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综合
诗话
词话
古籍检索
类书集成
查询
诗词
典故词汇
对仗词汇
词谱
曲谱
诗词地图
登录
韵典
平水韵
词林正韵
中原音韵
中华通韵
校注
律诗校验
词格校验
曲格校验
对联校验
自动笺注
课堂
律绝创作
填词入门
公开课
学习指南
其它
简繁转换
诗社
诗词书店
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
按出处分类
按人物分类
检索结果:
全部
25
词典
4
分类词汇
20
佛典
1
共20,分2页显示
上一页
1
1
2
分类词汇
(续上)
鼎足而三
鼎足三分
鼎足之势
第三人称
三足鼎立
《漢語大詞典》:
鼎足而三
谓像鼎足一样,三方面并立。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崔秀才》
:“内则一妻一女一子,鼎足而三焉。” 朱德
《祝高树勋将军起义一周年》
:“我相信 高树勋 运动今后必然会得到更大的发展,必然会与解放区军民的抵抗, 蒋 管区人民的民主运动鼎足而三。” 郭沫若
《十批判书·庄子的批判》
:“他虽然是道家的中心人物,而且是使道家真正成为了一个家派与儒、墨鼎足而三的一个人,他的师承渊源却不甚明白。”
分類:
鼎足
三方
并立
《國語辭典》:
鼎足三分
拼音:
dǐng zú sān fēn
比喻三方势力均等,而相互牵制的情势。元。无名氏《隔江斗智》第二折:「汉家王气已将终,鼎足三分各自雄,周瑜枉用千条计,输与南阳一卧龙。」也作「鼎足而立」。
分類:
三足
三方
面分
分立
立相
相持
局势
《國語辭典》:
鼎足而立
拼音:
dǐng zú ér lì
鼎,古代用以烹煮食物的三足二耳金属器具。鼎足而立比喻三方势力均等,相互牵制的情势。《汉书。卷四五。蒯通传》:「方今为足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参分天下,鼎足而立,其势莫敢先动。」也作「鼎足三分」、「三分鼎立」、「三分鼎足」。
分類:
三只
三方
面分
分立
立相
相持
局面
《國語辭典》:
鼎足之势(鼎足之勢)
拼音:
dǐng zú zhī shì
比喻三方面分别对立的局势。晋。
孙楚
〈
为石仲容与孙皓书
〉:「自谓三分鼎足之势,可与泰山共相终始。」《三国演义》第一一回:「吾欲屯兵濮阳,以成鼎足之势。」
分類:
三方
面分
分立
立相
相持
局势
《國語辭典》:
鼎足而立
拼音:
dǐng zú ér lì
鼎,古代用以烹煮食物的三足二耳金属器具。鼎足而立比喻三方势力均等,相互牵制的情势。《汉书。卷四五。蒯通传》:「方今为足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参分天下,鼎足而立,其势莫敢先动。」也作「鼎足三分」、「三分鼎立」、「三分鼎足」。
分類:
三只
三方
面分
分立
立相
相持
局面
《國語辭典》:
第三人称(第三人稱)
拼音:
dì sān rén chēng
1.你、我以外的第三者,称为「第三人称」。
2.一种小说叙述法。作者立于旁观者的地位,以描写第三者的情节。这种体裁就称为以第三人称叙述的小说。如《西游记》、《红楼梦》等古典小说,就是采第三人称叙述的小说。
分類:
言语
动中
称说
说话人
听话
三方
《國語辭典》:
三足鼎立
拼音:
sān zú dǐng lì
三方如鼎足对峙而立。如:「欧洲各国在西元一九九二年成立共同体后,将与美、日两国呈三足鼎立之势,主导世界时局。」
分類:
三方
鼎足
并立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3275
粤ICP备17077571号
关于本站
联系我们
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