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073,分72页显示  上一页  28  29  30  31  32  34  35  36  37 下一页
佛类词典(续上)
十一门
十一果
十一持
十一想
十一根
十一号
十一智
十一触
十一善
十一生类
十一苦法
十一面经
十一遍使
十一想经
十一遍行惑
十一门
【佛学大辞典】
(名数)唐光明寺和尚释观经三辈九品立十一门之义。其九品各有十一义,相乘则为九十九义。加以总之一义,为总别一百义也。一总明告命,告命阿难及韦提希二人谛听善思者是也。二辨定其位,上上品乃至下下品是也。此二门有总别之二,告命是总,后十门是别。三总举有缘之类,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是也。四辨定三心为正因,发三种心等是也。此二门人法相对。五正简机之堪与不堪,若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等是也。六正明受法之不同。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等是也。此二门亦人法相对。七正明修行之时节延促有异,回向发愿愿生彼国是也。八明愿回所修之行,而生于弥陀佛国,具此功德已下是也。此二门时与处相对。而上来之八门,悉在此土。九明临命终时圣众来迎接之不同,去时之迟速。生彼国时已下是也。十明到彼华开迟速之不同。往彼国已已下是也。此二门第九该净秽,第十遍净土也。十一明华开已后,得益有异,见佛色身已下是也。此中第十障尽花开。第十一闻法而渐證菩提也。见观经散善义,同记。
十一果
【佛学大辞典】
(名数)若比丘以慈心广行布施,则可得十一种之果报。
【佛学常见辞汇】
比丘若以慈心修一切布施,则能获得十一有的果报。
十一持
【佛学大辞典】
(名数)如来有十一持。(参见:如来)
十一想
【佛学大辞典】
(名数)比丘应以十一想思念如来。一戒意清净,二威仪具足,三诸根不错,四信意不乱,五常有勇健意。六苦乐不以为意,七意不忘失,八止观现在前,九三昧意无休息。十智慧意无量,十一观佛无厌息。见十一想思念如来经。
【佛学常见辞汇】
谓比丘应以十一想来思念如来,即戒意清净、威仪具足、诸根不错、信意不乱、常有勇健意、苦乐不以为意、意不忘失、止观现在前、三昧意无休息、智慧意无量、观佛无厌息。
十一根
【佛学大辞典】
(名数)数论师所立。(参见:数论)
十一号
【佛学大辞典】
(名数)如来十号中佛与世尊离,数为十一号。(参见:十号)
十一智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智)
【佛学大辞典】
(名数)于小乘所说之十智加如实智之一,凡一切法如实正知而无挂碍之智也。是为佛智之总名。见大般若经三,智度论二十七。
【佛学次第统编】
大般若经云十一智:
一、世俗智 谓世间有漏之智,不能出离生死,故名世俗智。亦云名字智,谓但有其名而无其理也。
二、法智 谓欲界苦集灭道四谛下苦法等无漏之智,能断欲界见惑烦恼,故名法智。
三、类智 谓色界无色界四谛,以欲界四谛比类而观,从是断上二界见惑,发苦类等无漏之智,故名类智。
四、苦智 苦即逼迫之义,谓观五阴等法,以无常苦空无我得无漏智,故名苦智。
五、集智 集招集之义,谓观见思烦恼之因,而能招集生死之果,得无漏智,故名集智。
六、灭智 灭即断灭之义,谓断灭见思烦恼,得无漏智,故名灭智。
七、道智 道即能通之义,谓戒定慧之道,能通至涅槃,依此而修,得无漏智,故名道智。
八、他心智 谓知欲界色界现在心心所法,及知无漏心心所法,故名他心智。
九、尽智 谓我见苦已,断集已,證灭已,修道已,如是念时,得无漏智,故名尽智。
十、无生智 谓我见苦不复更见,我断集已不复更断,我證灭已不复更證,我修道已不复更修,如是念时,得无漏智,故名无生智。
十一、如实智 谓于一切法,如实正知,无有挂碍,是佛之智,故名如实智。
【三藏法数】
(出大般若经)
〔一、世俗智〕,谓世间有漏之智,不能出离生死,故名世俗智;亦云名字智,谓但有其名,而无其理也。(有漏者,谓漏落三界生死也。)
〔二、法智〕,谓欲界苦集灭道四谛下,苦法等无漏之智,能断欲界见惑烦恼,故名法智。(无漏者,谓不漏落三界生死也。见惑者,谓意根对法尘起诸分别也。)
〔三、类智〕,谓色界、无色界四谛以欲界四谛比类而观,从是断上二界见惑,发苦类等无漏之智,故名类智。
〔四、苦智〕,苦即逼迫之义。谓观五阴等法,以无常、苦、空、无我得无漏智,故名苦智。(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无常者,谓五阴之身,终坏灭也。苦者,谓此身受生死逼迫等苦也。空者,谓此身由四大假合而成,毕竟不有也。无我者,谓四大各离,何者是我也。)
〔五、集智〕,集即招集之义。谓观见、思烦恼之因,而能招集生死之果,得无漏智,故名集智。(见、思者,见即见惑也,思谓眼等五根对色等五尘起诸贪爱也。)
〔六、灭智〕,灭即断灭之义,谓断灭见、思烦恼,得无漏智,故名灭智。
〔七、道智〕,道即能通之义。谓戒定慧之道,能通至涅槃;依此而修,得无漏智,故名道智。(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八、他心智〕,谓知欲界、色界,现在心、心所法及知无漏心、心所法,故名他心智。(心、心所法者,心即心王,心所即受想行等也。)
〔九、尽智〕,谓我见苦已,断集已,證灭已,修道已,如是念时,得无漏智,故名尽智。
〔十、无生智〕,谓我见苦已,不复更见;我断集已,不复更断;我證灭已,不复更證;我修道已,不复更修。如是想时,得无漏智,故名无生智。
〔十一、如实智〕,谓于一切法如实正知,无有挂碍,是佛之智,故名如实智。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语Jn^a%na,阇那,若那。于事理决断也。大乘义章九曰:「慧心安法,名之为忍。于境决断,说之为智。」唯识述记九曰:「忍言智以决断故。」
【佛学常见辞汇】
深明事理的智慧。
十一触
【佛学大辞典】
(名数)触有十一事。(参见:触)
十一善
【佛学大辞典】
(名数)十一种善之心所也。(参见:百法)
【三藏法数】
(出成唯识论)
〔一、信〕,信者,谓于一切善法,忍可乐欲,而不疑也。有三种:一、信实有,谓于诸法实事理中,深信忍故;二、信有德,谓于三宝真净德中,深信乐故;三、信有能,谓于世间、出世间一切善法,深信力故,能得能成,起希望故,是名为信。(三宝者,佛宝、法宝、僧宝也。)
〔二、惭〕,惭即惭天,谓心常知惭,崇重贤善,耻昔过恶,则能对治无惭,息诸恶行也。
〔三、愧〕,愧即愧人,谓心常知愧,不为暴恶,悔昔过非,则能对治无愧,息诸恶业也。
〔四、无贪〕,谓于五欲顺情等境,心生厌离,无所染著也。(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
〔五、无瞋〕,谓于五欲违情等境,心常忍辱,不起忿怒也。
〔六、无痴〕,谓于一切理事等法,明解决了,无所迷惑也。
〔七、勤〕,谓于一切善法,精进修习,不生懈怠,圆满善业也。
〔八、安〕,安即轻安,谓远离粗重恼乱,及除障定之法,调畅身心,转安适也。(粗重恼乱,即贪瞋痴等是也。障定法,即散乱是也。)
〔九、不放逸〕,谓精进三业,于所断之惑,所修之善,加功勇猛,速令成满世间、出世间一切善法,而无放逸也。(三业者,身业、口业、意业也。世间、出世间善法者,大人所修五戒十善,名为世间;声闻等所修戒定慧之法,名出世间也。)
〔十、行舍〕,谓精进三业,令心平等,寂静而住,一切掉举昏沉等障,悉皆舍离也(掉者动也。)
〔十一、不害〕,谓于一切有情众生,无所损恼,不加瞋恚,常运慈悲之心,拔其危苦,与其安乐也。
百法
【佛学大辞典】
(名数)唯识宗于说明世间出世间之万象用之。如俱舍之七十五法。一心法八,即八识也(俱舍为一(参见:各))。二心所有法,其中遍行与别境,俱舍之大地法也。次下两者稍有广略。(参见:七十五法)

【佛学次第统编】
大乘百法明门论云:「一切法者,略有五种。一者心法,二者心所有法,三者色法,四者心不相应行法,五者无为法。」
十一生类
【佛学大辞典】
(名数)金刚经曰:「一卵生、二胎生、三湿生、四化生、五有色生、六无色生、七有想生、八无想生、九非有想生、十非无想生。」此中前四生,(参见:四生)。第五之有色生,为色界四禅天之众生。第六之无色生,为无色界四空处之众生。第七之有想生,则为三界九地中除第四禅无想天之众生,其馀一切之众生也。第八之无 想生,即无想天之众生。第九之非有想生与第十之非无想生,则二分非想非非想处之一处也。加一以总通之一生,则为十一生。犹如华严之九世加想而为十世也。性灵集六曰:「十一生类入无馀而不度。」
四生
【佛学大辞典】
(名数)梵语Caturyoni一胎生Jara%yuja(十二因缘经作腹生),如人类在母胎成体而后出生者。二卵生An!d!aja,如鸟在卵壳成体而后出生者。三湿生Sam%svedaja(十二因缘经作寒热和合生),如虫依湿而受形者。四化生Upapa%duka,无所依托唯依业力而忽起者,如诸天与地狱及劫初众生皆是也。此有五道分别,人趣与畜生趣各具四种。人之胎生如今世人,人之卵生由世罗与邬波世罗及鹤卵而生,如鹿母所生之三十二子与般遮罗王之五百子等是也。人之湿生如昙驮多与遮卢及邬波遮卢,鸽鬘,庵罗卫等是也。人之化生,唯为劫初之人。畜生之胎卵湿,皆得现见,其化生如龙与揭路荼Carud!a鸟。次鬼趣有胎化二种。胎生者言饿鬼母日夜食所生之五子。其次一切之地狱与天人及中有皆唯化生。见俱舍论八。【又】四度之生死也。如四生百劫缘觉乘极速者四生得道是也。(参见:四生百劫)
【佛学常见辞汇】
胎生、卵生、湿生、化生。胎生是在母胎内成体之后才出生的生命,如人类是;卵生是在卵壳内成体之后才出生的生命,如鸟类是;湿生是依靠湿气而受形的生命;如虫类是,化生是无所依托,只凭业力而忽然而生的生命,如诸天和地狱及劫初的人类是。
【佛学次第统编】
有情总有四有,而生有区别,有其四种,所谓四生。言四生者,一切有情,有四种生。谓胎生、卵生、湿生、化生。
一、胎生 含藏而出,是曰胎生。
二、卵生 依壳而延,是曰卵生。
三、湿生 假润而生,是曰湿生。
四、化生 无而化有,是曰化生。
十一苦法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阿练若,二乞食,三一处坐,四一时食,五正中食,六不择家食,七守三衣,八坐树下,九露坐闲静处,十著补衲衣,十一在冢间。若有人于十一年中,学此苦法,即于现身成阿那含,转身即成阿罗汉。见增一阿含经四十六。
【佛学常见辞汇】
阿练若、乞食、一处坐、一时食、正中食、不择家食、守三衣、坐树下、露坐闲静处、著补衲衣、在冢间住。若有人能于十一年中学习此苦法,则此生可得阿那含果,再生可得阿罗汉果。
十一面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十一面观世音神咒经之略名。【又】十一面神咒心经之略名。【又】十一面观自在菩萨心密言念诵仪轨经之略名。
十一遍使
【佛学大辞典】
(名数)遍行因之惑,七(参见:二疑二无明也。见六因)
【佛学常见辞汇】
即七见二疑二无明。七见是邪见、我见、常见、断见、戒盗见、果盗见、疑见;二疑是疑事、疑理;二无明是根本无明、枝末无明。
十一想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十一想思念如来经之略名。
十一遍行惑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与十一遍使同。
【佛学常见辞汇】
与十一遍使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