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三冬两夏(三冬两夏)  拼音:sān dōng liǎng xià
二、三年间。《后汉书。卷六五。段颎传》:「今若以骑五千,步万人,车三千两,三冬二夏,足以破定。」也作「三冬二夏」。
分类:三年
《国语辞典》:三年有成  拼音:sān nián yǒu chéng
三年即可考察其成效如何。语本《书经。舜典》:「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句下唐。孔颖达。正义:「三年一闰,天道成,人亦可以成功,故以三年考校其功之成否也。」
《国语辞典》:三年之丧(三年之丧)  拼音:sān nián zhī sāng
旧时孝服中最重的一种。如子女为父母亲、妻子为丈夫等要服丧三年。《左传。昭公十五年》:「王一岁而有三年之丧二焉。」《论语。阳货》:「三年之丧,期已久矣。」
《国语辞典》:如隔三秋  拼音:rú gé sān qiū
好像经过了三年一样。形容盼望的殷切。《清平山堂话本。戒指儿记》:「数日不见,如隔三秋。」
《国语辞典》:广州起义(广州起义)  拼音:guǎng zhōu qǐ yì
清宣统三年三月二十九年,黄兴率领革命党人,进攻两广总督衙门,此役党员菁英牺牲颇多,葬于黄花冈者计有七十二烈士,馀者姓名不可考,此役虽失败,然革命声势却已震惊全国,奠定了辛亥革命成功的基础。
《国语辞典》:华阳国志(华阳国志)  拼音:huá yáng guó zhì
书名。晋常璩撰。十二卷,附录一卷。叙述巴蜀自开辟以来至东晋穆帝永和三年之事。词典雅,是研究中国西南区域历史的重要资料。至南宋时已残缺不全,有清顾广圻校廖寅刻本。
《国语辞典》:服内生子(服内生子)  拼音:fú nèi shēng zǐ
古时父母死后须穿丧服守丧三年,在这期时间生子,被认为犯礼伤孝,列为十恶之一。也作「服中生子」。
《国语辞典》:羹墙见尧(羹墙见尧)  拼音:gēng qiáng jiàn yáo
传说尧死后,舜日夜思念,三年之中,坐著便见到尧的影像出现在墙上,吃饭便看到尧的影像出现在羹汤中。典出《后汉书。卷六三。李固传》。后比喻对先贤前辈的追怀和仰慕。
《国语辞典》:耕九馀三(耕九馀三)  拼音:gēng jiǔ yú sān
耕种九年必有三年的馀粮。语本《礼记。王制》:「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以三十年之通,虽有凶旱水溢,民无菜色。」后比喻平时积蓄,方能备凶荒不时之需。如:「持家之道在于耕九馀三,不在于寅吃卯粮。」
《国语辞典》:莱子侯刻石(莱子侯刻石)  拼音:lái zǐ hóu kè shí
一种古隶的石刻。王莽天凤三年(西元16)刻,清嘉庆二十二年(西元1817)在山东邹县出土,今存邹县孟子庙。文分七行,每行五字,全文三十五字。书法苍劲质朴,极具风骨。用笔直线多,曲线少,转折处都露方角,字体呈横势,虽为古隶,而八分书之波势,已略见端倪。
《国语辞典》:黄花冈七十二烈士(黄花冈七十二烈士)  拼音:huáng huā gāng qī shí èr liè shì
清宣统三年(西元1911)三月二十九日,由黄兴率领革命党员百馀人袭击两广总督衙门,然因事机败露,起义失败,黄兴受伤走避,其馀殉难者约计有七十二人,合葬于广州黄花冈,统称为「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也称为「七十二烈士」。
《国语辞典》: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拼音:bù míng zé yǐ,yī míng jīng rén
鸟三年不飞不鸣,但一飞即可冲天,一鸣即能惊人。语本《韩非子。喻老》:「三年不翅,将以长羽翼;不飞不鸣,将以观民则。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比喻人平时没有特殊表现、默默无闻,一旦施展才华,即能做出非凡的成果。《史记。卷一二六。滑稽传。淳于髡传》:「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国语辞典》:三年不上门,当亲也不亲(三年不上门,当亲也不亲)  拼音:sān nián bù shàng mén,dāng qīn yě bù qīn
(谚语)比喻纵使是亲人,三年不见,也会变得生疏、陌生。《西游记》第四○回:「哥啊!常言道:『三年不上门,当亲也不亲。』哩!你与他相别五六百年,又不曾往还杯酒,又没有个节礼相邀,它那里与你认甚么亲耶?」
《国语辞典》: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拼音:yī rì bù jiàn,rú gé sān qiū
(谚语)一天不见面,就好像隔了三年一样。比喻思念殷切。参见「一日三秋」条。如:「各位,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真的好想念你们!」
《国语辞典》:武昌起义(武昌起义)  拼音:wǔ chāng qǐ yì
清宣统三年辛亥(西元1911),八月十九日(阳历十月十日),革命党在武昌起义,各省响应,遂推翻满清政府,建立中华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