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杏花天
(1).杏花开放时节。指春天。 唐 李商隐 《评事翁寄赐饧粥走笔为答》诗:“粥香餳白杏花天,省对流鶯坐綺筵。”《全元散曲·水仙子过折桂令·行乐》曲:“来寻陌上花鈿,正是那玉楼人醉杏花天。”《清平山堂话本·西湖三塔记》:“金勒马嘶芳草地,玉楼人醉杏花天。”《白雪遗音·南词·义侠英雄》:“绣衣郎走进闲观看,千红万紫杏花天。”
(2).词牌名。有三体,一为五十四字,二为五十五字,三为五十六字,均双调,前后段各四句,四仄韵。
(3).词牌名。《念奴娇》的别名。 清 陈廷敬 等《词谱·念奴娇》:“﹝念奴娇﹞《翰墨全书》词名《庆长春》,又名《杏花天》。”
(2).词牌名。有三体,一为五十四字,二为五十五字,三为五十六字,均双调,前后段各四句,四仄韵。
(3).词牌名。《念奴娇》的别名。 清 陈廷敬 等《词谱·念奴娇》:“﹝念奴娇﹞《翰墨全书》词名《庆长春》,又名《杏花天》。”
《漢語大詞典》:三体(三體)
(1).指的风、雅、颂三体。“七月流火” 唐 孔颖达 疏:“诸诗未有一篇之内备有风、雅、颂,而此篇独有三体者。”
(2).指 唐 诗的七绝、七律、五律三体。 宋 周弼 有《三体唐诗》六卷,即选此三体。
(3).指 唐 人赋诗唱和的三体。 清 金埴 《不下带编》卷三:“今人概言和韵,而不知 唐 诗賡和有三体,一曰依韵,一曰次韵,一曰用韵。”原注:“依韵,用在一韵,不用其字。次韵,和元韵,效其次第。此创于 元 、 白 ,其集中曰次用本韵是也。又次韵亦曰步韵,曰踵韵。用韵,但用彼韵,不次先后。”
(4).汉字的三种字体。在真书流行前,称古文、篆书、隶书为三体。《后汉书·儒林传序》:“ 灵帝 乃詔诸儒正定五经,刊於石碑,为古文、篆、隶三体书法,以相参验。”《旧唐书·隐逸传·司马承祯》:“ 承禎 颇善篆、隶书, 玄宗 令以三体写《老子经》。”《宋史·文苑传三·句中正》:“﹝ 句中正 ﹞尝以大小篆、八分三体书《孝经》摹石, 咸平 三年表上之。”
(5).汉字的三种字体。真书、行书、草书。《新唐书·柳公权传》:“ 宣宗 召至御座前,书纸三番,作真、行、草三体。”
(6).史学中称编年、纪传与纪事本末三种体裁。编年体始于《春秋》,纪传体始于《史记》,后 宋 袁枢 创纪事本末体,史部分类乃相沿分为三体。
(2).指 唐 诗的七绝、七律、五律三体。 宋 周弼 有《三体唐诗》六卷,即选此三体。
(3).指 唐 人赋诗唱和的三体。 清 金埴 《不下带编》卷三:“今人概言和韵,而不知 唐 诗賡和有三体,一曰依韵,一曰次韵,一曰用韵。”原注:“依韵,用在一韵,不用其字。次韵,和元韵,效其次第。此创于 元 、 白 ,其集中曰次用本韵是也。又次韵亦曰步韵,曰踵韵。用韵,但用彼韵,不次先后。”
(4).汉字的三种字体。在真书流行前,称古文、篆书、隶书为三体。《后汉书·儒林传序》:“ 灵帝 乃詔诸儒正定五经,刊於石碑,为古文、篆、隶三体书法,以相参验。”《旧唐书·隐逸传·司马承祯》:“ 承禎 颇善篆、隶书, 玄宗 令以三体写《老子经》。”《宋史·文苑传三·句中正》:“﹝ 句中正 ﹞尝以大小篆、八分三体书《孝经》摹石, 咸平 三年表上之。”
(5).汉字的三种字体。真书、行书、草书。《新唐书·柳公权传》:“ 宣宗 召至御座前,书纸三番,作真、行、草三体。”
(6).史学中称编年、纪传与纪事本末三种体裁。编年体始于《春秋》,纪传体始于《史记》,后 宋 袁枢 创纪事本末体,史部分类乃相沿分为三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