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927,分129页显示  上一页  7  8  9  10  11  13  14  15  16 下一页
佛类词典(续上)
三止
三止三请
三支
三支比量
三日斋
三日耳聋
三水
三火
三匝
三夫人
三方便
三文陀达多
三世
三种三世
三世假实
三止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台家对于三观而立三止:一、体真止,诸法由因缘而生,因缘假和合之法体为性空,止息一切之攀缘妄想者。證空理谓之体真,空即真也。是对于中观之止也。二、方便随缘止,又名系缘守境止。菩萨知空非空,停止于诸法幻化之理,分别药病化益众生者。知空非空谓之方便,分别药病随缘历境谓之随缘,安住假谛之理而不动,谓之止。是对于假观之止也。三、息二边分别止,又名制心止。第一止偏于真,第二止偏于俗,俱不会于中道,今知真非真,则空边寂静。知俗非俗则有边寂然。即息真俗之二边,而止于中谛者。是对于中观之止也。已上三止前后次第。为别教之三止。三即一,一即三,三相即为圆教之三止。止观三曰:「此三止名,虽未见经论。映望三观,随义立名。」【又】止之三义曰三止:一、止息之义,二、停止之义,三、不止之止之义。(参见:止)。【又】法华经方便品有佛三止舍利弗三请。(参见:三止三请)
【佛学次第统编】
修止有三:
一、系缘守境止 系心于鼻端脐间等处,使心不散也,如猿之著锁。
二、制心止 随心之所起,便制之,使不驰散也。
三、体真止 若随人心之所念,知一切法,悉由因缘而生,无有自性,则心不取诸法,心既不取诸法,则妄念自止,是体真而止息妄念,故曰体真也。
【三藏法数】
(出止观)
〔一、体真止〕,谓体达无明颠倒之妄,即是实相之真,是名体真止。
〔二、方便随缘止〕,方便,犹善巧也。谓随缘历境,安心不动,是名方便随缘止。
〔三、离二边分别止〕,谓不分别生死、涅槃、有无等二边之相,是名离二边分别止。(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佛学大辞典】
(术语)定名七种之一。即禅定之异名也。梵语曰奢摩他Samatha,又名三摩地Sama%dhi,静息动心也。又心定止于一处也。常对观而言。依止拂妄,依观證真理也。佛地论一曰:「止谓三摩地。」起信论曰:「止者谓止一切境界相随顺奢摩他观义。」同义记下末曰:「奢摩他,此翻云止,但今就方便存此方语,约正止存梵言故也。」往生论注上曰:「译奢摩他曰止,止者止心一处不作恶也。」
【佛学常见辞汇】
定的意思,禅定的别名。
三止三请
【佛学大辞典】
(故事)法华经方便品之初,先赞叹如来之二智,以诸法实相为甚深微妙欲说而止,次舍利弗代众请说之。如此佛与舍利弗交互各三止三请,佛遂容第三请,广说妙法。谓之三止三请。
三支
【佛学大辞典】
(名数)因明之宗与因及喻,曰三支。宗者,所立之义也。因者,成宗之理由也。喻者,助成宗之譬喻也。喻有同异之二,存宗因二义之喻法为同喻,无宗因二义之喻法为异喻:「声为无常,以所作性故,如瓶等(同喻),如虚空等(异喻)。」如此以此三支立比量之作法谓之立量。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三支比量)
三支比量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因明法也。以宗因喻之三分立比量也。比量者以因喻之二者,比知宗义也。
【佛学常见辞汇】
即宗、因、喻,为因明学(佛教的论理学)所讲,是在与人辩论理法时用的。在辩论理法时,先立出自己的宗义,再用因来说明自己所以要立此宗的原因或理由,然后再拿大家所共同承认的事物来作譬喻,来證明自己的立论不错。
【三藏法数】
(出阿毗达磨杂集论)
比量者,谓以有为法与无为法比类而量度也。
〔一、立宗〕,宗,犹主也,要也。谓如五蕴等法,皆假因缘而生,实无自性,于中求我,决不可得。故对执我论者,先说诸法无我也。(五蕴者,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
〔二、立因〕,立因者,谓破执有我者而立因也。若于五蕴等法施设实有我者,此之五蕴,既从众缘而生,皆是生灭之法,蕴既生灭,我不成就。若离五蕴,而于馀处施设有我者,我无所因,我亦无用。是则皆无有我也。
〔三、立喻〕,立喻者,谓以别法喻所立法也。如于现在世施设实有过去相者,此现在相已生未灭,不应于已生未灭法中,施设过去已灭之相。若离现在而于馀处施设过去相者,然过去世相既灭坏,不应施设有相,此过去相不可得,以喻诸法皆不可得也。
三支比量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因明法也。以宗因喻之三分立比量也。比量者以因喻之二者,比知宗义也。
【佛学常见辞汇】
即宗、因、喻,为因明学(佛教的论理学)所讲,是在与人辩论理法时用的。在辩论理法时,先立出自己的宗义,再用因来说明自己所以要立此宗的原因或理由,然后再拿大家所共同承认的事物来作譬喻,来證明自己的立论不错。
【三藏法数】
(出阿毗达磨杂集论)
比量者,谓以有为法与无为法比类而量度也。
〔一、立宗〕,宗,犹主也,要也。谓如五蕴等法,皆假因缘而生,实无自性,于中求我,决不可得。故对执我论者,先说诸法无我也。(五蕴者,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
〔二、立因〕,立因者,谓破执有我者而立因也。若于五蕴等法施设实有我者,此之五蕴,既从众缘而生,皆是生灭之法,蕴既生灭,我不成就。若离五蕴,而于馀处施设有我者,我无所因,我亦无用。是则皆无有我也。
〔三、立喻〕,立喻者,谓以别法喻所立法也。如于现在世施设实有过去相者,此现在相已生未灭,不应于已生未灭法中,施设过去已灭之相。若离现在而于馀处施设过去相者,然过去世相既灭坏,不应施设有相,此过去相不可得,以喻诸法皆不可得也。
三日斋
【佛学大辞典】
(仪式)谓人死后三日,请僧设斋食也。释氏要览下曰:「北人亡至三日必斋僧,谓之见王斋。」(由此斋见焰魔王可免罪之义)。
三日耳聋
【佛学大辞典】
(杂语)五灯会元曰:「怀海禅师谓众曰:佛法不是小事,老僧昔被马大师一喝,直得三日耳聋。」
三水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时水,从明相现至午时间得随意饮用之水也。二、非时水,过午后得饮用之净水也。三、独用水,不论时得用之洗净用水也。说见受用三水要行法。
三火
【佛学大辞典】
(譬喻)三毒之火。即贪瞋痴也。宝积经九十六曰:「我见诸众生,三火所热恼。」归敬仪中曰:「有将崩朽宅,三火恒然。」
【佛学常见辞汇】
三毒之火,即贪瞋痴。
三匝
【佛学大辞典】
(仪式)为恭敬所尊而右绕三匝者,乃表仰望之至诚也。(参见:右绕)
三夫人
【佛学大辞典】
(杂语)五梦经谓悉达太子有三妃:第一夫人瞿夷,第二夫人耶输,第三夫人鹿野。探玄记二十谓第三为摩奴舍。十二持经与五梦经说同。
三方便
【佛学大辞典】
(名数)密教所说身口意之三密也。大日经疏一曰:「一者身密门,二者语密门,三者心密门,行者以此三方便自净三业。即为如来三密之所加持。乃至能于此生满足地波罗蜜不复经历劫数。备修诸对治行。」又「然此毗卢遮那内證之德。从一一智印各现执金刚神。形色性类皆有表象。各随本缘性欲引摄众生。若诸行人慇勤修习。能令三业同于本尊。从此一门得入法门。即是普入一切法界门也。」
【三藏法数】
(出净名经疏)
疏云:方是智所诣之偏法,便是善权巧用之能。巧用诸法,随机利物,故云方便。(偏法者,即小乘偏权之法也。)
〔一、自行方便〕,谓佛及四十一位,心内所證不思议二谛之理,是名自行方便。(四十一位者,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菩萨及等觉菩萨也。等觉者,望后妙觉犹有一等故也。二谛者,一真谛,泯一切法也;二俗谛,立一切法也。)
〔二、化他方便〕,谓藏通别三教及圆教有门所明,诸菩萨等不断烦恼,照界内界外种种法门等,是名化他方便。(藏通别圆四教者:藏即三藏教也,通谓通前藏教,通后、别、圆,故名通教;别谓别前藏、通二教,别后圆教,故名别教。圆谓圆妙圆满,故名圆教。界内界外者,谓三界之内外也。)
〔三、自他方便〕,谓前自行、化他二种方便相对合论,是名自他方便。
三文陀达多
【佛学大辞典】
(人名)六群比丘之一。无译语。
【三藏法数】
又云难陀。
三世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云三际。过去现在未来也。世者迁流之义。有为之事物,一刹那之间,亦不止,生了直灭。因之谓来生为未来世,生了为现在世,灭了为过去世。此于事物迁流上,假立三种之世。离事物别无世之实体也。又三世有就时就法二种,若为时之经过之三世,则过去为前,未来为后,其次第为过现未。即十二缘起之次第也。若为法之生起之三世,则未来为前,过去为后。是为未现过之次第。以事物之生起有未生(未)、已生(现)、后灭(过)之次第也。犹如未至名为前路,已往名为后路。生住异灭之四相是也。宝积经九十四曰:「三世,所谓过去未来现在。云何过去世?若法生已灭,是名过去世。云何未来世?若法未生未起,是名未来世。云何现在世?若法生已未灭,是名现在世。」
【佛学常见辞汇】
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凡已生已灭之法叫做过去世,已生未灭之法叫做现在世,未生未起之法叫做未来世。
【佛学次第统编】
世界之世,向久远推之,如云三世。三世者,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是谓三世。
【三藏法数】
(亦名三际,出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
世即迁流之义,亦隔别之义也。
〔一、过去世〕,谓善恶诸行,已起、已生、已转、已聚集、已出现,落谢变灭,过去所摄,是名过去世。
〔二、未来世〕,谓善恶诸行,未起、未生、未聚集、未出现,未来所摄,是名未来世。
〔三、现在世〕,谓善恶诸行,现起、现生、现聚集、现出现,未转、未谢、未灭,现在所摄,是名现在世。
三种三世
【佛学大辞典】
(名数)唯识宗所云:过现未之三世,有三种之别:一、道理三世。又云种子曾当之因果。于现在法上以道理假立之三世也。现在之法,为过去因之酬,故假现在法之因为过去,现在之法,有未来必引果之义,故假果而名为未来。即于现在一刹那之法立三世也。二、神通三世。过未非实体,而由宿命智观过去,由生死智观未来,由他心智观现在之境。非实之三世,乃心识所变现在刹那之相分也。三、唯识三世。过未之法,非有实体,由妄情而显现过未之事物心中,故妄情有三世,实皆为现在法之相分,而唯识所变也。神通三世者就于悟心,唯识三世者就于迷情。
【佛学大辞典】
(名数)法相谓过现未之三世,有三种之别。即道理,神通,唯识之三世是也。
三世假实
【佛学大辞典】
(杂语)大乘勿论。小乘如大众部化地部经部立现在之法有实体,过去未来之法无实体,故过去未来云者,已有当有之假名也。小乘之萨婆多部立三世实有法体恒有,谓三世之法历然实有,若为无法,则对于过去未来无可起谓为过去谓为未来思想之理。然则云何而立三世之别?解此者共有四论:一、类之不同,是法救尊者之说。有为之诸法,由未来来于现世时,舍未来之类而得现在之类,由现在迁于过去时,舍现在之类而得过去之类。三世之类虽异法体则实有也。喻如破金器而制馀物,长短方圆之形虽异,而金体不异。二、相之不同,是妙音尊者之说。三世有各别之相,有为之诸法在于未来时,正合未来之法,故虽名未来而非离过去现在之相,来于现在时正合现在,故虽名现在之法,而非离过去未来之相,入于过去时正合过去之相,故虽名过去之相,而非离未来现在之相,依其正合之世相不同而有三世之异,法体则实有也。喻如持妻妾三人者,正染于其一人也。三、位之不同,是世友尊者之说。未来为未作用之位,现在为正作用之位,过去为已作用之位。有为之诸法迁流三世,在未作用之位则名未来,在正作用之位,则名现在,在已作用之位则名过去。依三位之不同,有三世之别,法体则实有也,喻如算盘之珠置千一之位,则名为一,置于十之位,则名为十,置于百之位,则名为百。名与作用虽异,体则一也。四、待之不同,是觉天尊者之说。待者待望之义,彼此望合。望前于后,为过去,望后于前为未来,望中于前后之为现在。依待望之不同有三世之别,法体则实有也。譬如一女,对于母,则为女,对于女,则为母,对于夫,则为妻也。已上四师称为婆沙之四评家。此四说中婆沙俱舍皆取就第三说作用而立之义,斯为最善。说详婆沙论七十七,俱舍论二十,颂疏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