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073,分72页显示 上一页 12 13 14 15 16 18 19 20 21 下一页
一法界心
一味
一味禅
一味泻瓶
一味蕴
一刹
一刹那
一盲
一盲引众盲
一门
一门普门
一空
一空一切空
一周忌
佛类词典(续上)
一法界一法界心
一味
一味禅
一味泻瓶
一味蕴
一刹
一刹那
一盲
一盲引众盲
一门
一门普门
一空
一空一切空
一周忌
一法界
【佛学大辞典】
(术语)真如之理体也。界,为所依及所因之义。真如为生圣法之所依所因,故曰法界。唯一无二,故名一也。起信论曰:「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义记中本曰:「一法界者,即无二真心,为一法界。此非算数之一,谓如理虚融,平等不二故,称为一,依生圣法故云法界,中边论云:法界者圣法因为义故,是故说法界,圣法依此境生,此中因义是界义故也。」
【佛学常见辞汇】
1。唯一的法界。亦即真如的理性。2。每一法的分界不同,故每一法都叫做一法界。
【三藏法数】
(出起信论)
一法界,即一真如之理体性,虚融平等不二也。
(术语)真如之理体也。界,为所依及所因之义。真如为生圣法之所依所因,故曰法界。唯一无二,故名一也。起信论曰:「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义记中本曰:「一法界者,即无二真心,为一法界。此非算数之一,谓如理虚融,平等不二故,称为一,依生圣法故云法界,中边论云:法界者圣法因为义故,是故说法界,圣法依此境生,此中因义是界义故也。」
【佛学常见辞汇】
1。唯一的法界。亦即真如的理性。2。每一法的分界不同,故每一法都叫做一法界。
【三藏法数】
(出起信论)
一法界,即一真如之理体性,虚融平等不二也。
一法界心
【佛学大辞典】
(术语)超绝有无而离差别之心。二教论上曰:「一法界心,非百非,背千是。」
【佛学常见辞汇】
超绝有无和没有差别的心。
(术语)超绝有无而离差别之心。二教论上曰:「一法界心,非百非,背千是。」
【佛学常见辞汇】
超绝有无和没有差别的心。
一味
【佛学大辞典】
(术语)如来之教法,譬如甘味。教法之理趣,唯一无二。故名一味。法华经药草喻品曰:「如来说法,一相一味。」涅槃经五曰:「又解脱者,名为一味。」深密经四曰:「遍一切一味相胜义谛。」三藏法数四曰:「一味者喻法华一乘三教也。」法华经义疏八曰:「一味谓一智味,合上一雨也。」
【三藏法数】
(出法华经并法华玄义)
一味者,喻法华一乘之教也。如来说法,必称机宜,以其机有大小,故历四时三教,渐次调停,令其入大。然后高会灵山,纯谈一妙,开前四时三教之法,即是圆妙一乘。一乘之外,更无别法。故经云:决了声闻法,是诸经之王。是以无垢藏王菩萨于涅槃会上,白佛言:佛说十二部经,譬如从牛出乳,盖喻初时说华严经也。次云从乳出酪,喻华严经后第二时说阿含经也。次云从酪出生酥,喻阿含经后,第三时说净名、宝积等经也。次云从生酥出熟酥,喻净名等经后第四时说般若经也。次云从熟酥出醍醐,喻般若经后第五时说法华、涅槃经也。如此展转相从说者,据如来施化次第而言耳,若据法华开前诸教诸乘,即是圆妙一乘,则显乳酪二酥皆成一醍醐味。经云:一相,一味。是也。(四时者,华严时、鹿苑时、方等时、般若时也。三教者,藏教、通教、别教也。十二部经者,一契经、二重颂、三授记、四孤起、五无问自说、六因缘、七譬喻、八本事、九本生、十方广、十一未曾有、十二论义也。)
(术语)如来之教法,譬如甘味。教法之理趣,唯一无二。故名一味。法华经药草喻品曰:「如来说法,一相一味。」涅槃经五曰:「又解脱者,名为一味。」深密经四曰:「遍一切一味相胜义谛。」三藏法数四曰:「一味者喻法华一乘三教也。」法华经义疏八曰:「一味谓一智味,合上一雨也。」
【三藏法数】
(出法华经并法华玄义)
一味者,喻法华一乘之教也。如来说法,必称机宜,以其机有大小,故历四时三教,渐次调停,令其入大。然后高会灵山,纯谈一妙,开前四时三教之法,即是圆妙一乘。一乘之外,更无别法。故经云:决了声闻法,是诸经之王。是以无垢藏王菩萨于涅槃会上,白佛言:佛说十二部经,譬如从牛出乳,盖喻初时说华严经也。次云从乳出酪,喻华严经后第二时说阿含经也。次云从酪出生酥,喻阿含经后,第三时说净名、宝积等经也。次云从生酥出熟酥,喻净名等经后第四时说般若经也。次云从熟酥出醍醐,喻般若经后第五时说法华、涅槃经也。如此展转相从说者,据如来施化次第而言耳,若据法华开前诸教诸乘,即是圆妙一乘,则显乳酪二酥皆成一醍醐味。经云:一相,一味。是也。(四时者,华严时、鹿苑时、方等时、般若时也。三教者,藏教、通教、别教也。十二部经者,一契经、二重颂、三授记、四孤起、五无问自说、六因缘、七譬喻、八本事、九本生、十方广、十一未曾有、十二论义也。)
一味禅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对阶段的渐进的之禅而名顿悟顿入之禅曰一味禅。琅琊代醉编三十二曰:「有僧辞归宗云:往诸方,学五味禅,归宗云:我这里有一味禅,为甚不学?」
(术语)对阶段的渐进的之禅而名顿悟顿入之禅曰一味禅。琅琊代醉编三十二曰:「有僧辞归宗云:往诸方,学五味禅,归宗云:我这里有一味禅,为甚不学?」
一味泻瓶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曰泻瓶。一瓶之水泻于他瓶毫无馀杂遗漏,以譬师资相承无遗馀也。八宗纲要上曰:「佛灭百年写瓶无遗。」
(术语)又曰泻瓶。一瓶之水泻于他瓶毫无馀杂遗漏,以譬师资相承无遗馀也。八宗纲要上曰:「佛灭百年写瓶无遗。」
一味蕴
【佛学大辞典】
(术语)无始已来,一味相续而转之细意识也。是于经量部为轮回之主体者。见异部宗轮论。
(术语)无始已来,一味相续而转之细意识也。是于经量部为轮回之主体者。见异部宗轮论。
一刹
【佛学大辞典】
(术语)Ks!etra,一国土也。刹,掣多罗之略名。译作土田。一佛济度之境,以三千大千世界为一刹。见名义集七。
【佛学常见辞汇】
一佛所教化的国土。刹就是国土的意思,通常一个三千大千世界称为一刹。
【佛学次第统编】
三千大千世界者,举其内容三千而言,总说之则名一刹。刹译作土田,梵汉双举,则曰刹土,即国土之义。一刹者,一佛济度之境,以三千大千世界为一刹。
【三藏法数】
(出翻译名义)
刹,梵语具云刹摩,华言土田,即国土也。谓一佛所化之境,以大千世界而为一刹也。(大千世界者,一日一月,绕一须弥山,照四天下,为一世界;一千世界,为小千世界;一千小千世界,为中千世界;一千中千世界,为大千世界也。)
(术语)Ks!etra,一国土也。刹,掣多罗之略名。译作土田。一佛济度之境,以三千大千世界为一刹。见名义集七。
【佛学常见辞汇】
一佛所教化的国土。刹就是国土的意思,通常一个三千大千世界称为一刹。
【佛学次第统编】
三千大千世界者,举其内容三千而言,总说之则名一刹。刹译作土田,梵汉双举,则曰刹土,即国土之义。一刹者,一佛济度之境,以三千大千世界为一刹。
【三藏法数】
(出翻译名义)
刹,梵语具云刹摩,华言土田,即国土也。谓一佛所化之境,以大千世界而为一刹也。(大千世界者,一日一月,绕一须弥山,照四天下,为一世界;一千世界,为小千世界;一千小千世界,为中千世界;一千中千世界,为大千世界也。)
一刹那
【佛学大辞典】
(术语)Ks!an!a,谓时之极少。曰一刹那。俱舍论十二曰:「极微字刹那,色名时极少。」仁王经上曰:「九十刹那为一念,一念中一刹那,经九百生灭。」俱舍论十二曰:「何等名为一刹那量,众缘和合,法得自体顷,或有动法,行度一极微,对法诸师说,如壮士一疾弹指顷,六十五刹那,如是名为一刹那量。」无性摄论六曰:「处梦谓经年,寤乃须臾顷,故时虽无量,摄在一刹那。」
【佛学常见辞汇】
指极短的时间。佛经说在人的一个念头中就含有九十个刹那。
【俗语佛源】
时间极短暂,谓之「一刹那」。如冰心《寄小读者》一:「我若不是在童心来复的一刹那顷拿起笔来,我决不敢以成人烦杂之心来写这通讯。」也省为「一刹」。如杨朔《月黑间》:「河面红光一闪,响起巨大的爆炸声音。就在这一刹间,小船碎成几块。」「刹那」,梵语ksana,「时极短者,谓刹那也」(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一刹那」短到什么程度呢?据《仁王护国经》卷上的说法是:「九十刹那为一念,一念中一刹那,经九百生
灭。」佛家用「刹那」这一概念表达世间一切事物生灭变化的连续性和迅速性,谓之「刹那无常」。如《景德传灯录·僧那禅师》:「无一尘许间隔,未尝有一刹那顷断续之相。」 (李明权)
【三藏法数】
(出仁王护国经)
梵语刹那,华言一念。经云:一念中有九十刹那,一刹那中有九百生灭。俱舍论云:时之极少者名刹那。是也。(念有大小,一念者大念也,一刹那者小念也。)
(术语)Ks!an!a,谓时之极少。曰一刹那。俱舍论十二曰:「极微字刹那,色名时极少。」仁王经上曰:「九十刹那为一念,一念中一刹那,经九百生灭。」俱舍论十二曰:「何等名为一刹那量,众缘和合,法得自体顷,或有动法,行度一极微,对法诸师说,如壮士一疾弹指顷,六十五刹那,如是名为一刹那量。」无性摄论六曰:「处梦谓经年,寤乃须臾顷,故时虽无量,摄在一刹那。」
【佛学常见辞汇】
指极短的时间。佛经说在人的一个念头中就含有九十个刹那。
【俗语佛源】
时间极短暂,谓之「一刹那」。如冰心《寄小读者》一:「我若不是在童心来复的一刹那顷拿起笔来,我决不敢以成人烦杂之心来写这通讯。」也省为「一刹」。如杨朔《月黑间》:「河面红光一闪,响起巨大的爆炸声音。就在这一刹间,小船碎成几块。」「刹那」,梵语ksana,「时极短者,谓刹那也」(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一刹那」短到什么程度呢?据《仁王护国经》卷上的说法是:「九十刹那为一念,一念中一刹那,经九百生
灭。」佛家用「刹那」这一概念表达世间一切事物生灭变化的连续性和迅速性,谓之「刹那无常」。如《景德传灯录·僧那禅师》:「无一尘许间隔,未尝有一刹那顷断续之相。」 (李明权)
【三藏法数】
(出仁王护国经)
梵语刹那,华言一念。经云:一念中有九十刹那,一刹那中有九百生灭。俱舍论云:时之极少者名刹那。是也。(念有大小,一念者大念也,一刹那者小念也。)
一盲
【佛学大辞典】
(杂名)一个盲目者。
(杂名)一个盲目者。
一盲引众盲
【佛学大辞典】
(譬喻)无门关曰:「拼身能舍命,一盲引众盲。」
(譬喻)无门关曰:「拼身能舍命,一盲引众盲。」
一门
【佛学大辞典】
(譬喻)谓出生死之道,譬如门也。法华经譬喻品曰:「唯有一门,而复狭小。」文句五上曰:「门者出要路也。」楞严经一曰:「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又入涅槃之门也。安乐集上曰:「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
【三藏法数】
(出法华经)
门者,即能通之义。一谓一理,即是所通门,谓正教即是能通。盖譬佛所说一乘之教,则能通于实相之理。经云:惟有一门。是也。
(譬喻)谓出生死之道,譬如门也。法华经譬喻品曰:「唯有一门,而复狭小。」文句五上曰:「门者出要路也。」楞严经一曰:「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又入涅槃之门也。安乐集上曰:「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
【三藏法数】
(出法华经)
门者,即能通之义。一谓一理,即是所通门,谓正教即是能通。盖譬佛所说一乘之教,则能通于实相之理。经云:惟有一门。是也。
一门普门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亦曰一门即普门。言通一法则达一切法之道理也。大日经疏一曰:「从此一门得入法界,即是普入一切法界门也。」
(术语)亦曰一门即普门。言通一法则达一切法之道理也。大日经疏一曰:「从此一门得入法界,即是普入一切法界门也。」
一空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藏法数四曰:「一空者,谓一切诸法,皆无自性。若色若心,若依若正,乃至圣凡因果之法,虽种种不同,求其体性,毕竟皆空。」寂调音所问经五曰:「如瓦器中空,宝器中空,俱同一空,无二无别。」止观七上曰:「方等云:大空小空,皆归一空。」一空即法性实相。宋高僧传五澄观传曰:「寂寥于万化之域,动用于一空之中。」
【佛学常见辞汇】
一切法的自性皆空。
【三藏法数】
(出寂调音所问经)
一空者,谓一切诸法皆无自性。若色若心,若依若正,乃至圣凡因果之法,虽种种不同,求其体性,毕竟皆空。经云:如瓦器中空,宝器中空,俱同一空,无二无别。是也。(依者,依报,即国土也;正者,正报,即众生身也。)
(术语)三藏法数四曰:「一空者,谓一切诸法,皆无自性。若色若心,若依若正,乃至圣凡因果之法,虽种种不同,求其体性,毕竟皆空。」寂调音所问经五曰:「如瓦器中空,宝器中空,俱同一空,无二无别。」止观七上曰:「方等云:大空小空,皆归一空。」一空即法性实相。宋高僧传五澄观传曰:「寂寥于万化之域,动用于一空之中。」
【佛学常见辞汇】
一切法的自性皆空。
【三藏法数】
(出寂调音所问经)
一空者,谓一切诸法皆无自性。若色若心,若依若正,乃至圣凡因果之法,虽种种不同,求其体性,毕竟皆空。经云:如瓦器中空,宝器中空,俱同一空,无二无别。是也。(依者,依报,即国土也;正者,正报,即众生身也。)
一空一切空
【佛学大辞典】
(杂语)空假中三观中,空不唯为空之一,假中皆为空也。止观五上曰:「一空一切空,无假中而不空,总空观也。」
【佛学常见辞汇】
在修空假中三观之空观时,应观不只是空才是空,就是假和中也都是空。
(杂语)空假中三观中,空不唯为空之一,假中皆为空也。止观五上曰:「一空一切空,无假中而不空,总空观也。」
【佛学常见辞汇】
在修空假中三观之空观时,应观不只是空才是空,就是假和中也都是空。
一周忌
【佛学大辞典】
(行事)又名一回忌。死后满一年之忌日。儒家名小祥。(参见:年忌)
(行事)又名一回忌。死后满一年之忌日。儒家名小祥。(参见:年忌)
年忌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人亡后三年等修佛事追荐其人谓之年忌,又云年回。盖佛教吊祭亡者止于中阴七七日也(大灌顶经梵网经等)。故支那称为累七斋又称七七斋。每七日修斋会也(释氏要览下),然百日已后之佛事,于佛教无本据,其中百日与一周忌三年忌依支那之儒礼也,百日即儒之卒哭,一周忌者小祥,三年忌者大祥也。释门正统曰:「若百日与大小祥之类,皆托儒礼因修出世法耳。」
(术语)人亡后三年等修佛事追荐其人谓之年忌,又云年回。盖佛教吊祭亡者止于中阴七七日也(大灌顶经梵网经等)。故支那称为累七斋又称七七斋。每七日修斋会也(释氏要览下),然百日已后之佛事,于佛教无本据,其中百日与一周忌三年忌依支那之儒礼也,百日即儒之卒哭,一周忌者小祥,三年忌者大祥也。释门正统曰:「若百日与大小祥之类,皆托儒礼因修出世法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