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幞头(幞頭,襆頭)
古代一种头巾。古人以皂绢三尺裹发,有四带,二带系脑后垂之,二带反系头上,令曲折附项,故称“四脚”或“折上巾”。至 北周 武帝 时裁出脚后幞发,始名“幞头”。初用软帛垂脚, 隋 始以桐木为骨子, 唐 方以罗代缯。帝服则脚上曲,人臣下垂。 五代 渐变平直。 宋 制有直脚、局脚、交脚、朝天、顺风等式样。惟直脚为贵贱通服,皇帝或服上曲。参阅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巾幞》、 宋 沈括 《梦溪笔谈·故事一》、《宋史·舆服志五》、 明 王圻 《三才图会·衣服二》、 清 俞正燮 《癸巳存稿·幞》。 唐 张鷟 《游仙窟》:“ 十娘 即唤 桂心 ,并呼 芍药 ,与少府脱鞾履、叠袍衣,阁幞头,掛腰带。”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七:“偏带儿是犀角,幞头儿是乌纱。”《儒林外史》第四二回:“ 应天府 尹大人 戴着幞头,穿着蟒袍,行过了礼。”
襆頭:即幞头。古代包头软巾,有四带,二带系脑后垂之,二带反系头上,令曲折附顶。也称四脚、折上巾。《隋书·礼仪志七》:“故事,用全幅皁而向后襆髮,俗人谓之襆头。”《资治通鉴·后晋齐王天福八年》:“﹝ 楚王 希范 ﹞作九龙殿,刻沉香为八龙,饰以金宝,长十餘丈,抱柱相向; 希范 居其中,自为一龙,其襆头脚长丈餘,以象龙角。”参见“ 幞头 ”。
襆頭:即幞头。古代包头软巾,有四带,二带系脑后垂之,二带反系头上,令曲折附顶。也称四脚、折上巾。《隋书·礼仪志七》:“故事,用全幅皁而向后襆髮,俗人谓之襆头。”《资治通鉴·后晋齐王天福八年》:“﹝ 楚王 希范 ﹞作九龙殿,刻沉香为八龙,饰以金宝,长十餘丈,抱柱相向; 希范 居其中,自为一龙,其襆头脚长丈餘,以象龙角。”参见“ 幞头 ”。
《漢語大詞典》:刀客
(1). 清 末 陕西 民间秘密团体。因会员经常佩带长约三尺、宽约二寸的关山刀子,故称。相传创立于 清 咸丰 五年(1855年)以前。其成员多属破产农民、失业手工业工人及其他城市劳动人民和游民,长期秘密活动于 渭河 两岸和 潼关 以西、 西安 以东地区,反抗封建压迫剥削。辛亥革命时期,不少成员接受同盟会领导,多次参加武装起义,成为 陕西 光复的重要力量。后流为军阀爪牙。
(2). 民国 初年亦称土匪为刀客。 陈登科 《赤龙与丹凤》四:“ 黎伥 这个狗入的,不怪人都说他是刀客。” 姚雪垠 《长夜》二七:“那班夜聚明散的零星刀客,都不敢得罪 薛岗 和 茨园 。”原注:“ 民国 初年的土匪还称刀客,后来土匪不再用刀作武器,刀客的名字也渐渐不再用了。”
(2). 民国 初年亦称土匪为刀客。 陈登科 《赤龙与丹凤》四:“ 黎伥 这个狗入的,不怪人都说他是刀客。” 姚雪垠 《长夜》二七:“那班夜聚明散的零星刀客,都不敢得罪 薛岗 和 茨园 。”原注:“ 民国 初年的土匪还称刀客,后来土匪不再用刀作武器,刀客的名字也渐渐不再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