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一切一心识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名乾栗陀耶。十识之一。(参见:识)
一心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万有之实体真如也。止观五上曰:「一心具十法界。」又唯一之信心不为他心所夺,谓之一心。止观四下曰:「一心者,修此法时,一心专志,更不馀缘。」探玄记三曰:「一心者,心无异念故。」教行信證文类三末曰:「言一念者,信心无二心,故曰一念。是名一心,一心则清净报土真因也。」又,一心有事理之二种:无馀念为事之一心。入实相为理之一心。观音义疏上曰:「一心归凭,更无二意,故名事一心也,(乃至)理一心者,达此心自他共无,因不可得。」
【佛学常见辞汇】
1。指真如的理体独一无二。2。专心。
【佛学次第统编】
种种事理,不出一心。故须谛信一心,乃为究竟。一心者,一念之心也。心性周遍,虚彻灵通,散之则应万事,敛之而成一念。是故若善若恶,若圣若凡,无不皆由此心。以心本具万法,而能成立众事,经云三界无别法,惟是一心作是也。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
一心者,一念之心也。心性周遍,虚彻灵通,散之则应万事,敛之而成一念。是故若善若恶,若圣若凡,无不皆由此心。以心本具万法,而能成立众事。经云:三界无别法,惟是一心作。是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一心合掌
【佛学大辞典】
(术语)心定于一处而合掌也。合掌者,表一心,(参见:「合掌」),法华经信解品曰:「右膝著地,一心合掌。」
【佛学常见辞汇】
一心是很专心的意思,合掌是双手合一为掌,也就是表示一心。
一心归命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心而归顺于佛也。净土论曰:「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
【佛学常见辞汇】
一心一意的归向于佛,把生命奉献给佛教。
一心正念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心正念而归于佛也。善导之观经疏四曰:「西岸上有人唤言: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汝。」
一心称名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心而称佛名也。法华经普门品曰:「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佛学常见辞汇】
很专心的称念佛的名号。
一心专念
【佛学大辞典】
(术语)念佛之心专一也。往生论曰:「心常作愿,一心专念,毕竟往生安乐国土。」善导之观经疏四曰:「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远,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
一心念佛
【佛学大辞典】
(术语)念佛之心不二也。法华经安乐行品曰:「不独入他家,若有因缘,须独入时,但一心念佛。」
一心不乱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心而不散乱也。阿弥陀经曰:「执持名号,若一日(乃至)若七日,一心不乱。」慈恩之阿弥陀经疏曰:「一心不乱者,专注无散也。」
【佛学常见辞汇】
心专一而不散乱。
【俗语佛源】
「一心」这个词,在先秦儒、道典籍中已经有了。如《尚书·泰誓》:「一心一德,立定厥功。」《庄子·天道 》:「其动也天,其静也地,一心定而王天下。」在佛教中:「一心」或为真如实相的异称;或谓心无杂念,更不他缘,犹言专心。这里仅取后面一种意义。「一心不乱」是净土宗的主要修持方法,意思是收摄众念归于一念,专念「阿弥陀佛」名号,念到「一心不乱」,妄尽真显,就能同阿弥陀佛的愿力「感应道交」,而往生西方净土,其语本于《阿弥陀经》:「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般若三昧经·行品》中也有类似的说法,在其他佛经中,也可以找到依据,如《坐禅三昧经》说:「菩萨坐禅 ,不念一切,唯念一佛,自得三昧。」《华严经·离世间品一》说十种菩萨行时,提到「一心不乱,修三昧行」。「一心不乱」按其程度,又可分为「事一心」和「理一心」。我们平时所说「一心不乱」,意思是专心致志,不去胡思乱想,如:练气功时,关键是「调心」,只有逐步做到「一心不乱」,才能渐入佳境。(李明权)
一心金刚宝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天台宗相传之菩萨戒名。依梵网经而立此称。又名圆顿戒。其戒相仅为梵网之十重四十八轻戒。梵网经下曰:「我本卢舍那佛心地中初发心中常所诵一戒光明,金刚宝戒是一切佛本源,一切菩萨本源。」
一心敬礼
【佛学大辞典】
(术语)敬礼三宝之心不二也。法华忏法之初:「一心敬礼十方一切常住佛,一心敬礼十方一切常住法,一心敬礼十方一切常住僧。」
一心顶礼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心头面礼拜也。观音忏法曰:「一心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世尊。」
一心三观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曰圆融三观,不可思议三观,或不次第三观。为天台圆教之观法,利根菩萨之所修习。原出于大智度论二十七所谓三智一心中得之文。又得中论观四谛品,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之意,天台智者大师之义因之而立。天台观经疏曰:「一心三观者,此出释论。论云:三智实在一心中,得秪一观而三观,观于一谛而三谛,故名一心三观。类如一心而有生住灭,如此三相,在一心中。此观成时,證一心三智。」又摩诃止观五上曰:「一空一切空,无假中而不空,总空观也。一假一切假,无空中而不假,总假观也。一中一切中,无空假而不中,总中观也。即中论所说不可思议一心三观。」盖天台之意,在对于别教隔历之次第三观,而明圆教之不次第三观也。别教之说,先修空观,破见思之惑,得一切智,而證真谛之理,次修假观,破尘沙之惑,得道种智,而知假谛恒沙之法门,后修中观,破无明之惑,得一切种智,而證中道法身,故三观次第而用之。圆教之说则不然,三观融即于一心,不纵不横,恰如伊字之三点,又如一刹那之法,有生住灭之三相,三即非三一即非一。是故举一观,即圆具三观。谓举一空观,则假中亦空。以三观悉能荡相著故也。举一假观,则空中亦假。以三观皆有立法之义故也。举一中观,则空假亦中。以三观之当处皆为绝对故也。是即三观祇在一心,故得一一之观,任运具三。如是三一圆融,修性泯绝,非次第而入,非并别而观,故得三惑破于一时,三智发于一心。所以称为不可思议之三观也。维摩经玄疏三,明一心三观,有三意:一、所观之境,即一念无明之心,因缘所生之十法界也。二、能观,观此一念无明之心,圆照三谛之理。三、證成,證一心三观,即是一心三智五眼也。古来惟天台一家,立一心三观之论目。其馀诸教,绝不说一心三观之旨。又见维摩经略疏七及止观辅行五之三。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圆融三观、不可思议三观、不次第三观等,是天台宗圆教的观法。天台宗说宇宙万有,都具有空假中三种谛理,而这三种谛理又互具互融,空即假中,假即空中,中即空假,如果我们在一心之中这样作观,即叫做一心三观。
【三藏法数】
一心三观者,即于一念心而能圆观三谛也。谓观一念心,为从何处来?去至何所?毕竟无有,净若虚空,名空观。能观之观,所观之境,历历分明,名假观。虽历历分明而性常自空,空不定空,假不定假,名中观。即三而一,即一而三,是名一心三观。
一心三智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智于一心之上同时发得也。盖在别教,修空观得一切智,修假观得道种智,修中道观得一切种智,由如是次第之三观,次第发得三智。而在天台圆教,则三观融于一心,故即所发之三智,亦同时于一心證得,无前后并别云。原出大智度论二十七,彼文自为问答曰:「一心中得一切智,一切种智,断一切烦恼习,今云何言以一切智具足得一切种智,以一切种智断烦恼习?答曰:实一切智一时得,此中为令人信般若波罗蜜故,次第差别品说,欲令众生得清净心,是故如是说。」即是也。昔北齐之慧文,读此文,豁然悟圆理之极致,以之授慧思,慧思以之传智顗,智顗依之證得一心三观一境三谛等之圆理,遂为开立天台一宗之基。此所以同宗以龙树为高祖师也。
【佛学常见辞汇】
谓人如果在一心之中同时修习空假中三观,就可以在一心之中同时證得一切智、道种智和一切种智等三种智。
一心三惑
【佛学大辞典】
(术语)见思尘沙无明三惑融镕于一心之意。又曰同体三惑。止观辅行六之三所谓「见思尚乃即是法性,岂有尘沙在见思外,岂有无明在二观后,三惑既即,三观必融。」是也。盖在别教,此三惑,其体各别,次第为隔历三观所破。而圆教则不然,唯就一惑之义用,有粗中细之别边,且不过分三惑。即迷于绝对之一理之一惑,粗分名为见思。细分名为尘沙,极细分名为无明。一惑即三惑,故起一惑,从而障三谛。粗分之见思,障真谛。细分之尘沙,障假谛。极细分之无明,障中道。然覈其实,则为一心之三惑,故一见一思,其体无非法界,见思之外,别无尘沙无明之可见。且能破之三观,既融即于一心,则所破之三惑,亦自同时必破也。
【佛学常见辞汇】
谓三惑融镕于我们的一心之中。三惑是见思惑,尘沙惑和无明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