。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简释

三遗矢:喻年老体弱。清赵翼《吴门晤范洽园编修》:“何当老态三遗矢,还附名流一瓣香。”

强饭廉颇:喻老当益壮者。宋陆游《亲旧见过多见贺强健戏作此篇》:“据鞍马援虽堪笑,强饭廉颇亦未非。”


例句

似鸮占贾谊,上马试廉颇。 刘长卿 奉寄婺州李使君舍人

典故 
泽畔行吟
 
吟泽畔
 
形容憔悴
 
三闾憔悴
 
灵均泽畔
 
屈原行吟
 
憔悴湘滨
 
屈平憔悴
 
左徒行吟
 
抱恨湘流
 
楚大夫行吟泽畔
 
相关人物
屈原


《史记》卷八十四〈屈原贾生列传〉~2486~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
《楚辞补注》卷七〈渔父〉~80~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酾?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例句

计日西归在,休为泽畔吟。 戎昱 送郑炼师贬辰州

竹花不给口,憔悴清湘滨。 李群玉 送萧绾之桂林

忽与朝中旧,同为泽畔吟。 贾至 岳阳楼宴王员外贬长沙

典故 
令君绝倒
 
谈绝岛
 
玄谈绝倒
 
玄言节叔宝

相关人物
卫玠


《世说新语笺疏》中卷下〈赏誉〉~447~
王平子迈世有俊才,少所推服。每闻卫玠言,辄叹息绝倒。南朝梁·刘孝标注引《卫玠别传》曰:「玠少有名理,善通庄、老。琅邪王平子高气不群,迈世独傲,每闻玠之语议,至于理会之间,要妙之际,辄绝倒于坐。前后三闻,为之三倒。时人遂曰:『卫君谈道,平子三倒。』」
《晋书》卷三十六〈卫瓘列传·(孙)卫玠、(恒族弟)卫展〉~067~
玠字叔宝。年五岁,风神秀异。祖父瓘曰:「此儿有异于众,顾吾年老,不见其成长耳!」总角乘羊车入市,见者皆以为玉人,观之者倾都。骠骑将军王济,玠之舅也,俊爽有风姿,每见玠,辄叹曰:「珠玉在侧,觉我形秽。」又尝语人曰:「与玠同游,囧若明珠之在侧,朗然照人。」及长,好言玄理。其后多病体羸,母恒禁其语。遇有胜日,亲友时请一言,无不咨嗟,以为入微。琅邪王澄有高名,少所推服,每闻玠言,辄叹息绝倒。故时人为之语曰:「卫玠谈道,平子绝倒。」澄及王玄、王济并有盛名,皆出玠下,世云「王家三子,不如卫家一儿」。玠妻父乐广,有海内重名,议者以为「妇公冰清,女婿玉润」。
典故
柳家三变
 

《渑水燕谈录》卷八〈事志〉~06~
柳三变,景祐末登进士第,少有俊才,尤精乐章,后以疾更名永,字耆卿。皇祐中,久困选调,入内都知史某爱其才而怜其潦倒,会教坊进新曲醉蓬莱,时司天台奏:「老人星见。」史乘仁宗之悦,以耆卿应制。耆卿方冀进用,欣然走笔,甚自得意,词名醉蓬莱慢。比进呈,上见首有「渐」字,色若不悦。读至「宸游凤辇何处」乃与御制真宗挽词暗合,上惨然。又读至「太液波翻」,曰:「何不言『波澄』!」乃掷之于地。永自此不复进用。
典故  
鳌岭
  
钓连鳌
 
龙伯钓鳌
 
龙伯国人
 
龙伯钓
 
巨鳌钓
  
龙伯翁
 
巨鳌连钓
 
龙伯啖
 
三岛钓鳌
 
长竿钓巨鳌
  
鳌驾蓬莱
  
巨鳌
   
龙伯戏
 
一钓十五鳌


《列子·汤问》
而龙伯之国有大人,举足不盈数步而暨五山之所,一钓而连六鳌,合负而趣归其国,灼其骨以数焉。
晋·张华《博物志》卷二引《河图玉版》
龙伯国人长三十丈,生万八千?而死。
《列子集释》卷五〈汤问篇〉
「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八弦九野之水,天汉之流,莫不注之,而无增无减焉。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莱。其山高下周旋三万里,其顶平处九千里。山之中閒相去七万里,以为邻居焉。其上台观皆金玉,其上禽兽皆纯缟。珠玕之树皆丛生,华实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所居之人皆仙圣之种;一日一夕飞相往来者,不可数焉。而五山之根无所连箸,常随潮波上下往还,不得暂峙焉。仙圣毒之,诉之于帝。帝恐流于西极,失群仙圣之居,乃命禺彊使巨鳌十五举首而戴之。迭为三番,六万岁一交焉。五山始峙而不动。而龙伯之国有大人,举足不盈数步而暨五山之所,一钓而连六鳌,合负而趣归其国,灼其骨以数焉。于是岱舆员峤二山流于北极,沈于大海,仙圣之播迁者巨亿计。帝凭怒,侵减龙伯之国使阨,侵小龙伯之民使短。至伏羲神农时,其国人犹数十丈。……」

简释

钓鳌:咏仙,或喻事业非凡。唐李白《赠薛校书》:“未夸观涛作,空郁钓鳌心。”

龙伯国人:指仙人。唐杜甫《荆南兵马使太常卿公大食刀歌》:“苍水使者扪赤绦,尤伯国人罢钓鳌。”


例句

鳌冠三山安海浪,龙盘九鼎镇皇都。 司空图 淮西

此中即是神仙地,引手何妨一钓鳌。 李咸用 陈正字山居

点对连鳌饵,搜求缚虎符。 李商隐 异俗二首

龙伯钓鳌时,蓬莱一峰坼。 李德裕 罗浮山(番禺连帅所遗)

未誇观涛作,空郁钓鳌心。 李白 赠薛校书

我欲东召龙伯翁,上天揭取北斗柄。 杜牧 池州送孟迟先辈

苍水使者扪赤绦,龙伯国人罢钓鳌。 杜甫 荆南兵马使太常卿赵公大食刀歌

龙伯驱风不敢上,百川喷雪高崔嵬。 温庭筠 拂舞词(一作公无渡河)

太公取璜我不取,龙伯钓鳌我不钓。 皎然 奉和颜鲁公真卿落玄真子舴艋舟歌

独向若耶溪上住,谁知不是钓鳌人。 翁洮 赠方干先生

河清海晏少波涛,几载垂钩不得鳌。 翁洮 赠进士王雄

典故  
秦失鹿
 
逐中原鹿
  
中原无鹿
  
鹿失嬴秦
 
失鹿狂秦
 
失鹿年
 
鹿走山三
  
相关人物
蒯通


《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蒯通〉~2629~
高祖已从豨军来,至,见信死,且喜且怜之,问:「信死亦何言?」吕后曰:「信言恨不用蒯通计。」高祖曰:「是齐辩士也。」乃诏齐捕蒯通。蒯通至,上曰:「若教淮阴侯反乎?」对曰:「然,臣固教之。竖子不用臣之策,故令自夷于此。如彼竖子用臣之计,陛下安得而夷之乎!」上怒曰:「亨之。」通曰:「嗟乎,冤哉亨也!」上曰:「若教韩信反,何冤?」对曰:「秦之纲绝而维弛,山东大扰,异姓并起,英俊乌集。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蹠之狗吠尧,尧非不仁,狗因吠非其主。当是时,臣唯独知韩信,非知陛下也。且天下锐精持锋欲为陛下所为者甚众,顾力不能耳。又可尽亨之邪?」高帝曰:「置之。」乃释通之罪。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张晏曰:『以鹿喻帝位也。』」
《汉书》卷四十五〈蒯伍江息夫列传·蒯通〉~265~
天下既定,后信以罪废为淮阴侯,谋反被诛,临死叹曰:「悔不用蒯通之言,死于女子之手!」高帝曰:「是齐辩士蒯通。」乃诏齐召蒯通。通至,上欲亨之,曰:「若教韩信反,何也?」通曰:「狗各吠非其主。当彼时,臣独知齐王韩信,非知陛下也。且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高材者先得。天下匈匈,争欲为陛下所为,顾力不能,可殚诛邪!」上乃赦之。
《昭明文选》卷五十二〈论二·王命论〉~2264~
唐·李善注引太公《六韬》曰:「取天下若逐野鹿,得鹿,天下共分其肉。」

例句

中原逐鹿罢,高祖郁龙骧。 吴少微 过汉故城

既迷秦帝鹿,难问贾生雕。 唐彦谦 咸通中始闻褚河南归葬阳翟是岁上平徐方大肆庆赏又诏八品锡其裔孙追叙风概因成二十韵

不应同逐鹿,讵肯比从禽。 张正元 临川羡鱼

楚踣争兕殪,秦亡角鹿愁。 李世民 冬狩

中原无鹿海无波,凤辇鸾旗出幸多。 李甘 九成宫

当君逐鹿时,臣等已枯槁。 李华 咏史十一首

汉氏昔云季,中原争逐鹿。 杨炯 广溪峡

抚运斯顺人,救焚非逐鹿。 权德舆 仲秋朝拜昭陵

下国卧龙空误主,中原逐鹿不因人。 温庭筠 过五丈原

中原逐鹿罢,高祖郁龙骧。 王绩 过汉故城

秦末家家思逐鹿,商山四皓独忘机。 蔡京 责商山四皓

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 魏徵 从述怀

七泽钓师应识我,中原逐鹿不知谁。 齐己 湖上逸人

典故 
叔申
 
茅固
 
茅山鹤
  
茅君骑鹤
  
茅先
 
三白鹤
 
相关人物
茅固
 
茅盈
 
茅衷


《太平广记》卷十三〈神仙十三·茅君〉~87~
茅君者,幽州人。学道于齐,二十年道成归家。父母见之大怒曰:「汝不孝,不亲供养,寻求妖妄,流走四方。」欲笞之,茅君长跪谢曰:「某受命上天,当应得道,事不两遂,违远供养,虽日多无益,今乃能使家门平安,父母寿考。其道已成,不可鞭辱,恐非小故。」父怒不已,操杖向之。适欲举杖,杖即摧成数十段,皆飞,如弓激矢,中壁壁穿,中柱柱陷,父乃止。茅君曰:「向所言正虑如此,邂逅中伤人耳。」父曰:「汝言得道。能起死人否?」茅君曰:「死人罪重恶积,不可得生。横伤短折,即可起耳。」父使为之有验,茅君弟在宦至二千石,当之官,乡里送者数百人,茅君亦在座。乃曰:「余虽不作二千石,亦当有神灵之职,某月某日当之官。」宾客皆曰:「愿奉送。」茅君曰:「顾肯送,诚君甚厚意。但当空来,不须有所损费,吾当有以供待之。」至期,宾客并至,大作宴会,皆青缣帐幄,下铺重白毡,奇馔异果,芬芳罗列,妓女音乐,金石俱奏,声震天地,闻于数里。随从千余人,莫不醉饱。及迎官来,文官则朱衣素带数百人,武官则甲兵旌旗,器仗耀日,结营数里。茅君与父母亲族辞别,乃登羽盖车而去。麾幡蓊郁,骖虬驾虎,飞禽翔兽,跃覆其上,流云彩霞,霏霏绕其左右。去家十余里,忽然不见。远近为之立庙奉事之。茅君在帐中,与人言语,其出入,或发人马。或化为白鹤。人有病者,往请福,常煮鸡子十枚,以内帐中,须臾,一一掷出还之,归破之。若其中黄者,病人当愈。若有土者,即不愈。常以此为候。
《太平御览》卷六百六十一〈道部三·真人下〉~3082~2~
《茅君传》曰:「盈字叔申,咸阳人也。父祚有三子,盈、固、衷也。盈少禀奇操,矫俗抗迈不求闻达,不交非类。入恒山读老易饵朮潜影,在山中六年,精思念道诚感密应,梦太玄玉女持玉劄而携之,曰:『西城有王君得真道,可为师。』明发乃寻求至西城,斋戒三月,果见王君,盈乃叩头再拜,勤恳乞长生之术,乃得在西城洞台之中金玉上宫亲侍旦夕执巾履之役,积十七年专一不懈,复二年,王君命驾造白玉龟山谒王毋于青琳宫将盈同行,王君见西王母稽首于前,盈乃叩头再拜,自陈于王母前得治身之要道行其事归家数十年以,汉元帝时,天官下迎,来渡江东,治句曲山。」
《梁书》卷五十一《处士传·陶弘景传》
(陶弘景)于是止于句容之句曲山。恒曰:「此山下是第八洞宫,名金坛华阳之天,周回一百五十里。昔汉有咸阳三茅君得道,来掌此山,故谓之茅山。」乃中山立馆,自号华阳隐居。

例句

久向三茅穷艺术,仍传五柳旧琴书。 李群玉 送陶少府赴选

仙山如有分,必拟访三茅。 郑谷 池上

典故
三茅兄弟
 
咸阳兄弟
 
茅家弟兄

相关人物
茅固
 
茅盈


《太平御览》卷六百六十一〈道部三·真人下〉~308~2~
大茅君盈南治旬曲之山,元寿二年八月已酉,南岳真人赤君、西城王君方诸葛青童,并从王母降于茅盈之室,又王母命上元夫人授盈二第茅固、茅衷《太霄隐书》。
《太平御览》卷六百六十一〈道部三·真人下〉~3082~2~
《茅君传》曰:「盈字叔申,咸阳人也。父祚有三子,盈、固、衷也。盈少禀奇操,矫俗抗迈不求闻达,不交非类。入恒山读老易饵朮潜影,在山中六年,精思念道诚感密应,梦太玄玉女持玉劄而携之,曰:『西城有王君得真道,可为师。』明发乃寻求至西城,斋戒三月,果见王君,盈乃叩头再拜,勤恳乞长生之术,乃得在西城洞台之中金玉上宫亲侍旦夕执巾履之役,积十七年专一不懈,复二年,王君命驾造白玉龟山谒王毋于青琳宫将盈同行,王君见西王母稽首于前,盈乃叩头再拜,自陈于王母前得治身之要道行其事归家数十年以,汉元帝时,天官下迎,来渡江东,治句曲山。」
《漢語大詞典》:绝编(絶編)
1.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 ﹞读,韦编三絶。”后因以“絶编”为 孔子 读《易》的典故。《陈书·周弘正传》:“ 东鲁 絶编之思, 西伯 幽忧之作,事逾三古,人更七圣。”
2.犹绝学。晋书·皇甫谧传:“求絶编於天籙,亮我躬之辛苦。”参见“ 絶学 ”。
3.犹残编。 宋 张淏 《云谷杂记·书侍郎徐公帖后》:“絶编坏简徒自苦,炊沙鏤冰初何功。”
分類:孔子
《國語辭典》:绝学(絕學)  拼音:jué xué
1.失传的学术。《汉书。卷七三。韦贤传。司徒掾班彪曰》:「汉承亡秦绝学之后,祖宗之制因时施宜。」《文明小史》第六○回:「大家涉猎新书还来不及,……我看讲究这门的渐渐要变作绝学快了。」
2.废绝学问。《老子》第二○章:「绝学无忧。」《庄子。山木》:「绝学捐书,弟子无挹于前。」
3.造诣独到的学术。
《國語辭典》:韦编(韋編)  拼音:wéi biān
韦,熟皮。旧时或用韦绳编联简册,因此「韦编」可以作为书籍的代称。《晋书。卷七五。列传。韩伯》:「协宣尼之远契,玩道韦编。」元。翁森 四时读书乐诗其四:「坐对韦编灯动壁,高歌夜半雪压庐。」
《國語辭典》:韦编三绝(韋編三絕)  拼音:wéi biān sān jué
韦,熟皮。旧时或用以编联简册。「韦编三绝」本指孔子勤读《易经》,致使编联竹简的皮绳多次脱断。典出《史记。卷四七。孔子世家》。后用来比喻读书勤奋,刻苦治学。《抱朴子。外篇。自叙》:「圣者犹韦编三绝,以勤经业。」《汉书。卷八八。儒林传》:「盖晚而好易,读之韦编三绝,而为之传。」也作「三绝韦编」。
《國語辭典》:韦编三绝(韋編三絕)  拼音:wéi biān sān jué
韦,熟皮。旧时或用以编联简册。「韦编三绝」本指孔子勤读《易经》,致使编联竹简的皮绳多次脱断。典出《史记。卷四七。孔子世家》。后用来比喻读书勤奋,刻苦治学。《抱朴子。外篇。自叙》:「圣者犹韦编三绝,以勤经业。」《汉书。卷八八。儒林传》:「盖晚而好易,读之韦编三绝,而为之传。」也作「三绝韦编」。
《漢語大詞典》:三宿恋(三宿戀)
佛教语。《后汉书·襄楷传》:“浮屠不三宿桑下,不欲久生恩爱,精之至也。” 李贤 注:“言浮屠之人寄桑下者,不经三宿便即移去,示无爱恋之心也。”后因以“三宿恋”指对世俗的爱恋之情。 宋 苏轼 《别黄州》诗:“桑下岂无三宿恋,樽前聊与一身归。” 金 元好问 《望崧少》诗之一:“结习尚餘三宿恋,残年多负半生闲。” 清 姚鼐 《答孙补山中丞见怀》诗之二:“我欲更除三宿恋,就公新治乞《坛经》。”
《国语辞典》:永和  拼音:yǒng hé
地名。隶属新北市永和区。面积约五平方公里,位于新店溪西南。
《国语辞典》:兰亭会(兰亭会)  拼音:lán tíng huì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西元353)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会于会稽山阴的兰亭,众人赋诗,羲之当场以茧纸、鼠须笔书写诗序,即著名的兰亭集序。唐。孟浩然〈江上寄山阴崔少府国辅〉诗:「不及兰亭会,空吟祓禊诗。」唐。柳宗元〈韩漳州书报彻上人亡因寄二绝〉之一:「他时若写兰亭会,莫画高僧支道林。」
《漢語大詞典》:三品料
三品蒭豆。 宋 陆游 《夜雨有感》诗:“病马敢希三品料,惊禽聊借一枝巢。”参见“三品蒭豆。”
《國語辭典》:立仗马(立仗馬)  拼音:lì zhàng mǎ
排立在宫门前的仪仗马。比喻畏祸而不敢直谏的臣子。《新唐书。卷二二三。奸臣列传上。李林甫》:「君等独不见立仗马乎?终日无声,而饫三品刍豆;一鸣,则黜之矣。」
《漢語大詞典》:马慵立仗(馬慵立仗)
新唐书·奸臣传上·李林甫载, 李 专权阻塞言路,“补闕 杜璡 再上书言政事,斥为 下邽令 。”因以语动其餘曰:“‘明主在上,羣臣将顺不暇,亦何所论?君等独不见立仗马乎,终日无声,而飫三品芻豆;一鸣,则黜之矣。后虽欲不鸣,得乎?’由是諫争路絶。”后因以“马慵立仗”为贪恋禄位、不敢直言之典。 宋 陆游 《感昔》诗:“马慵立仗寧辞斥,兰偶当门敢怨锄。”
《漢語大詞典》:三遗矢(三遺矢)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赵 使者既见 廉颇 , 廉颇 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 赵 使还报王曰:‘ 廉将军 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 赵王 以为老,遂不召。”后以“三遗矢”指体弱多病。 清 赵翼 《哭果毅阿公病殁于军》诗:“可怜病到三遗矢,犹自身衝百战场。” 姚雪垠 《言志篇·辞岁》诗:“又是一年辞旧岁,银灯白髮醉颜红。幸无每饭三遗矢,尚有平生百练功。”
分類:体弱多病
《漢語大詞典》:吟魂
(1).诗人的灵魂。 五代 齐己 《经贾岛旧居》诗:“若有吟魂在,应随夜魄迴。” 宋 蒋捷 《探芳信·菊》词:“料应 陶令 吟魂在,凝此秋香妙。”
(2).指诗人的梦魂。 元 马臻 《旅夜》诗:“睡薄吟魂冷,西风亦屡惊。”
(3).诗情;诗思。 唐 李咸用 《雪》诗:“高楼四望吟魂敛,却忆 明皇 月殿归。” 宋 苏舜钦 《师黯以彭甘五子为寄》诗:“枕畔冷香通醉梦,齿边餘味涤吟魂。” 元 叶颙 《日暮江村杂兴》诗:“孤舟中夜笛,感慨动吟魂。”《水浒传》第三九回:“消磨醉眼,倚青天万叠云山;勾惹吟魂,翻瑞雪一江烟水。”
《漢語大詞典》:泽畔吟(澤畔吟)
《楚辞·渔父》:“ 屈原 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泽畔。”后常把谪官失意时所写的作品称为“泽畔吟”。 唐 李白 《流夜郎至西塞驿寄裴隐》诗:“空将泽畔吟,寄尔 江 南管。”
分類:失意作品
《漢語大詞典》:三倒
《世说新语。赏誉下》“﹝ 王平子 ﹞每闻 卫玠 言,辄叹息絶倒” 南朝 梁 刘孝标 注引《卫玠别传》:“ 玠 少有名理,善通 庄老 。 琅邪 王平子 ,高气不羣,迈世独傲;每闻 玠 之语议,至於理会之间,要妙之际,輒絶倒於坐,前后三闻为之三倒。时人遂曰:‘ 卫君 谈道, 平子 三倒。’”后因以“三倒”形容发论一再令人倾服。 唐 孟浩然 《襄阳公宅饮》诗:“谈天光六义,发论明三倒。”
分類:一再
《國語辭典》:三变(三變)  拼音:sān biàn
三种变化:(1)君子三变。《论语。子张》:「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2)天地运转的三种变化。即三十年一小变,百年中变,五百年大变。见《史记。卷二七。天官书》。(3)唐代文章的三次变化。即唐初王勃、杨烱为一变,玄宗时张说为一变,大历、贞元年间柳宗元、韩愈为一变。见《新唐书。卷二○一。文艺传。序》。
《漢語大詞典》:六鳌(六鰲,六鼇)
亦作“ 六鰲 ”。神话中负载五仙山的六只大龟。相传 渤海 之东,有一深壑,中有 岱舆 、 员峤 、 方壶 、 瀛洲 、 蓬莱 五山,乃仙圣所居之地。然五山皆浮于海,常随潮波上下往还。“帝恐流於西极,失群仙圣之居,乃命 禺彊 使巨鼇十五,举首而戴之。迭为三番,六万岁一交焉。五山始峙而不动。而 龙伯 之国有大人,举足不盈数步而暨五山之所,一钓而连六鼇,合负而趣归其国,灼其骨以数焉。於是 岱舆 、 员嶠 二山流於北极,沉於大海,仙圣之播迁者巨亿计。”事见《列子·汤问》。 唐 李白 《登高丘而望远海》诗:“登高丘,望远海,六鼇骨已霜,三山流安在?” 明 夏完淳 《代人赠镇府》诗:“六鼇还镇澥,八柱独承天。” 太平天囯 洪仁玕 《回港舟中诗》:“雄驱岛屿飞千里,怒战貔貅走六鰲。”
《漢語大詞典》:连六鳌(連六鼇)
亦作“ 连六鰲 ”。 相传 渤海 之东有神仙所居之五山。然山浮海而动,天帝命巨鳌十五,分三批轮流负山,五山始屹立不动。“而 龙伯之国 有大人,举足不盈数步而暨五山之所,一钓而连六鼇,合负而趣归其国,灼其骨以数焉。”见列子·汤问。后因以为善钓之典实。 宋 刘攽 《和罗著作渔翁》:“ 龙伯国 人连六鰲,二山漂流不能止。” 清 李调元 《金鳌岭》诗:“我闻 龙伯 人,巨钓连六鰲。”亦省作“ 连六 ”。 唐 张友正 《钓鳌赋》:“谓优游以无穷,何瞬息而连六。” 明 杨基 《钓鳌海客歌》:“重施 龙伯国 人技,一展丝纶连六归。”
《漢語大詞典》:连鳌(連鼇)
亦作“ 连鰲 ”。
1.相传 渤海 之东,有一深壑,中有神仙所居之五山。然山浮于海,随波而动。天帝遂命巨鳌十五,分作三批,轮流负山,五山始屹立不动。“而 龙伯 之国有大人,举足不盈数步而暨五山之所,一钓而连六鼇,合负而趣归其国,灼其骨以数焉。”事见列子·汤问。后因以“连鼇”作善钓之典。 唐 李商隐 《异俗》诗之二:“点对连鰲饵,搜求缚虎符。” 明 杨基 《天平山十四题·钓鱼矶》诗:“谁操百尺竿,重试连鰲手。”亦为称人富有才干、可成大事之典。 唐 李白 《赠临洺县令皓弟》诗:“钓水路非远,连鼇意何深。” 宋 刘攽 《次韵酬李推官》:“倾盖强君留一醉,相看前路钓连鼇。” 宋 王圭 《送汪叔志赴平江州同知》诗序:“ 叔志 连鼇 桂苑 ,展驥 巴陵 ,良为欣抃。”
2.形容岿然屹立的样子。
《國語辭典》:钓鳌(釣鼇)  拼音:diào áo
相传龙伯国有个巨人,一次就钓起六只负载五山的大龟。典出《列子。汤问》。比喻举止豪迈或抱负远大。唐。李白 赠薛校书诗:「未誇观涛作,空郁钓鳌心。」
《漢語大詞典》:灵鳌(靈鼇)
神话传说中的巨龟。语出楚辞·天问:“鼇戴山抃,何以安之?” 王逸 注引列仙传:“有巨灵之鼇,背负 蓬莱之山 而抃舞。” 三国 魏 曹植 《远游篇》:“灵鼇戴 方丈 ,神岳儼嵯峩!” 唐 李商隐 《韩碑》诗:“碑高三丈字如斗,负以灵鼇蟠以螭。” 元 周权 《九日偕友登东岩定香寺》诗:“当时补天餘,偶堕灵鼇背。”
《國語辭典》:鳌山(鰲山)  拼音:áo shān
元宵节时布置花灯,叠成鳌形,高峻如山,称为「鳌山」。《大宋宣和遗事。亨集》:「自冬至日,下手架造鳌山高灯,长一十六丈,阔二百六十五步,中间有两条鳌柱。」《水浒传》第三三回:「去土地大王庙前,扎缚起一座小鳌山,上面结䌽悬花,张挂五七百碗花灯。」也作「鳌山」。
《國語辭典》:鳌山(鼇山)  拼音:áo shān
1.山名。位于湖南省常德县北,相传昔有名僧悟道于此。也称为「虎齿山」。
2.元宵节时布置花灯,叠成鳌形,高峻如山,称为「鳌山」。也作「鳌山」。
《國語辭典》:鳌戴(鼇戴)  拼音:áo dài
古代有上帝命十五巨鳌用头负举大山的传说,故后用为比喻恩德深重的感戴之词。《楚辞。屈原。天问》:「鳌戴山抃,何以安之?」
《漢語大詞典》:鳌钓(鼇釣)
神话传说谓天帝使十五只巨鳌轮番顶戴五座仙山,而 伯龙之国 巨人则一钓而连六鳌。见列子·汤问。后因以“鼇钓”比喻豪迈的举止或远大的抱负。 唐 元稹 《酬独孤二十六送归通州》诗:“鼇钓气方壮,鶻拳心颇尊。” 明 李贽 《又书使通州诗后》:“公独鼇钓 通海 ,视等乡邻,不一引手投足,又何其忍耶!”
《國語辭典》:中原逐鹿  拼音:zhōng yuán zhú lù
比喻群雄并起,争夺天下。唐。温庭筠 过五丈原诗:「下国卧龙空误主,中原逐鹿不因人。」
《漢語大詞典》:亡鹿
汉书·蒯通传:“ 秦 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颜师古 注引 张晏 曰:“以鹿喻帝位。”后因以“亡鹿”比喻失去政权。 宋 苏轼 《次韵张安道读杜诗》:“尘闇人亡鹿,溟飜帝斩鼇。”
分類:失去政权
《國語辭典》:失鹿  拼音:shī lù
比喻天下无主。语本《汉书。卷四五。蒯通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漢語大詞典》:秦鹿
指 秦国 的帝位。鹿,喻帝位。 宋 王安石 《范增》诗之一:“中原 秦 鹿待新羈,力战纷纷此一时。” 金 元好问 《萧贡·楚歌》:“只贪衣绣荣 楚 猴,岂识金刀得 秦 鹿。”《三国演义》第十四回:“ 秦 鹿逐翻兴社稷, 楚 騅推倒立封疆。” 清 陈维嵩 《满江红·汴京怀古》词之三:“ 秦 鹿詎为 刘季 死, 楚 猴甘受 周苛 卖。”
分類:秦国帝位
《國語辭典》:逐鹿  拼音:zhú lù
语本《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鹿为猎取的对象,比喻帝位,逐鹿意指争夺政权。如:「逐鹿中原」、「群雄逐鹿」。也作「争鹿」。
《國語辭典》:逐鹿中原  拼音:zhú lù zhōng yuán
比喻争夺天下。《儿女英雄传。缘起首回》:「暴秦无道,群雄并起,逐鹿中原。」
分類:争夺天下
《國語辭典》:逐鹿  拼音:zhú lù
语本《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鹿为猎取的对象,比喻帝位,逐鹿意指争夺政权。如:「逐鹿中原」、「群雄逐鹿」。也作「争鹿」。
《漢語大詞典》:三君
(1).指 春秋 时 鲁国 宣公 、 成公 、 襄公 三国君。左传·襄公五年:“君子是以知 季文子 之忠于公室也。相三君矣,而无私积,可不谓忠乎?” 明 杨慎 《季文子三思》:“ 季文子 相三君,其卒也无衣帛之妾、食粟之马,无藏金玉,无重器备, 左氏 侈然称之。”
(2).三个受人敬仰的人物。指 东汉 窦武 、 刘淑 、 陈蕃 。后汉书·党锢传序:“ 竇武 、 刘淑 、 陈蕃 为‘三君’。君者,言一世之所宗也。”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品藻:“ 蔡伯喈 评之曰: 陈仲举 彊於犯上, 李元礼 严於摄下。犯上难,摄下易, 仲举 遂在三君之下, 元礼 居八俊之上。” 清 王晫 今世说·德行:“时论其( 严顥亭 )名,在三君八俊之间。”
(3).三个受人敬仰的人物。指 东汉 陈寔 及其子 陈纪 、 陈谌 。后汉书·陈纪传:“弟 諶 ,字 季方 ,与 纪 齐德同行,父子并著高名,时号三君。” 唐 张说 《中书令逍遥公墓志铭》:“公( 韦嗣立 )考侍中,为国元辅,兄 承庆 ,当代齐名。咸以令德,继和金鼎; 扶阳 二相, 陈氏 三君,復追美矣。”
(4).指 明 末东林党的 赵南星 、 邹元标 和 顾宪成 。见明史·赵南星传
(5).指三茅君。 唐 陆龟蒙 《闲居杂题·饮岩泉》诗:“已甘 茅洞 三君食,欠买 桐江 一朵山。”详“ 三茅君 ”。
《漢語大詞典》:三茅君
道家传说中的三神仙,即 茅盈 及其弟 茅固 、 茅衷 。据传为 汉景帝 时 咸阳 人,先后隐 句曲山 (后名 三茅山 ,简称 茅山 ,在今 江苏 句容县 ),得道成仙, 太上老君 分别授为司命真君、定箓真君、保命仙君。世称三 茅君 。道教清微派尊为教祖。见茅山志卷五。梁书·处士传·陶弘景:“於是止於 句容 之 句曲山 ……昔 汉 有 咸阳 三 茅君 得道来掌此山,故谓之 茅山 。” 宋 何薳 春渚纪闻·序丹灶:“自三 茅君 以 丹阳 岁歉,死者盈道,因取丹头点银为金,化铁为银,以救饥人,故后人以煅粉点铜者,名其法曰丹阳。” 清 赵翼 《茅山纪游》诗之三:“所以三 茅君 ,于焉吸清淑。”
《國語辭典》:三茅  拼音:sān máo
长有三棱的菁茅,为古代的瑞草。《晋书。卷一九。礼志上》:「其吉礼也,则三茅不剪,日观停瑄。」
《漢語大詞典》:三脊茅
江 淮 间产的一种茅草。茎有三稜。亦名菁茅。古代以为祥瑞,多用于祭祀。南史·江夏王刘义恭传:“ 大明 元年,有三脊茅生 石头 西岸,又劝封禪,上甚悦。” 宋 刘敞 《三脊茅记》:“古之祭祀无不用茅者,而至於封禪则必三脊茅以为神藉。三脊茅出於 江 淮 之间,盖非其地不生。而 江 淮 之间则皆 楚 越 国也,有王者则后服,无王者则先叛,自 三代 之君莫不患之。故封禪者,必三脊茅,其意以为能服 楚 越 ,使以其职来贡。”
《漢語大詞典》:三茅君
道家传说中的三神仙,即 茅盈 及其弟 茅固 、 茅衷 。据传为 汉景帝 时 咸阳 人,先后隐 句曲山 (后名 三茅山 ,简称 茅山 ,在今 江苏 句容县 ),得道成仙, 太上老君 分别授为司命真君、定箓真君、保命仙君。世称三 茅君 。道教清微派尊为教祖。见茅山志卷五。梁书·处士传·陶弘景:“於是止於 句容 之 句曲山 ……昔 汉 有 咸阳 三 茅君 得道来掌此山,故谓之 茅山 。” 宋 何薳 春渚纪闻·序丹灶:“自三 茅君 以 丹阳 岁歉,死者盈道,因取丹头点银为金,化铁为银,以救饥人,故后人以煅粉点铜者,名其法曰丹阳。” 清 赵翼 《茅山纪游》诗之三:“所以三 茅君 ,于焉吸清淑。”
《漢語大詞典》:茅君
指传说中在 句容 句曲山 修道成仙的 茅氏 兄弟。 唐 李颀 《题卢道士房》诗:“秋砧响落木,共坐 茅君 家。” 元 宋无 《游三茅华阳诸洞》诗之二:“玉案清香彻夜焚,紫烟成盖覆 茅君 。” 清 俞樾 《茶香室续钞·句曲玉印》:“ 经元 素事 茅君 ,每岁必祷 句曲 。”参见“ 茅山 ”、“ 茅盈 ”。
《国语辞典》:茅山道士  拼音:máo shān dào shì
相传汉景帝时茅盈及其弟固、衷三人隐于江苏省句容县东南的茅山,后得道。南朝梁陶弘景亦隐居于此,开道教茅山派。入唐后茅山道派为道教主流,凡茅山道士颇受贵族、名流尊重。至明、清茅山道士遂成为道士的泛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