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褒女笑
 
褒女惑周
 
周褒媚己
 
褒女灭周
 
褒姒烽火
  
周惑褒姒

相关人物
周幽王
 
褒姒


《国语》卷七〈晋语一·史苏论献公伐骊戎胜而不吉〉~255~
周幽王伐有褒,褒人以褒姒女焉,褒姒有宠,生伯服,于是乎与虢石甫比,逐太子宜臼而立伯服。太子出奔申,申人、鄫人召西戎以伐周,周于是乎亡。今晋寡德而安俘女,又增其宠,虽当三季之王,不亦可乎?且其兆云:「挟以衔骨,齿牙为猾。」我卜伐骊,龟往离散以应我。夫若是,贼之兆也,非吾宅也,离则有之。不跨其国,可谓挟乎?不得其君,能衔骨乎?若跨其国而得其君,虽逢齿牙,以猾其中,谁云不从?诸夏从戎,非败而何?从政者不可以不戒,亡无日矣!
《史记》卷四〈周本纪〉~47~
幽王嬖爱褒姒。褒姒生子伯服,幽王欲废太子。太子母申侯女,而为后。后幽王得褒姒,爱之,欲废申后,并去太子宜臼,以褒姒为后,以伯服为太子。周太史伯阳读史记曰:「周亡矣。」……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大鼓,有寇至则举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说之,为数举火。其后不信,诸侯益亦不至。幽王以虢石父为卿,用事,国人皆怨。石父为人佞巧善谀好利,王用之。又废申后,去太子也。申侯怒,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举火徵兵,兵莫至。遂杀幽王骊山下,虏褒姒,尽取周赂而去。于是诸侯乃即申侯而共立故幽王太子宜臼,是为平王,以奉周祀。

例句

褒姒冢前烽火起,不知泉下破颜无。 唐彦谦 登兴元城观烽火

未免被他褒女笑,只教天子暂蒙尘。 李商隐 华清宫

妲己灭纣,褒女惑周。天维荡复,职此之由。 李白 雪谗诗赠友人

周王惑褒姒,城阙成陂陁。 李华 咏史十一首之十一

明明天子咸戒之,赫赫宗周褒姒灭。 王翰 飞燕篇

红儿若为回桃脸,岂比连催举五烽。 罗虬 比红儿诗

《國語辭典》:烽火  拼音:fēng huǒ
1.古时军队用来示警、传递军情的烟火。白天以烟,入夜以火。《塞上烽火品约》:「匈奴人入塞,候尉吏亟以檄言匈奴人入,烽火传都尉府,毋绝,如品。」唐。白居易和渭北刘大夫借便秋遮虏寄朝中亲友〉诗:「堠空烽火灭,气胜鼓鼙鸣。」
2.喻指战争、战乱。南朝宋。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羽檄起边亭,烽火入咸阳。」唐。杜甫 春望诗:「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國語辭典》:烽烟(烽煙)  拼音:fēng yān
烽火燧烟,代称战争。宋。欧阳修 寄渭州王仲仪龙图诗:「威行四境烽烟断,响入千山号令传。」清。王鹏运 八声甘州。是男儿万里惯长征词:「只榆关东去,沙虫猿鹤,莽莽烽烟。」
《國語辭典》:烽燧  拼音:fēng suì
敌人来犯,燃火示警,夜间举火为烽,白天燔烟为燧。汉。桓宽《盐铁论。本议》:「故修障塞,饬烽燧,屯戍以备之边。」宋。张孝祥 六州歌头。长淮望断词:「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
《漢語大詞典》:边烽(邊烽)
亦作“邉烽”。
(1).边疆报警的烽火。 唐 沈佺期 《塞北》诗之一:“海气如秋雨,边烽似夏云。” 明 梵琦 《居庸关》诗:“渠答自今收战马,兜铃无復置边烽。”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第五章:“其有边烽传警, 潢池 弄兵,敌国外患之来,羣盗满山之变。”
(2).指代边境上的战事。 南朝 梁 徐悱 《白马篇》:“闻有边烽急,飞候至 长安 。”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戎昱:“ 宪宗 时,边烽累急,大臣议和亲。” 明 冯梦龙 《女丈夫·红拂投主》:“金戈纷逐,铁马争驰,眼观邉烽四起,指日 西京 累卵危。” 清 顾炎武 《二月十日有事于欑宫》诗:“贼马与边烽,相将溃 中夏 。”
(3).借指边疆。《隋书·房陵王勇传》:“虽北夷猖獗,尝犯边烽,今城镇峻峙,所在严固,何待迁配,以致劳扰。”参见“ 边疆 ”。
《國語辭典》:边疆(邊疆)  拼音:biān jiāng
远离国家中心区域的边境,与内地对称。在中国大陆,边疆范围,一般分为地理边疆(即国防边疆)、人文边疆(又分民族、文化、政治边疆)、历史边疆三种。《五代史平话。周史。卷上》:「何物强藩,诱致邻寇,荡摇我边疆,俘杀我人民!」《儒林外史》第三五回:「朕在位三十五年,幸托天地祖宗,海宇升平,边疆无事。」
《漢語大詞典》:传烽(傳烽)
点燃烽火,逐站相传,以报敌情。 宋 苏轼 《登州召还议水军状》:“自国朝以来常屯重兵,教习水战,旦暮传烽以通警急。” 明 陈子龙 《出自蓟州门行》:“传烽始北塞,列戍望南楼。” 清 鲍珍 《范文贞公祠》诗:“当年 闽 海见传烽,犀兕空多弃甲重。” 康有为 《登万里长城》诗:“清时堡堠传烽静,出塞山川作势雄。” 王国维 《观堂集林·敦煌汉简跋十三》:“古者传烽以多少为识,如墨子·号令《杂守》二篇所言,皆以烽之多少示敌之远近者也。”
《漢語大詞典》:夕烽
边塞烽烟,在傍晚点燃,以报平安。 唐 杜甫 《夕烽》诗:“夕烽来不近,每日报平安。” 朱鹤龄 注:“按 唐 镇戍,每日初夜放烟一炬,谓之平安火。” 宋 苏轼 《送岢岚军通判叶朝奉》诗:“夕烽过后人初醉,春雁来时雪未滋。” 清 顾炎武 《江上》诗:“江上传夕烽,直彻 燕 南陲。”
《漢語大詞典》:烽尘(烽塵)
烽火和烟尘。借指战乱。 元 宫天挺 《范张鸡黍》第一折:“想 高皇 ,想 高皇 ,本亭长,区区 泗水 滨。将诸侯,西入 秦 ,不五年,扫清四海絶烽尘。” 明 高启 《与刘将军杜文学晚登西城》诗:“相期俱努力,天地正烽尘。”《西湖佳话·三台梦迹》:“今天下承平日久,耳不闻兵戈铁马之声,目不观烟火烽尘之警。”
《國語辭典》:狼烽  拼音:láng fēng
焚烧狼粪所形成的烽烟,风吹不易消散。古代戍守边境的军士多用来传达警讯。宋。陆游〈谢池春。壮岁从戎〉词:「阵云高,狼烽夜举。」
《國語辭典》:狼烟(狼煙)  拼音:láng yān
古代戍守边境的军队,遇有紧急状况,即焚烧狼粪燃起烽烟。后比喻战争、兵乱。唐。杜牧 边上闻笳诗三首之一:「何处吹笳薄暮天,塞垣高鸟没狼烟。」《三国演义》第二一回:「既把孤身离虎穴,还将妙计息狼烟。」
《國語辭典》:举烽(舉烽)  拼音:jǔ fēng
举起烽火。古代的一种军事示警信号设备。遇有敌兵入侵时,便在烽火台上燃烧薪草,通知警戒和救援。《史记。卷七七。魏公子传》:「公子与魏王博,而北境传举烽。」
《漢語大詞典》:举燧(舉燧)
(1).燃起火把。文选·张衡〈西京赋〉:“升觴举燧,既釂鸣鐘。” 薛综 注:“燧,火也。谓行酒举烽火以告众也。”后汉书·班固传上:“割鲜野食,举燧命爵。”按,文选·班固〈西都赋〉作“举烽”。
(2).燃起告警烽烟。宋史·种世衡传:“有急,则举燧介马以待。”
《漢語大詞典》:烽堠
见“ 烽候 ”。
分類:烽堠
《國語辭典》:烽候  拼音:fēng hòu
烽火台。用来侦察敌人的地方。如:「前方烽候传来备战的讯息,军队马上进入紧急状态。」
《漢語大詞典》:烽台(烽臺)
即烽火台。太平御览卷三三五引 唐 李靖 《兵法》:“烽臺於高山四顾险絶处置之。” 宋 苏舜元 苏舜钦 《瓦亭联句》:“烽臺屹屹百丈起,但报平安摇桔橰。”
分類:烽火台
《漢語大詞典》:惊烽(驚烽)
报警的烽火。惊,通“ 警 ”。墨子·杂守:“亭一鼓,寇烽、惊烽、乱烽、传火,以次应之,至主国止。” 唐 沈亚之 《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策》:“如此,则王畿之内,安有惊烽之虞哉!”
分類:报警烽火
《漢語大詞典》:连烽(連烽)
(1).连延的烽燧。 北周 庾信 《同卢记室从军》诗:“连烽对岭度,嘶马隔河闻。”
(2).喻战事。 清 徐旭丹 《兵船行》:“一朝连烽迷海道,帆檣如山倏然倒。”
《國語辭典》:烽候  拼音:fēng hòu
烽火台。用来侦察敌人的地方。如:「前方烽候传来备战的讯息,军队马上进入紧急状态。」
《漢語大詞典》:褒女
亦作“褒女”。 褒姒 。 三国 魏 李康 《运命论》:“ 幽王 之惑 襃女 也,祅始於 夏 庭。” 唐 李商隐 《华清宫》诗:“未免被他 褒女 笑,只教天子暂蒙尘。”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宫闱·高丽女见疑:“圣主之严防女戎如此,又安得 襃女 、 驪姬 之祸乎?”参见“ 襃姒 ”。
分類:褒姒
《國語辭典》:褒姒  拼音:bāo sì
人名。周幽王的宠妃,生卒年不详。褒人所献,姓姒,故称为「褒姒」。褒姒生性不爱笑,幽王为取悦褒姒,举烽火召集诸侯,诸侯匆忙赶至,却发觉并非寇匪侵犯,只好狼狈退走。后来犬戎入寇,王举烽火示警,诸侯以为又是骗局而不愿前往,致使幽王被犬戎所弑,褒姒亦被劫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