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073,分72页显示 上一页 35 36 37 38 39 41 42 43 44 下一页
行一念
如一味雨
如来庄严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经
究竟一乘法性论
究竟一切智地
一心真见道
成道降魔得一切智经
成满一切诸愿真言
佛一百八名赞
佛凡一体
一身
佛性平等一乘
佛顶放无垢光明入普门观察一切如来心陀罗尼经
邪正一如
佛类词典(续上)
行一行一念
如一味雨
如来庄严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经
究竟一乘法性论
究竟一切智地
一心真见道
成道降魔得一切智经
成满一切诸愿真言
佛一百八名赞
佛凡一体
一身
佛性平等一乘
佛顶放无垢光明入普门观察一切如来心陀罗尼经
邪正一如
行一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法华经四一之一。一切之诸行尽归成佛之一行也。法华经方便品曰:「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同品曰:「诸有所作,常为一事。」各家以之为明行一之文。(参见:四一)
【三藏法数】
行即所修一乘之妙行也。谓实相之理,自非一乘妙行莫能證得。故经云: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又云:诸有所作,常为一事,事即是行,故名行一也。
(术语)法华经四一之一。一切之诸行尽归成佛之一行也。法华经方便品曰:「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同品曰:「诸有所作,常为一事。」各家以之为明行一之文。(参见:四一)
【三藏法数】
行即所修一乘之妙行也。谓实相之理,自非一乘妙行莫能證得。故经云: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又云:诸有所作,常为一事,事即是行,故名行一也。
四一
【佛学大辞典】
(术语)依台家之释,开显法华经方便品中五佛之一乘,就教行人理四者,各明唯一无二之旨,故称之为四一之开显。一教,能诠之经典也,能诠之经典唯说一佛乘,谓之教一。经曰:「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无有馀乘若二若三。」是其證也。二行,依其教而修之行法也。其行法唯为菩萨之大行,谓之行一。经曰:「诸有所作常为一事,唯以佛知见示悟众生。」是其證也。三人,为开其佛知见而修行法之人也。其人唯为菩萨,谓之人一。经曰:「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是其證也。四理,依行而开佛知见之所證也。其所證唯为诸法实相之一理,谓之理一。经曰:「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是其證也。见法华文句四。
【佛学常见辞汇】
天台宗开显法华经有四种的独一无二,叫做四一之开显。一、教,法华经所说的教法,只说一佛乘,叫做教一;二、行,法华经所说的修行方法,都是菩萨的大行,叫做行一;三、人,修行法华经所说行法的人,都是开其佛知见的菩萨,叫做人一;四、理,依行而开佛知见的人,所證都是诸法实相,叫做理一。
【三藏法数】
(出法华经文句)
〔一、理一〕,理即中道一实相之理也。此实相之理,诸佛众生体性平等,无有增减。但众生体虽本具,全体在迷。唯诸佛觉知如实之相,乘此实道,出应于世,要令众生得此实相。故经云: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唯有诸佛乃能知之。又云:诸佛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为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之知见,即理一也。(一大事因缘者,即一实相也。其性广博名大,诸出世之仪式,故名事,众生有此机感故名因,佛乘机而应,故名缘。)
〔二、行一〕,行即所修一乘之妙行也。谓实相之理,自非一乘妙行莫能證得。故经云: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又云:诸有所作,常为一事,事即是行,故名行一也。
〔三、人一〕,人即所化之众生也。佛出世之意,但为教化菩萨,成就佛道。盖由机器不纯,不得已而权施三乘之教,渐令入大故。至法华,即开三乘之权,而显一乘之实。三乘之人,同是菩萨之人,故名人一也。(三乘者,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也。)
〔四、教一〕,教谓圆顿妙教,即一佛乘也。如来于前四时,随顺机缘,不得已而权说诸乘。至于法华,开显权即是实。故经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故名教一也。(四时者,华严时、鹿苑时、方等时、般若时也。无二者,谓无藏教、通教之二也。无三者,谓无藏教、通教、别教之三也。)
(术语)依台家之释,开显法华经方便品中五佛之一乘,就教行人理四者,各明唯一无二之旨,故称之为四一之开显。一教,能诠之经典也,能诠之经典唯说一佛乘,谓之教一。经曰:「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无有馀乘若二若三。」是其證也。二行,依其教而修之行法也。其行法唯为菩萨之大行,谓之行一。经曰:「诸有所作常为一事,唯以佛知见示悟众生。」是其證也。三人,为开其佛知见而修行法之人也。其人唯为菩萨,谓之人一。经曰:「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是其證也。四理,依行而开佛知见之所證也。其所證唯为诸法实相之一理,谓之理一。经曰:「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是其證也。见法华文句四。
【佛学常见辞汇】
天台宗开显法华经有四种的独一无二,叫做四一之开显。一、教,法华经所说的教法,只说一佛乘,叫做教一;二、行,法华经所说的修行方法,都是菩萨的大行,叫做行一;三、人,修行法华经所说行法的人,都是开其佛知见的菩萨,叫做人一;四、理,依行而开佛知见的人,所證都是诸法实相,叫做理一。
【三藏法数】
(出法华经文句)
〔一、理一〕,理即中道一实相之理也。此实相之理,诸佛众生体性平等,无有增减。但众生体虽本具,全体在迷。唯诸佛觉知如实之相,乘此实道,出应于世,要令众生得此实相。故经云: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唯有诸佛乃能知之。又云:诸佛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为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之知见,即理一也。(一大事因缘者,即一实相也。其性广博名大,诸出世之仪式,故名事,众生有此机感故名因,佛乘机而应,故名缘。)
〔二、行一〕,行即所修一乘之妙行也。谓实相之理,自非一乘妙行莫能證得。故经云: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又云:诸有所作,常为一事,事即是行,故名行一也。
〔三、人一〕,人即所化之众生也。佛出世之意,但为教化菩萨,成就佛道。盖由机器不纯,不得已而权施三乘之教,渐令入大故。至法华,即开三乘之权,而显一乘之实。三乘之人,同是菩萨之人,故名人一也。(三乘者,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也。)
〔四、教一〕,教谓圆顿妙教,即一佛乘也。如来于前四时,随顺机缘,不得已而权说诸乘。至于法华,开显权即是实。故经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故名教一也。(四时者,华严时、鹿苑时、方等时、般若时也。无二者,谓无藏教、通教之二也。无三者,谓无藏教、通教、别教之三也。)
行一念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对于信一念而言。一声称南无阿弥陀佛也。
(术语)对于信一念而言。一声称南无阿弥陀佛也。
如一味雨
【佛学大辞典】
(杂语)法华经药草喻品曰:「佛平等说如一味雨,随众生性所受不同,如彼草木所禀各异。」
(杂语)法华经药草喻品曰:「佛平等说如一味雨,随众生性所受不同,如彼草木所禀各异。」
如来庄严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二卷,元魏昙摩流支译。与佛说大乘入诸佛境界智光明壮严经同本而支出者。
(经名)二卷,元魏昙摩流支译。与佛说大乘入诸佛境界智光明壮严经同本而支出者。
究竟一乘法性论
【佛学大辞典】
(书名)四卷,元魏勒那摩提译。
(书名)四卷,元魏勒那摩提译。
究竟一切智地
【佛学大辞典】
(术语)真言宗自初地之净菩提心已上,至于等觉皆摄于信解地中,唯妙觉之位,名究竟一切智地。大疏二曰:「此经宗,从净菩提心以上十住地,皆是信解中行,唯名究竟一切智地。」同二曰:「唯如来名究竟一切智地,如华严中,初地菩萨能信如来本行所入。(中略)信成就果,于如是诸事,其心毕竟不可破坏,不复随他缘缚,故名信解行地,亦名到于修行地也。」
(术语)真言宗自初地之净菩提心已上,至于等觉皆摄于信解地中,唯妙觉之位,名究竟一切智地。大疏二曰:「此经宗,从净菩提心以上十住地,皆是信解中行,唯名究竟一切智地。」同二曰:「唯如来名究竟一切智地,如华严中,初地菩萨能信如来本行所入。(中略)信成就果,于如是诸事,其心毕竟不可破坏,不复随他缘缚,故名信解行地,亦名到于修行地也。」
一心真见道
【佛学大辞典】
(术语)唯识论所明菩萨乘之见道,有真见道相见道之二。于世第一法之后念生无漏之根本智,断分别起二障之位为无见道,于次一念證所显真理之位为解脱道,此二道称为真见道。次生后得智分别思想所證之真理,谓之相见道。此有三心相见道,十六相见道之二。而真见道有无间解脱之二道,虽涉于多刹那,然非别之所作。以其相等,故名为一心。唯识论九曰:「真见道,谓所说无分别智,实證二空所显真理,实断二障分别随眠,虽多刹那,事方究竟,而相等故,总说一心。」
(术语)唯识论所明菩萨乘之见道,有真见道相见道之二。于世第一法之后念生无漏之根本智,断分别起二障之位为无见道,于次一念證所显真理之位为解脱道,此二道称为真见道。次生后得智分别思想所證之真理,谓之相见道。此有三心相见道,十六相见道之二。而真见道有无间解脱之二道,虽涉于多刹那,然非别之所作。以其相等,故名为一心。唯识论九曰:「真见道,谓所说无分别智,实證二空所显真理,实断二障分别随眠,虽多刹那,事方究竟,而相等故,总说一心。」
成道降魔得一切智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无量门微密持经之异名。
(经名)无量门微密持经之异名。
成满一切诸愿真言
【佛学大辞典】
(真言)五种护磨法中总称增益法,成就延命法自他福寿诸愿之真言也。大日经疏七曰:「或有扇多S/a%nta(是寂义),微戍陀Vis/uddha(是清净义)等字,当知是成满一切诸愿真言。」
(真言)五种护磨法中总称增益法,成就延命法自他福寿诸愿之真言也。大日经疏七曰:「或有扇多S/a%nta(是寂义),微戍陀Vis/uddha(是清净义)等字,当知是成满一切诸愿真言。」
佛一百八名赞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一卷,赵宋法天译,集释迦佛之一百八名。
(书名)一卷,赵宋法天译,集释迦佛之一百八名。
佛凡一体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心与凡心为一体也。于获得他力信心之行者上而言之,体得他力信心之行者心,谓之佛凡一体。盖他力之信心,非行者之所计得,乃如来所赐者,其体为佛智,故是清净真实之佛心也。其佛心宿于行者贪瞋烦恼之凡夫心中,故佛心与凡心结合而为一体也。
(术语)佛心与凡心为一体也。于获得他力信心之行者上而言之,体得他力信心之行者心,谓之佛凡一体。盖他力之信心,非行者之所计得,乃如来所赐者,其体为佛智,故是清净真实之佛心也。其佛心宿于行者贪瞋烦恼之凡夫心中,故佛心与凡心结合而为一体也。
一身
【佛学大辞典】
(名数)法相宗总门之法身也,又真言之法界身也。(参见:法身)
【佛学次第统编】
法相宗总门之法身也。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
身即法身也。盖十方诸佛,无明之惑净尽,法性之体全彰,无有自他色相之异,故名一身。经云:一切诸佛身,惟是一法身。是也。
(名数)法相宗总门之法身也,又真言之法界身也。(参见:法身)
【佛学次第统编】
法相宗总门之法身也。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
身即法身也。盖十方诸佛,无明之惑净尽,法性之体全彰,无有自他色相之异,故名一身。经云:一切诸佛身,惟是一法身。是也。
法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之真身也。其释名性相二宗各异其义。相宗据唯识论谓法身有总相法身与别相法身二种,总相法身者,兼理智二法,与金光明之如如及如如智,谓为法身之义同,是以所證之真如与能照之真觉为法身也。以三身言之,则自性身与自受用报身之二身合见。依此义释之,则法身为理智显现,有为(智)无为(理)一切功德法体性之所依,故名法身。又成就庄严一切之功德法,故言法身。唯识论十曰:「此牟尼尊所得二果永离二障,亦名法身,无量无边力无畏等大功德法所庄严故。(中略)此法身五法为性,非净法界独为法身,二转依果皆摄此故。」别相法身者,即三身中之自性身,唯为清净法界之真如也。此真如为佛之自性,故名自性身,又此真如具真常之功德(是无为也),为一切有为无为功德法之所依,故亦名法身。惟不得言成就庄严功德法,故名为法身,何则?以此法唯为理之法身,不含摄有为之功德(即智法身)也。唯识论十曰:「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佛地论七曰:「力无畏等诸功德法所依止,故亦名法身。」述记十末曰:「离所知障,具无边德,名为法身,(中略)功德法依名法身。」唯识枢要上本曰:「出缠位功德法本,名曰法身。」义林章七本曰:「成唯识说,清净法界为自性身。庄严论等说,自性身本性常故。赞佛论说,佛自性身无生灭故。」若依性宗之义,则真如之理性,有真实觉知之相,理智不二,与真如之无为同,真智亦无为也。又性相不二故,真如即法性,则真智亦法性也。此理智不二法性之隐,谓之如来藏,积始觉之功,显其法性,谓之法身。即言以法性成身,故名法身。或言以法性显现之有为无为一切功德法成就庄严之身,故名法身。胜鬘经曰:「世尊!过于恒沙,不离不脱不思议佛法成就。说如来法身,如是如来法身不离烦恼藏,名如来藏。」同宝窟下末曰:「法身者,即是实相真如法也。此实相正法隐,名如来藏。此实相法显,故名身。唯是一实相法,约隐显不同,故有藏之与身。又法者,谓诸功德法,法之所依名身。故摄论云:与功德法相应,名法身。」嘉祥法华疏四曰:「以正法为身,故曰法身。」起信论曰:「从本已来,自性满足一切功德,所谓自体有大智慧光明义故,遍照法界义故,真实识知义故,自性清净心义故,常乐我净义故,清凉不变自在义故,具足如是过于恒沙不离不断不异不思议佛法。(中略)满足无有所少义故,名为如来藏,亦名如来法身。」同义记下本曰:「隐时能出生如来,名如来藏。显时为万德依止,名为法身。」维摩经慧远疏曰:「佛以一切功德法成,故名法身。」法华玄义七曰:「本有四德隐名如来藏,修成四德显名为法身。」大乘义章十八曰:「言法身者,解有两义:一显本法性,以成其身,名为法身。二以一切诸功德法而成身,故名为法身。」梵Dharmaka%ya。
【佛学常见辞汇】
佛三身之一,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即诸佛所證的真如法性之身。
【佛学次第统编】
大牟尼尊,所得二果,永离二障,亦名法身。无量无边力无畏等大功德法,所庄严故。体依聚义,总说名身,故此法身,五法为性,非净法界,独名法身。如是法身,有三相别:一自性身。二受用身,此又有二:一自受用,二他受用。三变化身。义见后章,兹不复及。
【三藏法数】
法身者,谓本有法性之身,若佛出世及不出世,常住不动,无有变易也。
【三藏法数】
谓始从初住,显出法性之理,乃至妙觉极果,理聚方圆,是名法身。(初住者,即十住位中初之一住也。妙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可思议,故名妙觉。理聚方圆者,妙觉所證,法性之理方始圆满也。)
【三藏法数】
谓如来法性真常,湛然清净,周遍法界。经云:佛以法为身,清净如虚空,是名法身。
【三藏法数】
法身者,谓所證无漏法界之体,而为法身也。菩萨知诸众生心之所乐,即以法界身作自身,亦作众生身,乃至虚空身也。(无漏者,谓惑业净尽,不漏落三界生死也。)
(术语)佛之真身也。其释名性相二宗各异其义。相宗据唯识论谓法身有总相法身与别相法身二种,总相法身者,兼理智二法,与金光明之如如及如如智,谓为法身之义同,是以所證之真如与能照之真觉为法身也。以三身言之,则自性身与自受用报身之二身合见。依此义释之,则法身为理智显现,有为(智)无为(理)一切功德法体性之所依,故名法身。又成就庄严一切之功德法,故言法身。唯识论十曰:「此牟尼尊所得二果永离二障,亦名法身,无量无边力无畏等大功德法所庄严故。(中略)此法身五法为性,非净法界独为法身,二转依果皆摄此故。」别相法身者,即三身中之自性身,唯为清净法界之真如也。此真如为佛之自性,故名自性身,又此真如具真常之功德(是无为也),为一切有为无为功德法之所依,故亦名法身。惟不得言成就庄严功德法,故名为法身,何则?以此法唯为理之法身,不含摄有为之功德(即智法身)也。唯识论十曰:「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佛地论七曰:「力无畏等诸功德法所依止,故亦名法身。」述记十末曰:「离所知障,具无边德,名为法身,(中略)功德法依名法身。」唯识枢要上本曰:「出缠位功德法本,名曰法身。」义林章七本曰:「成唯识说,清净法界为自性身。庄严论等说,自性身本性常故。赞佛论说,佛自性身无生灭故。」若依性宗之义,则真如之理性,有真实觉知之相,理智不二,与真如之无为同,真智亦无为也。又性相不二故,真如即法性,则真智亦法性也。此理智不二法性之隐,谓之如来藏,积始觉之功,显其法性,谓之法身。即言以法性成身,故名法身。或言以法性显现之有为无为一切功德法成就庄严之身,故名法身。胜鬘经曰:「世尊!过于恒沙,不离不脱不思议佛法成就。说如来法身,如是如来法身不离烦恼藏,名如来藏。」同宝窟下末曰:「法身者,即是实相真如法也。此实相正法隐,名如来藏。此实相法显,故名身。唯是一实相法,约隐显不同,故有藏之与身。又法者,谓诸功德法,法之所依名身。故摄论云:与功德法相应,名法身。」嘉祥法华疏四曰:「以正法为身,故曰法身。」起信论曰:「从本已来,自性满足一切功德,所谓自体有大智慧光明义故,遍照法界义故,真实识知义故,自性清净心义故,常乐我净义故,清凉不变自在义故,具足如是过于恒沙不离不断不异不思议佛法。(中略)满足无有所少义故,名为如来藏,亦名如来法身。」同义记下本曰:「隐时能出生如来,名如来藏。显时为万德依止,名为法身。」维摩经慧远疏曰:「佛以一切功德法成,故名法身。」法华玄义七曰:「本有四德隐名如来藏,修成四德显名为法身。」大乘义章十八曰:「言法身者,解有两义:一显本法性,以成其身,名为法身。二以一切诸功德法而成身,故名为法身。」梵Dharmaka%ya。
【佛学常见辞汇】
佛三身之一,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即诸佛所證的真如法性之身。
【佛学次第统编】
大牟尼尊,所得二果,永离二障,亦名法身。无量无边力无畏等大功德法,所庄严故。体依聚义,总说名身,故此法身,五法为性,非净法界,独名法身。如是法身,有三相别:一自性身。二受用身,此又有二:一自受用,二他受用。三变化身。义见后章,兹不复及。
【三藏法数】
法身者,谓本有法性之身,若佛出世及不出世,常住不动,无有变易也。
【三藏法数】
谓始从初住,显出法性之理,乃至妙觉极果,理聚方圆,是名法身。(初住者,即十住位中初之一住也。妙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可思议,故名妙觉。理聚方圆者,妙觉所證,法性之理方始圆满也。)
【三藏法数】
谓如来法性真常,湛然清净,周遍法界。经云:佛以法为身,清净如虚空,是名法身。
【三藏法数】
法身者,谓所證无漏法界之体,而为法身也。菩萨知诸众生心之所乐,即以法界身作自身,亦作众生身,乃至虚空身也。(无漏者,谓惑业净尽,不漏落三界生死也。)
佛性平等一乘
【佛学大辞典】
(杂语)五种一乘之一。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如涅槃经之教也。
(杂语)五种一乘之一。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如涅槃经之教也。
佛顶放无垢光明入普门观察一切如来心陀罗尼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二卷,赵宋施护译。佛在睹史多天说法,时有忉利天之摩尼藏无垢天子,得炬口天药叉警告,七日后必死。惶怖求救于帝释,帝释伴彼见佛,佛为说此咒。与尊胜陀罗尼之缘起略同。
(经名)二卷,赵宋施护译。佛在睹史多天说法,时有忉利天之摩尼藏无垢天子,得炬口天药叉警告,七日后必死。惶怖求救于帝释,帝释伴彼见佛,佛为说此咒。与尊胜陀罗尼之缘起略同。
邪正一如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一如)
(术语)(参见:一如)
一如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者不二之义。如者不异之义。名不二不异曰一如。即真如之理也。三藏法数四曰:「不二不异,名曰一如,即真如之理也。」文殊般若经下曰:「不思议佛法,等无分别,皆乘一如,成最正觉。」赞弥陀偈曰:「同乘一如号正觉。」教行信證四曰:「法性即是真如,真如即是一如。」密教以事事物物曰理,称其理彼此同相曰一如。故与显教诸法同体之一如差异,盖显教之一如,一法界也。密教之一如,多法界也。吽字义曰:「同一多如,多故如如。」【又】(人名)明上天竺寺之僧。撰法华科注并撰大明三藏法数。见续稽古略三。
【佛学常见辞汇】
一是平等不二,如是如常不变,所以一如就是真如的意思。
【三藏法数】
(出首楞严三昧经)
不二不异,名曰一如,即真如之理也。所谓真如界内绝生佛之假名,平等性中无自他之形相。故经云:魔界如,佛界如,一如无二如。是也。(魔,梵语具云魔罗,华言杀者,谓能夺人功德之财,杀人智慧之命也。佛,梵语具云佛陀,华言觉者。谓能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也。魔、佛皆言如者,魔为修恶之极,佛为修善之极,善恶虽分,其性本一。故云一如,无二如也。)
(术语)一者不二之义。如者不异之义。名不二不异曰一如。即真如之理也。三藏法数四曰:「不二不异,名曰一如,即真如之理也。」文殊般若经下曰:「不思议佛法,等无分别,皆乘一如,成最正觉。」赞弥陀偈曰:「同乘一如号正觉。」教行信證四曰:「法性即是真如,真如即是一如。」密教以事事物物曰理,称其理彼此同相曰一如。故与显教诸法同体之一如差异,盖显教之一如,一法界也。密教之一如,多法界也。吽字义曰:「同一多如,多故如如。」【又】(人名)明上天竺寺之僧。撰法华科注并撰大明三藏法数。见续稽古略三。
【佛学常见辞汇】
一是平等不二,如是如常不变,所以一如就是真如的意思。
【三藏法数】
(出首楞严三昧经)
不二不异,名曰一如,即真如之理也。所谓真如界内绝生佛之假名,平等性中无自他之形相。故经云:魔界如,佛界如,一如无二如。是也。(魔,梵语具云魔罗,华言杀者,谓能夺人功德之财,杀人智慧之命也。佛,梵语具云佛陀,华言觉者。谓能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也。魔、佛皆言如者,魔为修恶之极,佛为修善之极,善恶虽分,其性本一。故云一如,无二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