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七祖四师
【佛学大辞典】
(名数)华严宗之相承也。(参见:七祖及四师)
七祖相承
【佛学大辞典】
(术语)净土真宗之相承也。(参见:七祖)
七祖
【佛学大辞典】
(名数)华严宗禅宗有七祖。日本净土真宗亦有七祖。
七祖圣教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三卷,集净土真宗七祖所撰述之论疏,名为七祖圣教。
七财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七法财,七圣财)
【佛学次第统编】
十诵律云七财,财者信等七种出世间之法财也。一切众生,行此七法,资成道果,故谓之财。
一、信财 信即信心,谓信能决定受持正法,以为成佛之资,故名信财。
二、进财 进即精进,谓未能见真谛理,而一心精进,求出离道,以为成佛之资,故名进财。
三、戒财 戒即戒律,谓戒为解脱之本,能防身口意之非,止身口意之恶,以为成佛之资,故名戒财。
四、惭愧财 惭者惭天,愧者愧人,谓既能惭愧,则不造诸恶业,以为成佛之资,故名惭愧财。
五、闻财 闻为三慧之首,闻必能思,思必能修。谓若能闻佛声教,则开发妙解,如说而行,以为成佛之资,故名闻财。
六、舍财 舍即舍施,谓若能运平等心,无憎无爱,身命资财,随求即施,无所吝惜,以为成佛之资,故名舍财。
七、定慧财 定慧即止观也。定则摄心不散,止诸妄念;慧则照了诸法,破诸邪见。以为成佛之资,故名定慧财。
【三藏法数】
(出十诵律并未曾有因缘经)
财者,信等七种出世间之法财也。一切众生行此七法,资成道果,故谓之财。
〔一、信财〕,信即信心。谓信能决定受持正法,以为成佛之资,故名信财。
〔二、进财〕,进即精进。谓未能见真谛理,而一心精进求出离道,以为成佛之资,故名进财。
〔三、戒财〕,戒即戒律。谓戒为解脱之本,能防身口意之非,止身口意之恶,以为成佛之资,故名戒财。
〔四、惭愧财〕,惭者,惭天。愧者,愧人。谓既能惭愧,则不造诸恶业,以为成佛之资,故名惭愧财。
〔五、闻财〕,闻为三慧之首,闻必能思,思必能修,谓若能闻佛声教,则开发妙解,如说而行,以为成佛之资,故名闻财。(三慧者,闻慧、思慧、修慧也。)
〔六、舍财〕,舍即舍施。谓若能运平等心,无憎、无爱,身命资财,随求给施,无所吝惜,以为成佛之资,故名舍财。
〔七、定慧财〕,定慧即止观也。定则摄心不散,止诸妄念。慧则照了诸法,破诸邪见。以为成佛之资,故名定慧财。
七海
【佛学大辞典】
(名数)八海之中除咸海。寄归传四曰:「殊因类七海而无穷。」
【三藏法数】
(出法集名数经)
〔一、盐水海〕,金刚三昧经云:海有金刚轮随时转故,令大海水同一咸味,故名盐水海。
〔二、乳海〕,谓世有一海,其味如乳,故名乳海。
〔三、酪海〕,谓世有一海,其味如酪,故名酪海。
〔四、酥海〕,谓世有一海,其味如酥,故名酥海。
〔五、蜜水海〕,谓世有一海,其味如蜜,故名蜜水海。
〔六、吉祥草海〕,谓世有一海,生吉祥草,故名吉祥草海。
〔七、酒海〕,谓世有一海,其味如酒,故名酒海。
七流
【佛学大辞典】
(名数)见思之二惑使众生漂流而流转,华严孔目章说七流:一、见谛所灭流,初果之人见真谛,而断欲界之见惑。二、修道所灭流,二果三果之人,修四谛之观,而断欲界之见惑。三、远离所灭流,第四果之人,修四谛之观,断尽见思之惑而无馀。四、数事所灭流,第四果之人,视五蕴十二入十八界等数事之法为空寂。五、舍所灭事,第四果之人,以数事为空,所空之法既无,则能空之心亦舍,能所两亡,无憎无爱,则一味平等。六、护所灭流,第四果之人,见思之惑尽而證无学,恐已于所證有退失,善加守护,使见思之习气不再起。七、制伏所流,第四果之人,见思之惑缚已断,色身之果缚犹有之,故制伏见思之习气而不使起。
【三藏法数】
(出华严孔目)
流者,即见、思二惑也。此惑能漂流众生,入生死海故也。谓四果之人,因修四谛之法,能断见、思之惑,而不流转三界,故有七流之义焉。(见、思惑者,谓意根对法尘,起诸分别曰见惑;眼耳鼻舌身五根对色声香味触五尘,起诸贪爱,曰思惑也。四果者,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也。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一、见谛所灭流〕,谓初果之人,见真谛理,能断欲界见惑;因灭此惑,不流转欲界,故云见谛所灭流。(初果,即须陀洹果也。)
〔二、修道所灭流〕,谓第二果、第三果之人,因修四谛之观,能断欲界思惑,因灭此惑,不为欲界漂流。故云修道所灭流。(二果,即斯陀含果;三果,即阿那含果也。)
〔三、远离所灭流〕,谓第四果之人,因修四谛之观,而于见、思之惑断尽无馀,则能远离三界,不复流转,故云远离所灭流。(四果,即阿罗汉果也。)
〔四、数事所灭流〕,数事,即五蕴、十二入、十八界等法也。谓第四果之人,能观五蕴等法皆悉空寂;而见、思之惑俱尽,不复流转三界。故云数事所灭流。(五蕴者,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十二入者,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色入、声入、香入、味入、触入、法入也。十八界者,眼界、色界、眼识界;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触界、身识界;意界、法界、意识界也。)
〔五、舍所灭流〕,谓第四果之人,已空五蕴等法。所空之法既无,能空之心亦舍,能所两亡,无憎无爱,一味平等,證于无学,不复流转三界,故云舍所灭流。(无学者,谓阿罗汉见、思惑尽,无法可学也。)
〔六、护所灭流〕,谓第四果之人,见、思惑尽,而證无学,于己所證,恐有退失,善加守护,令见、思习气更不再起,不复流转三界。故云护所灭流。(见、思习气,谓见、思惑之馀习气分也。)
〔七、制伏所灭流〕,谓第四果之人,见、思惑缚已断,色身果缚犹在,应须制伏,令见、思习气永不复起,三界流转即得止息。故云制伏所灭流。(缚,犹束系也。谓由色身所系,不得自在也。)
七俱胝
【佛学大辞典】
(菩萨)七俱胝佛母尊也。
七躬医王
【佛学大辞典】
(佛名)七佛药师也。
七俱胝佛母尊
【佛学大辞典】
(菩萨)准提观音之异名也,胎藏界曼荼罗第二佛母院七尊中之一,俱胝者七亿也。释迦如来在给孤独园,入准提三摩地,说过去七亿佛所说之准提陀罗尼,故约过去佛之所说,谓之七俱胝。约陀罗尼之主,谓之准提,是为莲华部之母(诸佛有部母与部主),司生莲华部诸尊功德之德,故名佛母尊。白黄色,十八臂,遍身有白色轻罗锦之文。七俱胝佛母所说准提陀罗尼经曰:「悯念未来薄福恶业众生故,即入准提三摩地,说过去七俱胝佛所说陀罗尼。」梵Saptakot!ibuddha-matr!。
七条
【佛学大辞典】
(衣服)七条之袈裟也。
七条衣
【佛学大辞典】
(衣服)七条之袈裟也。
【佛学大辞典】
(衣服)郁多罗僧衣以有横割截之条数七,故云七条衣。见六物图。
七条袈裟
【佛学大辞典】
(衣服)三衣中之中衣也。梵名郁多罗僧Uttara%san%ga,译为上著衣。计其条数谓之七条。(参见:郁多罗僧)
七情
【佛学大辞典】
(名数)喜,怒,哀,乐,爱,恶,欲,之称。
七处善
【佛学大辞典】
(术语)观法之名。一观色为苦,二观色为集,三观色为灭,四观色为道,五观色为爱味,六观色为过患,七观色为出离。前四种观色之四谛,色爱味之言,重观色之集。色过患之言,重观色之苦,色出离之言,重观色之灭谛。如是受想行识各七,故为三十五也。不过七,故但曰七处善。见婆沙论百八十三,俱舍光记二十三。
七处八会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六十卷之华严经,七处八会之说也。(参见:华严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