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寺主
(1).主管佛寺事务的僧人。 东汉 时立 白马寺 ,有知事之名, 东晋 以后始称寺主。魏书·释老志:“重被旨,所检僧尼,寺主、维那当寺隐审。”唐六典卷四:“每寺上坐一人,寺主一人,都维那一人,共纲统众事。”翻译名义集·释氏众名“摩摩帝”下引《僧史略》:“详其寺主,起乎 东汉 白马寺 也。寺既爰处,人必主之,于时虽无寺主之名,而有知事之者。 东晋 以来,此职方盛,故 梁武 造 光宅寺 ,召 法云 为寺主,创立僧制。”
(2). 宋 政和 三年,禁僧尼称寺主、院主,后遂多以“住持”为名。
《國語辭典》:季年  拼音:jì nián
晚年、末年。《左传。文公元年》:「晋文公之季年,诸侯朝晋。」《文选。陈琳。为袁绍檄豫州》:「及臻吕后季年,产禄专政,内兼二军,外统梁赵。」
《國語辭典》:雾豹(霧豹)  拼音:wù bào
汉朝陶答子为官三年而富,其妻以「南山有玄豹,雾雨七日而不下食者,欲以泽其毛而成文章」劝其韬光养晦,隐迹全身。典出汉。刘向《列女传。卷二。陶答子妻》。后比喻贤士隐居不仕。唐。白居易 与元九书:「时之不来也,为雾豹,为冥鸿,寂兮寥兮,奉身而退。」宋。苏轼 次韵王震诗:「携文过我治平间,雾豹当时始一斑。」也作「南山隐豹」、「南山雾豹」。
《國語辭典》:穷乏(窮乏)  拼音:qióng fá
贫穷、匮乏。《孟子。告子上》:「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淮南子。主术》:「故国无九年之畜,谓之不足;无六年之积,谓之悯急;无三年之畜,谓之穷乏。」
《漢語大詞典》:新畬
开垦了两年和三年的熟田。《诗·周颂·臣工》:“嗟嗟保介,维莫之春。亦又何求,如何新畬。” 毛 传:“田二岁曰新,三岁曰畬。”
《國語辭典》:郿坞(郿塢)  拼音:méi wù
地名。在今陕西省郿县东北,渭水北岸,汉末董卓在此筑城堡,广聚珍宝,号称「万岁坞」。
《國語辭典》:卓异(卓異)  拼音:zhuó yì
1.优越的人才。《后汉书。卷三九。刘般传》:「诚宜简练卓异,以厌众望。」唐。黄滔。〈代郑郎中上令狐相启〉:「为官路之遭逢,作仕流之卓异。」
2.清制,吏部于三年举行一次大考察,才能优越的官吏,称为「卓异」。《聊斋志异。卷四。促织》:「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
《漢語大詞典》:再易
谓三年中休耕两年。根据土地肥瘠不同实行轮耕制的方式之一。《周礼·地官·大司徒》:“不易之地,家百畮;一易之地,家二百畮;再易之地,家三百畮。” 郑玄 注引 郑司农 曰:“再易之地,休二岁乃復种,故家三百畮。” 贾公彦 疏:“以其地薄,年年佃百畮,废二百畮,三年再易,乃遍,故云再易也。”汉书·食货志上:“岁耕种者为不易上田;休一岁者为一易中田;休二岁者为再易下田。”
《國語辭典》:泰平  拼音:tài píng
1.极盛之世。也作「太平」。
2.安宁、平安无事。也作「太平」。
《國語辭典》:三夏  拼音:sān xià
1.旧时以阴历四月为孟夏、五月为仲夏、六月为季夏,此夏季的三个月,合称为「三夏」。
2.经过夏季三次,即三年之意。宋。晁贯之《墨经。新故》:「凡新墨不过三夏,殆不堪用。」
3.古代肆夏、韶夏、纳夏三乐曲的合称。《左传。襄公四年》:「三夏,天子所以享元侯也,使臣弗敢与闻。」
《漢語大詞典》:殷祭
盛大的祭典。指三年一次的祖庙大祭(祫)及五年一次合祭诸祖神主的大祭(禘)。礼记·曾子问:“君之丧服除,而后殷祭,礼也。” 孔颖达 疏:“殷,大也。小大二祥变除之大祭,故谓之殷祭也。”汉书·韦玄成传:“毁庙之主,臧乎太祖,五年而再殷祭,言壹禘壹祫也。” 唐 史玄灿 《禘祫议》:“按,三年一祫,五年一禘。《公羊传》云,五年而再殷祭,两文虽互,其义略同。”
《國語辭典》:小满(小滿)  拼音:xiǎo mǎn
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国历五月二十一日前后。
《國語辭典》:二十四节气(二十四節氣)  拼音:èr shí sì jié qì
为古代历法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所划分。指一年中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等二十四个节气。对农耕步骤有重要的提示作用。也称为「二十四节」、「二十四气」。
《漢語大詞典》:予乐(予樂)
指 汉明帝 永平 三年所用的郊庙音乐《大予乐》。 汉 班固 《东都赋》:“扬世庙,正予乐。”后汉书·章帝纪:“﹝ 明帝 ﹞作登歌,正予乐,博贯六蓺,不舍昼夜。”
《國語辭典》:昆明池  拼音:kūn míng chí
湖泊名:(1)位于云南省昆明市南,面积约三百三十平方公里。也称为「滇池」。(2)位于陕西省长安县西南,汉武帝时所凿,今已乾涸。
《漢語大詞典》:帝姬
宋徽宗 政和 三年,因 蔡京 建议,仿 周 代王姬称例,改称公主为帝姬,长公主为长帝姬,大长公主为大长帝姬。 宋高宗 建炎 元年恢复旧制。 宋 徐度 却扫编卷上:“ 政和 间,始采 周 之王姬之称,而改公主曰帝姬,郡主曰宗姬,县主曰族姬。”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事一:“本朝制度,多循用前代故事。皇女称公主,姊妹称长公主,诸姑称大长公主。至 徽宗 末年,一例改作帝姬。 建炎 元年六月八日,臣寮建言不便,以为古者妇人称姓,故 周 曰王姬,犹 宋 子、 齐 姜之类是也。本朝为 商 后,非 姬 姓,不可以称。用是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