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073,分72页显示 上一页 56 57 58 59 60 62 63 64 65 下一页
第一义庄严
能摄一切法
能生一切法
下合众生同一悲仰
一往天上
一往人间
事中修一心精进
理中修一心精进
舍一切善根一阐提
于无始众生发愿一阐提
一向沉昏觉观发相
遍一切处贪欲相
第一会,度九十六俱胝声闻众
第一田
佛类词典(续上)
一已庄严第一义庄严
能摄一切法
能生一切法
下合众生同一悲仰
一往天上
一往人间
事中修一心精进
理中修一心精进
舍一切善根一阐提
于无始众生发愿一阐提
一向沉昏觉观发相
遍一切处贪欲相
第一会,度九十六俱胝声闻众
第一田
一已庄严
【三藏法数】
谓人能修习智慧,如著美妙缨络庄严其身,是名已庄严。
谓人能修习智慧,如著美妙缨络庄严其身,是名已庄严。
第一义庄严
【三藏法数】
谓以无所住著清净之心,依真实智慧,通达自性之土,唯心显现。此是正智成就佛土,是名第一义庄严。
谓以无所住著清净之心,依真实智慧,通达自性之土,唯心显现。此是正智成就佛土,是名第一义庄严。
能摄一切法
【三藏法数】
摄谓摄持,即含藏之义。盖此识摄持一切善恶之法,犹如库藏,含藏宝贝而不遗失也。
摄谓摄持,即含藏之义。盖此识摄持一切善恶之法,犹如库藏,含藏宝贝而不遗失也。
能生一切法
【三藏法数】
生即发生也。谓此识既含藏善恶种子,则一切善恶诸法,从此出生,犹如大地,能发生草木万物也。
生即发生也。谓此识既含藏善恶种子,则一切善恶诸法,从此出生,犹如大地,能发生草木万物也。
下合众生同一悲仰
【三藏法数】
谓菩萨所證圆通之理,与众生本有之心,迷悟虽殊,体元不二。故能起同体大悲,拔众生苦,冥应十方,等施无畏,设有所求,随愿满足,是为殊胜。
谓菩萨所證圆通之理,与众生本有之心,迷悟虽殊,体元不二。故能起同体大悲,拔众生苦,冥应十方,等施无畏,设有所求,随愿满足,是为殊胜。
一往天上
【三藏法数】
谓第二果人,犹有欲界下三品惑,共润一往来身。若于人中得第二果,则一往天上,一来人间,便證第三果,是名一往天上。
谓第二果人,犹有欲界下三品惑,共润一往来身。若于人中得第二果,则一往天上,一来人间,便證第三果,是名一往天上。
一往人间
【三藏法数】
谓第一果人,若在天中得第二果,则一往人间,一来天上,便證第三果,是名一往人间。
谓第一果人,若在天中得第二果,则一往人间,一来天上,便證第三果,是名一往人间。
事中修一心精进
【三藏法数】
谓行人于道场三七日中,行仪纯备。当礼佛时,一心虔恳,观想金容端严殊妙,俨然在目,心不异缘,乃至忏悔、行道、诵经、坐禅,悉皆一心,令与行法相应,无有懈怠,是名事中修一心精进。
谓行人于道场三七日中,行仪纯备。当礼佛时,一心虔恳,观想金容端严殊妙,俨然在目,心不异缘,乃至忏悔、行道、诵经、坐禅,悉皆一心,令与行法相应,无有懈怠,是名事中修一心精进。
理中修一心精进
【三藏法数】
谓行人初入道场,乃至三七日满,于其中间,所作行仪,常当照了一心寂静。如礼佛时,即知能礼所礼本性空寂,虽曰空寂,而自然感应道交,不可思议。盖由理体平等,生、佛不二。虽无能礼之人,而有我身礼诸佛前;虽无所礼之佛,而有诸佛随心显现。如是念念,无有懈怠,是名理中修一心精进。(生、佛者,众生诸佛也。)
谓行人初入道场,乃至三七日满,于其中间,所作行仪,常当照了一心寂静。如礼佛时,即知能礼所礼本性空寂,虽曰空寂,而自然感应道交,不可思议。盖由理体平等,生、佛不二。虽无能礼之人,而有我身礼诸佛前;虽无所礼之佛,而有诸佛随心显现。如是念念,无有懈怠,是名理中修一心精进。(生、佛者,众生诸佛也。)
舍一切善根一阐提
【三藏法数】
舍善根者,楞伽经云:谓谤菩萨藏,及作恶言,不肯随顺经律之法,是名舍一切善根一阐提。(菩萨藏者,藏即含藏也,谓诸大乘经典含藏一切文理,是菩萨所修所證之法,故名菩萨藏。)
舍善根者,楞伽经云:谓谤菩萨藏,及作恶言,不肯随顺经律之法,是名舍一切善根一阐提。(菩萨藏者,藏即含藏也,谓诸大乘经典含藏一切文理,是菩萨所修所證之法,故名菩萨藏。)
于无始众生发愿一阐提
【三藏法数】
谓世间众生,穷劫有之,无有初始,故名无始众生。菩萨发愿度诸众生,以本愿力,现为阐提。故楞伽经云:菩萨以本愿方便,不般涅槃,是名于无始众生发愿一阐提。
谓世间众生,穷劫有之,无有初始,故名无始众生。菩萨发愿度诸众生,以本愿力,现为阐提。故楞伽经云:菩萨以本愿方便,不般涅槃,是名于无始众生发愿一阐提。
一向沉昏觉观发相
【三藏法数】
谓修禅之人,于修禅定时,心虽一向昏闇犹如睡眠,然于昏昏之中,切切攀缘觉观不住,是名沉昏觉观发相。
谓修禅之人,于修禅定时,心虽一向昏闇犹如睡眠,然于昏昏之中,切切攀缘觉观不住,是名沉昏觉观发相。
遍一切处贪欲相
【三藏法数】
谓行人贪著如前内外之境,复于一切五尘境界资生物等,皆起贪爱之心,障诸禅定,是名遍一切处贪欲相。(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
谓行人贪著如前内外之境,复于一切五尘境界资生物等,皆起贪爱之心,障诸禅定,是名遍一切处贪欲相。(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
第一会,度九十六俱胝声闻众
【三藏法数】
梵语俱胝,华言百亿。记云:若诸国王、大臣、长者、居士、男女一切施主,于今释迦牟尼佛正法中,能作佛事,自种善根,或教他种,以七宝金银鍮石铜铁木石泥土,或以缯缕,或以䌽画,作佛形像;及窣堵波,若大若小,乃至最小如指节大,或以香花、诸妙供具而为供养,由如是善根力故,至弥勒如来成正觉时,善得人身,于第一会中,剃发出家,乘宿愿力,便得涅槃。(梵语窣堵波,华言高显,即塔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梵语俱胝,华言百亿。记云:若诸国王、大臣、长者、居士、男女一切施主,于今释迦牟尼佛正法中,能作佛事,自种善根,或教他种,以七宝金银鍮石铜铁木石泥土,或以缯缕,或以䌽画,作佛形像;及窣堵波,若大若小,乃至最小如指节大,或以香花、诸妙供具而为供养,由如是善根力故,至弥勒如来成正觉时,善得人身,于第一会中,剃发出家,乘宿愿力,便得涅槃。(梵语窣堵波,华言高显,即塔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第一田
【三藏法数】
此田渠流便利,无诸沙卤瓦石棘刺,种一得百,以喻菩萨根性猛利,智慧明了,利益众生,无有穷尽,是为第一田也。(卤音鲁。)
此田渠流便利,无诸沙卤瓦石棘刺,种一得百,以喻菩萨根性猛利,智慧明了,利益众生,无有穷尽,是为第一田也。(卤音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