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073,分72页显示 上一页 47 48 49 50 51 53 54 55 56 下一页
增一阿含经
昙花一现
独一善
独一法界
随一
随一不成
八十一龙王
一百八十五龙王
声前一句
薄拘罗省事第一
长寿第一
冢间第一
劝导第一
持律第一
佛类词典(续上)
废三显一增一阿含经
昙花一现
独一善
独一法界
随一
随一不成
八十一龙王
一百八十五龙王
声前一句
薄拘罗省事第一
长寿第一
冢间第一
劝导第一
持律第一
废三显一
【佛学大辞典】
(术语)废权教之三乘,显实教之一乘。与废权立实同。法华玄义七曰:「华落莲成即喻废三显一。」(参见:开显)
(术语)废权教之三乘,显实教之一乘。与废权立实同。法华玄义七曰:「华落莲成即喻废三显一。」(参见:开显)
增一阿含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五十卷,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四阿含之第一。(参见:阿含经)。梵Ekottara-a%gama,巴An%guttara。
(经名)五十卷,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四阿含之第一。(参见:阿含经)。梵Ekottara-a%gama,巴An%guttara。
昙花一现
【佛学大辞典】
(杂语)谓偶见即逝也。法华经言: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如优昙钵花,时一现耳。参看优昙华条。
【俗语佛源】
梵语「优昙钵华」(udumbara)和简称,或译作「优昙钵罗华」、「邬昙妙华」、「优昙华」,意思是祥瑞灵异。《南史》有「优昙华(花)乃佛瑞应,三千年一现,现则金轮(王)出世」之语。此花产于喜马拉雅山附近和斯里兰卡,树长一丈余,叶四五寸,花呈壶状,隐于花托。开花时间很短,俗称昙花一现,佛经中常用来比喻佛法难闻。《法华经·方便品》:「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如优昙钵华,时一现耳。」意思是说,《法华经》所宣扬的妙法希有珍贵,不是经常可以听到的,就像优昙钵花的开放难得遇见一样。现在人们常用昙花一现来譬喻稀少而又易亡失的人或事物。(无名氏)
(杂语)谓偶见即逝也。法华经言: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如优昙钵花,时一现耳。参看优昙华条。
【俗语佛源】
梵语「优昙钵华」(udumbara)和简称,或译作「优昙钵罗华」、「邬昙妙华」、「优昙华」,意思是祥瑞灵异。《南史》有「优昙华(花)乃佛瑞应,三千年一现,现则金轮(王)出世」之语。此花产于喜马拉雅山附近和斯里兰卡,树长一丈余,叶四五寸,花呈壶状,隐于花托。开花时间很短,俗称昙花一现,佛经中常用来比喻佛法难闻。《法华经·方便品》:「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如优昙钵华,时一现耳。」意思是说,《法华经》所宣扬的妙法希有珍贵,不是经常可以听到的,就像优昙钵花的开放难得遇见一样。现在人们常用昙花一现来譬喻稀少而又易亡失的人或事物。(无名氏)
独一善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七善)
【三藏法数】
谓法华一经所说之法,纯一无杂,独为菩萨,不共二乘,即圆顿一乘妙教,是名独一善。(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术语)(参见:七善)
【三藏法数】
谓法华一经所说之法,纯一无杂,独为菩萨,不共二乘,即圆顿一乘妙教,是名独一善。(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七善
【佛学大辞典】
(名数)佛所说大小乘之经典,具七善。故曰正法。成实论三善品曰:「佛自赞言:我所说法,初中后善,义善,语善,独法,具足,清净调柔,随顺梵行。」就论解之,一、时善,一部初中后三时之所说,皆甚深也。二、义善,佛法之义,深有利益,得今世后世及出世之道利也。三、语善,随方俗之语而能示正义也。四、独法,但为无馀说之也。五、具足,佛之所说以一经一偈,而诸法具足圆满,不待馀经而成也。六、清净调柔。语清净,故曰清净,义清净故曰调柔。七、梵行,梵者以涅槃槃而名。此道能至涅槃故名梵行。【又】涅槃经名字功德品曰:「佛告迦叶:此经名为大般涅槃,上语亦善,中语亦善,下语亦善,义味深邃,其文亦善,纯备具足,清净,梵行,金刚宝藏满足无缺。」章安疏解之,一语善,二义善,三文善,四独一善(纯备具足),五行善(清净),六慈善(梵行),七备具善(金刚宝藏满足无缺)。【又】法华经序品曰:「演说正法,初善中善后善,其义深远,其语巧妙,纯一无杂,具足,清白,梵行之相。」天台文句解之:一、时节善,序正流通三时皆善也。二、义善,三、语善,四、独一善,言纯一无杂也。五、圆满善,言具足也。六、调柔善,言清白也。以清白之善法,其性调柔故也。七、慈悲善,梵行即具无缘之慈悲也。此七善之义虽通大小乘经,而其法体,则随经而有差别,如小乘经解独一为无馀涅槃,法华经解为圆顿一乘法。
(名数)佛所说大小乘之经典,具七善。故曰正法。成实论三善品曰:「佛自赞言:我所说法,初中后善,义善,语善,独法,具足,清净调柔,随顺梵行。」就论解之,一、时善,一部初中后三时之所说,皆甚深也。二、义善,佛法之义,深有利益,得今世后世及出世之道利也。三、语善,随方俗之语而能示正义也。四、独法,但为无馀说之也。五、具足,佛之所说以一经一偈,而诸法具足圆满,不待馀经而成也。六、清净调柔。语清净,故曰清净,义清净故曰调柔。七、梵行,梵者以涅槃槃而名。此道能至涅槃故名梵行。【又】涅槃经名字功德品曰:「佛告迦叶:此经名为大般涅槃,上语亦善,中语亦善,下语亦善,义味深邃,其文亦善,纯备具足,清净,梵行,金刚宝藏满足无缺。」章安疏解之,一语善,二义善,三文善,四独一善(纯备具足),五行善(清净),六慈善(梵行),七备具善(金刚宝藏满足无缺)。【又】法华经序品曰:「演说正法,初善中善后善,其义深远,其语巧妙,纯一无杂,具足,清白,梵行之相。」天台文句解之:一、时节善,序正流通三时皆善也。二、义善,三、语善,四、独一善,言纯一无杂也。五、圆满善,言具足也。六、调柔善,言清白也。以清白之善法,其性调柔故也。七、慈悲善,梵行即具无缘之慈悲也。此七善之义虽通大小乘经,而其法体,则随经而有差别,如小乘经解独一为无馀涅槃,法华经解为圆顿一乘法。
独一法界
【佛学大辞典】
(术语)显曰一真法界。密曰独一法界。一切诸法,真如平等,故为一即一切法,一切法即一法,举一法,则一切诸法悉归,以一法该收万法,谓之独一法界。大日如来之智拳印,标帜此独一法界之一也。大日经疏一曰:「如来独一法界加持之相。」同十七曰:「言一者,此即如如之道,独一法界故言一也。」
(术语)显曰一真法界。密曰独一法界。一切诸法,真如平等,故为一即一切法,一切法即一法,举一法,则一切诸法悉归,以一法该收万法,谓之独一法界。大日如来之智拳印,标帜此独一法界之一也。大日经疏一曰:「如来独一法界加持之相。」同十七曰:「言一者,此即如如之道,独一法界故言一也。」
随一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多数中之一也。俗以随一解第一之事者不可也。瑜伽论二曰:「人中随一有情。」顺正理论五十曰:「六境中随一摄故。」
(术语)多数中之一也。俗以随一解第一之事者不可也。瑜伽论二曰:「人中随一有情。」顺正理论五十曰:「六境中随一摄故。」
随一不成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因明三十三过中四不成之第二。谓立敌二者出一方不许容之因由也。故有他随一不成,自随一不成之别。
【三藏法数】
谓声是所作性,故以声显论,声是实法;若不将名句文等共相为用,则不成其论矣,是名随一不成。
(术语)因明三十三过中四不成之第二。谓立敌二者出一方不许容之因由也。故有他随一不成,自随一不成之别。
【三藏法数】
谓声是所作性,故以声显论,声是实法;若不将名句文等共相为用,则不成其论矣,是名随一不成。
八十一龙王
【佛学大辞典】
(名数)出于名义大集一六七。
(名数)出于名义大集一六七。
一百八十五龙王
【佛学大辞典】
(名数)出于大云请雨经。
(名数)出于大云请雨经。
声前一句
【佛学大辞典】
(杂语)碧岩第七则垂示曰:「声前一句,千圣不传。」谓言外之妙音也。
(杂语)碧岩第七则垂示曰:「声前一句,千圣不传。」谓言外之妙音也。
薄拘罗省事第一
【佛学大辞典】
(杂语)薄拘罗经曰:「我于此正法律中学道以来八十年,未曾忆畜沙弥,未曾忆为白衣说法,乃至四旬颂亦不为说。」分别功德论四曰:「阿难问薄拘罗,何以不为人说法耶?为无四辩为乏智慧而不说法乎?答曰:我于四辩捷疾之智非为不足,唯自乐静,不喜愦闹,故不说法耳。」
(杂语)薄拘罗经曰:「我于此正法律中学道以来八十年,未曾忆畜沙弥,未曾忆为白衣说法,乃至四旬颂亦不为说。」分别功德论四曰:「阿难问薄拘罗,何以不为人说法耶?为无四辩为乏智慧而不说法乎?答曰:我于四辩捷疾之智非为不足,唯自乐静,不喜愦闹,故不说法耳。」
长寿第一
【佛学大辞典】
(故事)增一阿含经三曰:「我声闻中第一比丘,寿命极长,终不中夭,所谓婆薄罗比丘是。」
(故事)增一阿含经三曰:「我声闻中第一比丘,寿命极长,终不中夭,所谓婆薄罗比丘是。」
冢间第一
【佛学大辞典】
(故事)优多罗比丘常离人中,而在冢间思味法乐,为佛弟子中第一位。增一阿含三曰:「常乐冢间,不处人中,所谓优多罗比丘是。」
(故事)优多罗比丘常离人中,而在冢间思味法乐,为佛弟子中第一位。增一阿含三曰:「常乐冢间,不处人中,所谓优多罗比丘是。」
劝导第一
【佛学大辞典】
(故事)劝发化导人,佛弟子中以优陀夷为第一。增一阿含三曰:「善能劝导,福度人民,所谓优陀夷比丘是。」
(故事)劝发化导人,佛弟子中以优陀夷为第一。增一阿含三曰:「善能劝导,福度人民,所谓优陀夷比丘是。」
持律第一
【佛学大辞典】
(杂语)增一阿含经三说百比丘第一中以优婆离为持戒第一。曰:「奉持戒律,无所触犯,优波离比丘是。」智度论二曰:「长老,忧波利。于五百阿罗汉中,持律第一。」注维摩经三曰:「什云:长夜誓愿,世世常作持律,故于今持律第一也。」
(杂语)增一阿含经三说百比丘第一中以优婆离为持戒第一。曰:「奉持戒律,无所触犯,优波离比丘是。」智度论二曰:「长老,忧波利。于五百阿罗汉中,持律第一。」注维摩经三曰:「什云:长夜誓愿,世世常作持律,故于今持律第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