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三道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又作轮回三道,三轮。一、烦恼道,又名惑道,无明贪欲瞋恚等之烦恼妄惑也。二、业道,依烦恼而发之善恶所作也。三、苦道,以善恶之业为因而获之生死苦果也。道者能通之义,此三者互相通,自烦恼通于业,自业通于苦,自苦更通于烦恼,故谓之三道。如此轮转,谓之三轮。光明玄义上曰:「道名能通,此三更互相通,从烦恼通业,从业通苦,从苦复通烦恼,故名三道。」【又】声缘菩三乘之道也。(参见:三乘)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轮回三道,或三轮,即烦恼道、业道、苦道。烦恼道又名惑道,即无明贪欲瞋恚等之烦恼妄惑;业道是依著烦恼而产生的种种善恶行为;苦道是因善恶行为而召感未来的生死苦果。道是能通的意思,上述三者能互相通连,由烦恼而通向于业,由业而通向于苦,再由苦而回转到烦恼,因此叫做三道,因其轮转去来,所以又名三轮。
【佛学次第统编】
所轮回者,不外三道,故三道亦名轮回三道,又名三轮:一惑、二业、三苦也。
一、惑道 又名烦恼道,为无明、贪欲、瞋恚等之烦恼妄惑也。言惑者,谓迷妄之心,迷于所对之境,而颠倒事理,故谓之惑。言烦恼者,谓贪欲、瞋恚、愚痴等之诸惑,烦心恼身,是名烦恼。
二、业道 依烦恼而发善恶之所作者。
三、苦道 因善恶之业,而获生死之苦果者。
道者能通之义。此三者互相贯通,由惑起业,由业感苦,由苦复起惑;即惑通业,业通苦,苦更通惑;故谓之三道。此三道如轮转,谓之三轮。
【三藏法数】
(出金光明经玄义)
道即能通之义。谓三道更互相通。从烦恼通至业,从业通至苦,从苦复通至烦恼,展转相通,生死不绝,故名三道。
〔一、苦道〕,苦即生死之苦也。谓三界六道众生,生而复死,死已还生,故名苦道,(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六道者,天道、人道、修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
〔二、烦恼道〕,昏烦之法,恼乱心神,即见、思等惑也。谓由此烦恼为因,致感生死之果,故名烦恼道。
〔三、业道〕,业即身口所作善、恶业行也。谓由此诸业为因,致感生死之果,故名业道。
三乘
【佛学大辞典】
(术语)乘人而使各到其果地之教法,名为乘。有一乘乃至五乘之别,其中三乘有四种:(一)大乘之三乘也。一声闻乘,又云小乘。速则三生,迟则六十劫间修空法,终于现世闻如来之声教。而悟四谛之理,以證阿罗汉者。二缘觉乘,又云中乘,辟支佛乘。速则四生,迟则百劫间修空法,于其最后之生不依如来之声教,感飞花落叶之外缘,而自觉十二因缘之理,以證辟支佛果者。三大乘,又云菩萨乘,三无数劫间修六度之行,更于百劫间植三十二相福因,以證无上菩提者。或以羊鹿牛三车譬之,或以象马兔三兽比之。是为大乘之三乘,故不摄不愚法之二乘(二乘有愚法不愚法二种,(参见:二乘))。法华经譬喻品曰:「若有众生,内有智性,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慇勤精进,欲速出三界,自求涅槃,是名声闻乘。(中略)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慇勤精进,求自然慧,独乐善寂,深知诸法因缘,是名辟支佛乘。(中略)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勤修精进,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如来知见、力、无所畏,悯念安乐,无量众生,利益天人,度脱一切,是名大乘。」(二)小乘之声缘菩三乘也。又称小中大,皆灰身灭智,故此中之声缘,即是愚法。四教仪注上曰:「三乘,乘以运载为义,声闻以四谛为乘,缘觉以十二因缘为乘,菩萨以六度为乘,运出三界归于涅槃。」五教章上二曰:「大乘中乘小乘为三乘。(中略)如小论中自有声闻缘觉法及佛法。」(三)大小合论之声缘菩三乘也,又云小中大。此中之菩萨乘摄一乘,声缘二乘,摄愚法不愚法之二类。五教章上二曰:「融一乘同大乘合愚法同小乘唯三也。」(四)一、一乘。如华严法华明一切皆成佛者。二、三乘法,如深密般若别立三乘之得道者。三、小乘,执于四阿含等之所明而不信一切大乘之教理者。见五教章上。是由大小合论之三乘中菩萨乘闻一乘,由其二乘别开愚法之一类也。密教以第一类之三乘为法佛内證之三密。声闻依声教而悟道,故配之于语密,缘觉只心观十二因缘而悟道,故配之于意密,菩萨以大悲利他之故,舍身于娑婆界,而广修六度万行,故配之于身密。菩萨之行,通于三业,而于身业最重,故且为身密。三业之中,身兼意口,三乘之中菩萨之行广兼三业,故寄于总德而配之于身密。然而法华经以三乘为方便,一佛乘为真实。会三乘而归于一乘也。然密教之见,以为三乘即法佛内證之三密。故三乘之行不动,直以为秘密佛乘之体也。故大日经疏三,释经之通达三乘文曰:「真言门乘三密印至佛三平等地,名为通达三乘。」详见秘藏记钞七。
【佛学常见辞汇】
1。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声闻乘又名小乘,其行人速则三生,迟则六十劫间,修空法,终于闻如来声教,悟四谛之理,断见思惑,可证阿罗汉果;缘觉乘又名中乘,其行人速则四生,迟则百劫间,破无明,终于悟十二因缘之理,可证辟支佛果;菩萨乘又名大乘,其行人于无数劫间,修六度行,更于百劫间,值三十二相福因,可證无上佛果。2。小乘、中乘、大乘。小乘即声闻乘,中乘即缘觉乘,大乘即菩萨乘。
【三藏法数】
(出法华经)
乘,即运载之义。谓声闻、缘觉、菩萨各以其法为乘,运出三界生死,同到真空涅槃,故名三乘。(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一、声闻众〕,闻佛声教而得悟道,故曰声闻。谓其知苦、断集、慕灭、修道,故以此四谛为乘也。(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
〔二、缘觉乘〕,因观十二因缘觉真谛理,故名缘觉。谓始观无明缘乃至老死,此是观十二因缘生;次观无明灭乃至老死灭,此是观十二因缘灭。观此因缘生灭,即悟非生非灭,故以此十二因缘为乘也。(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
〔三、菩萨乘〕,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谓觉悟一切有情众生也。菩萨行六度行,广化众生出离生死,故以此六度为乘也。(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
行位三道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见道,无始已来,初发真无漏智而观谛理,以断一切见惑之位。在声闻乘为世第一法后之预流向,在菩萨乘为初地之入心。二、修道,更观谛理而断一切修惑之位。在声闻乘为预流一来不还之三果,在菩萨乘为初地住心已后乃至第十地。三、无学道,證理断惑究意,更无法可学之位。在声闻乘为阿罗汉果,在菩萨乘为佛果。此三者皆为通涅槃之道,故名为道。【又】十业道中之贪,瞋,邪见也。见大乘义章五本。
三道真言
【佛学大辞典】
(真言)大日经秘密曼荼罗品所说。净治行者三业之真言也。吽,身道真言。诃啰鹤,语道真言。,意道真言。大疏十四曰:「此三道真言,即摄如来身语意平等法门。然此三真言,若著莎诃字亦尔,若不著亦得,行者得意时,自著方便也。」
分段三道
【佛学大辞典】
(名数)迷界三道也,即惑业苦之三道是。
【佛学常见辞汇】
即惑业苦三道。
明十二因缘之三道
【佛学次第统编】
忧悲苦聚,是为三世。合明十二因缘,是十二因缘,有三种道。
一、烦恼道   二、业道   三、苦道
是三道,更互为因缘。从无始已来,生死不绝,至于今身,若不修观智,未来流转,忧悲苦恼,无有边际。若修观智,则无明灭,乃至老死忧悲苦恼皆悉灭也。譬如千年闇室,若不置之一灯,其室方将永闇。若置之一灯,则故闇皆灭,新闇不生也。
三道──声闻三道
【三藏法数】
(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一、见道〕,谓声闻因断三界见惑,见真谛理,故名见道。即初果,须陀洹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见惑者,意根对法尘起诸分别,曰见惑。梵语须陀洹,华言预流。谓预入圣道法流也。)
〔二、修道〕,谓声闻得初果已,复缘真谛之理,断欲界九品思惑,名为修道。即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也。(思惑者,五根对五尘,起贪染心口思。九品者,于上中下三品,每一品中又分三品,名为九品。梵语斯陀含,华言一来;谓来欲界一番受生也。梵语阿那含,华言不来,谓不来欲界受生也。)
〔三、无学道〕,谓声闻断三界见、思惑尽,真谛之理究竟,无法可学,故名无学。即第四果阿罗汉也。(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