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三时
【佛学大辞典】
(术语)晨朝、日中、黄昏也。一日分昼三时,夜三时。印度古代之风。阿弥陀经曰:「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
【佛学常见辞汇】
将一日分作昼三时和夜三时。昼三时是上午七点至十点,十一点至下午二点,三点至六点;夜三时是晚上七点至十点,十一点至二点,三点至六点。
(术语)晨朝、日中、黄昏也。一日分昼三时,夜三时。印度古代之风。阿弥陀经曰:「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
【佛学常见辞汇】
将一日分作昼三时和夜三时。昼三时是上午七点至十点,十一点至下午二点,三点至六点;夜三时是晚上七点至十点,十一点至二点,三点至六点。
三时
【佛学大辞典】
(名数)晨朝,日中,黄昏也。【又】谓正像末之三时。佛灭后,正法行时为正法,正法后,似法行时为像法,像法之法渐灭时为末法。此三时之年限,经说不同。(参见:正像末)
【三藏法数】
(出南岳祖师发愿文)
谓释迦如来入灭之后,其教法住世,有此三时不同也。
〔一、正法时〕,正犹證也。谓如来灭后,教法住世,人有禀教者,即能修行;有修行者,即能證果,是名正法。据法住记云:佛告阿难:我灭度后,正法一千年,由女人出家,减五百年。又据善见论云:后为比丘尼说八敬法,还得一千年。又据法苑珠林云:天人答宣律师曰:佛锡杖在龙窟中四十年住。为如来灭后,有飞行罗刹,能说十二部经,诈为善比丘,食诸持戒者,为断此恶,故镇龙窟中。复令正法增住四百年。是则正法住世总一千四百年。(梵语阿难,华言庆喜。梵语比丘,华言乞士。八敬法者,一、尼百岁礼初夏比丘足,二、不得骂谤比丘,三、不得举比丘过,四、从僧受具戒,五、有过从僧忏,六、半月从僧教诫,七、依僧三月安居,八、夏讫从僧自恣法也。梵语罗刹,华言速疾鬼。十二部经者,一契经、二重颂、三讽颂、四因缘、五本事、六本生、七希有、八譬喻、九论议、十自说、十一方广、十二授记也。)
〔二、像法时〕,像者似也;有教有行,似正法时故也。谓如来灭后,教法住世,人有禀教,即能修行,多不能證果,是名像法。据法住记云:佛告阿难:我灭度后,像法一千年。又据法苑珠林云:由佛锡杖在龙窟中因缘,复令像法增住一千五百年,是则像法住世总二千五百年。
〔三、末法时〕,谓如来灭后,教法垂世,人虽有禀教,而不能修行、證果,是名末法。据法住记云:佛告阿难:我灭度后,末法一万年。又据法苑珠林云:由佛锡杖在龙窟中因缘,复令末法增住二万年,是则末法总三万年。
(名数)晨朝,日中,黄昏也。【又】谓正像末之三时。佛灭后,正法行时为正法,正法后,似法行时为像法,像法之法渐灭时为末法。此三时之年限,经说不同。(参见:正像末)
【三藏法数】
(出南岳祖师发愿文)
谓释迦如来入灭之后,其教法住世,有此三时不同也。
〔一、正法时〕,正犹證也。谓如来灭后,教法住世,人有禀教者,即能修行;有修行者,即能證果,是名正法。据法住记云:佛告阿难:我灭度后,正法一千年,由女人出家,减五百年。又据善见论云:后为比丘尼说八敬法,还得一千年。又据法苑珠林云:天人答宣律师曰:佛锡杖在龙窟中四十年住。为如来灭后,有飞行罗刹,能说十二部经,诈为善比丘,食诸持戒者,为断此恶,故镇龙窟中。复令正法增住四百年。是则正法住世总一千四百年。(梵语阿难,华言庆喜。梵语比丘,华言乞士。八敬法者,一、尼百岁礼初夏比丘足,二、不得骂谤比丘,三、不得举比丘过,四、从僧受具戒,五、有过从僧忏,六、半月从僧教诫,七、依僧三月安居,八、夏讫从僧自恣法也。梵语罗刹,华言速疾鬼。十二部经者,一契经、二重颂、三讽颂、四因缘、五本事、六本生、七希有、八譬喻、九论议、十自说、十一方广、十二授记也。)
〔二、像法时〕,像者似也;有教有行,似正法时故也。谓如来灭后,教法住世,人有禀教,即能修行,多不能證果,是名像法。据法住记云:佛告阿难:我灭度后,像法一千年。又据法苑珠林云:由佛锡杖在龙窟中因缘,复令像法增住一千五百年,是则像法住世总二千五百年。
〔三、末法时〕,谓如来灭后,教法垂世,人虽有禀教,而不能修行、證果,是名末法。据法住记云:佛告阿难:我灭度后,末法一万年。又据法苑珠林云:由佛锡杖在龙窟中因缘,复令末法增住二万年,是则末法总三万年。
正像末
【佛学大辞典】
(术语)凡一佛出世则以其佛为本,立正法,像法,末法之三时。然诸经皆说正像之二时,大悲经独说正像末三时。又如杂阿含,俱舍论,唯说正法之一时。一正法,正者證也,佛虽去世而法仪未改,有教有行,有正得證果者,是为正法时。二像法,像者似也,讹替也,道化渐讹替,而真正之法仪行仪不行,随而无證果者,但有教有行,而像似之佛法行,此时谓之像法时。三末法,末者微也,转为微末,但有教而无行,无證果时,是为末法时。嘉祥法华义疏五曰:「佛虽去世法仪未改,谓正法时。佛去世久,道化讹替,谓像法时。转复微末,谓末法时。」法华玄赞五曰:「若佛正法,教行證三,皆具足有。若佛像法,唯有教行,无證果者。若佛末法,唯有教在,行證并无。」青龙仁王经疏三下曰:「有教有行,有得果證,名为正法。有教有行,而无果證,名为像法。唯有其教,无行无證,名为末法。」三大部辅注七曰:「正者證也,像者似也,末者微也。」又俱舍论二十九以教證为正法之体,明住于正法之世,为一千岁。教法者经律论之三藏也,證法者三乘之菩提分法也(与前言證果异),若有人于其教法诵持及正说者,为住于教法世。若有人行其菩提分法者,为住于證法世。故随此三人住世之时量,可知住于正法世之时量。圣教中总言为唯千岁住(證法唯千年住,教法之住时,复过于此,即像法也)。颂曰:「佛正法有二:谓教證为体,有持说行者,此便住世间。」
【佛学常见辞汇】
佛法共分为三个时期,即正法时期、像法时期、末法时期。释尊法运期限,各经所载不同,古德多依用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之说。正法时期,正者证也,佛虽灭度,法仪未改,有教,有行,有证果者,是名正法时期;像法时期,像者似也,此时期,有教,有行,但证果的人已经很少;末法时期,末者微也,此时期转为微末,只有教而无行,更无證果者。
(术语)凡一佛出世则以其佛为本,立正法,像法,末法之三时。然诸经皆说正像之二时,大悲经独说正像末三时。又如杂阿含,俱舍论,唯说正法之一时。一正法,正者證也,佛虽去世而法仪未改,有教有行,有正得證果者,是为正法时。二像法,像者似也,讹替也,道化渐讹替,而真正之法仪行仪不行,随而无證果者,但有教有行,而像似之佛法行,此时谓之像法时。三末法,末者微也,转为微末,但有教而无行,无證果时,是为末法时。嘉祥法华义疏五曰:「佛虽去世法仪未改,谓正法时。佛去世久,道化讹替,谓像法时。转复微末,谓末法时。」法华玄赞五曰:「若佛正法,教行證三,皆具足有。若佛像法,唯有教行,无證果者。若佛末法,唯有教在,行證并无。」青龙仁王经疏三下曰:「有教有行,有得果證,名为正法。有教有行,而无果證,名为像法。唯有其教,无行无證,名为末法。」三大部辅注七曰:「正者證也,像者似也,末者微也。」又俱舍论二十九以教證为正法之体,明住于正法之世,为一千岁。教法者经律论之三藏也,證法者三乘之菩提分法也(与前言證果异),若有人于其教法诵持及正说者,为住于教法世。若有人行其菩提分法者,为住于證法世。故随此三人住世之时量,可知住于正法世之时量。圣教中总言为唯千岁住(證法唯千年住,教法之住时,复过于此,即像法也)。颂曰:「佛正法有二:谓教證为体,有持说行者,此便住世间。」
【佛学常见辞汇】
佛法共分为三个时期,即正法时期、像法时期、末法时期。释尊法运期限,各经所载不同,古德多依用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之说。正法时期,正者证也,佛虽灭度,法仪未改,有教,有行,有证果者,是名正法时期;像法时期,像者似也,此时期,有教,有行,但证果的人已经很少;末法时期,末者微也,此时期转为微末,只有教而无行,更无證果者。
三时性
【佛学大辞典】
(名数)谓编依圆之三性也。(参见:三性)
(名数)谓编依圆之三性也。(参见:三性)
三性
【佛学大辞典】
(名数)善恶无记之三。遍依圆之三。
【佛学常见辞汇】
1。唯识宗把宇宙万法分为三种性质,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普遍计度一切法,然后颠倒迷执,认为或有或无者,名遍计所执性;万法皆无自性,不能单独生起,须靠众缘俱备,然后乃生,名依他起性;诸法的本体,名为法性,亦叫真如,湛然常住,遍满十方,具有圆满成就真实之性,名圆成实性。此中遍计为妄有,依他为假有,圆成为实有。2。善性、恶性、无记性。善性是现世及来世对自他都有益处者,如信等善心及善心所起一切的善根是;恶性是于现世及来世对自他都有害处者,如贪等恶心及恶心所起一切的恶业是;无记性是非善非恶,不可记别之法。
【佛学次第统编】
一切心法,分别有三种性,谓善性、恶性、无记性。
一、善性 与一切善法相应曰善性。
二、恶性 与一切恶法相应曰恶性。
三、无记性 不记善,不记恶,故谓之无记性。又分为二:
一、有覆无记 为惑障之极微弱者,惑障隐覆圣道,故谓之有覆。不感苦果时所受之恶性,故谓之无记。又名染无记,如俱生之我见是也。
二、无覆无记 离惑障之无记法也,又名净无记。依宿世之业力,感五蕴之色心,及山河草木等,如一切之果报是也。
【三藏法数】
(出楞严经)
〔一、善性〕,谓第六识所起一切善法之性也。善有世间、出世间不同。世间善者,即五常、十戒等是也;出世间善者,即四弘、六度等是也。此众善法,皆由意根所缘,生成法则,故名善性。(五常者,仁义礼智信也。十戒,即十善,谓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瞋恚、不邪见也。四弘者,即四弘誓愿也。谓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
〔二、恶性〕,谓第六识所起一切恶法之性也。五逆、十恶等法,皆由意根所缘,生成法则,故名恶性。(五逆者,弑父、弑母、弑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也。十恶者,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瞋恚、邪见也。)
〔三、无记性〕,谓第六识所具一切不善不恶之性也。亦不属善,亦不属恶,初无记忆,皆由意根所缘,生成法则,故名无记性。
(名数)善恶无记之三。遍依圆之三。
【佛学常见辞汇】
1。唯识宗把宇宙万法分为三种性质,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普遍计度一切法,然后颠倒迷执,认为或有或无者,名遍计所执性;万法皆无自性,不能单独生起,须靠众缘俱备,然后乃生,名依他起性;诸法的本体,名为法性,亦叫真如,湛然常住,遍满十方,具有圆满成就真实之性,名圆成实性。此中遍计为妄有,依他为假有,圆成为实有。2。善性、恶性、无记性。善性是现世及来世对自他都有益处者,如信等善心及善心所起一切的善根是;恶性是于现世及来世对自他都有害处者,如贪等恶心及恶心所起一切的恶业是;无记性是非善非恶,不可记别之法。
【佛学次第统编】
一切心法,分别有三种性,谓善性、恶性、无记性。
一、善性 与一切善法相应曰善性。
二、恶性 与一切恶法相应曰恶性。
三、无记性 不记善,不记恶,故谓之无记性。又分为二:
一、有覆无记 为惑障之极微弱者,惑障隐覆圣道,故谓之有覆。不感苦果时所受之恶性,故谓之无记。又名染无记,如俱生之我见是也。
二、无覆无记 离惑障之无记法也,又名净无记。依宿世之业力,感五蕴之色心,及山河草木等,如一切之果报是也。
【三藏法数】
(出楞严经)
〔一、善性〕,谓第六识所起一切善法之性也。善有世间、出世间不同。世间善者,即五常、十戒等是也;出世间善者,即四弘、六度等是也。此众善法,皆由意根所缘,生成法则,故名善性。(五常者,仁义礼智信也。十戒,即十善,谓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瞋恚、不邪见也。四弘者,即四弘誓愿也。谓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
〔二、恶性〕,谓第六识所起一切恶法之性也。五逆、十恶等法,皆由意根所缘,生成法则,故名恶性。(五逆者,弑父、弑母、弑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也。十恶者,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瞋恚、邪见也。)
〔三、无记性〕,谓第六识所具一切不善不恶之性也。亦不属善,亦不属恶,初无记忆,皆由意根所缘,生成法则,故名无记性。
三时业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顺现受业,现生作业而现生受果者。二、顺次受业,现生作业而次生受果者。三、顺后受业,现生作业而二生已后受果者。
【佛学常见辞汇】
顺现受业、顺次受业、顺后受业。顺现受业是现在作业现生就受果报;顺次受业是现生作业次生才受果报;顺后受业是现生作业要于二生以后才受果报。
【佛学次第统编】
由因果之差别,则现三时之业。三时业者:
一、顺现业 此生造善恶之业,直于此生得受苦乐之果报,顺现法受业是也。
二、顺次业 此生造善恶之业,第二生得受其果报,顺次生受业是也。
三、顺后业 此生造善恶之业,第三生以上,乃至不定若干生后,得受其果报,顺后次受是也。
虽辨因果,须达三时业因,若唯知现前,不明次后,于因果之义未圆矣。
(名数)一、顺现受业,现生作业而现生受果者。二、顺次受业,现生作业而次生受果者。三、顺后受业,现生作业而二生已后受果者。
【佛学常见辞汇】
顺现受业、顺次受业、顺后受业。顺现受业是现在作业现生就受果报;顺次受业是现生作业次生才受果报;顺后受业是现生作业要于二生以后才受果报。
【佛学次第统编】
由因果之差别,则现三时之业。三时业者:
一、顺现业 此生造善恶之业,直于此生得受苦乐之果报,顺现法受业是也。
二、顺次业 此生造善恶之业,第二生得受其果报,顺次生受业是也。
三、顺后业 此生造善恶之业,第三生以上,乃至不定若干生后,得受其果报,顺后次受是也。
虽辨因果,须达三时业因,若唯知现前,不明次后,于因果之义未圆矣。
三时教
【佛学大辞典】
(名数)法相宗所立有空中之三时教也。此有年月之三时教与义类之三时教二者。年月之三时教者。一、第一时教,佛成道最初为破外道凡夫实我之执,说四大五蕴等诸法之实有而明人我之为空无。四阿含等之小乘经是也。二、第二时教,佛复为破小乘众实法之执,说一切诸法皆空之理,即诸部之般若经是也。三、第三时教,佛更为并破菩萨之空执与小乘之有执,说心内之法非空,心外之法非有,而明非空非有之中道。深密法华等之诸经是也。以前二时教,为佛说之方便,以第三时教,为佛说之真实。如此追年月之次第而分别三时之教法,谓之年月三时教。见唯识述记一本。义类三时教者,偏于如上年月次第之时,如于阿含经前说中道教之华严经,又如于法华经后说有教之遗教经,此乃恐三时教有漏故立义类之三时教,不拘说时之前后,诠一切有之教为第一时教,诠空之教为第二时教,诠中之教为第三时教。见了义灯一本。
【佛学大辞典】
(名数)有二种:一、空宗智光论师所立,远受于文殊龙树,近禀于青目清辩。一第一时教,为小乘说心境俱有者,阿含经是也。二第二时教,为大乘之下根,说法相大乘之境空心有者,深密经等是也。三第三时教,为大乘之上根说无相大乘之心境俱空者,般若经是也。此三次第,智光论师般若灯论释中引大乘妙智经證之,见华严玄谈四。二、有宗戒贤论师所立,远受于弥勒无著,近踵于护法难陀,是玄奘慈恩之所宗也。
【佛学常见辞汇】
法相宗将释尊一生所说的经教,判为三时:第一、释尊成道之初,一切外道凡夫,执著实我,故在四阿含经中,为说五蕴法,说明我乃是五蕴等法假合,若加分析,则但有法而无我,是为我空法有论,属小乘有教,又名初教。第二、二乘行人,初闻有教,虽解我空,尚执法有,佛为除彼等法执故,说诸部般若经,显示一切法皆无自性,廓然大空,是为我法二空论,属大乘空教。第三、佛恐行人,闻空教后,复起空执,一味执空,如此则无法可修,无佛道可成,落入断灭空,于是又说解深密等经,演唯识三性等教,开示境无识有,圆成实性,非是断灭,令悟入中道实相,是为境空心有论,属大乘中道教。
(名数)法相宗所立有空中之三时教也。此有年月之三时教与义类之三时教二者。年月之三时教者。一、第一时教,佛成道最初为破外道凡夫实我之执,说四大五蕴等诸法之实有而明人我之为空无。四阿含等之小乘经是也。二、第二时教,佛复为破小乘众实法之执,说一切诸法皆空之理,即诸部之般若经是也。三、第三时教,佛更为并破菩萨之空执与小乘之有执,说心内之法非空,心外之法非有,而明非空非有之中道。深密法华等之诸经是也。以前二时教,为佛说之方便,以第三时教,为佛说之真实。如此追年月之次第而分别三时之教法,谓之年月三时教。见唯识述记一本。义类三时教者,偏于如上年月次第之时,如于阿含经前说中道教之华严经,又如于法华经后说有教之遗教经,此乃恐三时教有漏故立义类之三时教,不拘说时之前后,诠一切有之教为第一时教,诠空之教为第二时教,诠中之教为第三时教。见了义灯一本。
【佛学大辞典】
(名数)有二种:一、空宗智光论师所立,远受于文殊龙树,近禀于青目清辩。一第一时教,为小乘说心境俱有者,阿含经是也。二第二时教,为大乘之下根,说法相大乘之境空心有者,深密经等是也。三第三时教,为大乘之上根说无相大乘之心境俱空者,般若经是也。此三次第,智光论师般若灯论释中引大乘妙智经證之,见华严玄谈四。二、有宗戒贤论师所立,远受于弥勒无著,近踵于护法难陀,是玄奘慈恩之所宗也。
【佛学常见辞汇】
法相宗将释尊一生所说的经教,判为三时:第一、释尊成道之初,一切外道凡夫,执著实我,故在四阿含经中,为说五蕴法,说明我乃是五蕴等法假合,若加分析,则但有法而无我,是为我空法有论,属小乘有教,又名初教。第二、二乘行人,初闻有教,虽解我空,尚执法有,佛为除彼等法执故,说诸部般若经,显示一切法皆无自性,廓然大空,是为我法二空论,属大乘空教。第三、佛恐行人,闻空教后,复起空执,一味执空,如此则无法可修,无佛道可成,落入断灭空,于是又说解深密等经,演唯识三性等教,开示境无识有,圆成实性,非是断灭,令悟入中道实相,是为境空心有论,属大乘中道教。
三时教判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法相宗有空中三时之教判也。(参见:教判)
(术语)法相宗有空中三时之教判也。(参见:教判)
教判
【佛学大辞典】
(术语)教相判释之略。天台之五时八教,法相之三时教,华严之五教等,判决释迦一代之教义者。所谓教观二门中之教相门是也。(参见:五时教及三时教)
【佛学常见辞汇】
教相判释的简称。判决释迦佛一代的教义,如天台的五时八教,法相的三时教,华严的五教等是。
(术语)教相判释之略。天台之五时八教,法相之三时教,华严之五教等,判决释迦一代之教义者。所谓教观二门中之教相门是也。(参见:五时教及三时教)
【佛学常见辞汇】
教相判释的简称。判决释迦佛一代的教义,如天台的五时八教,法相的三时教,华严的五教等是。
三时年限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正像未)
【佛学大辞典】
(名数)大悲经说末法为万年。说末法者惟此经。更无异说。正像之二时,诸经论所说不同,总有四种:一正法千年,像法千年,末法万年之说,大悲经也。又杂阿含经言正法千岁。善见律言正像各千年。二正像各五百年之说,大乘三聚忏悔经也。三正法千年像法五百年之说,悲华经也。四正法五百年像法千年之说,大集月藏经,贤劫经,摩耶经等也。此中古来诸德依用正法五百,像法一千,末法万年之说。
【佛学常见辞汇】
指佛法在世的三个时期年限,诸经所说略有不同,大悲经说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大集月藏经,贤劫经和摩耶经等则说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古德多依用正法五百,像法一千,末法万年之说。
(名数)(参见:正像未)
【佛学大辞典】
(名数)大悲经说末法为万年。说末法者惟此经。更无异说。正像之二时,诸经论所说不同,总有四种:一正法千年,像法千年,末法万年之说,大悲经也。又杂阿含经言正法千岁。善见律言正像各千年。二正像各五百年之说,大乘三聚忏悔经也。三正法千年像法五百年之说,悲华经也。四正法五百年像法千年之说,大集月藏经,贤劫经,摩耶经等也。此中古来诸德依用正法五百,像法一千,末法万年之说。
【佛学常见辞汇】
指佛法在世的三个时期年限,诸经所说略有不同,大悲经说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大集月藏经,贤劫经和摩耶经等则说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古德多依用正法五百,像法一千,末法万年之说。
三时坐禅
【佛学大辞典】
(杂语)早晨之坐禅(粥后已时),晡时之坐禅(申时),黄昏之坐禅(戌时)也。见象器笺九。
(杂语)早晨之坐禅(粥后已时),晡时之坐禅(申时),黄昏之坐禅(戌时)也。见象器笺九。
天竺三时
【佛学大辞典】
(杂语)印度以一岁分为三期,而立名者,亦云三际。热时(Gri^s!ma)为正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之间。雨时(Vars!aka%la)为五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之间。寒时(Hemanta)为九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之间。此三期冥加,世尊三时殿名之所由起也。更二分此三时为六时。渐热时(Vasanta)正月十六日至三月十五日。盛热时(Grsi^ma)三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雨时五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茂时(S/arada%)七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渐寒时(Hemanta)九月十六日至十一月十五日。盛寒时(S/is/ira)十一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以之配制怛罗月(Caitra)吠舍祛月(Vais/a%kha)逝瑟吒月(Jyaist!ha)頞沙荼月(A^s!a%d!ha)室罗伐拿月(S/ra%van!a)婆达罗钵陀月(Bha%drapada)頞湿缚廋阇月(As/vayuja)迦刺底迦月(Ka%rttika)末伽始罗月(Ma%rgas/i^rs!a)报沙月(Paus!a)磨伽月(Ma%gha)颇勒窭拿月(Pha%lguna)十二月。由此分春夏秋冬之四时,翻译名义集曰:「如来圣教,岁为三时。」
(杂语)印度以一岁分为三期,而立名者,亦云三际。热时(Gri^s!ma)为正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之间。雨时(Vars!aka%la)为五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之间。寒时(Hemanta)为九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之间。此三期冥加,世尊三时殿名之所由起也。更二分此三时为六时。渐热时(Vasanta)正月十六日至三月十五日。盛热时(Grsi^ma)三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雨时五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茂时(S/arada%)七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渐寒时(Hemanta)九月十六日至十一月十五日。盛寒时(S/is/ira)十一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以之配制怛罗月(Caitra)吠舍祛月(Vais/a%kha)逝瑟吒月(Jyaist!ha)頞沙荼月(A^s!a%d!ha)室罗伐拿月(S/ra%van!a)婆达罗钵陀月(Bha%drapada)頞湿缚廋阇月(As/vayuja)迦刺底迦月(Ka%rttika)末伽始罗月(Ma%rgas/i^rs!a)报沙月(Paus!a)磨伽月(Ma%gha)颇勒窭拿月(Pha%lguna)十二月。由此分春夏秋冬之四时,翻译名义集曰:「如来圣教,岁为三时。」
有空中三时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法相宗分佛一代之教法为有空中之三教,谓佛,最初为破凡夫外道之我执,说阿含经等,示法有我无之理,次为破彼法执,说般若经等,示诸法皆空之理,终为破有空之二执,说解深密经等,示非空非有中道之理。此为大乘之至诚。依之而言初时之说为有教,第二时为空教,第三时为中道教。见唯识述记一本,了义灯一本。
(术语)法相宗分佛一代之教法为有空中之三教,谓佛,最初为破凡夫外道之我执,说阿含经等,示法有我无之理,次为破彼法执,说般若经等,示诸法皆空之理,终为破有空之二执,说解深密经等,示非空非有中道之理。此为大乘之至诚。依之而言初时之说为有教,第二时为空教,第三时为中道教。见唯识述记一本,了义灯一本。
第三时教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法相宗所立三教之第三也。(参见:三教)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三时教)
(术语)法相宗所立三教之第三也。(参见:三教)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三时教)
三教
【佛学大辞典】
(名数)谓儒教佛教道教。翻译名义集曰:吴主问三教,尚书令阚泽对曰:孔老设教,法天制用,不敢违天。佛之设教,诸天奉行。是三教之名,起于三国之时。【又】佛家以一代之教判而为三也。
【佛学常见辞汇】
1。佛教、道教、儒教。2。指南山三教,即性空教、相空教、唯识圆教。说诸法性空无我的道理的,名性空教,此摄一切小乘教;说诸法本相是空,惟众生妄见为有的,名相空教,此摄一切大乘浅教;说诸法外尘本无,实际上唯有识的,名唯识圆教,此摄一切大乘深教。以上三教,是律宗所判的教相。3。指天台三教,即顿教、渐教、不定教。(参见:天台三教)4。三时教的简称。(参见:三时教)
(名数)谓儒教佛教道教。翻译名义集曰:吴主问三教,尚书令阚泽对曰:孔老设教,法天制用,不敢违天。佛之设教,诸天奉行。是三教之名,起于三国之时。【又】佛家以一代之教判而为三也。
【佛学常见辞汇】
1。佛教、道教、儒教。2。指南山三教,即性空教、相空教、唯识圆教。说诸法性空无我的道理的,名性空教,此摄一切小乘教;说诸法本相是空,惟众生妄见为有的,名相空教,此摄一切大乘浅教;说诸法外尘本无,实际上唯有识的,名唯识圆教,此摄一切大乘深教。以上三教,是律宗所判的教相。3。指天台三教,即顿教、渐教、不定教。(参见:天台三教)4。三时教的简称。(参见:三时教)
饮食三时供
【佛学大辞典】
(行事)苏悉地经偈曰:「晨朝时,日中时,及日没时。」不动使者轨曰:「旦时,午时,黄昏时。」
(行事)苏悉地经偈曰:「晨朝时,日中时,及日没时。」不动使者轨曰:「旦时,午时,黄昏时。」
每日三时讽经
【佛学大辞典】
(仪式)即三时之勤行也。粥罢与斋罢与放参罢之三时,上佛殿讽经,是为祈天下太平檀信安稳也。
(仪式)即三时之勤行也。粥罢与斋罢与放参罢之三时,上佛殿讽经,是为祈天下太平檀信安稳也。
三时报
【佛学次第统编】
作业有先后轻重,得报亦有迟速隐显,于是有三时之报:
一、现报 谓依现在之业,受现在之果报也。
二、生报 谓依此生之业,受次生之果报也。
三、后报 谓由一生作业,隔二生以上后所受之果报也。
作业有先后轻重,得报亦有迟速隐显,于是有三时之报:
一、现报 谓依现在之业,受现在之果报也。
二、生报 谓依此生之业,受次生之果报也。
三、后报 谓由一生作业,隔二生以上后所受之果报也。
观三时门
【佛学次第统编】
复次一切法空,何以故?因与有因法,前时后时一时生,不可得故。如说:
若法先后共 是皆不成者 是法从因生 云何当有成
先因后有因,是事不然,何以故?若先因后从因生者,先因时则无有因,与谁为因?若先有因后因者,无因时有因已成,何用因为?若因有因一时是亦无因,如牛角一时生,左右不相因。如是因非是果因,果非是因果,一时生故,是故三时因果皆不可得。问曰:「汝破因果法三时中亦不成,若先有破,后有可破,则未有可破,是破破谁?若先有可破,而后有破,可破已成,何用破为?若破可破一时,是亦无因,如牛角一时生,左右不相因故。如是破不因可破,可破不因破。」答曰:「汝破可破中,亦有是过。若诸法空,则无破无可破。我今说空,则成我所说。若我说破可破定有者,应是作难。我不说破可破定有,故不应作是难。」问曰:「眼见先时因,如陶师作瓶。亦有后时因,如因弟子有师。如教化弟子已后时,识知是弟子,亦有一时因,如灯与明,若说前时因后时因一时因不可得,是事不然。」答曰:「如陶师作瓶,是喻不然,何以故?若未有瓶,陶师与谁作因?如陶师一切前因皆不可得,后时因亦如是不可得。若未有弟子,谁为是师?是故后时因亦不可得。若说一时因如灯明,是亦同疑因。灯明一时生,云何相因?如是因缘空故,当知一切有为法无为法众生皆空。」
复次一切法空,何以故?因与有因法,前时后时一时生,不可得故。如说:
若法先后共 是皆不成者 是法从因生 云何当有成
先因后有因,是事不然,何以故?若先因后从因生者,先因时则无有因,与谁为因?若先有因后因者,无因时有因已成,何用因为?若因有因一时是亦无因,如牛角一时生,左右不相因。如是因非是果因,果非是因果,一时生故,是故三时因果皆不可得。问曰:「汝破因果法三时中亦不成,若先有破,后有可破,则未有可破,是破破谁?若先有可破,而后有破,可破已成,何用破为?若破可破一时,是亦无因,如牛角一时生,左右不相因故。如是破不因可破,可破不因破。」答曰:「汝破可破中,亦有是过。若诸法空,则无破无可破。我今说空,则成我所说。若我说破可破定有者,应是作难。我不说破可破定有,故不应作是难。」问曰:「眼见先时因,如陶师作瓶。亦有后时因,如因弟子有师。如教化弟子已后时,识知是弟子,亦有一时因,如灯与明,若说前时因后时因一时因不可得,是事不然。」答曰:「如陶师作瓶,是喻不然,何以故?若未有瓶,陶师与谁作因?如陶师一切前因皆不可得,后时因亦如是不可得。若未有弟子,谁为是师?是故后时因亦不可得。若说一时因如灯明,是亦同疑因。灯明一时生,云何相因?如是因缘空故,当知一切有为法无为法众生皆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