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620,分108页显示  上一页  76  77  78  79  80  82  83  84  85 下一页
佛类词典(续上)
七佛父母姓字经
七佛名号功德经
七佛所说神咒经
七佛药师五坛修法
七佛八菩萨所说大陀罗尼神咒经
七佛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法
七戒经
七灾难
七见二疑二无明
七知
七知经
七治
七宗
七空
七使
七佛父母姓字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失译。增一阿含十不善品之别译也。
七佛名号功德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受持七佛名号所生功德经之略名。
七佛所说神咒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七佛八菩萨所说大陀罗尼神咒经之略名。
七佛药师五坛修法
【佛学大辞典】
(修法)七佛药师法与五坛之修法也。五坛之修法者,设五坛场。中坛祀大圣不动明王,南方祀军荼利明王,北方祀金刚夜叉明王,东方祀降三世明王,西方祀大威德明王,祈祷之修法也。
七佛八菩萨所说大陀罗尼神咒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四卷,晋代失译。说七佛八菩萨各神咒。
七佛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法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唐善无畏译。七俱胝佛母尊之仪轨也。
七戒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七佛之略戒经也。附于四分律戒本之后。戒本后偈曰:「七佛为世尊,灭除诸结使,说此七戒经,诸缚得解脱。」
七灾难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七难)
【三藏法数】
(出仁王护国经)
七灾难者,谓佛为十六大国波斯匿王等而说也。若国土中,有此七种灾难,当讲读仁王般若波罗蜜经,其难即灭,万姓安乐也。(梵语波斯匿,华言胜军。)
〔一、日月失度难〕,谓日月失其所缠之度,时序不调。或赤日出,或黑日出,或二、三、四、五日出,或日蚀无光,或日轮一重现乃至四五重现,是为日月失度难。
〔二、星宿失度难〕,谓二十八宿及金星、彗星、火星、水星、风星、刀星、南斗北斗等星,各各失其所缠之度,是为星宿失度难。(二十八宿者,角、亢、底、房、心、尾、箕、斗、牛、女、虚、危、室、壁、奎、娄、胃、昴、毕、觜、参、井、鬼、柳、星、张、翼、轸也。)
〔三、灾火难〕,谓火灾起时,万姓烧尽,或鬼火、龙火、天火、山神火、人火、树木火、贼火,如是种种灾异,是为灾火难。
〔四、雨水变异难〕,谓阴阳不顺,大水漂没,冬雨,夏雪,冬行雷电,夏雨霜雹或雨赤黑等水,或雨土石沙砾,江河逆流,如是种种灾异,是为雨水变异难。
〔五、恶风难〕,谓大风起时,山河树木,一时吹坏,或黑风、赤风、青风、天风、地风、火风,如是种种灾异,是为恶风难。
〔六、亢阳难〕,亢,极也。谓天地亢阳炎火洞然,百草枯瘁,五谷不登,如是种种灾异,是为亢阳难。(五谷者,禾、麻、黍、菽、麦也。)
〔七、恶贼难〕,谓四方贼来,侵扰境界,或内外贼起,火贼、水贼、风贼、鬼贼,百姓惊惶,刀兵竞起,如是种种灾异,是为恶贼难。
七见二疑二无明
【佛学大辞典】
(名数)十一遍行也。
【佛学常见辞汇】
即十一遍使。(参见:十一遍使)
十一遍使
【佛学大辞典】
(名数)遍行因之惑,七(参见:二疑二无明也。见六因)
【佛学常见辞汇】
即七见二疑二无明。七见是邪见、我见、常见、断见、戒盗见、果盗见、疑见;二疑是疑事、疑理;二无明是根本无明、枝末无明。
七知
【佛学大辞典】
(名数)在涅槃会上,住于大乘知七善法,具足梵行也。一、知法,知十二部经能诠之法。二、知义,知经中一切文字语言所诠之义理。三、知时,知可修寂静,精进,舍定,供养佛师,布施,忍辱,般若等之时。四、知足,于饮食,衣药,行,住,坐,卧,知止足。五、知自,知悉自己之戒,多闻,慧,正念,善行等。六、知众,知分别刹利,婆罗门,居士,沙门之众而为应机之说法问答。七、知人尊卑,知信者不信者之别,又知自度他度之尊卑。
【佛学次第统编】
涅槃经云七知:七知者,谓佛于涅槃会上,告诸菩萨,住于大乘,知七善法,名具足梵行是也。
一、知法 知法者,谓知十二部经能诠之法也。
二、知义 知义者,谓知十二部经中一切文字语言所诠之义理也。
三、知时 知时者,谓善知如是时中,任修寂静;如是时中,任修精进;如是时中,任修舍定;如是时中,任供养佛;如是时中,任供养师;如是时中,任修布施忍辱乃至般若等也。
四、知足 知足者,谓于饮食衣药行住坐卧睡寤语默之类,常知止足也。
五、知自 知自者,谓自知我有如是信、如是戒、如是多闻、如是舍、如是慧、如是正念,如是善行,皆悉明了也。
六、知众 知众者,谓知如是等,是刹利众、婆罗门众、居士众、沙门众,应知是众如是行来、如是坐起、如是说法、如是问答,皆悉明了也。
七、知人尊卑 知人尊卑者,人有二种,一者信,二者不信。信者为善人,知其为尊。不信者为恶人,知其为卑。又如二乘之人,但能自度,不能度人,知其为卑。若菩萨之人,不愿自度,但求他度。而能以慈悲之心,利益安乐一切众生,则知其为尊也。
【三藏法数】
(亦名大乘七丈夫,出涅槃经)
七知者,谓佛于涅槃会上,告诸菩萨住于大乘知七善法,名具足梵行是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一、知法〕,知法者,谓知十二部经能诠之法也。(十二部经者,一契经、二重颂、三讽颂、四因缘、五本事、六本生、七希有、八譬喻、九论议、十自说、十一方广、十二授记也。)
〔二、知义〕,知义者,谓知十二部经中,一切文字语言所诠之义理也。
〔三、知时〕,知时者,谓善知如是时中,任修寂静。如是时中,任修精进。如是时中,任修舍定。如是时中,任供养佛。如是时中,任供养师。如是时中,任修布施忍辱,乃至般若等也。(任者,堪也,当也。)
〔四、知足〕,知足者,谓于饮食、衣药、行、住、坐、卧、睡寤、语默之类,常知止足也。
〔五、知自〕,知自者,谓自知我有如是信、如是戒、如是多闻、如是舍、如是慧、如是正念、如是善行,皆悉明了也。
〔六、知众〕,知众者,谓知如是等是刹利众、婆罗门众、居士众、沙门众,应知是众,如是行来、如是坐起、如是说法、如是问答,皆悉明了也。(刹利,梵语具云刹帝利,华言田主,王种也。梵语婆罗门,华言净行。梵语沙门,华言勤息。)
〔七、知人尊卑〕,知人尊卑者,人有二种:一者信,二者不信。信者为善人,知其为尊。不信者为恶人,知其为卑。又如二乘之人,但能自度,不能度人,知其为卑。若菩萨之人,不愿自度,但求度他,而能以慈悲之心,利益安乐一切众生,则知其为尊也。(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七知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吴支谦译。知法知义等也。与中阿含善法经同本。
七治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七羯磨之治罚法,谓之七治。行事钞上二曰:「此七治法,实为良药,持于正法谪罚恶人,佛法再兴福流长世。」(参见:七羯磨)
七羯磨
【佛学大辞典】
(名数)治罚比丘之七种作法:一诃责,二摈出,三依止,四不至白家,五不见举,六不忏举,七恶见不舍举也。后三者谓之三举,举弃于僧外也。见行事钞上二。巴Kammava%ca%。
七宗
【佛学大辞典】
(名数)律,法相,三论,华严,天台,真言,禅之七宗也。是于八宗中除俱舍成实加禅宗者。元亨释书诸宗志举此七宗。
【佛学常见辞汇】
律宗、法相宗、三论宗、华严宗、天台宗、真言宗、禅宗。
七空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空)
【佛学大辞典】
(名数)楞伽经一说七空:一相空,求生相不可得之空。二性自性空,性自之空。三行空,三业之所作不可得。四无行空,缘起之自性空,故行即无行。五一切法离言说空,一切法不可言说。六第一义圣智大空,佛之圣智,见思空,能空之智亦空,此毕竟空谓之大空。七彼彼空,是假空,如空舍之空,舍体非空也。又智度论三十六有七空。广说十八空,略说七空(一)性空(二)自相空(三)诸法空(四)不可得空(五)无法空(六)有法空(七)无法有法空。
【三藏法数】
(出入楞伽经)
由凡夫执著妄想自性,故如来为说空法以破之。诸经所说空义不一,今言七种者,乃赴一时之机,如应病与药也。
〔一、相空〕,谓一切诸法之性,自他共离之相皆空,是为相空。(一切性者,即自他共离之四性也。谓如计一念心从根生即自性,从尘生即他性,根尘合生即共性,离根尘生即离性,于此四性之相,皆不执著,是名皆空。)
〔二、性自性空〕,谓于当念观一切所生之法,悉由因缘和合而成,本无自生之性,是为性自性空。
〔三、行空〕,谓五阴之身,本无有我,亦无我所。众生不了,执阴成我,从我起行。若能顺性推求,则五阴之法,了不可得,是为行空。(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我者,谓于五阴中强立主宰,执之为我也。我所者,即五阴之身是也。)
〔四、无行空〕,谓不离前所作行,而能了达诸阴展转缘起,无有自性可得,亦无所作之行,是为无行空。
〔五、一切法离言说空〕,谓一切法皆是妄想而成,本无自性,离诸言说,是为一切法离言说空。
〔六、第一义圣智大空〕,谓佛自觉圣智,能空一切见过习气,所空既空,能空亦空,是为第一义圣智大空。(自觉圣智者,佛所證第一义心也。见过者,一切见惑之过失也。习气者,即见过馀习之气分也。)
〔七、彼彼空〕,谓彼外道所计之空,但能空于彼,而不能空于此,是为彼彼空。(空于彼而不能空于此者,谓能空于境,而不能空于心也。)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因缘所生之法,究竟而无实体曰空。又谓理体之空寂。维摩经弟子品曰:「诸法究竟无所有,是空义。」同注「肇曰:小乘观法缘起,内无真主为空义。虽能观空,而于空未能都泯,故不究竟。大乘在有不有,在空不空,理无不极,所以究竟空义也。」大乘义章二曰:「空者就理彰名,理寂名空。」同二曰:「空者理之别目,绝众相故名为空。」万善同归集五曰:「教所明空,以不可得故,无实性故,是不断灭之无。」梵S/u%nyata%。
【佛学常见辞汇】
因缘和合而生的一切事物,究竟而无实体,叫做空,也是假和不实的意思。
【佛学次第统编】
男女一异等诸相无实,因缘所生,究竟无体,故谓之空。
七使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欲爱,欲界之贪欲也。二、恚,瞋恚也。三、有爱,色界无色界之贪欲也。四、慢,慢烦恼也。五、无明,痴惑也。六、见,五邪见也。七、疑,疑四谛之理也。见辅行六。
【佛学常见辞汇】
七种的烦恼,使就是烦恼的别名。一、欲爱,即五欲的贪爱。二、恚,即瞋恚无忍。三、有爱,即色无色爱。四、慢,即贡高我慢。五、无明,即不明事理。六、见,即各种邪见。七、疑,即怀疑正法。
【佛学次第统编】
七使者:
一、欲爱 欲界之贪欲也。    五、无明 痴惑也。
二、恚 瞋恚也。        六、见 邪见也。
三、有爱 色界无色界之贪欲也。 七、疑 疑谛理也。
四、慢 慢烦恼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