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周王避债台
  
债筑台
 
周赧筑台
 
台高极天

相关人物
周赧王


《汉书》卷十四〈诸侯王表〉~39~
分为二周,有逃责之台,被窃鈇之言。唐·颜师古注引服虔曰:「周赧王负责,无以归之,主迫责急,乃逃于此台,后人因以名之。」
《太平御览》卷一百七十七〈居处部五·台上〉~993~2~
《帝王世纪》曰:「周赧王虽居天子之位,为诸侯所侵逼,与家人无异。贳于民,无以归之,乃上台以避之,故周人因名其台曰逃债台,故洛阳南宫簃台是也。」

简释

债筑台:喻欠债极多。清黄遵宪《和议成志感》:“失民更为丛驱爵,毕世难偿债筑台。”

典故
沦周赧

相关人物
周赧王


《史记》卷四《周本纪》
周君、王赧卒,周民遂东亡。秦取九鼎宝器,而迁西周公于惮狐。后七岁,秦庄襄王灭东周。东西周皆入于秦,周既不祀。

例句

三季沦周赧,七雄灭秦嬴。 陈子昂 感遇诗三十八首

《國語辭典》:赧然  拼音:nǎn rán
羞惭而脸红,难为情的样子。《韩诗外传》卷一○:「孟尝君赧然,汗出至踵。」《警世通言。卷三。王安石三难苏学士》:「东坡听说东书房相见,想起改诗的去处,面上赧然。」
《國語辭典》:愧赧  拼音:kuì nǎn
心感羞惭而面红耳赤。三国魏。曹植上责躬应诏诗表〉:「形影相吊,五情愧赧。」《三国演义》第三八回:「南阳野人,疏懒成性,屡蒙将军枉临,不胜愧赧。」
分類:羞惭
《高级汉语词典》:愧赧
因惭愧而面红耳赤
《國語辭典》:赧颜(赧顏)  拼音:nǎn yán
羞惭而脸红。《红楼梦》第一○九回:「宝玉想著早起之事,未免赧颜抱惭。」
《國語辭典》:惭赧(慚赧)  拼音:cán nǎn
羞愧脸红。《后汉书。卷六四。延笃传》:「下见先君远祖,可不惭赧。」明。沈受先《三元记》第一○出:「言之惭赧,只恐逆流难挽。」
分類:羞惭脸红
《國語辭典》:羞赧  拼音:xiū nǎn
害羞而面红。晋。孙绰 情人碧玉歌二首之二:「感郎不羞赧,回身就郎抱。」《三国演义》第九六回:「袆恐孔明羞赧,乃贺曰:『蜀中之民,知丞相初拔四县,深以为喜。』」
《漢語大詞典》:赧容
犹赧颜。 明 徐霖 《绣襦记·谋脱金蝉》:“我无钱使用,典春衣殊觉赧容。”
《國語辭典》:赧色  拼音:nǎn sè
脸色发红,惭愧、难为情的面色。如:「面有赧色。」
分類:惭愧神色
《漢語大詞典》:色赧
脸红;羞愧。明史·史可法传:“群臣入朝,王色赧欲避。”
分類:脸红羞愧
《漢語大詞典》:赧汗
谓因羞惭而流汗。 宋 苏轼 《与彦正判官书》:“古琴当与响泉韵磬并为当世之宝,而鏗金瑟瑟,遂蒙輟惠,报赐之间,赧汗不已。”
分類:羞惭流汗
《漢語大詞典》:赧面
因惭愧而脸红。 明 归有光 《与吴三泉书》:“中夜思之,痛心赧面。”
分類:惭愧脸红
《韵府拾遗 潸韵》:竦赧
宋书傅隆传谨率管穴所见五十二事上呈蚩鄙茫浪伏用竦赧
《漢語大詞典》:赧赧然
惭愧脸红貌。孟子·滕文公下:“观其色赧赧然,非 由 之所知也。” 朱熹 集注:“赧赧,慙而面赤之貌。” 夏丏尊 叶圣陶 《文心》二九:“脸孔都泛红得异常,似乎有些赧赧然。”
《國語辭典》:债台高筑(債臺高築)  拼音:zhài tái gāo zhú
本指战国时周赧王负债甚多,因无法偿还而逃避债主到謻台。典出《汉书。卷一四。诸侯王表。序》颜师古注引服虔语。后形容欠债甚多。如:「他已是身无分文,债台高筑,怎么可能再拿出这么多钱来?」
分類:欠债
《漢語大詞典》:债台(債臺)
汉书·诸侯王表序“有逃责之臺” 颜师古 注引 服虔 曰:“ 周赧王 负责,无以归之,主迫责急,乃逃於此臺,后人因以名之。”后因以“债臺”喻指负债。 清 黄轩祖 《游梁琐记·文悌佳话》:“如我两袖清风,一拳朝露,将何囊金以填债臺?” 瞿秋白 《饿乡纪程》三:“破产的‘士的阶级’大半生活筑在债台上,又得保持旧的‘体面’。”
分類:负债
《漢語大詞典》:避债台(避債臺)
本名 謻台 , 周景王 所筑。后因 周赧王 避债于此,故称。 明 汤显祖 《与男开远》:“我歌《鹿鸣》五十年,求一 避债臺 不得,念之。” 清 钱谦益 《朱府君墓志铭》:“人或谓君:若他日寧有 避债臺 乎?” 清 袁枚 随园随笔·摘史记注:“ 赧王 为诸侯所逼,负责於民,乃上臺避之,号 避责臺 。”参见“ 逃债臺 ”。
《國語辭典》:逃债台(逃債臺)  拼音:táo zhài tái
位于河南省洛阳县境的古台。因周赧王曾避债于此,故称为「逃债台」。《太平御览。卷一七七。居处部五。台》引《帝王世纪》:「周赧王虽居天子之位,为诸侯所侵逼,与家人无异。贳于民,无以归之,乃上台以避之。故周人因名其台曰逃债台。故洛阳南宫簃台是也。」也称为「謻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