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073,分72页显示 上一页 60 61 62 63 64 66 67 68 69 下一页
世第一位
第一人,入水则没
一切法不生无常
一日出
能示一身以为多身
示一尘身满大千界
现无量类常居一土
得一切法如无法想
说一偈义经无量劫
同一咸味
意识遍缘一切通彻假实三量
第一会
一切禅
一切门禅
佛类词典(续上)
第一义圣智大空世第一位
第一人,入水则没
一切法不生无常
一日出
能示一身以为多身
示一尘身满大千界
现无量类常居一土
得一切法如无法想
说一偈义经无量劫
同一咸味
意识遍缘一切通彻假实三量
第一会
一切禅
一切门禅
第一义圣智大空
【三藏法数】
谓佛自觉圣智,能空一切见过习气,所空既空,能空亦空,是为第一义圣智大空。(自觉圣智者,佛所證第一义心也。见过者,一切见惑之过失也。习气者,即见过馀习之气分也。)
谓佛自觉圣智,能空一切见过习气,所空既空,能空亦空,是为第一义圣智大空。(自觉圣智者,佛所證第一义心也。见过者,一切见惑之过失也。习气者,即见过馀习之气分也。)
世第一位
【三藏法数】
世,即世间也。谓修四谛行,至此渐见法性,将入初果,虽未得于圣道,而于世间称为第一,故名世第一位。(初果,即须陀洹果也。)
世,即世间也。谓修四谛行,至此渐见法性,将入初果,虽未得于圣道,而于世间称为第一,故名世第一位。(初果,即须陀洹果也。)
第一人,入水则没
【三藏法数】
此一种羸无势力,不习浮故,以喻一阐提也。阐提之人,亲近恶友,听受邪法;以恶业重故,又无信力,没生死河,不能得出。故云入水则没。(梵语一阐提,华言信不具。由过去无宿善因,故譬羸劣无力;现在无信心,故譬不习浮。无善无信,则不能出于生死大河矣。)
此一种羸无势力,不习浮故,以喻一阐提也。阐提之人,亲近恶友,听受邪法;以恶业重故,又无信力,没生死河,不能得出。故云入水则没。(梵语一阐提,华言信不具。由过去无宿善因,故譬羸劣无力;现在无信心,故譬不习浮。无善无信,则不能出于生死大河矣。)
一切法不生无常
【三藏法数】
谓外道计一切法,皆本不生,故云一切法不生无常。
谓外道计一切法,皆本不生,故云一切法不生无常。
一日出
【三藏法数】
一日出时,百草树木,一时凋落。
一日出时,百草树木,一时凋落。
能示一身以为多身
【三藏法数】
一身多身者,于一身中现无量身也。经云:如来身数,犹如微尘,充满十方无量世界。盖如来所證法身之体,遍一切处。全此之体,起于应用。故能一多自在也。
一身多身者,于一身中现无量身也。经云:如来身数,犹如微尘,充满十方无量世界。盖如来所證法身之体,遍一切处。全此之体,起于应用。故能一多自在也。
示一尘身满大千界
【三藏法数】
一尘身满大千界者,谓如来法身,体无不遍。故一尘之身与法身之量,同一广大,大千世界悉皆充满,自在无碍也。
一尘身满大千界者,谓如来法身,体无不遍。故一尘之身与法身之量,同一广大,大千世界悉皆充满,自在无碍也。
现无量类常居一土
【三藏法数】
现无量类常居一土者,谓如来虽为众生现众类之身,而所居常在一土,自在无碍也。经云:如来之心,安住不动,而能随诸众生现无量形类。又云:如来之身,常住一土,而令他土一切悉见。是也。
现无量类常居一土者,谓如来虽为众生现众类之身,而所居常在一土,自在无碍也。经云:如来之心,安住不动,而能随诸众生现无量形类。又云:如来之身,常住一土,而令他土一切悉见。是也。
得一切法如无法想
【三藏法数】
得一切法如无法想者,谓如来知一切法,本性空寂,若言有法而可證得,则为虚妄。故虽有所證,而无能證之想,于法融通自在无碍也。经云:若是有者,可名为得;实无所有,云何名得。以自在故,非得而得。是也。
得一切法如无法想者,谓如来知一切法,本性空寂,若言有法而可證得,则为虚妄。故虽有所證,而无能證之想,于法融通自在无碍也。经云:若是有者,可名为得;实无所有,云何名得。以自在故,非得而得。是也。
说一偈义经无量劫
【三藏法数】
说一偈义经无量劫者,谓如来智慧辩才,演说一偈之义,虽经多劫,无有穷尽,称性宣扬,自在无碍也。经云:如来演一偈之义,经无量劫,义亦不尽。是也。(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
说一偈义经无量劫者,谓如来智慧辩才,演说一偈之义,虽经多劫,无有穷尽,称性宣扬,自在无碍也。经云:如来演一偈之义,经无量劫,义亦不尽。是也。(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
同一咸味
【三藏法数】
谓如来所说涅槃之法,虽有四教之异,莫不为令众生同得实相之理,同跻大学之地。如经所说,一切众生同有佛性,同一解脱,同一因果,乃至一切同得常乐我净之类,犹如大海,虽纳百川,同一咸味也。(四教者,藏教、通教、别教、圆教也。)
谓如来所说涅槃之法,虽有四教之异,莫不为令众生同得实相之理,同跻大学之地。如经所说,一切众生同有佛性,同一解脱,同一因果,乃至一切同得常乐我净之类,犹如大海,虽纳百川,同一咸味也。(四教者,藏教、通教、别教、圆教也。)
意识遍缘一切通彻假实三量
【三藏法数】
谓此识心,遍缘现前实有之境,于实境上分别长短方圆等相,名为假。是则此识三境皆缘,三量皆具,以其遍能分别假实诸境,是以所缘之境广也。(三境者,一性境,说见上。二独影境,谓思量过去之境,唯有影现于心。三本质境,谓于现身境上分别质相。三量者,一现量,说见上。二比量,谓于现前物上比度而知,如隔墙见烟,知彼有火。三非量,谓追缘过去未来之事。)
谓此识心,遍缘现前实有之境,于实境上分别长短方圆等相,名为假。是则此识三境皆缘,三量皆具,以其遍能分别假实诸境,是以所缘之境广也。(三境者,一性境,说见上。二独影境,谓思量过去之境,唯有影现于心。三本质境,谓于现身境上分别质相。三量者,一现量,说见上。二比量,谓于现前物上比度而知,如隔墙见烟,知彼有火。三非量,谓追缘过去未来之事。)
第一会
【三藏法数】
此会菩提场,普贤菩萨说如来依报因果法门,自第一卷至十一卷,共六品经。(依报者,即所依之国土也。六品者,世主妙严品,如来现相品,普贤三昧品,世界成就品,华藏世界品,毗卢遮那品也。)
此会菩提场,普贤菩萨说如来依报因果法门,自第一卷至十一卷,共六品经。(依报者,即所依之国土也。六品者,世主妙严品,如来现相品,普贤三昧品,世界成就品,华藏世界品,毗卢遮那品也。)
一切禅
【三藏法数】
谓修此禅定,则自行化他,一切诸法,无不摄也。名有三种:一者,现法乐住禅,谓离一切妄想,身心止息,第一寂灭,舍离味著,及一切相,现得法喜之乐,而住于定也。二者,出生三昧功德禅,谓出生种种不可思议,无量无数一切三昧功德也。三者,利益众生禅,谓众生所作,皆与同事;复以法义开导饶益,莫不令其离苦得乐也。(舍离味著及一切相者,谓内于禅定之味,外及一切诸相,心能舍离而不乐著也。梵语三昧,华言正定。同事者,谓随诸众生,同其行事而饶益之也。)
谓修此禅定,则自行化他,一切诸法,无不摄也。名有三种:一者,现法乐住禅,谓离一切妄想,身心止息,第一寂灭,舍离味著,及一切相,现得法喜之乐,而住于定也。二者,出生三昧功德禅,谓出生种种不可思议,无量无数一切三昧功德也。三者,利益众生禅,谓众生所作,皆与同事;复以法义开导饶益,莫不令其离苦得乐也。(舍离味著及一切相者,谓内于禅定之味,外及一切诸相,心能舍离而不乐著也。梵语三昧,华言正定。同事者,谓随诸众生,同其行事而饶益之也。)
一切门禅
【三藏法数】
门即出入之义。谓一切禅定,皆由此门而出,名有四种:一者,有觉有观禅,谓初心在缘名觉,细心分别禅味曰观,即色界初禅定也。二者,喜俱禅,谓得此禅定,喜心共发,即第二禅也。三者,乐俱禅,谓得此禅定,则发胜妙之乐,即第三禅也。四者,舍俱禅,谓入此禅,则心平等而无善恶憎爱之意,即第四禅也。
门即出入之义。谓一切禅定,皆由此门而出,名有四种:一者,有觉有观禅,谓初心在缘名觉,细心分别禅味曰观,即色界初禅定也。二者,喜俱禅,谓得此禅定,喜心共发,即第二禅也。三者,乐俱禅,谓得此禅定,则发胜妙之乐,即第三禅也。四者,舍俱禅,谓入此禅,则心平等而无善恶憎爱之意,即第四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