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86—1769 【介绍】: 清浙江秀水人,字襄七,号草庐。雍正二年进士。乾隆初举鸿博,授编修,累迁左赞善。治经长于笺疏考證。工诗。有《毛诗说》、《补飨礼》、《夏小正诂》、《绛跗阁诗》等。
晚晴簃诗汇·卷七十一
诸锦,字襄七,号草庐,秀水人。雍正甲辰进士,官金华教授。乾隆丙辰召试博学鸿词,授检讨,历官左春坊左赞善。有《绛跗阁诗稿》。
维基
诸锦(1686年—1769年),字襄七、号草庐、又号孚文,浙江省嘉兴府秀水县(今浙江省嘉兴市)人。雍正二年(1724年)登进士。乾隆初年(1736年)参加博学宏词,授编修。之后担任三礼馆纂修。乾隆六年(1742年)担任福建乡试正考官。乾隆十二年(1748年)担任山西乡试副考官,乾隆十五年(1751年)任贵州乡试正考官。担任左春坊左赞善,遂告归。著有《毛诗说》、《飨礼补亡》、《夏小正注》及《绛跗阁集》。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入祀乡贤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满洲人,字居鲁。由中书历官给事中。曾出巡台湾。有《游外诗草》、《台阳杂咏》、《台海番社播风图考》。
晚晴簃诗汇·卷六十九
六十七,字居鲁,满洲旗人。由中书历官给事中。有《游外诗草》、《台阳杂咏》。
全台诗
六十七(?~?),号居鲁,满州镶红旗人。清乾隆九年(1744),以户科给事中奉命巡视台湾。在任三年期间,曾与同官范咸纂辑《重修台湾府志》。同时留心殊风绝俗,并珍视海东文献,编有《台海采风图考》、《番社采风图考》及《海东选蒐图》各一种,另编有《使署閒情》四卷,清乾隆十二年(1746)出版。  《使署閒情》的命名与内容,据范咸为本书所写的序文说:「公本于使署之馀,作诗歌以适閒情,因有是集一卷;余与公修志时,已采入〈杂著〉中矣。既而志事已竣,公又搜得近时台湾诗文若干首,不暇补入。公既珍惜此邦之文献,且不忍没他人之长,因即移己之集之名以名之,而附己作于后。」另据庄年的序文可知:本书所收诗文,系随收随录,径行付印,篇次并未加以整理。全书共分四卷,卷一为「赋」两篇、「诗」九十六题一百馀首。卷二全属诗作,共一二八题一百馀首。卷三、四为「杂著」,共收入文四十篇。此处所收作品,以《使署閒情》所收录六十七在台诗作为主,再增补方志所载。至于《使署閒情》所收其他作者之诗作,已分别纳入各作者之名下。《使署閒情》现通行版本有二:一是1957年,台湾风物杂志社排印本,由陈汉光校订;二是1961年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台湾文献丛刊」本,以下所收是以后者为校勘底本。(廖振富撰)
使署閒情·范序
「使署閒情」者,巡台给事六公辑台江诗文成集而名之也。公本于使署之馀,作诗歌以适閒情,因有是集一卷;余与公修志时,已采入「杂著」中矣。既而志事已竣,公又搜得近时台湾诗文若干首,不暇补入。公既珍惜此邦之文献,且不忍没人之长,因即移己之集之名以名之,而附己所作于后。盖公之好学深思有过人者矣。昔左思赋「三都」,门庭籓溷,皆著纸笔。而王氏论作四六,有伐山、伐材之异:伐材者已成之柱,略加绳削;伐山者蒐山开荒,自我取之。公之搜剔台江遗文,用心最苦,故所得为多,殆所谓伐山者乎? 余于公之著作,若「釆风图考」二卷,「台海」则有跋、「番社」则有序;公不谓余之不文也,复乞余言以弁是集之首。盖余与公二年聚首,相知最深;而于是集之所以名也,亦惟余知之深。余春莫将复命,促理归装,不能徵繁词。因直陈其事,不嫌过质。异时釆风者网罗旧闻,釆辑以补志乘之阙,是所望于后之君子;此尤公之志也夫! 乾隆十二年(岁次丁卯)春仲,钱塘弟范咸拜序。
使署閒情·庄序
巡使六公与侍御范公寅恭协好,尝同修「台郡志」,广徵诗文。或束笋、或编韦,拉沓麇至。属劂竣,有未及纂者。公嗜才若渴,不及铨次其爵秩、篇目之序,随所入,录付梓人,名之曰「使署閒情」。今夫为政,閒不閒,何常之有。缅考古贤同宰单父,或鸣琴、或戴星,抑何异欤?几务丛脞,废弛以求閒,非閒也;清和悉理,勤敏而得閒,斯閒矣。节俭正直以风有位,政有馀暇。吾于是集见公有素丝委蛇之度焉。昔姬公总政莅官,退辄读书百篇,日见七十馀士,是不閒而閒、閒仍不閒也。公殆有慕而兴焉者乎?吾见灵台偃伯,山海敉谥,或击壤、或含哺,作息不惊其天,草木化光、禽鱼适性;唐人所谓「为政心閒物自閒」也,岂徒誇汲之卧治、顾之垂帘巳耶!适属言于余,因书而弁诸简端焉。乾隆十二年(岁次丁卯)季春,署台湾道庄年谨序。
七十四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七十四(1705年—1765年),辉发那拉氏,内务府镶黄旗满洲包衣。雍正己酉举人,丙辰进士,清朝官员。
达赖七世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708—1757 【介绍】: 清康区理塘人,本名噶桑嘉措,又译作噶尔桑嘉穆错。西藏喇嘛教格鲁派(黄教)首领。八岁在理塘寺出家,次年被蒙古僧众迎至青海塔尔寺供养。康熙五十九年,被清廷正式册封为七世达赖,随平定扰藏的蒙古准噶尔部的清军入藏,同年在布达拉宫举行坐床典礼。雍正六年,因西藏内乱,移住理塘,又移住泰宁,十三年始返拉萨布达拉宫。乾隆十六年,受清廷之命掌管西藏地方政权。其父索南达结,封为公爵,其家族后成为西藏一大贵族,房名桑珠颇章。

人物简介

梁溪诗钞
顾斗光(1724--1786),字曜七,号谔斋。清无锡人。奎光弟。乾隆四十五年(1780)贡生。有《翠苕词》。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满洲正蓝旗人,字椿园。乾隆十九年进士。有《西域闻见录》。
维基
七十一,尼玛查氏,字椿园,故又称椿园七十一、长白椿园氏等。满洲正蓝旗人。乾隆十二年丁卯科举人,十九年(1754年)甲戌科进士。乾隆二十六年,授河南武陟县知县。乾隆二十八年(1773年)任甘肃镇迪道(治所在迪化,即今乌鲁木齐),居西域十余年。回京后,任职刑部。乾隆五十年(1785年)前后卒。著有《西域闻见录》,书成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以至有“后之谈西域者,以此书为据”之誉。
七十五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03 【介绍】: 清满洲正黄旗人,瓜尔佳氏。乾隆年中以护军随攻金川、廓尔喀,擢翼长。嘉庆初年赴湖北镇压教军,转战鄂川,官至四川提督。临阵辄死战,受重伤多次,而屡以军报后时遭谴,终以失机拿问。后留营自赎。创发,还京卒。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746—? 【介绍】: 清江西武宁人,字心辇,一字七宣,号心言,又号悔庵。乾隆拔贡。历任直隶饶阳知县,云南知州。善楷书。有《宦拾录》。
七格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08 【介绍】: 清满洲镶蓝旗人,富勒瑚氏。乾隆年间以三等侍卫从攻金川,累擢贵州威宁镇总兵。嘉庆年间参与镇压贵州苗民起事,官至直隶正定镇总兵。

人物简介

简介
曾衍东,山东嘉样人,曾子后裔,字青瞻,一字鲁斋,又字七如,号七道士,晚号冰渊老叟。《嘉祥县志 .人物》记载,“ 曾衍东,字七如,举人。任湖北江夏知县,抚民育士,著循声。工书善画,得之者无不拱璧珍之。著有《小豆棚》、《武城古器图说》。”(周露《 曾衍东诗歌研究》)

人物简介

简介
朝鲜坡平人。字毅甫、景七。号陶溪。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774—1829 【介绍】: 清江苏松江人,字七芗,号伯蕴,又号香白,别号玉壶外史。先世本西域人。工诗词,擅画仕女及花草兰竹。世以新罗山人比之。所绘《红楼梦图咏》有刻本。
晚晴簃诗汇·卷一五二
改琦,字伯蕴,号香白,又号七芗,江苏华亭人。有《吴越纪游诗》。
词学图录
改琦(1774-1829) 字伯蕴,号香白,又号七芗、玉壶外史。华亭(今松江)人,先世西域人。通敏多能,最精绘事,擅人物,又喜作花草小品,间写山水。所为词闲澹疏秀,词中有画。有《玉壶山房集》、《玉壶山房词选》。
玉壶山房词·引
古之称三绝者有郑虔,虔之书画,今已不可得,唯诗仅存。夫画之工者,必通于书,而书画出自能诗之人,亦自异于凡手。阅时既久,则书与画不免零落,诗或单篇只句,不至尽泯,是故三绝之兼擅最难,而其传之难与易,又微有间也,三绝固不易见。乃窃闻今时之能兼擅如古郑虔者,吴越间推两壶焉,越为松壶叟,吴即玉壶先生也。先生习于先司马,两世交情,踪迹最稔。当嘉庆中叶,每长夏无事,辄邀先生至园中,池馆追凉,竹露荷风,宵盘昼憩。故先生书画款识,署古倪园者极多。时伟方学诗,过庭暇,闻先生绪论,尝以所业就质,为点易一二字,辄使人豁然心开,然后知先生之学之不仅画也。近岁来,尝橐笔出游,往来江淮间,岁暮旋里,则具杯酒邀叙壶中,或出游草视二三老友,伟亦与寓目焉。至是,绘益工,名益高,四方求书画者,长笺短幅,盈箧堆几,日夕从事于胶山绢海中。先生初嗜诗,后专力于词,所作甚夥,郡中同人刻泖东近课,曾刻词一卷,先生意不自足,后以全稿属其友郭君麟选存若干首,又复自为删定,未及付梓,遽归道山。伟以通家子,少承一字之师,大吃一惊旧伤情,无由追慰,求遗稿于苫次,寿诸枣梨,使读者知先生为今时之郑虔也。至其词之工,则有当世能文之士序而传之,伟何人哉,岂敢复赘。聊缀数语,识校刊之缘起云。道光戊子七月既望,后学沈文伟谨书。
林宗七 朝代:

人物简介

简介
朝鲜全州人,字来卿,号屯坞。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782—1853 【介绍】: 清后藏基雄人,本名丹贝尼玛。西藏喇嘛教格鲁派(黄教)首领。乾隆四十九年被迎入扎什伦布寺。五十六年,廓尔喀兵入侵后藏时,移住拉萨。清军驱逐廓尔喀兵后,清军统帅福康安与之议立《藏内善后章程》。嘉庆十五年,清廷换给第七世班禅额尔德尼金册。
常大湘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湖南衡阳人,字驭七,号瀛台。为诸生三十年,有文名。道光间中举。主石鼓书院,弟子数百人。有《学古堂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