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法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切事物尽备法则,故总名为法。一法者,犹言一事一物也,三藏法数四曰:「法即规则之义。」华严经十三曰:「惟以一法得出离。」
【佛学常见辞汇】
一事或一物的意思。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
法即轨则之义。谓诸佛菩萨,莫不轨则真如之法,修之而成正觉。故经云:惟以一法而得出离,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也。(梵语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华言无上正等正觉。)
(术语)一切事物尽备法则,故总名为法。一法者,犹言一事一物也,三藏法数四曰:「法即规则之义。」华严经十三曰:「惟以一法得出离。」
【佛学常见辞汇】
一事或一物的意思。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
法即轨则之义。谓诸佛菩萨,莫不轨则真如之法,修之而成正觉。故经云:惟以一法而得出离,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也。(梵语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华言无上正等正觉。)
一法若有
【佛学大辞典】
(公案)「僧问古德:一法若有,毗卢堕在凡夫;万法若无。普贤失其体界;去此二途,请师速道。」见会元十七,葛藤集下。
(公案)「僧问古德:一法若有,毗卢堕在凡夫;万法若无。普贤失其体界;去此二途,请师速道。」见会元十七,葛藤集下。
一法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个之法身。华严经十三曰:「一切诸佛身,惟是一法身。」(参见:法身)
(术语)一个之法身。华严经十三曰:「一切诸佛身,惟是一法身。」(参见:法身)
法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之真身也。其释名性相二宗各异其义。相宗据唯识论谓法身有总相法身与别相法身二种,总相法身者,兼理智二法,与金光明之如如及如如智,谓为法身之义同,是以所證之真如与能照之真觉为法身也。以三身言之,则自性身与自受用报身之二身合见。依此义释之,则法身为理智显现,有为(智)无为(理)一切功德法体性之所依,故名法身。又成就庄严一切之功德法,故言法身。唯识论十曰:「此牟尼尊所得二果永离二障,亦名法身,无量无边力无畏等大功德法所庄严故。(中略)此法身五法为性,非净法界独为法身,二转依果皆摄此故。」别相法身者,即三身中之自性身,唯为清净法界之真如也。此真如为佛之自性,故名自性身,又此真如具真常之功德(是无为也),为一切有为无为功德法之所依,故亦名法身。惟不得言成就庄严功德法,故名为法身,何则?以此法唯为理之法身,不含摄有为之功德(即智法身)也。唯识论十曰:「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佛地论七曰:「力无畏等诸功德法所依止,故亦名法身。」述记十末曰:「离所知障,具无边德,名为法身,(中略)功德法依名法身。」唯识枢要上本曰:「出缠位功德法本,名曰法身。」义林章七本曰:「成唯识说,清净法界为自性身。庄严论等说,自性身本性常故。赞佛论说,佛自性身无生灭故。」若依性宗之义,则真如之理性,有真实觉知之相,理智不二,与真如之无为同,真智亦无为也。又性相不二故,真如即法性,则真智亦法性也。此理智不二法性之隐,谓之如来藏,积始觉之功,显其法性,谓之法身。即言以法性成身,故名法身。或言以法性显现之有为无为一切功德法成就庄严之身,故名法身。胜鬘经曰:「世尊!过于恒沙,不离不脱不思议佛法成就。说如来法身,如是如来法身不离烦恼藏,名如来藏。」同宝窟下末曰:「法身者,即是实相真如法也。此实相正法隐,名如来藏。此实相法显,故名身。唯是一实相法,约隐显不同,故有藏之与身。又法者,谓诸功德法,法之所依名身。故摄论云:与功德法相应,名法身。」嘉祥法华疏四曰:「以正法为身,故曰法身。」起信论曰:「从本已来,自性满足一切功德,所谓自体有大智慧光明义故,遍照法界义故,真实识知义故,自性清净心义故,常乐我净义故,清凉不变自在义故,具足如是过于恒沙不离不断不异不思议佛法。(中略)满足无有所少义故,名为如来藏,亦名如来法身。」同义记下本曰:「隐时能出生如来,名如来藏。显时为万德依止,名为法身。」维摩经慧远疏曰:「佛以一切功德法成,故名法身。」法华玄义七曰:「本有四德隐名如来藏,修成四德显名为法身。」大乘义章十八曰:「言法身者,解有两义:一显本法性,以成其身,名为法身。二以一切诸功德法而成身,故名为法身。」梵Dharmaka%ya。
【佛学常见辞汇】
佛三身之一,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即诸佛所證的真如法性之身。
【佛学次第统编】
大牟尼尊,所得二果,永离二障,亦名法身。无量无边力无畏等大功德法,所庄严故。体依聚义,总说名身,故此法身,五法为性,非净法界,独名法身。如是法身,有三相别:一自性身。二受用身,此又有二:一自受用,二他受用。三变化身。义见后章,兹不复及。
【三藏法数】
法身者,谓本有法性之身,若佛出世及不出世,常住不动,无有变易也。
【三藏法数】
谓始从初住,显出法性之理,乃至妙觉极果,理聚方圆,是名法身。(初住者,即十住位中初之一住也。妙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可思议,故名妙觉。理聚方圆者,妙觉所證,法性之理方始圆满也。)
【三藏法数】
谓如来法性真常,湛然清净,周遍法界。经云:佛以法为身,清净如虚空,是名法身。
【三藏法数】
法身者,谓所證无漏法界之体,而为法身也。菩萨知诸众生心之所乐,即以法界身作自身,亦作众生身,乃至虚空身也。(无漏者,谓惑业净尽,不漏落三界生死也。)
(术语)佛之真身也。其释名性相二宗各异其义。相宗据唯识论谓法身有总相法身与别相法身二种,总相法身者,兼理智二法,与金光明之如如及如如智,谓为法身之义同,是以所證之真如与能照之真觉为法身也。以三身言之,则自性身与自受用报身之二身合见。依此义释之,则法身为理智显现,有为(智)无为(理)一切功德法体性之所依,故名法身。又成就庄严一切之功德法,故言法身。唯识论十曰:「此牟尼尊所得二果永离二障,亦名法身,无量无边力无畏等大功德法所庄严故。(中略)此法身五法为性,非净法界独为法身,二转依果皆摄此故。」别相法身者,即三身中之自性身,唯为清净法界之真如也。此真如为佛之自性,故名自性身,又此真如具真常之功德(是无为也),为一切有为无为功德法之所依,故亦名法身。惟不得言成就庄严功德法,故名为法身,何则?以此法唯为理之法身,不含摄有为之功德(即智法身)也。唯识论十曰:「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佛地论七曰:「力无畏等诸功德法所依止,故亦名法身。」述记十末曰:「离所知障,具无边德,名为法身,(中略)功德法依名法身。」唯识枢要上本曰:「出缠位功德法本,名曰法身。」义林章七本曰:「成唯识说,清净法界为自性身。庄严论等说,自性身本性常故。赞佛论说,佛自性身无生灭故。」若依性宗之义,则真如之理性,有真实觉知之相,理智不二,与真如之无为同,真智亦无为也。又性相不二故,真如即法性,则真智亦法性也。此理智不二法性之隐,谓之如来藏,积始觉之功,显其法性,谓之法身。即言以法性成身,故名法身。或言以法性显现之有为无为一切功德法成就庄严之身,故名法身。胜鬘经曰:「世尊!过于恒沙,不离不脱不思议佛法成就。说如来法身,如是如来法身不离烦恼藏,名如来藏。」同宝窟下末曰:「法身者,即是实相真如法也。此实相正法隐,名如来藏。此实相法显,故名身。唯是一实相法,约隐显不同,故有藏之与身。又法者,谓诸功德法,法之所依名身。故摄论云:与功德法相应,名法身。」嘉祥法华疏四曰:「以正法为身,故曰法身。」起信论曰:「从本已来,自性满足一切功德,所谓自体有大智慧光明义故,遍照法界义故,真实识知义故,自性清净心义故,常乐我净义故,清凉不变自在义故,具足如是过于恒沙不离不断不异不思议佛法。(中略)满足无有所少义故,名为如来藏,亦名如来法身。」同义记下本曰:「隐时能出生如来,名如来藏。显时为万德依止,名为法身。」维摩经慧远疏曰:「佛以一切功德法成,故名法身。」法华玄义七曰:「本有四德隐名如来藏,修成四德显名为法身。」大乘义章十八曰:「言法身者,解有两义:一显本法性,以成其身,名为法身。二以一切诸功德法而成身,故名为法身。」梵Dharmaka%ya。
【佛学常见辞汇】
佛三身之一,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即诸佛所證的真如法性之身。
【佛学次第统编】
大牟尼尊,所得二果,永离二障,亦名法身。无量无边力无畏等大功德法,所庄严故。体依聚义,总说名身,故此法身,五法为性,非净法界,独名法身。如是法身,有三相别:一自性身。二受用身,此又有二:一自受用,二他受用。三变化身。义见后章,兹不复及。
【三藏法数】
法身者,谓本有法性之身,若佛出世及不出世,常住不动,无有变易也。
【三藏法数】
谓始从初住,显出法性之理,乃至妙觉极果,理聚方圆,是名法身。(初住者,即十住位中初之一住也。妙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可思议,故名妙觉。理聚方圆者,妙觉所證,法性之理方始圆满也。)
【三藏法数】
谓如来法性真常,湛然清净,周遍法界。经云:佛以法为身,清净如虚空,是名法身。
【三藏法数】
法身者,谓所證无漏法界之体,而为法身也。菩萨知诸众生心之所乐,即以法界身作自身,亦作众生身,乃至虚空身也。(无漏者,谓惑业净尽,不漏落三界生死也。)
一法印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对小乘之三法印称大乘之实印相,曰一法印。又有一实相印之名。即诸法实相之理也。妙玄八之上曰:「释论云:诸小乘经,若有无常、无我、涅槃三印印之,即是佛说,修之得道。无三法印,即是魔说。大乘经,但有一法印,谓诸法实相。」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一实相印。(参见:一实相印)
【三藏法数】
(出宗镜录)
一法印者,谓一念心,含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无不悉备。然此诸法,于一心中,炳然显现。如印印泥,文无前后,故云森罗及万像,一法之所印是也。
(术语)对小乘之三法印称大乘之实印相,曰一法印。又有一实相印之名。即诸法实相之理也。妙玄八之上曰:「释论云:诸小乘经,若有无常、无我、涅槃三印印之,即是佛说,修之得道。无三法印,即是魔说。大乘经,但有一法印,谓诸法实相。」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一实相印。(参见:一实相印)
【三藏法数】
(出宗镜录)
一法印者,谓一念心,含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无不悉备。然此诸法,于一心中,炳然显现。如印印泥,文无前后,故云森罗及万像,一法之所印是也。
一法句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一法也。句为章句之义。即谓绝待无为清净之法身也。天亲之净土论,分极乐国土之庄严功德为十七句,如来之庄严功德为八句,菩萨之庄严功德为四句,总为三种功德二十九句。此二十九句之庄严,略说之,则说入一法句,且自解之曰:一法句者,清净句也。清净句者,真实智慧无为法身也。盖彼论立奢摩他(止),毗婆舍那(观)之二观中,观二十九句现象之差别,即为毗婆舍那,观一法理体之平等,即为奢摩他。初虽别观奢摩他,毗婆舍那,而其机纯熟,则止观俱行,成柔软心,二十九句即为一法句,一法句即为二十九句,广略相入,得如实知见,差别即平等,平等即差别之妙理。
【佛学常见辞汇】
一法的章句。
(术语)谓一法也。句为章句之义。即谓绝待无为清净之法身也。天亲之净土论,分极乐国土之庄严功德为十七句,如来之庄严功德为八句,菩萨之庄严功德为四句,总为三种功德二十九句。此二十九句之庄严,略说之,则说入一法句,且自解之曰:一法句者,清净句也。清净句者,真实智慧无为法身也。盖彼论立奢摩他(止),毗婆舍那(观)之二观中,观二十九句现象之差别,即为毗婆舍那,观一法理体之平等,即为奢摩他。初虽别观奢摩他,毗婆舍那,而其机纯熟,则止观俱行,成柔软心,二十九句即为一法句,一法句即为二十九句,广略相入,得如实知见,差别即平等,平等即差别之妙理。
【佛学常见辞汇】
一法的章句。
一法界
【佛学大辞典】
(术语)真如之理体也。界,为所依及所因之义。真如为生圣法之所依所因,故曰法界。唯一无二,故名一也。起信论曰:「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义记中本曰:「一法界者,即无二真心,为一法界。此非算数之一,谓如理虚融,平等不二故,称为一,依生圣法故云法界,中边论云:法界者圣法因为义故,是故说法界,圣法依此境生,此中因义是界义故也。」
【佛学常见辞汇】
1。唯一的法界。亦即真如的理性。2。每一法的分界不同,故每一法都叫做一法界。
【三藏法数】
(出起信论)
一法界,即一真如之理体性,虚融平等不二也。
(术语)真如之理体也。界,为所依及所因之义。真如为生圣法之所依所因,故曰法界。唯一无二,故名一也。起信论曰:「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义记中本曰:「一法界者,即无二真心,为一法界。此非算数之一,谓如理虚融,平等不二故,称为一,依生圣法故云法界,中边论云:法界者圣法因为义故,是故说法界,圣法依此境生,此中因义是界义故也。」
【佛学常见辞汇】
1。唯一的法界。亦即真如的理性。2。每一法的分界不同,故每一法都叫做一法界。
【三藏法数】
(出起信论)
一法界,即一真如之理体性,虚融平等不二也。
一法界心
【佛学大辞典】
(术语)超绝有无而离差别之心。二教论上曰:「一法界心,非百非,背千是。」
【佛学常见辞汇】
超绝有无和没有差别的心。
(术语)超绝有无而离差别之心。二教论上曰:「一法界心,非百非,背千是。」
【佛学常见辞汇】
超绝有无和没有差别的心。
八十一法
【佛学大辞典】
(名数)大般若经所说之法门,有八十一科,一为色,二为心,三为五阴,四为十二入,五为十八界,六为四谛,七为十二因缘,八为十八空,九为六度,十为四智,总为八十一法。见教乘法数十二。
(名数)大般若经所说之法门,有八十一科,一为色,二为心,三为五阴,四为十二入,五为十八界,六为四谛,七为十二因缘,八为十八空,九为六度,十为四智,总为八十一法。见教乘法数十二。
十一法
【佛学大辞典】
(名数)比丘应成就十一法。一戒,二定,三慧,四解脱,五解脱见慧,已上五者即五根也。六根寂,六根之寂静也。七知足,八修法,九知方使。十分别义。十一不著利。
【佛学常见辞汇】
比丘所应成就的十一种法,即戒、定、慧、解脱、解脱见慧、根寂、知足、修法、知方使、分别义、不著利。
(名数)比丘应成就十一法。一戒,二定,三慧,四解脱,五解脱见慧,已上五者即五根也。六根寂,六根之寂静也。七知足,八修法,九知方使。十分别义。十一不著利。
【佛学常见辞汇】
比丘所应成就的十一种法,即戒、定、慧、解脱、解脱见慧、根寂、知足、修法、知方使、分别义、不著利。
牧牛十一法喻比丘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知色,譬知四大及四大所造之色。二知相,譬知行善行恶之相。三知摩刷。譬离恶念。四知护疮。譬护持五根。五知起烟。譬多闻说法。六知良田茂草,譬八正道。七知所爱。譬爱法宝。八知择道行。譬行十二部经。九知渡所。譬四意止。十知止足。譬不贪食。十一知时宜。譬恭奉长老比丘。
(名数)一知色,譬知四大及四大所造之色。二知相,譬知行善行恶之相。三知摩刷。譬离恶念。四知护疮。譬护持五根。五知起烟。譬多闻说法。六知良田茂草,譬八正道。七知所爱。譬爱法宝。八知择道行。譬行十二部经。九知渡所。譬四意止。十知止足。譬不贪食。十一知时宜。譬恭奉长老比丘。
阿罗汉所不习十一法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舍戒,二不净,三杀生,四盗,五不食残食。六妄语,七群党,八恶言,九狐疑,十恐惧,十一受馀师及受胞胎。见增一阿含经四十六。
(名数)一舍戒,二不净,三杀生,四盗,五不食残食。六妄语,七群党,八恶言,九狐疑,十恐惧,十一受馀师及受胞胎。见增一阿含经四十六。
世第一法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加行位之第四。是为有漏智之最极,世俗法中之第一,故名世第一法。俱舍论二十三曰:「此有漏故名为世间,此最胜故名为第一。此有遍法世间中胜,是故名为世第一法。」大乘义章十一本曰:「世第一者显胜之目,于世间中此善最上故云第一。」
(术语)四加行位之第四。是为有漏智之最极,世俗法中之第一,故名世第一法。俱舍论二十三曰:「此有漏故名为世间,此最胜故名为第一。此有遍法世间中胜,是故名为世第一法。」大乘义章十一本曰:「世第一者显胜之目,于世间中此善最上故云第一。」
独一法界
【佛学大辞典】
(术语)显曰一真法界。密曰独一法界。一切诸法,真如平等,故为一即一切法,一切法即一法,举一法,则一切诸法悉归,以一法该收万法,谓之独一法界。大日如来之智拳印,标帜此独一法界之一也。大日经疏一曰:「如来独一法界加持之相。」同十七曰:「言一者,此即如如之道,独一法界故言一也。」
(术语)显曰一真法界。密曰独一法界。一切诸法,真如平等,故为一即一切法,一切法即一法,举一法,则一切诸法悉归,以一法该收万法,谓之独一法界。大日如来之智拳印,标帜此独一法界之一也。大日经疏一曰:「如来独一法界加持之相。」同十七曰:「言一者,此即如如之道,独一法界故言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