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钟声七条
【佛学大辞典】
(公案)「云门曰:世界恁么广阔,因甚向钟声里披七条。」见会元十五,云门章,无门关。
观音院三十七尊
【佛学大辞典】
(杂语)胎藏界曼陀罗之第三院云观音院,中有三十七尊。
七支戒
【佛学常见辞汇】
戒止身三口四的七支作业。
七圣觉
【佛学常见辞汇】
七觉分。(参见:七觉分)
七重金山
【佛学常见辞汇】
指环绕须弥山的七重金山,其名是双持、持轴、担木、善见、马耳、障碍、持地,此七金山多为圣贤神鬼所住。
三七日
【佛学常见辞汇】
三个七日,即二十一日。
佛七
【佛学常见辞汇】
设立道场以做佛事七天。若是念阿弥陀佛的都叫佛七,念观世音菩萨的叫观音七,念往生咒的叫往生七,但也可以都叫做佛七。
第七识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末那识,为我法二执的根本。
三学摄三十七品
【佛学次第统编】
若以戒定慧三学,摄三十七品,则:
一、戒摄三 正语、正业、正命。
二、定摄十 四如意足、定根、定力、除觉、定觉、舍觉、正定。
三、慧摄十八 四念处、四正勤、进根、慧根、进力、慧力、择觉、进觉、喜觉、正见、正思惟、正精进。
四、通定慧 念根、念力、念觉、正念。
五、通三学 信根、信力。
七种定名
【佛学次第统编】
翻译名义云七种定名:定即禅定也。禅有二种:一者、世间禅,二者、出世间禅。而定名不出此七种也。
一、三摩呬多 梵语三摩呬多,华言等引,远离沈掉曰等,发生功德曰引,谓能修此定,则离诸烦恼,而引发胜妙功德也。
二、三摩地 梵语三摩地,华言等持,又云正心行处。谓众生心行,从无始来,常曲不直,能修此定,心则端直,安住一境而不动也。
三、三摩钵底 梵语三摩钵底,华言等至,谓能修此定,正受现大发光明,庆快殊胜,处染不染,无有退转也。
四、驮那演那 梵语驮那演那,华言静虑,谓澄神息虑,专思寂想也。
五、质多医迦阿羯罗多 梵语质多翳迦阿羯罗多,华言心一境性,谓摄心一境,策励正勤而修习也。
六、奢摩他 梵语奢摩他,华言止,谓止息诸根恶不善法,能灭一切散乱烦恼故也。
七、现法乐住 现法乐住者,谓修习禅定,离一切妄想,身心寂灭,现受法喜之乐,而安住不动也。
【三藏法数】
(出翻译名义)
定,即禅定也。禅有二种,一者,世间禅;二者,出世间禅。而定名不出此七种也。(世间禅者,即色界四禅,无色界四无色定等也。出世间禅者,即八背舍、八胜处等也。)
〔一、三摩呬多〕,梵语三摩呬多,华言等引。远离沉掉,曰等;发生功德,曰引。谓能修此定,则离诸烦恼,而引发胜妙功德也。(沉,即昏沉。掉,即掉举,谓动也。)
〔二、三摩地〕,梵语三摩地,华言等持,又云正心行处。谓众生心行,从无始来,常曲不直,能修此定,心则端直,安住一境而不动也。
〔三、三摩钵底〕,梵语三摩钵底,华言等至。谓能修此定,正受现前,大发光明,庆快殊胜,处染不染,无有退转也。
〔四、驮那演那〕,梵语驮那演那,华言静虑。谓澄神息虑,专思寂想也。
〔五、质多翳迦阿羯罗多〕,梵语质多翳迦阿羯罗多,华言心一境性。谓摄心一境,策励正勤而修习也。
〔六、奢摩他〕,梵语奢摩他,华言止。谓止息诸根恶不善法,能灭一切散乱烦恼故也。
〔七、现法乐住〕,现法乐住者,谓修习禅定,离一切妄想,身心寂灭,现受法喜之乐,而安住不动也。(法喜者,谓因闻法而得欢喜也。)
七手八脚
【俗语佛源】
谓人多而手忙脚乱。出于《续灯录》卷三二:「七手八脚,三头两面,耳听不闻,眼觑不见。」原意是:不管环境如何嘈杂,人来人往,我自耳不闻,眼不见,心中泰然。后俗语中常用「七手八脚」指动作忙乱。如《红楼梦》第三三回:「众人一声答应,七手八脚,忙把宝玉送入怡红院内自己床上卧好。」又如老舍《二马》第二段三:「马威七手八脚的把箱子什么的搬下去。」也指手脚很多。如《何典》第十回:「不过两个养发强盗,又不是三头六臂、七手八脚的天神天将,就这等怕如折捩!」 (李明权)
七颠八倒
【俗语佛源】
原为禅语。见《景德传灯录》卷二六:「问:如何是正直一路?师曰:七颠八倒。」又如《五灯会元》卷八「僧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曰:七颠八倒。」后俗语中多运用。或谓混乱不堪。如《水浒传》第二四回:「如今不幸他殁了,已得三年,家里的事都七颠八倒。」或指晕头转向。如明·高明《琵琶记·再报佳期》:「叵耐一个秀才,老婆与他不要,别人见了媒婆,欢欢喜喜,他反和我寻争寻闹,老相公又不肯干休,只管在家,把媒婆放在中间,旋得七颠八倒。」 (李明权)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俗语佛源】
浮屠,梵语Stupa的略音,正译为堵波,即塔、佛塔,俗称宝塔。佛塔的层次一般为单数,如五、七、九、十三级等,而以七级为最多,故有「七级浮屠」之称。塔原来是用来埋葬圣贤的身骨或藏佛经的,造塔的功德很大。然而,为死去的人造塔,毕竟不如「救人一命」的功德更大,更有意义,故俗语云:「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意在鼓励人们奋不顾身,去援救面临死亡威胁的人。戒律有「止持」与「作持」两个方面。就「不杀生」而言,为「止持」;就「救人命」而言,为「作持」。这就是佛家常说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如《西游记》第八十回:「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快去救他下来,强似取经拜佛。」后亦变作「救人一命,胜吃七年长斋」。如陈登科《活人塘》十八:「大凤子在后边急了,抢上说:『妈!救人一命,胜吃七年长斋,我去想办法』。」「七年长斋」指长年吃斋修行。(李明权)
四方行七步
【三藏法数】
(出佛本行集经)
谓如来初降生时,于四方面各行七步,步步举足,出大莲华。行七步已,先观东方,口自出言:世间之中,我为最胜。我从今日,生分已尽。此是菩萨希奇之事,未曾有法。馀方悉然。
〔一、东行七步〕,东行七步者,涅槃经云:示为众生,而作导首也。
〔二、南行七步〕,南行七步者,经云:示现欲为无量众生作最上福田也。
〔三、西行七步〕,西行七步者,经云:示现无尽永断生死,是最后身也。
〔四、北行七步〕,北行七步者,经云:示现已度诸有生死也。
七义──婆伽婆七义
【三藏法数】
(出涅槃经)
婆伽婆者,总万德至极之名也。经云:婆伽婆具此七义。不翻华言者,多含义故。即五种不翻之一也。(五种不翻者,秘密不翻、多含义不翻、此方无不翻、顺古不翻、生善不翻。)
〔一、能破烦恼〕,破者,裂断也。烦恼者,昏烦之法恼乱心神也。谓如来断诸烦恼,乃至无明之惑,净尽无馀。故云能破烦恼。
〔二、能成就诸善法〕,谓如来于往昔无量劫中,恭敬父母和尚诸师上座,乃至修行六度,四无量等一切善法。故云能成就诸善法。(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四无量者,慈无量、悲无量、喜无量、舍无量之四心也。)
〔三、善解诸法义〕,谓如来于无量劫中,修习信、进、念、定、慧善根,常为法利,不为食利,若读若诵,而于诸法义理,无不通达晓了。故云善解诸法义。(信进念定慧名为五根,亦名五力。谓信则信于正道、助道之法。进则于正助之道,精进勤修也。念则观想思念正助之道也。定则摄心在定。慧则内性自照也。)
〔四、有大功德无能胜〕,谓如来于无量劫,常修出世间心,及出家心,无为之心,无诤讼心,而能成就无上大菩提心。故云有大功德无能胜。(梵语菩提,华言道。)
〔五、有大名闻遍十方〕,谓如来能具十力,四无所畏,常乐我净之德,大千世界无不闻知。故云有大名闻遍十方也。(十力者、是处非处智力、过现未来业报智力、诸禅解脱三昧智力、诸根胜劣智力、种种解智力、种种界智力、一切至处道智力、天眼无碍智力、宿命无漏智力、永断习气智力也。四无所畏者,一切智无所畏、漏尽无所畏、说障道无所畏、说尽苦道无所畏也。常乐我净者,不迁不变,名常;离生死苦,名乐;自在,名我;惑尽,名净也。)
〔六、能种种大惠施〕,谓如来于无量劫中,常为众生而行布施,乃至衣服珍宝,头目髓脑,无所吝惜,故云能种种大惠施。
〔七、无量阿僧祇劫吐女根〕,梵语阿僧祇劫,华言无数时。吐者,不受之义,即出离也。谓如来于初阿僧祇劫,尸弃佛时,已离女身,永不复受。故云吐女根也。(梵语尸弃,华言火,又云持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