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辭典》:目空一切 拼音:mù kōng yī qiè
自视甚高,一切都瞧不起。《镜花缘》第一八回:「谁知腹中虽离渊博尚远,那目空一切,旁若无人光景,却处处摆在脸上。」也作「目空四海」、「目空一世」。
分類:目空一切
《漢語大詞典》:目空一世
什么都不放在眼里。形容骄傲自大。 明 焦竑 《李氏〈焚书〉序》:“ 宏甫 快口直肠,目空一世,愤激过甚,不顾人有忤者。”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三:“ 蒋君 麟昌 ,年才十九……目空一世。” 王鹏运 《〈彊邨词〉序》:“昨 况夔笙 、 况周颐 渡江见访,出大集共读之,以目空一世之 况舍之 ,读至《梅州送春》、《人境庐话旧》诸作,亦復降心低首。”亦作“ 目空一切 ”。《镜花缘》第五二回:“但他恃著自己学问,目空一切,每每把人不放眼内。” 清 洪楝园 《后南柯·释酗》:“但此女兀傲不羣,目空一切,恐非臣所能驾驭。” 浩然 《艳阳天》第二卷第八十章:“难怪 马之悦 说他骄傲自满,目空一切,真是不假!”
《漢語大詞典》:壹切
(1).一切;全部。《汉书·赵广汉传》:“壹切治理,威名流闻,及 匈奴 降者言 匈奴 中皆闻 广汉 。” 颜师古 注:“言诸事皆治理也。”
(2).暂时;权宜。《汉书·张敞传》:“ 敞 辞之官,自请治剧郡非赏罚无以劝善惩恶,吏追捕有功效者,愿得壹切比 三辅 尤异。” 颜师古 注引 如淳 曰:“壹切,权时也。” 晋 傅玄 《傅子·检商贾》:“及 秦 乱四民而废常贱,竞逐末利而弃本业,苟合壹切之风起矣。”《资治通鉴·汉元帝竟宁元年》:“臣恐议者不深虑其终始,欲以壹切省繇戍,十年之外,百岁之内,卒有他变,障塞破坏,亭隧灭絶,当更发屯缮治,累岁之功不可卒復。” 胡三省 注:“ 师古 曰:‘壹切者,权时之事,非经常也。犹如以刀切物,苟取整齐,不顾长短纵横,故言一切。’” 明 归有光 《策问》之十二:“夫不遵奉典宪,而徒取壹切,以务声名,岂国家所以任属长吏之意!”
(2).暂时;权宜。《汉书·张敞传》:“ 敞 辞之官,自请治剧郡非赏罚无以劝善惩恶,吏追捕有功效者,愿得壹切比 三辅 尤异。” 颜师古 注引 如淳 曰:“壹切,权时也。” 晋 傅玄 《傅子·检商贾》:“及 秦 乱四民而废常贱,竞逐末利而弃本业,苟合壹切之风起矣。”《资治通鉴·汉元帝竟宁元年》:“臣恐议者不深虑其终始,欲以壹切省繇戍,十年之外,百岁之内,卒有他变,障塞破坏,亭隧灭絶,当更发屯缮治,累岁之功不可卒復。” 胡三省 注:“ 师古 曰:‘壹切者,权时之事,非经常也。犹如以刀切物,苟取整齐,不顾长短纵横,故言一切。’” 明 归有光 《策问》之十二:“夫不遵奉典宪,而徒取壹切,以务声名,岂国家所以任属长吏之意!”
一切
【佛学大辞典】
(术语)该罗事物之称。玄应音义曰:「说文云:一切,普也。普即遍具之义,故切宜从十。说文,十谓数之具,从七者俗也。」史记曰:「臣观诸候王邸第百馀,皆高祖一切功臣。」同索隐曰:「此一切,犹一例,同时也,非如他一切,训权时也。」胜鬘经宝窟中末曰:「一切止是该罗之名。」法苑珠林二十八曰:「一以普及为言,切以尽际为语。」无量寿经慧远疏上曰:「举一名馀,故云一切。」智度论三十曰:「一切有二:一、名字一切,一、实一切。」
【三藏法数】
(出翻译名义)
一,是普及之言;切,是尽际之语。又云:究竟非二名一,其性广博名切,故名一切。
(术语)该罗事物之称。玄应音义曰:「说文云:一切,普也。普即遍具之义,故切宜从十。说文,十谓数之具,从七者俗也。」史记曰:「臣观诸候王邸第百馀,皆高祖一切功臣。」同索隐曰:「此一切,犹一例,同时也,非如他一切,训权时也。」胜鬘经宝窟中末曰:「一切止是该罗之名。」法苑珠林二十八曰:「一以普及为言,切以尽际为语。」无量寿经慧远疏上曰:「举一名馀,故云一切。」智度论三十曰:「一切有二:一、名字一切,一、实一切。」
【三藏法数】
(出翻译名义)
一,是普及之言;切,是尽际之语。又云:究竟非二名一,其性广博名切,故名一切。
一切无障碍
【佛学大辞典】
(杂语)言通达一切而无不及也。法华经神力品曰:「能持此经者,于诸法之义,名字及言辞,乐说无穷尽,如风于空中,一切无障碍。」
(杂语)言通达一切而无不及也。法华经神力品曰:「能持此经者,于诸法之义,名字及言辞,乐说无穷尽,如风于空中,一切无障碍。」
一切一心识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名乾栗陀耶。十识之一。(参见:识)
(术语)梵名乾栗陀耶。十识之一。(参见:识)
一切法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名一切万法,一切诸法。为总该万有之称。智度论二曰:「一切法,略说有三种:一者有为法,二者无为法,三者不可说法,此三己摄一切法。」梵Sarva-dharma。
【佛学常见辞汇】
一切道理或一切事物的意思。智度论说:「一切法略说有三种:一者有为法,二者无为法,三者不可说法。此三已摄一切法。」
(术语)又名一切万法,一切诸法。为总该万有之称。智度论二曰:「一切法,略说有三种:一者有为法,二者无为法,三者不可说法,此三己摄一切法。」梵Sarva-dharma。
【佛学常见辞汇】
一切道理或一切事物的意思。智度论说:「一切法略说有三种:一者有为法,二者无为法,三者不可说法。此三已摄一切法。」
一切法高王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佛说一切法高王经。元魏瞿昙般若流支译。一卷。
(经名)佛说一切法高王经。元魏瞿昙般若流支译。一卷。
一切法义王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切高王经之异名。
(经名)一切高王经之异名。
一切智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智之名。三智之一。知了一切之法。此一切智对于一切种智,有总别二义。若依总义,则总名佛智,与一切种智同。若依别义,则一切种智为视差别界事相之智。一切智为视平等界空性之智也。先示总义,则法华经譬喻品曰:「勤修精进,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同化城喻品曰:「为佛一切智,当发大精进。」仁王经下曰:「满足无漏界,常净解脱身,寂灭不思议,名为一切智。」中论疏九末曰:「知一切法,名一切智。」华严经大疏十六下曰:「智度论云:如函大盖亦大,还以无尽之智,知无尽法,是故如来名一切智。」次示别义,则为知一切平等空理之智。嘉祥之法华经义疏二曰:「般若三慧品云:知一切法一相,故名一切智,又云知种种相,故名一切种智。」同六曰:「一切智者,谓空智也。」智度论二十七曰:「论一切种智之差别,有人言无差别,或时言一切智,或时言一切种智。有人言:总相是一切,别相是一切种智;因是一切智,果是一切种智;略说一切智,广说一切种智;一切智总破一切法中无明闇,一切种智观种种法门破诸无明。」大乘义章十曰:「举六种之差别,又以名声闻缘觉之智。」智度论二十七曰:「后品中佛说一切智,是声闻辟支佛事,道智是菩萨事,一切种智是佛事。声闻辟支佛但有总一切智,无有一切种智。」
【佛学常见辞汇】
三智之一。(参见:三智)
【佛学次第统编】
知一切法,名曰一切智。
【三藏法数】
谓于一切内法内名,能知能解;一切外法外名,亦能知能解;是名一切智。即声闻、缘觉之智也。(内法内名者,谓理内所诠法相及能诠名字,盖佛教依理而说,故名理内也。外法外名者,即理外所诠法相及能诠名字,盖外道等违理横计,故名理外也。)
【三藏法数】
谓于一切内法、内名,能知能解;一切外法、外名,亦能知能解,是名一切智,即声闻、缘觉之智也。(内法、内名者,谓理内所诠法相,及能诠名字,盖佛教依理而说,故名理内也。外法、外名者,即理外所诠法相,及能诠名字,盖外道等违理横计,故名理外也。)
(术语)佛智之名。三智之一。知了一切之法。此一切智对于一切种智,有总别二义。若依总义,则总名佛智,与一切种智同。若依别义,则一切种智为视差别界事相之智。一切智为视平等界空性之智也。先示总义,则法华经譬喻品曰:「勤修精进,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同化城喻品曰:「为佛一切智,当发大精进。」仁王经下曰:「满足无漏界,常净解脱身,寂灭不思议,名为一切智。」中论疏九末曰:「知一切法,名一切智。」华严经大疏十六下曰:「智度论云:如函大盖亦大,还以无尽之智,知无尽法,是故如来名一切智。」次示别义,则为知一切平等空理之智。嘉祥之法华经义疏二曰:「般若三慧品云:知一切法一相,故名一切智,又云知种种相,故名一切种智。」同六曰:「一切智者,谓空智也。」智度论二十七曰:「论一切种智之差别,有人言无差别,或时言一切智,或时言一切种智。有人言:总相是一切,别相是一切种智;因是一切智,果是一切种智;略说一切智,广说一切种智;一切智总破一切法中无明闇,一切种智观种种法门破诸无明。」大乘义章十曰:「举六种之差别,又以名声闻缘觉之智。」智度论二十七曰:「后品中佛说一切智,是声闻辟支佛事,道智是菩萨事,一切种智是佛事。声闻辟支佛但有总一切智,无有一切种智。」
【佛学常见辞汇】
三智之一。(参见:三智)
【佛学次第统编】
知一切法,名曰一切智。
【三藏法数】
谓于一切内法内名,能知能解;一切外法外名,亦能知能解;是名一切智。即声闻、缘觉之智也。(内法内名者,谓理内所诠法相及能诠名字,盖佛教依理而说,故名理内也。外法外名者,即理外所诠法相及能诠名字,盖外道等违理横计,故名理外也。)
【三藏法数】
谓于一切内法、内名,能知能解;一切外法、外名,亦能知能解,是名一切智,即声闻、缘觉之智也。(内法、内名者,谓理内所诠法相,及能诠名字,盖佛教依理而说,故名理内也。外法、外名者,即理外所诠法相,及能诠名字,盖外道等违理横计,故名理外也。)
三智
【佛学大辞典】
(术语)智度论所说:一、一切智,声闻缘觉之智也。知一切法之总相者。总相即空相也。二、道种智,菩萨之智也。知一切种种差别之道法者。三、一切种智,佛智也。佛智圆明,通达总相别相化道断惑一切种之法者。天台以之配于空假中三谛之观智。然三智就人分别,虽如上各别,而就法之胜劣分别之,则以上兼下,于一切种智中容馀二智,犹如五眼中之佛眼容馀四眼也。智度论二十七曰:「一切智是声闻辟支佛事,道智是菩萨事,一切种智是佛事。」止观三曰:「佛智照空如二乘所见,名一切智。佛智照假如菩萨所见,名道种智。佛智照空假中皆见实相,名一切种智。故言三智一心中得。」四教仪集注下曰:「三智圆明,五眼洞照。」又,一、世间智。是凡夫外道之智也。于一切法分别种种,执著有无,不能出离世间,故名。二、出世间智,是声闻缘觉二乘之智也。发无漏智,照偏真之四谛,能出离世间,故名。三、出世间上上智,是佛菩萨之智也。观察一切诸法之实相,能得妙觉,超出二乘之智,故名。说见楞伽经三。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三字部三智)
【佛学常见辞汇】
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一切智是声闻缘觉知一切法总相的智,总相就是空相;道种智是菩萨知一切道法差别相的智;一切种智是佛通达诸法总相别相,化道断惑的智,合一切智及道种智二者,故名一切种智。
【佛学次第统编】
三智者:
一、一切智 知一切法之总相者,总相即空相也。
二、道种智 知一切种种差别之道法者。
三、一切种智 通达总相别相,化道断惑一切种之法者。
【三藏法数】
(出观音玄义)
〔一、一切智〕,谓于一切内法、内名,能知能解;一切外法、外名,亦能知能解,是名一切智,即声闻、缘觉之智也。(内法、内名者,谓理内所诠法相,及能诠名字,盖佛教依理而说,故名理内也。外法、外名者,即理外所诠法相,及能诠名字,盖外道等违理横计,故名理外也。)
〔二、道种智〕,谓能用诸佛一切道法,发起众生一切善种,是名道种智,即菩萨之智也。
〔三、一切种智〕,谓能以一种智,知一切道,知一切种,是名一切种智,即佛之智也。(一切道者,一切诸佛之道法也;一切种者,一切众生之因种也。)
【三藏法数】
(出楞伽经)
〔一、世间智〕,谓凡夫外道之智也。凡夫、外道等于一切法,种种分别,执著有无,而不能出离世间,是名世间智。
〔二、出世间智〕,谓声闻、缘觉之智也。声闻、缘觉以一切智,修四谛行,而能出离世间,是名出世间智。(一切智者,谓一切诸法皆能了达也。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
〔三、出世间上上智〕,谓佛、菩萨之智也。由佛、菩萨观察一切诸法寂静之相,不生不灭,得如来地,超出声闻、缘觉之智,是名出世间上上智。
(术语)智度论所说:一、一切智,声闻缘觉之智也。知一切法之总相者。总相即空相也。二、道种智,菩萨之智也。知一切种种差别之道法者。三、一切种智,佛智也。佛智圆明,通达总相别相化道断惑一切种之法者。天台以之配于空假中三谛之观智。然三智就人分别,虽如上各别,而就法之胜劣分别之,则以上兼下,于一切种智中容馀二智,犹如五眼中之佛眼容馀四眼也。智度论二十七曰:「一切智是声闻辟支佛事,道智是菩萨事,一切种智是佛事。」止观三曰:「佛智照空如二乘所见,名一切智。佛智照假如菩萨所见,名道种智。佛智照空假中皆见实相,名一切种智。故言三智一心中得。」四教仪集注下曰:「三智圆明,五眼洞照。」又,一、世间智。是凡夫外道之智也。于一切法分别种种,执著有无,不能出离世间,故名。二、出世间智,是声闻缘觉二乘之智也。发无漏智,照偏真之四谛,能出离世间,故名。三、出世间上上智,是佛菩萨之智也。观察一切诸法之实相,能得妙觉,超出二乘之智,故名。说见楞伽经三。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三字部三智)
【佛学常见辞汇】
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一切智是声闻缘觉知一切法总相的智,总相就是空相;道种智是菩萨知一切道法差别相的智;一切种智是佛通达诸法总相别相,化道断惑的智,合一切智及道种智二者,故名一切种智。
【佛学次第统编】
三智者:
一、一切智 知一切法之总相者,总相即空相也。
二、道种智 知一切种种差别之道法者。
三、一切种智 通达总相别相,化道断惑一切种之法者。
【三藏法数】
(出观音玄义)
〔一、一切智〕,谓于一切内法、内名,能知能解;一切外法、外名,亦能知能解,是名一切智,即声闻、缘觉之智也。(内法、内名者,谓理内所诠法相,及能诠名字,盖佛教依理而说,故名理内也。外法、外名者,即理外所诠法相,及能诠名字,盖外道等违理横计,故名理外也。)
〔二、道种智〕,谓能用诸佛一切道法,发起众生一切善种,是名道种智,即菩萨之智也。
〔三、一切种智〕,谓能以一种智,知一切道,知一切种,是名一切种智,即佛之智也。(一切道者,一切诸佛之道法也;一切种者,一切众生之因种也。)
【三藏法数】
(出楞伽经)
〔一、世间智〕,谓凡夫外道之智也。凡夫、外道等于一切法,种种分别,执著有无,而不能出离世间,是名世间智。
〔二、出世间智〕,谓声闻、缘觉之智也。声闻、缘觉以一切智,修四谛行,而能出离世间,是名出世间智。(一切智者,谓一切诸法皆能了达也。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
〔三、出世间上上智〕,谓佛、菩萨之智也。由佛、菩萨观察一切诸法寂静之相,不生不灭,得如来地,超出声闻、缘觉之智,是名出世间上上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