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620,分108页显示  上一页  83  84  85  86  87  89  90  91  92 下一页
佛类词典(续上)
七慢
七胜事
七僧
七僧斋
七僧法会
七聚
七聚戒
七等觉支
七趣
七篇
七遮罪
七羯磨
七摩怛里
七昙
七坛炎魔天天供
七慢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慢)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慢,于劣而谓己胜,于等而谓己等者。是于境虽称而以心高举,故名为慢也。二过慢,于等而谓己胜,于胜而谓己等者。三慢过慢,于他胜中,而谓己更胜者。四我慢,执有我有我所而使心高举者。五增上慢,未證得圣道而谓己證得者。六卑慢,于他多分胜中而谓己少分劣者。七邪慢,成就恶行,恃恶高举者。见俱舍论十九。
【佛学大辞典】
(术语)恃己而凌他也。十六惑之一。有七慢九慢之别。唯识论六曰:「慢恃己于他高举为性,(中略)此慢差别有七九种。」大乘义章二曰:「凌他称慢。」
【佛学常见辞汇】
骄慢。
【三藏法数】
慢者,谓同类相傲也。如于相似法中,执己相似。又于下劣中,执己为胜也。
【三藏法数】
谓贡高自举,轻慢他人也。
七胜事
【佛学大辞典】
(杂语)如来胜于他众生之七种也。身胜,法住胜,智胜,具足胜,行处胜,不可思议胜,解脱胜是也。
七僧
【佛学大辞典】
(名数)英俊记曰:「一咒愿师、二导师、三呗师、四散花师、五梵音师、六锡杖师、七堂达。」舍芥钞五曰:「一讲师、二读师、三咒愿师、四三礼师、五呗师、六散华师、七堂达。」
七僧斋
【佛学大辞典】
(术语)西国之法有,以钱财或庄田寄附寺院限七僧常供斋食者,谓之七僧斋。俱舍光记十八曰:「有檀越布施钱财或庄田等。白众僧言:从今已去,日别为我设七僧斋。」
七僧法会
【佛学大辞典】
(行事)请咒愿师等七僧之大法会也。
七聚
【佛学大辞典】
(术语)戒律之七聚也。(参见:五篇及篇聚二)
【佛学大辞典】
(名数)于前六聚中分突吉罗罪之一为恶作恶说,即身口二业,而第六为突吉罗,第七为恶说。行事钞中一曰:「言七聚者:一波罗夷,二僧残,三偷兰遮,四波逸提,五提舍尼,六突吉罗,七恶说。」
【佛学常见辞汇】
律学的七项罪名,即一、波罗夷,是弃(于佛法之外)罪,是断头罪,是不可救药罪。二、僧残,是僧团净法中的残伤者,惟其虽残而尚有忏除救药的馀地。三、偷兰遮,译作大障善道、大罪、粗恶、粗过等,或称为浊重犯,主要是由于波罗夷及僧残罪的未遂罪中产生,但是也有独立产生的。四、波逸提,译作舍堕,这是由于取了蓄了不应当蓄的东西,忘了带上不应不带的东西,首先将那东西舍给僧中,然后再以忏波逸提罪的方法忏罪。五、提舍尼,意思是向彼悔,比丘共有四条特定的戒,犯了以后,须立即面对(彼)一人宣说悔过,所以又称为悔过法。六、恶作,指身业的恶作,是举止上的小过小失。七、恶说,指口业的恶说,是言语上的小过小失。
【佛学次第统编】
翻译名义明七聚,聚即类聚,谓聚众律以成其类,随犯而制之,故名七聚也。比丘尼戒,总为七聚。
一、波罗夷 梵语波罗夷,华言极恶,有三义:
一者、退没 由犯此罪,道果无分,没溺恶道。
二者、不共住 谓非但失道而已,复不得于说戒羯磨僧中共住。
三者、堕落 舍此身已,堕在阿鼻地狱也。
二、僧残 残者如人被斫,命虽未尽,而身已伤残也。谓若犯此罪,僧为作法忏除其过,故名僧残。
三、偷兰遮 梵语偷兰,华言大遮,即遮障善道。华梵兼称,故云偷兰遮。谓大障一切善根也。
四、波逸提 梵语波逸提,华言堕。谓犯此罪,死堕地狱也。
五、提舍尼 梵语提舍尼,华言向彼悔。僧祗律云:「此罪应对众发露忏悔是也。
六、突吉罗 梵语突吉罗,华言恶作恶说,谓身恶作口恶说也。又四分律本,名式叉迦罗尼,华言应当学。谓此戒微细难持,令其随学随守,是名应当学也。
七、恶说 恶说者谓口好恶说,多诸论议也。即突吉罗中,开出恶说,以成此七聚也。
【三藏法数】
(出翻译名义)
聚即类聚。谓聚众律以成其类,随犯而制之,故名七聚也。
〔一、波罗夷〕,梵语波罗夷,华言极恶。有三义:一者,退没,由犯此罪,道果无分,没溺恶道。二者,不共住,谓非但失道而已,不得于说戒羯磨僧中共住。三者,堕落,舍此身已,堕在阿鼻地狱也。(梵语羯磨,华言作法。梵语阿鼻,华言无间。)
〔二、僧残〕,残者,如人被斫,命虽未尽,而身已伤残也。谓若犯此罪,僧为作法忏除其过,故名僧残。
〔三、偷兰遮〕,梵语偷兰,华言大遮,即遮障善道,华梵兼称,故云偷兰遮,谓大障一切善根也。
〔四、波逸提〕,梵语波逸提,华言堕。谓犯此罪,死堕地狱也。
〔五、提舍尼〕,梵语提舍尼,华言向彼悔。僧祇律云:此罪应对众发露忏悔。是也。
〔六、突吉罗〕,梵语突吉罗,华言恶作恶说。谓身恶作、口恶说也。四分律本又名式叉迦罗尼,华言应当学。谓此罪微细难持,令其随学随守,是名应当学也。
〔七、恶说〕,恶说者,谓口好恶说,多诸论议也。即突吉罗中开出恶说,以成此七聚也。
七聚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与七聚同。
七等觉支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七觉支)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七觉分)
七趣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地狱趣Narakagati,二、饿鬼趣Preta,三、畜生趣Tiryagyoni,四、人趣Manus!ya,五、神仙趣Bs!i,六、天趣Deva,七、阿修罗趣Asura也。楞严经九曰:「如是地狱饿鬼畜生,人及神仙,天洎修罗,精研七趣,皆是昏沈,诸有为相,妄想受生,妄想随业。」
【佛学常见辞汇】
地狱趣、饿鬼趣、畜生趣、人趣、神仙趣、天趣、阿修罗趣。趣是趣向的意思。
七篇
【佛学大辞典】
(术语)戒之七聚,又曰七篇。寄归传一曰:「局提法众遂广彰守七篇。」(参见:篇聚)
篇聚
【佛学大辞典】
(术语)类比丘比丘尼具足戒之称目也。此有篇门与聚门之别,篇门者,依结成之罪果及急要之义而区别为五篇,聚门者,类聚其罪性及因罪(犯波罗夷僧残二罪而未成者曰偷兰遮),而为六聚七聚八聚也。
七遮罪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大乘之七逆也。犯此七逆之一者,遮之不使受菩萨戒,故名遮罪。梵网经下曰:「二师应问言:汝有七遮罪否?若现身有七遮罪者,师不应与受戒。」
【佛学常见辞汇】
七种的遮罪,即在五逆罪之外,加上杀和尚和杀阿阇梨。因凡是犯了此七逆罪之一的人,便禁止他受菩萨戒,所以叫做遮罪。
【三藏法数】
(亦名七逆罪,出梵网经)
遮谓遮障圣道,逆谓不顺于理。行此七罪,不复成就善根。经云:法师不得与七逆人现身受戒。是也。
〔一、出佛身血〕,佛是一切众生慈父,能令众生悟明自心,出离苦趣,众生当历劫供养,以报其恩,况复出其身血。如兴起行经云:提婆达兜举石掷佛,迸石小片伤佛足指,即破出血,后堕地狱。是也。(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梵语提婆达兜,亦云提婆达多,华言天热。以其生时,人天等众心皆惊热故也。)
〔二、弑父〕,弑者,下杀上也。谓父者子之所天,即当竭力孝养,以报恩德,岂宜悖戾,妄加杀害。地藏经云:若有众生,不孝父母,或至杀害者,当堕无间地狱,千万亿劫,求出无期。是也。(无间地狱者,即阿鼻地狱也。)
〔三、弑母〕,谓母之恩德,不异于父,即当恭敬供养,以期报答,岂宜悖戾,妄加杀害。所以经云:犯者得波罗夷罪。(梵语波罗夷,华言极恶。)
〔四、弑和尚〕,和尚,梵语邬波遮迦,于阗国翻为和尚,华言力生,即亲教师也。谓出家者因师之力生长法身,出功德财,养智慧命,功莫大焉。即当恭敬供养,以报其恩,岂宜悖戾,妄加杀害。若以恶心瞋心,而杀之者,得波罗夷罪。
〔五、弑阿阇黎〕,梵语阿阇黎,华言轨范。言堪为后学之轨范,即得戒教授等师也。必当亲事恭敬供养,以报其恩,岂宜悖戾,妄加杀害。若以恶心瞋心而杀之者,得波罗夷罪。
〔六、破羯磨僧〕,梵语羯磨,华言作法。谓比丘俱集一处和合作法,若以恶心瞋心破之,令其不和合者,得波罗夷罪。(梵语比丘,华言乞士。)
〔七、弑阿罗汉〕,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谓无法可学也。又名应供,谓应受人天供养也。即当恭敬供养,以种其福,岂宜悖戾,妄加杀害,若以恶心瞋心而杀之者,堕无间狱,求出无期。
七羯磨
【佛学大辞典】
(名数)治罚比丘之七种作法:一诃责,二摈出,三依止,四不至白家,五不见举,六不忏举,七恶见不舍举也。后三者谓之三举,举弃于僧外也。见行事钞上二。巴Kammava%ca%。
七摩怛里
【佛学大辞典】
(名数)Matr,阎罗王有七姊妹,称为七母,梵曰摩怛里。大日经疏五曰:「七摩怛里,此译云七母,皆女鬼也。」大日经义释七曰:「凡有七姊妹也:一名左问拿,二名娇吠哩,三名吠瑟拿微,四名娇么哩,五名印捺哩,六名劳捺哩,七名末罗呬弭。此七名皆是真言,今云莽怛哩毗药,则七母通名也。」
七昙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与悉昙同。(参见:悉昙)
七坛炎魔天天供
【佛学大辞典】
(修法)设七处坛场,供养阎魔王之法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