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声一声
【佛学大辞典】
(术语)净土门之极意,念声是一,一念之信,即为一遍之声名,故十念一念,谓之十声一声。无量寿经下曰:「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观无量寿经曰:「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是也。
(术语)净土门之极意,念声是一,一念之信,即为一遍之声名,故十念一念,谓之十声一声。无量寿经下曰:「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观无量寿经曰:「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是也。
十一声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一、执受大种声〕,执即执持,受即领受。谓人于内四大种,有所执受也。而言声者,如手相击,及语言等声,皆由内四大种而出,故名执受大种声。(四大种者,谓人身中地水火风也。)
〔二、不执受大种声〕,谓人于外四大种,无所执受,而言声者,如风林驶水等声,皆由外四大而出,故名不执受大种声。(外四大种者,谓世间地水火风也。)
〔三、执受不执受大种声〕,谓如以手击鼓等声,手属执受大种,鼓属不执受大种,故名执受不执受大种声。
〔四、世所共成声〕,谓世俗之人,或因谈说,或因问答,而成于声,故名世所共成声。
〔五、成所引声〕,谓诸圣人所说法音,皆为引导众生出离生死,而成于声,故名成所引声。
〔六、可意声〕,谓欢乐之声,可适其意,故名可意声。
〔七、不可意声〕,谓愁苦之声,违逆情意,故名不可意声。
〔八、俱相违声〕,谓不苦不乐之声,亦不适意,亦不违情,与前可意、不可意声相反,故名俱相违声。
〔九、遍计所执声〕,谓外道于一切法,遍计有无,及常无常等,执著所说,而成于声,故名遍计所执声。
〔十、圣言声〕,圣即正也。谓见即言见,不见言不见,闻即言闻,不闻言不闻等,此因正直而成于声,故名圣言声。
〔十一、非圣言声〕,谓见言不见,不见言见,闻言不闻,不闻言闻等,此因非正直而成于声,故名非圣言声。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一、执受大种声〕,执即执持,受即领受。谓人于内四大种,有所执受也。而言声者,如手相击,及语言等声,皆由内四大种而出,故名执受大种声。(四大种者,谓人身中地水火风也。)
〔二、不执受大种声〕,谓人于外四大种,无所执受,而言声者,如风林驶水等声,皆由外四大而出,故名不执受大种声。(外四大种者,谓世间地水火风也。)
〔三、执受不执受大种声〕,谓如以手击鼓等声,手属执受大种,鼓属不执受大种,故名执受不执受大种声。
〔四、世所共成声〕,谓世俗之人,或因谈说,或因问答,而成于声,故名世所共成声。
〔五、成所引声〕,谓诸圣人所说法音,皆为引导众生出离生死,而成于声,故名成所引声。
〔六、可意声〕,谓欢乐之声,可适其意,故名可意声。
〔七、不可意声〕,谓愁苦之声,违逆情意,故名不可意声。
〔八、俱相违声〕,谓不苦不乐之声,亦不适意,亦不违情,与前可意、不可意声相反,故名俱相违声。
〔九、遍计所执声〕,谓外道于一切法,遍计有无,及常无常等,执著所说,而成于声,故名遍计所执声。
〔十、圣言声〕,圣即正也。谓见即言见,不见言不见,闻即言闻,不闻言不闻等,此因正直而成于声,故名圣言声。
〔十一、非圣言声〕,谓见言不见,不见言见,闻言不闻,不闻言闻等,此因非正直而成于声,故名非圣言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