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073,分72页显示 上一页 33 34 35 36 37 39 40 41 42 下一页
本来无一物
本愿一实大道
玄一
出生一切如来法眼遍照大力明王经
出出世一乘法
生一切支分印
生佛一如
生灭去来一异断常
白一羯磨
付属一念
打成一片
弘愿一乘
外道十一宗
吉祥天女十二契一百八名经
佛类词典(续上)
世第一法本来无一物
本愿一实大道
玄一
出生一切如来法眼遍照大力明王经
出出世一乘法
生一切支分印
生佛一如
生灭去来一异断常
白一羯磨
付属一念
打成一片
弘愿一乘
外道十一宗
吉祥天女十二契一百八名经
世第一法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加行位之第四。是为有漏智之最极,世俗法中之第一,故名世第一法。俱舍论二十三曰:「此有漏故名为世间,此最胜故名为第一。此有遍法世间中胜,是故名为世第一法。」大乘义章十一本曰:「世第一者显胜之目,于世间中此善最上故云第一。」
(术语)四加行位之第四。是为有漏智之最极,世俗法中之第一,故名世第一法。俱舍论二十三曰:「此有漏故名为世间,此最胜故名为第一。此有遍法世间中胜,是故名为世第一法。」大乘义章十一本曰:「世第一者显胜之目,于世间中此善最上故云第一。」
本来无一物
【佛学大辞典】
(术语)禅之悟道也。空之又空,第一义空也,与小乘之偏真但空相去天壤也。六祖坛经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师呵曰:礼不投地,何如不礼?汝心中了无一物可了,是名真知。」传灯录三(达磨章)曰:「光曰:我心未宁,乞师与安。师曰:将心将来与汝安。曰觅心不可得。师曰:我与汝安心竟。」
【佛学常见辞汇】
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空假不实缘生如幻,所以说本来无一物。六祖坛经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术语)禅之悟道也。空之又空,第一义空也,与小乘之偏真但空相去天壤也。六祖坛经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师呵曰:礼不投地,何如不礼?汝心中了无一物可了,是名真知。」传灯录三(达磨章)曰:「光曰:我心未宁,乞师与安。师曰:将心将来与汝安。曰觅心不可得。师曰:我与汝安心竟。」
【佛学常见辞汇】
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空假不实缘生如幻,所以说本来无一物。六祖坛经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本愿一实大道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他力念佛之法门也。释尊一代之诸教,八万四千之法门,要皆为归入于弥陀本愿之支径小路,惟本愿他力之一乘为真实之大道,即得真实到著大涅槃之道也。
(术语)谓他力念佛之法门也。释尊一代之诸教,八万四千之法门,要皆为归入于弥陀本愿之支径小路,惟本愿他力之一乘为真实之大道,即得真实到著大涅槃之道也。
玄一
【佛学大辞典】
(人名)唐代人。乡贯未详。通法相学,以著述为事。著无量寿经记二卷,观无量寿经记一卷,法华经疏八卷,阿弥陀经疏一卷,涅槃经料简二卷,瑜伽论疏十七卷,中边论料简一卷,梵网经疏三卷,唯识枢要私记一卷等,多散佚不传。惟无量寿经记上卷一卷,收入日本续藏经。观其处处引用窥基元晓法位等,可知其出于诸师之后。
(人名)唐代人。乡贯未详。通法相学,以著述为事。著无量寿经记二卷,观无量寿经记一卷,法华经疏八卷,阿弥陀经疏一卷,涅槃经料简二卷,瑜伽论疏十七卷,中边论料简一卷,梵网经疏三卷,唯识枢要私记一卷等,多散佚不传。惟无量寿经记上卷一卷,收入日本续藏经。观其处处引用窥基元晓法位等,可知其出于诸师之后。
出生一切如来法眼遍照大力明王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赵宋法护译。此明王能出生一切如来法眼遍照法界之大力,故名。明王者,陀罗尼之德名也。经中说陀罗尼及坛法。
(经名)一卷。赵宋法护译。此明王能出生一切如来法眼遍照法界之大力,故名。明王者,陀罗尼之德名也。经中说陀罗尼及坛法。
出出世一乘法
【佛学大辞典】
(术语)称赞唯佛一乘超出于二乘三乘之出世间而言。五教章上曰:「四衢别授大白牛车者,此在出世上,故是出出世一乘法。」
(术语)称赞唯佛一乘超出于二乘三乘之出世间而言。五教章上曰:「四衢别授大白牛车者,此在出世上,故是出出世一乘法。」
生一切支分印
【佛学大辞典】
(印相)灌顶时加持弟子身分之印也。义释十曰:「次当作生一切支分印,而于弟子顶上灌之。凡灌顶时作此印,结已取瓶为灌也。若不以此印者,则法式不具也。」
(印相)灌顶时加持弟子身分之印也。义释十曰:「次当作生一切支分印,而于弟子顶上灌之。凡灌顶时作此印,结已取瓶为灌也。若不以此印者,则法式不具也。」
生佛一如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曰生佛一体,生佛不二等。生者,迷之众生,佛者,悟之佛陀,一如者,无差别之义也。或曰凡圣一如。谓为迷悟不二亦同。即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之意也。宝积经曰:「众生如即如来如,如来如即众生如,众生如来无二无别。」不增不减经曰:「众生界即法身,法身即众生界,此二法者义一名异。」华严经曰:「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涅槃经曰:「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宝筴经曰:「佛界众生界,一界无别界。」即是。是实大乘之通谈也。但说义有左右。或谓法有性相,摄相归于性故为生佛不二。是相宗之意也。唯识述记一本曰:「摄相归性,皆如为体。故经说言,一切亦如,至于弥勒亦如。」或谓法者俗有真空,生佛之异,俗谛上假名之差别而巳。真谛之法性,众生性空,佛陀亦性空。性空平等,故为生佛不二。是空宗之意也。观经散善义曰:「生死无为亦空,凡圣明闇亦空,世间六道出世间三贤十圣等,若望其体性,毕竟不二。」或谓真心一体,有不变随缘之二义,以随缘故,有生佛之相。以不变故,生佛之性为一味。或谓法界之体,修性不二,众生修恶之性,即佛界性恶之德。此性恶圆明,名之为佛,故为生佛不二。是等皆性宗之意也。起信论义记曰:「不变性而缘起染净恒殊,不舍缘而即真,凡圣致一。」妙宗钞上曰:「良由众生性具染恶,不可变异。其性圆明,名之为佛。」巳上总就理性上论不二也。若就华严之事事无碍法界,天台之十界互具,真言之六大无碍之义,则直尔于事相上有不二之义。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生佛一体,或生佛不二,意谓众生与佛的体性平等毫无差别。
(术语)又曰生佛一体,生佛不二等。生者,迷之众生,佛者,悟之佛陀,一如者,无差别之义也。或曰凡圣一如。谓为迷悟不二亦同。即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之意也。宝积经曰:「众生如即如来如,如来如即众生如,众生如来无二无别。」不增不减经曰:「众生界即法身,法身即众生界,此二法者义一名异。」华严经曰:「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涅槃经曰:「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宝筴经曰:「佛界众生界,一界无别界。」即是。是实大乘之通谈也。但说义有左右。或谓法有性相,摄相归于性故为生佛不二。是相宗之意也。唯识述记一本曰:「摄相归性,皆如为体。故经说言,一切亦如,至于弥勒亦如。」或谓法者俗有真空,生佛之异,俗谛上假名之差别而巳。真谛之法性,众生性空,佛陀亦性空。性空平等,故为生佛不二。是空宗之意也。观经散善义曰:「生死无为亦空,凡圣明闇亦空,世间六道出世间三贤十圣等,若望其体性,毕竟不二。」或谓真心一体,有不变随缘之二义,以随缘故,有生佛之相。以不变故,生佛之性为一味。或谓法界之体,修性不二,众生修恶之性,即佛界性恶之德。此性恶圆明,名之为佛,故为生佛不二。是等皆性宗之意也。起信论义记曰:「不变性而缘起染净恒殊,不舍缘而即真,凡圣致一。」妙宗钞上曰:「良由众生性具染恶,不可变异。其性圆明,名之为佛。」巳上总就理性上论不二也。若就华严之事事无碍法界,天台之十界互具,真言之六大无碍之义,则直尔于事相上有不二之义。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生佛一体,或生佛不二,意谓众生与佛的体性平等毫无差别。
生灭去来一异断常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论宗所明之八迷也。破此八迷而得中道也。(参见:八不中道)
【佛学常见辞汇】
即三论宗所说的八迷,如果破除了这八迷,即證得中道。
(术语)三论宗所明之八迷也。破此八迷而得中道也。(参见:八不中道)
【佛学常见辞汇】
即三论宗所说的八迷,如果破除了这八迷,即證得中道。
八不中道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曰:八不正观、八不中观。中道,就所作之理而言。正观中观,就能證之智而言。又对于偏,谓之中。对于邪,谓之正。三论宗以之为至极之宗旨。八不者: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来不出之八句四对也。反之则为生灭断常,一异去来,谓之八迷。又曰:八计,不门虽无量,今姑寄于八不而该摄一切焉。此八不为众生之得源,亦为群生之失本。悟八不,故有三乘之众生。迷八不,故有六趣之纷然。但因悟有高下,迷有浅深,故成六趣之别,三乘之异。何则?诸佛说法,不出真世二谛。真世二谛,该摄一切之佛法。佛说此二谛,使众生依世谛而成方便,依真谛而得般若也。然众生于此二谛,每执八迷,不得方便般若。故今就真世谛,破各八迷,以显二谛之中道焉。不者,有泯之义,有破之义。就体言,谓之泯;就情言,谓之破。是言虽属空门,其意则在于显中。如成论师,乃单就世谛以明真谛之中道。嘉祥师,则依本业经,就真世二谛,而各明八不之中道。其言曰:破世谛之八迷,治凡夫之有病;破真俗八迷,治大乘中方广道人之空病。一、不生不灭,先言俗谛之中道。俗谛之生灭,非实生实灭,但由因缘而假生,依因缘而假灭,故不生不灭也。是之谓世谛中道,如外道小乘,违此不生不灭之中道,而执世谛实生实灭,故世谛堕于有之偏邪。今因破之曰不生不灭,是显世谛之中道也。次言真谛之不生不灭,对于俗谛之有假生假灭,故说真谛之假不生假不灭。何则?空以有为世谛,有以空为真谛,二谛相依相即也。可知空以有为世谛,则世谛即是假生假灭也。有以空为真谛,则真谛即假不生假不灭也。此中对于世谛之生,说真谛之不生;对于世谛之不灭,说真谛之不灭,;故世谛之生灭是假,真谛之不生不灭亦是假也。指此假不生假不灭,为真谛之不生不灭。不生之言,显假不灭;不灭之言,显假不生;假不生假不灭即是真谛之中道也。大乘之方广道人,不了此真谛之假不生假不灭,执真谛破世谛之假生与假灭,方为不生不灭;故真谛堕于空之偏邪,实则真谛之不生要破世谛之假生,因假生而明其为假不生。因世谛之假灭,而明其为假不灭,以显真谛之中道也。故经云:不坏假名而说诸法实相。或问何故先就不生不灭,而明中道耶?答曰:世谛以因果相生为根本,因果若成即一切皆成,因果若坏则一切皆坏。今欲正世谛因果相生之义,故先就不生不灭,而论世谛之中道也。或问既说不生不灭,便足矣,何故复说断常等六事?答曰:利根者初闻即悟,无须更说,盖以世谛无性实之生灭,则病无不破;又以了因缘假名之生灭,即正无不显,故不须更说六事,但为钝根未悟宜转势而演之。又根性不同,受悟非一,自闻不生不灭而不悟,听不常不断而便悟者有之,故趣于异缘宜开别教。二、不断不常已下六事,就世谛真谛而论中道,准于以上不生不灭之中道而可解矣。今但就世谛而明之,不断不常于以上之不生不灭知世谛之因果相生,是为假生灭,非为实之生灭,即虽离性实之过,犹未免因中有果无果等之失,如僧祛计因中有果,故生,是常之义也。卫世执因中无果,是断之义也。佛法内之萨婆多,明三世常有,亦是常之义也。大众部过未无之义,以为本无今有,已有还无,是断之义也。今明真实妙有之因果,不可常不可断,故说不断不常之中道也。三、不一不异,既离世谛性实之生灭及决定之断常,犹恐堕于一异,如僧祛与大众部明因果之一体。如卫世与上座部明因果之异体,如此之一异并坏世谛因果之中道,故不断不常之次,明不一不异也。四、不来不出,惑者虽闻以上六不,而终谓决定有果,或谓自外来,或谓自内出,或执外道众生之苦乐,万物之生灭皆从自在天来,是外来之义也。复计外道苦乐之果,皆是我之自作,我之自受,是内出之义也。又如毗昙计木有火性,由性火以成事火,内出之义也。成实论明木无火性,但待缘而生,外来之义也。如是来出皆坏世谛之因果,是故说不来不出之中道也。本业璎珞经下曰:「二谛义者,不一亦不二,不常亦不断,不来亦不去,不生亦不灭。」(八不也)。涅槃经二十七曰:「十二因缘,不出不灭,不常不断,非一非二,不来不去,非因非果。」(十不也),龙树承之。智度论五曰:「如说诸法相偈,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去不来,因缘生法,灭诸戏论。」(八不也)。同七十四曰:「观一切法,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来不去,不一不异,不常不断,非有非无。」(十二不也)。中论归敬颂曰:「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末书多举八不而言不生不灭不去不来不一不异不断不常,是依智度论而变其次第耳)。大乘玄论卷二八不义曰:「八不者盖是诸佛之中心,诸圣之行处也。(中略)竖贯众经,横通诸论也。」中论疏二本曰:「八不者,盖是正观之旨归,方等之心骨也。定佛法之偏正,示得失之根原,迷之则八万法藏冥若夜游,悟之即十二部经如对白日。」止观六曰:「横门者,如中论八不,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一论明八门,诸经论则无量。」八宗纲要下曰:「八不妙理之风,拂妄想戏论之尘。无得正观之月,浮一实中道之水。」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八不正观,或八不中观,即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去不来。中道是中正不偏的道理的意思。
(术语)又曰:八不正观、八不中观。中道,就所作之理而言。正观中观,就能證之智而言。又对于偏,谓之中。对于邪,谓之正。三论宗以之为至极之宗旨。八不者: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来不出之八句四对也。反之则为生灭断常,一异去来,谓之八迷。又曰:八计,不门虽无量,今姑寄于八不而该摄一切焉。此八不为众生之得源,亦为群生之失本。悟八不,故有三乘之众生。迷八不,故有六趣之纷然。但因悟有高下,迷有浅深,故成六趣之别,三乘之异。何则?诸佛说法,不出真世二谛。真世二谛,该摄一切之佛法。佛说此二谛,使众生依世谛而成方便,依真谛而得般若也。然众生于此二谛,每执八迷,不得方便般若。故今就真世谛,破各八迷,以显二谛之中道焉。不者,有泯之义,有破之义。就体言,谓之泯;就情言,谓之破。是言虽属空门,其意则在于显中。如成论师,乃单就世谛以明真谛之中道。嘉祥师,则依本业经,就真世二谛,而各明八不之中道。其言曰:破世谛之八迷,治凡夫之有病;破真俗八迷,治大乘中方广道人之空病。一、不生不灭,先言俗谛之中道。俗谛之生灭,非实生实灭,但由因缘而假生,依因缘而假灭,故不生不灭也。是之谓世谛中道,如外道小乘,违此不生不灭之中道,而执世谛实生实灭,故世谛堕于有之偏邪。今因破之曰不生不灭,是显世谛之中道也。次言真谛之不生不灭,对于俗谛之有假生假灭,故说真谛之假不生假不灭。何则?空以有为世谛,有以空为真谛,二谛相依相即也。可知空以有为世谛,则世谛即是假生假灭也。有以空为真谛,则真谛即假不生假不灭也。此中对于世谛之生,说真谛之不生;对于世谛之不灭,说真谛之不灭,;故世谛之生灭是假,真谛之不生不灭亦是假也。指此假不生假不灭,为真谛之不生不灭。不生之言,显假不灭;不灭之言,显假不生;假不生假不灭即是真谛之中道也。大乘之方广道人,不了此真谛之假不生假不灭,执真谛破世谛之假生与假灭,方为不生不灭;故真谛堕于空之偏邪,实则真谛之不生要破世谛之假生,因假生而明其为假不生。因世谛之假灭,而明其为假不灭,以显真谛之中道也。故经云:不坏假名而说诸法实相。或问何故先就不生不灭,而明中道耶?答曰:世谛以因果相生为根本,因果若成即一切皆成,因果若坏则一切皆坏。今欲正世谛因果相生之义,故先就不生不灭,而论世谛之中道也。或问既说不生不灭,便足矣,何故复说断常等六事?答曰:利根者初闻即悟,无须更说,盖以世谛无性实之生灭,则病无不破;又以了因缘假名之生灭,即正无不显,故不须更说六事,但为钝根未悟宜转势而演之。又根性不同,受悟非一,自闻不生不灭而不悟,听不常不断而便悟者有之,故趣于异缘宜开别教。二、不断不常已下六事,就世谛真谛而论中道,准于以上不生不灭之中道而可解矣。今但就世谛而明之,不断不常于以上之不生不灭知世谛之因果相生,是为假生灭,非为实之生灭,即虽离性实之过,犹未免因中有果无果等之失,如僧祛计因中有果,故生,是常之义也。卫世执因中无果,是断之义也。佛法内之萨婆多,明三世常有,亦是常之义也。大众部过未无之义,以为本无今有,已有还无,是断之义也。今明真实妙有之因果,不可常不可断,故说不断不常之中道也。三、不一不异,既离世谛性实之生灭及决定之断常,犹恐堕于一异,如僧祛与大众部明因果之一体。如卫世与上座部明因果之异体,如此之一异并坏世谛因果之中道,故不断不常之次,明不一不异也。四、不来不出,惑者虽闻以上六不,而终谓决定有果,或谓自外来,或谓自内出,或执外道众生之苦乐,万物之生灭皆从自在天来,是外来之义也。复计外道苦乐之果,皆是我之自作,我之自受,是内出之义也。又如毗昙计木有火性,由性火以成事火,内出之义也。成实论明木无火性,但待缘而生,外来之义也。如是来出皆坏世谛之因果,是故说不来不出之中道也。本业璎珞经下曰:「二谛义者,不一亦不二,不常亦不断,不来亦不去,不生亦不灭。」(八不也)。涅槃经二十七曰:「十二因缘,不出不灭,不常不断,非一非二,不来不去,非因非果。」(十不也),龙树承之。智度论五曰:「如说诸法相偈,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去不来,因缘生法,灭诸戏论。」(八不也)。同七十四曰:「观一切法,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来不去,不一不异,不常不断,非有非无。」(十二不也)。中论归敬颂曰:「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末书多举八不而言不生不灭不去不来不一不异不断不常,是依智度论而变其次第耳)。大乘玄论卷二八不义曰:「八不者盖是诸佛之中心,诸圣之行处也。(中略)竖贯众经,横通诸论也。」中论疏二本曰:「八不者,盖是正观之旨归,方等之心骨也。定佛法之偏正,示得失之根原,迷之则八万法藏冥若夜游,悟之即十二部经如对白日。」止观六曰:「横门者,如中论八不,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一论明八门,诸经论则无量。」八宗纲要下曰:「八不妙理之风,拂妄想戏论之尘。无得正观之月,浮一实中道之水。」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八不正观,或八不中观,即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去不来。中道是中正不偏的道理的意思。
白一羯磨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曰白二羯磨。戒律之法,将于寺中行法务,随事而集寺中之僧众。先示其事,表陈其次第,是曰白,更使量事之可不,方能成立,曰羯磨。羯磨译言作业,言使有作业之功之言辞也。以如是一白辞与一羯磨辞而成事,故曰白一羯磨。又合白与羯,故又曰白二羯磨。白一白二,其意一也。业疏上曰:「初牒事表陈,劝僧和忍,名之为白。即是成遂有作业之功,名为羯磨。(中略)须一白牒事陈情,一羯磨量其可不方能成遂,故曰白二羯磨。计又应名白一羯磨,以白与羯磨双建其功,故曰白二也。」梵Jn^apti^dviti^ya%-karmavacana%。
(术语)又曰白二羯磨。戒律之法,将于寺中行法务,随事而集寺中之僧众。先示其事,表陈其次第,是曰白,更使量事之可不,方能成立,曰羯磨。羯磨译言作业,言使有作业之功之言辞也。以如是一白辞与一羯磨辞而成事,故曰白一羯磨。又合白与羯,故又曰白二羯磨。白一白二,其意一也。业疏上曰:「初牒事表陈,劝僧和忍,名之为白。即是成遂有作业之功,名为羯磨。(中略)须一白牒事陈情,一羯磨量其可不方能成遂,故曰白二羯磨。计又应名白一羯磨,以白与羯磨双建其功,故曰白二也。」梵Jn^apti^dviti^ya%-karmavacana%。
付属一念
【佛学大辞典】
(术语)无量寿经之流通分,释尊对弥勒菩萨,殷勤付属弥陀之名号,告以一念之称名,有无上大利之功德。命永宜传持此法门也。此「一念」为行之一,念谓一声之称名念也。
(术语)无量寿经之流通分,释尊对弥勒菩萨,殷勤付属弥陀之名号,告以一念之称名,有无上大利之功德。命永宜传持此法门也。此「一念」为行之一,念谓一声之称名念也。
打成一片
【佛学大辞典】
(术语)去一切之情量计较而一千差万别之事物也。打字无别意,不依何事而为其事曰打。字汇曰:「俗用打字义甚多,如打叠打听打扮打睡之类,不但打击而已。」其他吃饭为打饭,汲水为打水,取鱼为打鱼等。碧岩第六则颂评曰:「长短好恶,打成一片。一一拈来,更无异见。」同十七则评唱曰:「香林尝云:我四十年方打成一片。」无门关第一则评曰:「久久纯纯熟,自然内外打成一片。如哑子得梦,只许自知。」碧岩种电钞一曰:「不立一尘一法,合平等之域,谓之打成一片。」
【俗语佛源】
指紧密结合在一起,不分彼此,形成一个整体。《五灯会元·育王德光禅师》:「上堂:七手八脚,三头两面,耳听不闻,眼觑不见,苦乐逆顺,打成一片。且道是什么?路逢死蛇莫打杀,无底篮子盛将归。」其中「苦乐逆顺,打成一片」,意思是把各种感情和遭遇看作是一回事;总的意思启示人了悟自己的真性。真性是「耳听不闻,眼觑不见」,只可自心领会的。佛教主张消弭心境、人我、理事、苦乐等差别和对立,融通无碍,谓之「打成一片」,是「道行」较高的表现。后用以表示把不同的部分合为一个整体。《朱子语类》卷一二三:「今来伯恭(吕祖谦)门人却亦有为同父(陈亮)之说者,二家打成一片。」亦指思想、感情和生活等融为一体,密切无间。朱自清中《论朗诵诗》:「看那感情和思想跟音节是否配合得恰当,是否打成一片,不漏缝儿。」又如毛泽东《论联合政府》:「教育每一个同志热爱人民群众……,每到一地,就和那里的群众打成一片,不是高踞于群众之上,而是深入于群众之中。」(禹振声)
(术语)去一切之情量计较而一千差万别之事物也。打字无别意,不依何事而为其事曰打。字汇曰:「俗用打字义甚多,如打叠打听打扮打睡之类,不但打击而已。」其他吃饭为打饭,汲水为打水,取鱼为打鱼等。碧岩第六则颂评曰:「长短好恶,打成一片。一一拈来,更无异见。」同十七则评唱曰:「香林尝云:我四十年方打成一片。」无门关第一则评曰:「久久纯纯熟,自然内外打成一片。如哑子得梦,只许自知。」碧岩种电钞一曰:「不立一尘一法,合平等之域,谓之打成一片。」
【俗语佛源】
指紧密结合在一起,不分彼此,形成一个整体。《五灯会元·育王德光禅师》:「上堂:七手八脚,三头两面,耳听不闻,眼觑不见,苦乐逆顺,打成一片。且道是什么?路逢死蛇莫打杀,无底篮子盛将归。」其中「苦乐逆顺,打成一片」,意思是把各种感情和遭遇看作是一回事;总的意思启示人了悟自己的真性。真性是「耳听不闻,眼觑不见」,只可自心领会的。佛教主张消弭心境、人我、理事、苦乐等差别和对立,融通无碍,谓之「打成一片」,是「道行」较高的表现。后用以表示把不同的部分合为一个整体。《朱子语类》卷一二三:「今来伯恭(吕祖谦)门人却亦有为同父(陈亮)之说者,二家打成一片。」亦指思想、感情和生活等融为一体,密切无间。朱自清中《论朗诵诗》:「看那感情和思想跟音节是否配合得恰当,是否打成一片,不漏缝儿。」又如毛泽东《论联合政府》:「教育每一个同志热爱人民群众……,每到一地,就和那里的群众打成一片,不是高踞于群众之上,而是深入于群众之中。」(禹振声)
弘愿一乘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切众生成佛之真实法,惟阿弥陀佛成就之弘愿念佛一道也。
(术语)一切众生成佛之真实法,惟阿弥陀佛成就之弘愿念佛一道也。
外道十一宗
【佛学大辞典】
(名数)九十五种之外道,以十一宗统收之。一数论师,计冥谛生。从数起论,故名为数论,又论能生之数,故名为数论。其造数论及学数论者,皆名数论师。计冥谛生者,百论云:由冥生觉,乃至神我,共成二十五谛。前二十四谛从神我生,以神我为主。神我者常觉明了,常住不坏,而摄受诸法。是故神我是常一,为万物之因,涅槃之因也。二卫世师,计六句生。梵语卫世,华言无胜。其人在佛前八百年出世。其师昼避声色,匿迹山薮,夜绝视听,游方乞食,似鸺鹠鸟。故时人名为鸺鹠仙人。及获五通,遂说论十万偈,以證菩提。六句生者,一实,谓诸法体实,为德业所依。二德,即道德也。三业,即作用也。四大有,与实德业同为一有。五同异,如地望于地是同,望于水即异,水火风等亦然。六和合,诸法之和合也。如鸟之飞空,忽至树枝住而不去,法亦如是。三涂灰,计自在天生万物。涂灰者,即外道之名。此外道计欲界第六之自在天,能生万物。四阐陀论师,计那罗延天生四姓。梵语阐陀,华言智论,梵语那罗延,华言钩锁力士。以其骨节钩锁而有力故也。那罗延天能生四姓者,自口生婆罗门,自两臂生刹利,自两生毗舍,自两脚生首陀。五安荼论师,计本际生。梵语安荼,无翻语。本际者,即过去世之初际也。此外道计世间最初有大水,时有大安荼出生,形如鸡卵,后为两段,上为天,下为地,中生一梵天,复能出生一切有命无命之物。故梵天是生万物之主。六时散外道,计物从时生。此外道自见草木等物,时有生华,时有生果,时有作用,或舒或卷,使枝条随时荣枯,时虽微细而不可见,然以此华实等,则知有时也。七方论师,计方生人,人生天地。方即四方。此外道计四方能生人,人能生天地,灭后还入于方。八路伽耶,计色心法皆极微作。梵语路伽耶,华言顺世。此外道计色心等法,皆由四大之极微能生尘色,是极微,其体实有,世间之尘物,虽为无常,而极微之因,则不坏也。九口力论师,计下虚空为万物因。此外道计由空生风,由风生火,由火生煖,煖生水,水生冻,作为坚地,地生五谷,五谷生命。命终则还归于虚空。十宿作论师,计苦乐随业。此外道计一切众生受苦乐之报,皆随宿世本业之所作。若持戒精进,身心受苦,则能坏本业。本业既尽,则众苦亦灭,众苦灭故,即得涅槃,是故计宿世之所作,为一切之因。十一无因论师,计自然生。此外道计一切万物,因无,缘亦无,皆自然而生,皆自然而灭。见华严演义九。
(名数)九十五种之外道,以十一宗统收之。一数论师,计冥谛生。从数起论,故名为数论,又论能生之数,故名为数论。其造数论及学数论者,皆名数论师。计冥谛生者,百论云:由冥生觉,乃至神我,共成二十五谛。前二十四谛从神我生,以神我为主。神我者常觉明了,常住不坏,而摄受诸法。是故神我是常一,为万物之因,涅槃之因也。二卫世师,计六句生。梵语卫世,华言无胜。其人在佛前八百年出世。其师昼避声色,匿迹山薮,夜绝视听,游方乞食,似鸺鹠鸟。故时人名为鸺鹠仙人。及获五通,遂说论十万偈,以證菩提。六句生者,一实,谓诸法体实,为德业所依。二德,即道德也。三业,即作用也。四大有,与实德业同为一有。五同异,如地望于地是同,望于水即异,水火风等亦然。六和合,诸法之和合也。如鸟之飞空,忽至树枝住而不去,法亦如是。三涂灰,计自在天生万物。涂灰者,即外道之名。此外道计欲界第六之自在天,能生万物。四阐陀论师,计那罗延天生四姓。梵语阐陀,华言智论,梵语那罗延,华言钩锁力士。以其骨节钩锁而有力故也。那罗延天能生四姓者,自口生婆罗门,自两臂生刹利,自两生毗舍,自两脚生首陀。五安荼论师,计本际生。梵语安荼,无翻语。本际者,即过去世之初际也。此外道计世间最初有大水,时有大安荼出生,形如鸡卵,后为两段,上为天,下为地,中生一梵天,复能出生一切有命无命之物。故梵天是生万物之主。六时散外道,计物从时生。此外道自见草木等物,时有生华,时有生果,时有作用,或舒或卷,使枝条随时荣枯,时虽微细而不可见,然以此华实等,则知有时也。七方论师,计方生人,人生天地。方即四方。此外道计四方能生人,人能生天地,灭后还入于方。八路伽耶,计色心法皆极微作。梵语路伽耶,华言顺世。此外道计色心等法,皆由四大之极微能生尘色,是极微,其体实有,世间之尘物,虽为无常,而极微之因,则不坏也。九口力论师,计下虚空为万物因。此外道计由空生风,由风生火,由火生煖,煖生水,水生冻,作为坚地,地生五谷,五谷生命。命终则还归于虚空。十宿作论师,计苦乐随业。此外道计一切众生受苦乐之报,皆随宿世本业之所作。若持戒精进,身心受苦,则能坏本业。本业既尽,则众苦亦灭,众苦灭故,即得涅槃,是故计宿世之所作,为一切之因。十一无因论师,计自然生。此外道计一切万物,因无,缘亦无,皆自然而生,皆自然而灭。见华严演义九。
吉祥天女十二契一百八名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大吉祥天女十二契一百八名无垢大乘经之略称。
(经名)大吉祥天女十二契一百八名无垢大乘经之略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