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相关人物
宋庠
 
宋祁


《归田录》卷一~3~
宋郑公初名郊,字伯庠,与其弟自布衣时名动天下,号为「二宋」。其为知制诰,仁宗骤加奖眷,便欲大用。有忌其先进者谮之,谓其「姓符国号,名应郊天」。又曰:「郊者交也,交者,替代之名也,『宋交』,其言不详。」仁宗遽命改之,公怏怏不获已,乃改为庠,字公序。公后更践二府二十馀年,以司空致仕,兼享福寿而终。而谮者竟不见用以卒,可以为小人之戒也。
《宋史》卷二百八十四〈宋庠列传·(弟)宋祁〉~9593~
祁字子京,与兄庠同时举进士,礼部奏祁第一,庠第三。章献太后不欲以弟先兄,乃擢庠第一,而置祁第十。人呼曰「二宋」,以大小别之。释褐复州军事推官。孙奭荐之,改大理寺丞、国子监直讲。召试,授直史馆,再迁太常博士、同知礼仪院。有司言太常旧乐数增损,其声不和。诏祁同按试。李照定新乐,胡瑗铸钟磬,祁皆典之,事见乐志。预修广业记成,迁尚书工部员外郎、同修起居注、权三司度支判官……。徙判盐铁句院,同修礼书。次当知制诰,而庠方参知政事,乃以为天章阁待制,判太常礼院、国子监,改判太常寺。庠罢,祁亦出知寿州,徙陈州。还知制诰、权同判流内铨,以龙图阁直学士知杭州,留为翰林学士。提举诸司库务,数釐正弊事,增置勾当公事官,其属言利害者,皆使先禀度可否,而后议于三司,遂著为令。徙知审官院兼侍读学士。庠复知政事,罢祁翰林学士,改龙图学士、史馆修撰,修唐书。累迁右谏议大夫,充群牧使。庠为枢密使,祁复为翰林学士。祁兄弟皆以文学显,而祁尤能文,善议论,然清约庄重不及庠,论者以祁不至公辅,亦以此云。修唐书十馀年,自守亳州,出入内外尝以稿自随,为列传百五十卷。预修籍田记、集韵。又撰大乐图二卷,文集百卷。祁所至,治事明峻,好作条教。其子遵治戒不请谥,久之,学士承旨张方平言祁法应得谥,谥曰景文。
典故

《礼记·王制》
「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虞庠在国之西郊。」东汉·郑玄注:「皆学名也,异者四代相变耳。……西序、虞庠亦小学也。……庠之言养也,周之小学,为有虞氏之庠制,是以名庠云。」

例句

独有虞庠客,无由拾落蓂。 韩愈 和崔舍人咏月二十韵

《國語辭典》:庠序  拼音:xiáng xù
庠与序,皆为古时学校的名称。《孟子。梁惠王上》:「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汉。班固〈东都赋〉:「是以四海之内学校如林,庠序盈门。」
《國語辭典》:上庠  拼音:shàng xiáng
古代称位在京师的国立大学为上庠。《礼记。王制》:「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一:「此人若回来寻时,可叫他来京师上庠贯道斋寻问林上舍,名积,字善甫,千万!」
分類:大学
《國語辭典》:胶庠(膠庠)  拼音:jiāo xiáng
胶,大学;庠,小学。「胶庠」指周代学校的名称。语本《礼记。王制》:「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后以「胶庠」通称学校。《梁书。卷三○。列传。裴子野》:「且章句洽悉,训故可传,脱置之胶庠,以弘奖后进。」唐。元稹酬杨司业十二兄早秋述情见寄〉诗:「秋草古胶庠,寒沙废宫苑。」
《國語辭典》:郡庠  拼音:jùn xiáng
科举时代称府学为「郡庠」。元。王恽〈谒武惠鲁公林墓〉诗:「清秩铨华省,群英萃郡庠。」
分類:科举府学
《漢語大詞典》:虞庠
周 代学校名。《礼记·王制》:“ 周 人养国老於东胶,养庶老於虞庠。虞庠在国之西郊。” 郑玄 注:“虞庠亦小学也。西序在西郊, 周 立小学於西郊…… 周 之小学为 有虞氏 之庠制,是以名庠云。其立乡学亦如之。”或曰,虞庠有二义。周礼·春官·大司乐“掌成均之灋” 清 孙诒让 正义:“案虞庠有二:一为大学之北学,亦曰上庠;一为四郊之小学,曰虞庠。《明堂位》云:‘米廪, 有虞氏 之庠也。’《文王世子》云:‘书在上庠。’此大学之虞庠也。《王制》云:‘虞庠在国之西郊。’北史·刘芳传《王制》西郊作四郊,与《祭义》注合,是也。此小学之虞庠也。” 南朝 宋 颜延之 《皇太子释奠会作》诗:“虞庠饰馆,睿图炳睟。” 唐 柳宗元 《四门助教厅壁记》:“ 周 人置虞庠於四郊,以养国老、教胄子。”
分類:学校或曰
《漢語大詞典》:国庠(國庠)
国家开设的学校。旧唐书·文宗纪下:“皇太子方从师傅传授六经,一二年后,当令齿胄国庠,以兴坠典。”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二:“ 吴君 不附国庠,名第在於榜末。”
《漢語大詞典》:党庠(黨庠)
指古代乡学。语出《礼记·学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 唐 刘禹锡 《绝编生墓表》:“死则必葬我於党庠之侧,尚其有知,且闻吾书。” 陈炽 《〈盛世危言〉序》:“故 三代 以上之为治也,家塾、党庠、学校遍天下,惟恐其民之不智而 始皇 愚之。”
分類:乡学
《漢語大詞典》:庠校
古代学校。 明 李东阳 《送孛士常》诗:“诗书起庠校,戎马壮边疆。”
分類:学校
《國語辭典》:邑庠  拼音:yì xiáng
科举时代称县学为「邑庠」。明。李昌祺《剪灯馀话。卷一。月夜弹琴记》:「到任三日,祇谒先圣于邑庠。」
分類:称县县学
《國語辭典》:游庠(遊庠)  拼音:yóu xiáng
明、清时期,儒生经考试录取为生员,入府、州、县学肄业,谓之「游庠」。《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他年十二岁上,就游庠的。养成一肚皮的学问。」也作「游庠」。
《漢語大詞典》:庠塾
《礼记·学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后因以“庠塾”泛称地方学校。南齐书·武帝纪:“命彼有司,崇建庠塾。” 唐 柳宗元 《柳常侍行状》:“既富而教,庠塾列焉。” 明 唐顺之 《封知县张公墓志铭》:“以贫故,资生事为急也,故不得久从事于庠塾絃诵之业。”
分類:学校
《漢語大詞典》:设庠(設庠)
开办学校。 前蜀 韦庄 《和郑拾遗秋日感事一百韵》:“紫闥重开序,青衿再设庠。”
《漢語大詞典》:在庠
明 清 时代,凡经本省各级考试,取入府、州、县学的秀才,称为“在庠”。庠,古代的地方学校。儒林外史第二回:“这是我们集上在庠的 梅相公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八回:“他何尝在庠,是个监生报捐的功名。”
《漢語大詞典》:二宋
(1).指 宋 宋庠 与弟 祁 。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上:“﹝ 宋郑公 庠 ﹞与其弟 祁 自布衣时名动天下,号为二 宋 。”
(2).指 宋 宋雄 与 宋琪 。宋史·宋雄传:“ 宋雄 者,亦 幽州 人。初与 琪 齐名 燕 蓟 间,谓之二 宋 。”
(3).指 元 宋本 与弟 褧 。元史·宋本传:“﹝弟 褧 ﹞其文学与 本 齐名,人称之曰二 宋 云。”
(4).指 明 宋克 宋广 。明史·文苑传一·宋克:“﹝ 克 ﹞杜门染翰,日费十纸,遂以善书名天下。时有 宋广 ,字 昌裔 ,亦善草书,称二 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