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073,分72页显示 上一页 32 33 34 35 36 38 39 40 41 下一页
中道第一义
中道第一义观
万法一心
心一境性
火一切处
牛角一触
一千七百则公案
介尔阴妄一念
一切男女我父母
四一
四十一地
四十一位
四第一偈
四种一切义
佛类词典(续上)
文殊师利根本一字陀罗尼经中道第一义
中道第一义观
万法一心
心一境性
火一切处
牛角一触
一千七百则公案
介尔阴妄一念
一切男女我父母
四一
四十一地
四十一位
四第一偈
四种一切义
文殊师利根本一字陀罗尼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具名大方广菩萨藏文殊师利根本一字陀罗尼经,一卷,唐宝思惟译,与义净译之一字咒王经同本,是一字文殊法之本经也。
(经名)具名大方广菩萨藏文殊师利根本一字陀罗尼经,一卷,唐宝思惟译,与义净译之一字咒王经同本,是一字文殊法之本经也。
中道第一义
【佛学大辞典】
(术语)诸法无过于中道,故曰第一义。
(术语)诸法无过于中道,故曰第一义。
中道第一义观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观中,中观之德名。空假二谛,双照而离有无二边之观法也。破障中道之根本无明者。止观三曰:「二观为方便,得入中道。双照二谛心心寂灭,自然流入萨婆若海。名中道第一义观,此名出璎珞经。」
(术语)三观中,中观之德名。空假二谛,双照而离有无二边之观法也。破障中道之根本无明者。止观三曰:「二观为方便,得入中道。双照二谛心心寂灭,自然流入萨婆若海。名中道第一义观,此名出璎珞经。」
万法一心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切之法,尽为此心所生之唯心论的见地也。唐华严经三十一曰:「三界所有,唯是一心。」晋华严经十曰:「心如工画师,画种种五阴。一切世间中,无法而无造。」心地观经八曰:「心如画师能画种种色故。心如僮仆,为诸烦恼所策役故。心如国王,起种种事得自在故。心如怨贼,能令自身受大苦故。」般若经五百六十八曰:「于一切法,心为善导。若能知心,悉知众法,种种世法皆由心。」
(术语)一切之法,尽为此心所生之唯心论的见地也。唐华严经三十一曰:「三界所有,唯是一心。」晋华严经十曰:「心如工画师,画种种五阴。一切世间中,无法而无造。」心地观经八曰:「心如画师能画种种色故。心如僮仆,为诸烦恼所策役故。心如国王,起种种事得自在故。心如怨贼,能令自身受大苦故。」般若经五百六十八曰:「于一切法,心为善导。若能知心,悉知众法,种种世法皆由心。」
心一境性
【佛学大辞典】
(术语)定有七名,此其中之一也。为使心止住一境之性。(参见:定)
(术语)定有七名,此其中之一也。为使心止住一境之性。(参见:定)
定
【佛学大辞典】
(术语)定止心于一境,不使散动,曰定。心性之作用也。有二类:一生得之散定,二修得之禅定。生得之散定者,欲界之有情亦生之,与心相应而起,专注于所对之境之作用也。俱舍论称为三摩地,以之为大地法之一,唯识论译为定,以之为五别境之一。修得之禅定者,为色界无色界心地之作用,必勤行修习而得之者也。如三学中之定学,六度中之禅定波罗蜜,即指修得之禅定。梵名三摩地Sama%dhi,译言定,或等。等持者,平等保持心性之义也。是为散定唯有心也。又有等至等引之二。
【佛学常见辞汇】
心住于一境而不散乱。
【佛学次第统编】
七种定名 略。
小乘二种禅 共(世间禅)、不共。
世间禅 十二门禅。
十二门禅 四根本、四无量、四无色。
四根本禅 初、二、三、四。
四无量心 慈、悲、喜、舍。
四无色 空、识、无所、非想。
六行观 厌苦、乃至忻出。
小乘不共禅 亦世间亦出世间、出世间。
亦世间亦出世间禅 六妙门、十六特胜、通明观。
出世间禅 观、鍊、薰、修。
观禅二种 坏法、不坏法。
坏法禅 九想、八念、十想。
不坏法禅 八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处。
六妙门 数、随、止、观、还、净。
十六特胜 知息入、乃至观弃舍。
通明观 观息、色、心、三事俱无。
九想 胖胀、乃至烧。
八念 念佛、乃至念死。
十想 无常、乃至尽。
八背舍 内有色相外观色、乃至无所有处。
八胜处 内有色相外观色少若好若丑、乃至白胜处。
十一切处 青、乃至识。
九次第定 初禅、乃至灭受想。
师子奋迅三昧 略。
超越三昧 略。
大乘共不共禅 略。
九种大禅 自性禅、乃至清净净禅。
自性禅 略。
一切禅 善法乐住等三。
难禅 第一二三。
一切门禅 有觉有观等四。
善人禅 不味著等五。
一切行禅 善禅、乃至现法乐住第一义禅十三。
除恼禅 咒术所依、乃至等作等八。
此世他世乐禅 神足变现调伏众生、乃至暂息恶报放光明九。
清净净禅 世间清净、乃至烦恼智障断清净十。
一行三昧 略。
三三昧 有觉有观、无觉有观、无觉无观。
四种三昧 坐、行、半、非。
五种三昧 地、水、风、金沙、金刚轮。
十喻三昧 幻、乃至化。
十种三昧 普光明、乃至无碍轮等十。
百八三昧 首楞严、乃至离著虚空不染。
阿字月轮观 略。
月轮观之五种三昧 刹那心、流注心、甜美心、摧散心、明镜心。
五相成身观 通达菩提心、乃至佛身圆满。
五字严身观 略。
坐禅 略。
结跏 全、半。
全结跏 吉祥、降魔。
(术语)定止心于一境,不使散动,曰定。心性之作用也。有二类:一生得之散定,二修得之禅定。生得之散定者,欲界之有情亦生之,与心相应而起,专注于所对之境之作用也。俱舍论称为三摩地,以之为大地法之一,唯识论译为定,以之为五别境之一。修得之禅定者,为色界无色界心地之作用,必勤行修习而得之者也。如三学中之定学,六度中之禅定波罗蜜,即指修得之禅定。梵名三摩地Sama%dhi,译言定,或等。等持者,平等保持心性之义也。是为散定唯有心也。又有等至等引之二。
【佛学常见辞汇】
心住于一境而不散乱。
【佛学次第统编】
七种定名 略。
小乘二种禅 共(世间禅)、不共。
世间禅 十二门禅。
十二门禅 四根本、四无量、四无色。
四根本禅 初、二、三、四。
四无量心 慈、悲、喜、舍。
四无色 空、识、无所、非想。
六行观 厌苦、乃至忻出。
小乘不共禅 亦世间亦出世间、出世间。
亦世间亦出世间禅 六妙门、十六特胜、通明观。
出世间禅 观、鍊、薰、修。
观禅二种 坏法、不坏法。
坏法禅 九想、八念、十想。
不坏法禅 八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处。
六妙门 数、随、止、观、还、净。
十六特胜 知息入、乃至观弃舍。
通明观 观息、色、心、三事俱无。
九想 胖胀、乃至烧。
八念 念佛、乃至念死。
十想 无常、乃至尽。
八背舍 内有色相外观色、乃至无所有处。
八胜处 内有色相外观色少若好若丑、乃至白胜处。
十一切处 青、乃至识。
九次第定 初禅、乃至灭受想。
师子奋迅三昧 略。
超越三昧 略。
大乘共不共禅 略。
九种大禅 自性禅、乃至清净净禅。
自性禅 略。
一切禅 善法乐住等三。
难禅 第一二三。
一切门禅 有觉有观等四。
善人禅 不味著等五。
一切行禅 善禅、乃至现法乐住第一义禅十三。
除恼禅 咒术所依、乃至等作等八。
此世他世乐禅 神足变现调伏众生、乃至暂息恶报放光明九。
清净净禅 世间清净、乃至烦恼智障断清净十。
一行三昧 略。
三三昧 有觉有观、无觉有观、无觉无观。
四种三昧 坐、行、半、非。
五种三昧 地、水、风、金沙、金刚轮。
十喻三昧 幻、乃至化。
十种三昧 普光明、乃至无碍轮等十。
百八三昧 首楞严、乃至离著虚空不染。
阿字月轮观 略。
月轮观之五种三昧 刹那心、流注心、甜美心、摧散心、明镜心。
五相成身观 通达菩提心、乃至佛身圆满。
五字严身观 略。
坐禅 略。
结跏 全、半。
全结跏 吉祥、降魔。
火一切处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一切处之一。观火周遍一切处之禅定也。
(术语)十一切处之一。观火周遍一切处之禅定也。
牛角一触
【佛学大辞典】
(传说)牛角一触袈裟而生于天也。文句记三中曰:「璎珞经云:若天龙八部斗诤,念此袈裟生慈悲心。(中略)龙得一缕,牛角一触。」或作牛触一角。言牛触袈裟之一角。即死而生于天上也。
(传说)牛角一触袈裟而生于天也。文句记三中曰:「璎珞经云:若天龙八部斗诤,念此袈裟生慈悲心。(中略)龙得一缕,牛角一触。」或作牛触一角。言牛触袈裟之一角。即死而生于天上也。
一千七百则公案
【佛学大辞典】
(名数)五灯录中公案之数凡一千七百则,山房夜话上曰:「且如禅宗门下,自二祖安心,三祖忏罪,南岳磨砖,青原垂足。至若擎叉,毬辊,用棒,使喝,及一千七百则机缘,莫不皆八字打开两手分付。」宗论三曰:「若缘木求鱼,守株待兔。三藏十二部是拭疮疣纸,千七百公案亦陈腐葛藤。」
(名数)五灯录中公案之数凡一千七百则,山房夜话上曰:「且如禅宗门下,自二祖安心,三祖忏罪,南岳磨砖,青原垂足。至若擎叉,毬辊,用棒,使喝,及一千七百则机缘,莫不皆八字打开两手分付。」宗论三曰:「若缘木求鱼,守株待兔。三藏十二部是拭疮疣纸,千七百公案亦陈腐葛藤。」
介尔阴妄一念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天台宗观法所观之境也。(参见:阴妄)
【佛学大辞典】
(术语)吾人现思妄心也。即第六意识之一念。介尔者,微弱之义,细少之义。阴妄者,谓此心属于五阴中之识阴而为迷妄者。一念者,谓仅一刹那之心也。天台宗之观法,以此心为所观,无观斯妄之一念心,为具三千性相,即空即假即中者。辅行五之三曰:「言介尔者,谓刹那心。又介尔者,介者弱也,谓细念也,但异无心,三千具足。」四教仪集注下曰:「观一念心等者,即现前阴妄一刹那心。」
(术语)天台宗观法所观之境也。(参见:阴妄)
【佛学大辞典】
(术语)吾人现思妄心也。即第六意识之一念。介尔者,微弱之义,细少之义。阴妄者,谓此心属于五阴中之识阴而为迷妄者。一念者,谓仅一刹那之心也。天台宗之观法,以此心为所观,无观斯妄之一念心,为具三千性相,即空即假即中者。辅行五之三曰:「言介尔者,谓刹那心。又介尔者,介者弱也,谓细念也,但异无心,三千具足。」四教仪集注下曰:「观一念心等者,即现前阴妄一刹那心。」
一切男女我父母
【佛学大辞典】
(杂语)心地观经二曰:「一切众生轮转五道,经百千劫,于多生中互为父母。以互为父母故,一切男子即是慈父,一切女人即是悲母。」
(杂语)心地观经二曰:「一切众生轮转五道,经百千劫,于多生中互为父母。以互为父母故,一切男子即是慈父,一切女人即是悲母。」
四一
【佛学大辞典】
(术语)依台家之释,开显法华经方便品中五佛之一乘,就教行人理四者,各明唯一无二之旨,故称之为四一之开显。一教,能诠之经典也,能诠之经典唯说一佛乘,谓之教一。经曰:「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无有馀乘若二若三。」是其證也。二行,依其教而修之行法也。其行法唯为菩萨之大行,谓之行一。经曰:「诸有所作常为一事,唯以佛知见示悟众生。」是其證也。三人,为开其佛知见而修行法之人也。其人唯为菩萨,谓之人一。经曰:「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是其證也。四理,依行而开佛知见之所證也。其所證唯为诸法实相之一理,谓之理一。经曰:「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是其證也。见法华文句四。
【佛学常见辞汇】
天台宗开显法华经有四种的独一无二,叫做四一之开显。一、教,法华经所说的教法,只说一佛乘,叫做教一;二、行,法华经所说的修行方法,都是菩萨的大行,叫做行一;三、人,修行法华经所说行法的人,都是开其佛知见的菩萨,叫做人一;四、理,依行而开佛知见的人,所證都是诸法实相,叫做理一。
【三藏法数】
(出法华经文句)
〔一、理一〕,理即中道一实相之理也。此实相之理,诸佛众生体性平等,无有增减。但众生体虽本具,全体在迷。唯诸佛觉知如实之相,乘此实道,出应于世,要令众生得此实相。故经云: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唯有诸佛乃能知之。又云:诸佛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为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之知见,即理一也。(一大事因缘者,即一实相也。其性广博名大,诸出世之仪式,故名事,众生有此机感故名因,佛乘机而应,故名缘。)
〔二、行一〕,行即所修一乘之妙行也。谓实相之理,自非一乘妙行莫能證得。故经云: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又云:诸有所作,常为一事,事即是行,故名行一也。
〔三、人一〕,人即所化之众生也。佛出世之意,但为教化菩萨,成就佛道。盖由机器不纯,不得已而权施三乘之教,渐令入大故。至法华,即开三乘之权,而显一乘之实。三乘之人,同是菩萨之人,故名人一也。(三乘者,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也。)
〔四、教一〕,教谓圆顿妙教,即一佛乘也。如来于前四时,随顺机缘,不得已而权说诸乘。至于法华,开显权即是实。故经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故名教一也。(四时者,华严时、鹿苑时、方等时、般若时也。无二者,谓无藏教、通教之二也。无三者,谓无藏教、通教、别教之三也。)
(术语)依台家之释,开显法华经方便品中五佛之一乘,就教行人理四者,各明唯一无二之旨,故称之为四一之开显。一教,能诠之经典也,能诠之经典唯说一佛乘,谓之教一。经曰:「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无有馀乘若二若三。」是其證也。二行,依其教而修之行法也。其行法唯为菩萨之大行,谓之行一。经曰:「诸有所作常为一事,唯以佛知见示悟众生。」是其證也。三人,为开其佛知见而修行法之人也。其人唯为菩萨,谓之人一。经曰:「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是其證也。四理,依行而开佛知见之所證也。其所證唯为诸法实相之一理,谓之理一。经曰:「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是其證也。见法华文句四。
【佛学常见辞汇】
天台宗开显法华经有四种的独一无二,叫做四一之开显。一、教,法华经所说的教法,只说一佛乘,叫做教一;二、行,法华经所说的修行方法,都是菩萨的大行,叫做行一;三、人,修行法华经所说行法的人,都是开其佛知见的菩萨,叫做人一;四、理,依行而开佛知见的人,所證都是诸法实相,叫做理一。
【三藏法数】
(出法华经文句)
〔一、理一〕,理即中道一实相之理也。此实相之理,诸佛众生体性平等,无有增减。但众生体虽本具,全体在迷。唯诸佛觉知如实之相,乘此实道,出应于世,要令众生得此实相。故经云: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唯有诸佛乃能知之。又云:诸佛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为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之知见,即理一也。(一大事因缘者,即一实相也。其性广博名大,诸出世之仪式,故名事,众生有此机感故名因,佛乘机而应,故名缘。)
〔二、行一〕,行即所修一乘之妙行也。谓实相之理,自非一乘妙行莫能證得。故经云: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又云:诸有所作,常为一事,事即是行,故名行一也。
〔三、人一〕,人即所化之众生也。佛出世之意,但为教化菩萨,成就佛道。盖由机器不纯,不得已而权施三乘之教,渐令入大故。至法华,即开三乘之权,而显一乘之实。三乘之人,同是菩萨之人,故名人一也。(三乘者,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也。)
〔四、教一〕,教谓圆顿妙教,即一佛乘也。如来于前四时,随顺机缘,不得已而权说诸乘。至于法华,开显权即是实。故经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故名教一也。(四时者,华严时、鹿苑时、方等时、般若时也。无二者,谓无藏教、通教之二也。无三者,谓无藏教、通教、别教之三也。)
四十一地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四十一位)。
(名数)(参见:四十一位)。
四十一位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为菩萨之阶位,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及等觉是也。以此四十位修行之功德,而庄严佛果,故言四十一地之璎珞等。(参见:五十二位)
(名数)为菩萨之阶位,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及等觉是也。以此四十位修行之功德,而庄严佛果,故言四十一地之璎珞等。(参见:五十二位)
四十一位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为菩萨之阶位,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及等觉是也。以此四十位修行之功德,而庄严佛果,故言四十一地之璎珞等。(参见:五十二位)
(名数)为菩萨之阶位,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及等觉是也。以此四十位修行之功德,而庄严佛果,故言四十一地之璎珞等。(参见:五十二位)
五十二位
【佛学大辞典】
(术语)明菩萨乘之阶位,诸经论所说,种种不同。如大日经依十住而明十位,又同经明十地之十位,胜天王般若经明十地之十位,智度论明三乘合说之十位,金光明经明十地妙觉之十一位,唯识论明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妙觉之四十一位,智度论加入等觉明四十二位(四十二字门是也),仁王般若经明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妙觉之五十一位,华严经,菩萨璎珞经等加入等觉明五十二位。日本弘法之秘藏记于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加入十回向终之煖顶忍世第一四善根而明五十四位。首楞严经加入等觉妙觉而明五十六位。已上诸位分别凡圣则大日经之十位,初三位为凡位,后七位为贤圣。智度论之十位,初二位为凡位,后八位为贤圣位。胜天王金光明经之十位十一位,皆为圣位。唯识论之四十一位,十住十行十回向之三十为贤位,十地,妙觉为圣位。是天台之别教,华严终教之乘位也。若从二宗圆教之乘位,则皆是圣位也。智度论之四十二位,亦准此可知。华严等之五十二位,初十信为凡位,不入贤圣位。住行向之三位,在别教终教为贤位,在圆教为圣位。十地等妙之十二,在别教终教是圣位。又于圆教为圣位。后五十四位,五十六位,亦准此可知。要之贤圣之位次,共有四十二位。故了义灯曰:「仁王、华严、璎珞、优婆塞戒经等皆说四十二位贤圣,不言五十二位。」此中法相宗用四十一位,华严之始教用五十二位,其终圆二教用四十二位,天台之别圆二教,用五十二位。今依台宗而示之则五十二位,分为七科。又分为凡圣之二,凡与圣又各分为二。天台四教仪曰:「华严明十住十行十回向为贤,十地为圣,妙觉为佛(即四十一位),璎珞明五十二位,金光明但明十地佛果,胜天王明十地,涅槃明五行,如是诸经增减不同者。界外菩萨随机利益,岂得定说。然位次周足莫过璎珞,故今依彼略明菩萨历位断證之相。」
【佛学常见辞汇】
菩萨由凡夫到成佛,一共要经过五十二个阶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十信是由十住中的第一发心住内,分开另立的,若将其缩入发心住内,则只有四十二位。(参见:大乘)
(术语)明菩萨乘之阶位,诸经论所说,种种不同。如大日经依十住而明十位,又同经明十地之十位,胜天王般若经明十地之十位,智度论明三乘合说之十位,金光明经明十地妙觉之十一位,唯识论明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妙觉之四十一位,智度论加入等觉明四十二位(四十二字门是也),仁王般若经明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妙觉之五十一位,华严经,菩萨璎珞经等加入等觉明五十二位。日本弘法之秘藏记于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加入十回向终之煖顶忍世第一四善根而明五十四位。首楞严经加入等觉妙觉而明五十六位。已上诸位分别凡圣则大日经之十位,初三位为凡位,后七位为贤圣。智度论之十位,初二位为凡位,后八位为贤圣位。胜天王金光明经之十位十一位,皆为圣位。唯识论之四十一位,十住十行十回向之三十为贤位,十地,妙觉为圣位。是天台之别教,华严终教之乘位也。若从二宗圆教之乘位,则皆是圣位也。智度论之四十二位,亦准此可知。华严等之五十二位,初十信为凡位,不入贤圣位。住行向之三位,在别教终教为贤位,在圆教为圣位。十地等妙之十二,在别教终教是圣位。又于圆教为圣位。后五十四位,五十六位,亦准此可知。要之贤圣之位次,共有四十二位。故了义灯曰:「仁王、华严、璎珞、优婆塞戒经等皆说四十二位贤圣,不言五十二位。」此中法相宗用四十一位,华严之始教用五十二位,其终圆二教用四十二位,天台之别圆二教,用五十二位。今依台宗而示之则五十二位,分为七科。又分为凡圣之二,凡与圣又各分为二。天台四教仪曰:「华严明十住十行十回向为贤,十地为圣,妙觉为佛(即四十一位),璎珞明五十二位,金光明但明十地佛果,胜天王明十地,涅槃明五行,如是诸经增减不同者。界外菩萨随机利益,岂得定说。然位次周足莫过璎珞,故今依彼略明菩萨历位断證之相。」
【佛学常见辞汇】
菩萨由凡夫到成佛,一共要经过五十二个阶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十信是由十住中的第一发心住内,分开另立的,若将其缩入发心住内,则只有四十二位。(参见:大乘)
四第一偈
【佛学大辞典】
(杂名)谓无病第一利。知足第一富。善友第一亲。涅槃第一乐之偈也。出庄严论。
(杂名)谓无病第一利。知足第一富。善友第一亲。涅槃第一乐之偈也。出庄严论。
四种一切义
【佛学大辞典】
(名数)唯识宗就心所之分类,通善恶无记之三性,谓之一切性,通有寻有伺地,无寻唯伺地,无寻无伺地,谓之一切地,无始以来之相续,谓之一切时,一切之心所生于俱时,谓之一切俱。是四种之一切义也。
(名数)唯识宗就心所之分类,通善恶无记之三性,谓之一切性,通有寻有伺地,无寻唯伺地,无寻无伺地,谓之一切地,无始以来之相续,谓之一切时,一切之心所生于俱时,谓之一切俱。是四种之一切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