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七种忏悔心
【佛学大辞典】
(名数)欲为忏悔时,当起之七种心也:一、生大惭愧心。我与释迦如来,同为凡夫,今世尊成道以来,已经劫数,我犹轮转生死,无有出期,以此为惭愧也。二、恐怖心。我等凡夫身口意之业,常与罪相应,以此因缘,命终之后,应堕于地狱畜生饿鬼,受无量之苦,以此为恐怖也。三、厌离心。我等于生死之中,虚假不实,如水上之泡,速起速灭,往来流转犹如车轮。此身为众苦所集,一切皆不净,以此为厌离也。四、发菩提心。欲得如来之身者,当发菩堤心,救度众生,身命财无所吝惜也。五、冤亲平等心。于一切众生,无冤无亲,起慈悲,无彼我之相,平等救度,以此心为忏也。六、念报佛恩心。如来往昔在无量劫中为我等故,修诸苦行,如此恩德,实难酬报,须于此世,勇猛精进,不惜身命,广度众生入于正觉,以此为念也。七、观罪性空。罪性本空,无有实体,但从因缘颠倒而生。可知罪之性,非内外,非中间,本来为空,故罪亦无有,以此为观也。
【佛学常见辞汇】
人们在作忏悔时所应具有的七种心情,即大惭愧心、恐怖心、厌离心、发菩提心、冤亲平等心、念佛报恩心、观罪性空。
【三藏法数】
(出慈悲水忏)
忏,梵语具云忏摩,华言悔过。华梵兼举,故云忏悔。忏名修来,悔名改往。若欲忏悔者,先当起七种心也。
〔一、生大惭愧心〕,惭即惭天,愧即愧人。谓自惟我与释迦如来同为凡夫,而今世尊成道以来,已经劫数,而我等轮转生死,未有出期,此实可惭可愧,当以此心而行忏悔也。(梵语释迦,华言能仁。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
〔二、恐怖心〕,谓我等既是凡夫,身口意业常与罪相应,以是因缘,命终之后,应堕地狱、畜生、饿鬼,受无量苦。如此实为可惊、可恐、可怖、可惧,当以此心而行忏悔也。
〔三、厌离心〕,谓我等当观生死之中,虚假不实,如水上泡,速起速灭,往来流转,犹如车轮。此身众苦所集,一切皆是不净,甚可厌离。当以此心而行忏悔也。
〔四、发菩提心〕,梵语菩提,华言道。谓欲得如来身者,当发菩提心,救度众生,于身命财,无所吝惜,当以此心而行忏悔也。
〔五、冤亲平等心〕,谓于一切众生,无冤无亲,起慈悲心。无彼我相,平等救度,当以此心,普为忏悔也。
〔六、念报佛恩心〕,谓如来往昔无量劫中,为我等故,修诸苦行,舍头目髓脑等,如此恩德,实难酬报。我等报如来恩者,须于此世,勇猛精进,不惜身命,广度众生,同入正觉。当以此心而行忏悔也。
〔七、观罪性空心〕,谓我罪性本空,无有实体,但从因缘颠倒而生,当知罪性不在内外,不在中间,本来是空,罪亦何有。若能运此心观,即是真忏悔也。
七尘
【佛学大辞典】
(譬喻)色等之六境,谓之六尘。尘法极于六,无第七尘。故喻无法为七尘。楞严经一曰:「若无有体而合者,则十九界因七尘合。」
七境三乐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七周行慈之法门也。(参见:七周行慈)
七周行慈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五停心观中第二为慈悲观,是使多瞋之众生修慈悲而对治瞋毒也。而行之之境分为七种,以三乐与之。是曰七周行慈。周者周遍,于怨亲周遍平等也,又周遍而行之也。七境者,一、上品之亲,二、中品之亲,三、下品之亲,四、中人非冤亲,五、下品之冤,六、中品之冤,七、上品之冤也。三乐者,上乐中乐下乐也。如是之境分七种。向其境运与乐之念也,其中向上亲与上乐最易故以为最初。
【三藏法数】
(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周者,周遍也。佛为多瞋众生,令修众生缘慈之观而对治之,不出七境,先亲而后冤者,从易而至难也。若以平等之心观之,何冤何亲,于此七境,境境悉以三乐与之,使冤亲无间,故先假作此观,以破瞋障。而于众生,实未得其乐也。(多瞋者,谓于违情之境,多所忿恨也。众生缘慈者,谓缘念一切众生如父母等想,慈悯爱念,而与其乐也。从易至难者,谓亲与乐则易,而冤则难也。三乐者,谓佛之乐为上乐,菩萨之乐为中乐,诸天之乐为下乐也。)
〔一、上品亲〕,上品亲谓己之父母师长也。
〔二、中品亲〕,中品亲谓己之兄弟姊妹也。
〔三、下品亲〕,下品亲谓己之朋友知识也。
〔四、中人〕,中人谓非己之冤,非己之亲也。
〔五、下品冤〕,下品冤谓曾害己之朋友知识者也。
〔六、中品冤〕,中品冤谓曾害己之兄弟姊妹者也。
〔七、上品冤〕,上品冤谓曾害己之父母师长者也。
七梦
【佛学大辞典】
(传说)阿难之七梦。(参见:梦)
七梦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阿难七梦经之略名。
七慢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慢)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慢,于劣而谓己胜,于等而谓己等者。是于境虽称而以心高举,故名为慢也。二过慢,于等而谓己胜,于胜而谓己等者。三慢过慢,于他胜中,而谓己更胜者。四我慢,执有我有我所而使心高举者。五增上慢,未證得圣道而谓己證得者。六卑慢,于他多分胜中而谓己少分劣者。七邪慢,成就恶行,恃恶高举者。见俱舍论十九。
【佛学大辞典】
(术语)恃己而凌他也。十六惑之一。有七慢九慢之别。唯识论六曰:「慢恃己于他高举为性,(中略)此慢差别有七九种。」大乘义章二曰:「凌他称慢。」
【佛学常见辞汇】
骄慢。
【三藏法数】
慢者,谓同类相傲也。如于相似法中,执己相似。又于下劣中,执己为胜也。
【三藏法数】
谓贡高自举,轻慢他人也。
七胜事
【佛学大辞典】
(杂语)如来胜于他众生之七种也。身胜,法住胜,智胜,具足胜,行处胜,不可思议胜,解脱胜是也。
七僧
【佛学大辞典】
(名数)英俊记曰:「一咒愿师、二导师、三呗师、四散花师、五梵音师、六锡杖师、七堂达。」舍芥钞五曰:「一讲师、二读师、三咒愿师、四三礼师、五呗师、六散华师、七堂达。」
七僧斋
【佛学大辞典】
(术语)西国之法有,以钱财或庄田寄附寺院限七僧常供斋食者,谓之七僧斋。俱舍光记十八曰:「有檀越布施钱财或庄田等。白众僧言:从今已去,日别为我设七僧斋。」
七僧法会
【佛学大辞典】
(行事)请咒愿师等七僧之大法会也。
七聚
【佛学大辞典】
(术语)戒律之七聚也。(参见:五篇及篇聚二)
【佛学大辞典】
(名数)于前六聚中分突吉罗罪之一为恶作恶说,即身口二业,而第六为突吉罗,第七为恶说。行事钞中一曰:「言七聚者:一波罗夷,二僧残,三偷兰遮,四波逸提,五提舍尼,六突吉罗,七恶说。」
【佛学常见辞汇】
律学的七项罪名,即一、波罗夷,是弃(于佛法之外)罪,是断头罪,是不可救药罪。二、僧残,是僧团净法中的残伤者,惟其虽残而尚有忏除救药的馀地。三、偷兰遮,译作大障善道、大罪、粗恶、粗过等,或称为浊重犯,主要是由于波罗夷及僧残罪的未遂罪中产生,但是也有独立产生的。四、波逸提,译作舍堕,这是由于取了蓄了不应当蓄的东西,忘了带上不应不带的东西,首先将那东西舍给僧中,然后再以忏波逸提罪的方法忏罪。五、提舍尼,意思是向彼悔,比丘共有四条特定的戒,犯了以后,须立即面对(彼)一人宣说悔过,所以又称为悔过法。六、恶作,指身业的恶作,是举止上的小过小失。七、恶说,指口业的恶说,是言语上的小过小失。
【佛学次第统编】
翻译名义明七聚,聚即类聚,谓聚众律以成其类,随犯而制之,故名七聚也。比丘尼戒,总为七聚。
一、波罗夷 梵语波罗夷,华言极恶,有三义:
一者、退没 由犯此罪,道果无分,没溺恶道。
二者、不共住 谓非但失道而已,复不得于说戒羯磨僧中共住。
三者、堕落 舍此身已,堕在阿鼻地狱也。
二、僧残 残者如人被斫,命虽未尽,而身已伤残也。谓若犯此罪,僧为作法忏除其过,故名僧残。
三、偷兰遮 梵语偷兰,华言大遮,即遮障善道。华梵兼称,故云偷兰遮。谓大障一切善根也。
四、波逸提 梵语波逸提,华言堕。谓犯此罪,死堕地狱也。
五、提舍尼 梵语提舍尼,华言向彼悔。僧祗律云:「此罪应对众发露忏悔是也。
六、突吉罗 梵语突吉罗,华言恶作恶说,谓身恶作口恶说也。又四分律本,名式叉迦罗尼,华言应当学。谓此戒微细难持,令其随学随守,是名应当学也。
七、恶说 恶说者谓口好恶说,多诸论议也。即突吉罗中,开出恶说,以成此七聚也。
【三藏法数】
(出翻译名义)
聚即类聚。谓聚众律以成其类,随犯而制之,故名七聚也。
〔一、波罗夷〕,梵语波罗夷,华言极恶。有三义:一者,退没,由犯此罪,道果无分,没溺恶道。二者,不共住,谓非但失道而已,不得于说戒羯磨僧中共住。三者,堕落,舍此身已,堕在阿鼻地狱也。(梵语羯磨,华言作法。梵语阿鼻,华言无间。)
〔二、僧残〕,残者,如人被斫,命虽未尽,而身已伤残也。谓若犯此罪,僧为作法忏除其过,故名僧残。
〔三、偷兰遮〕,梵语偷兰,华言大遮,即遮障善道,华梵兼称,故云偷兰遮,谓大障一切善根也。
〔四、波逸提〕,梵语波逸提,华言堕。谓犯此罪,死堕地狱也。
〔五、提舍尼〕,梵语提舍尼,华言向彼悔。僧祇律云:此罪应对众发露忏悔。是也。
〔六、突吉罗〕,梵语突吉罗,华言恶作恶说。谓身恶作、口恶说也。四分律本又名式叉迦罗尼,华言应当学。谓此罪微细难持,令其随学随守,是名应当学也。
〔七、恶说〕,恶说者,谓口好恶说,多诸论议也。即突吉罗中开出恶说,以成此七聚也。
七聚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与七聚同。
七等觉支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七觉支)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七觉分)
七趣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地狱趣Narakagati,二、饿鬼趣Preta,三、畜生趣Tiryagyoni,四、人趣Manus!ya,五、神仙趣Bs!i,六、天趣Deva,七、阿修罗趣Asura也。楞严经九曰:「如是地狱饿鬼畜生,人及神仙,天洎修罗,精研七趣,皆是昏沈,诸有为相,妄想受生,妄想随业。」
【佛学常见辞汇】
地狱趣、饿鬼趣、畜生趣、人趣、神仙趣、天趣、阿修罗趣。趣是趣向的意思。
七篇
【佛学大辞典】
(术语)戒之七聚,又曰七篇。寄归传一曰:「局提法众遂广彰守七篇。」(参见:篇聚)
篇聚
【佛学大辞典】
(术语)类比丘比丘尼具足戒之称目也。此有篇门与聚门之别,篇门者,依结成之罪果及急要之义而区别为五篇,聚门者,类聚其罪性及因罪(犯波罗夷僧残二罪而未成者曰偷兰遮),而为六聚七聚八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