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周礼注疏》卷三十六〈秋官司寇·司刺〉~539~
司刺掌三刺、三宥、三赦之法。以赞司寇听狱讼……一宥曰不识,再宥曰过失,三宥曰遗忘。
《春秋左传·昭公三年》
非宅是卜,唯邻是卜,二三子先卜邻矣。

例句

圣代逢三宥,营魂空九迁。 顾况 寄上兵部韩侍郎奉呈李户部卢刑部杜三侍郎

典故
相关人物
叔向
 
晋侯
 
祁奚
 
范宣子


《春秋左传·襄公二十一年》
于是祁奚老矣,闻之,乘驲而见宣子,曰:「……夫谋而鲜过,惠训不倦者,叔向有焉,社稷之固也。犹将十世宥之,以劝能者。今壹不免其身,其弃社稷,不亦惑乎。」
《昭明文选》第二十七卷 鲍明远《还都》
诗:鳞鳞夕云起,猎猎晓风遒

例句

苗裔当蒙十世宥,岂谓贻厥无基阯。 韩愈 寄卢仝

《國語辭典》:宥密  拼音:yòu mì
1.深广、静密。《诗经。周颂。昊天有成命》:「成王不敢康,夙夜基命宥密。」《乐府诗集。卷七。郊庙歌辞七。唐禅社首乐章。雍和》:「夙夜宥密,不敢宁宴。」
2.枢密院。因掌管军事机密,故称为「宥密」。宋。苏轼赐正议大夫枢密院事安焘乞退不允批答〉:「宥密之司,安危所寄。」
《漢語大詞典》:在宥
庄子·在宥:“闻在宥天下,不闻治天下也。” 郭象 注:“宥使自在则治,治之则乱也。” 成玄英 疏:“宥,宽也。在,自在也……《寓言》云,闻诸贤圣任物自在宽宥,即天下清謐。”后因以“在宥”指任物自在,无为而化。多用以赞美帝王的“仁政”、“德化”。 南朝 宋 谢灵运 《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诗:“在宥天下理,吹万羣方悦。”旧唐书·代宗纪:“今将大振纲维,益明惩劝,肇举改元之典,弘敷在宥之泽,可大赦天下,改 广德 三年为 永泰 元年。”《元典章新集·国典·诏令》:“﹝朕﹞乃於三月十九日即皇帝位於 大明殿 ,诞受维新之命,庸推在宥之恩。”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九:“圣天子在宥如伤,虽游艺餘閒而诚求保赤之怀。”
分類:自在指任
《國語辭典》:赦宥  拼音:shè yòu
赦免、宽恕。《五代史平话。唐史。卷上》:「自知悔罪,职贡相继,乞从赦宥。」《三国演义》第三回:「何进谋反,已伏诛矣。其馀胁从,尽皆赦宥。」
《國語辭典》:宽宥(寬宥)  拼音:kuān yòu
宽恕、原谅。《后汉书。卷二二。王梁传》:「虽蒙宽宥,犹执谦退。」
《漢語大詞典》:宥过(宥過)
谓宽恕别人的过错。《书·大禹谟》:“ 皐陶 曰:‘帝德罔愆,临下以简,御众以宽,罚弗及嗣,赏延於世。宥过无大,刑故无小。’” 汉 孔融 《与王朗书》:“主上宽仁,贵德宥过。” 唐 刘禹锡 《贺雪州表》:“昨因大庆,爰降殊私,广宥过之科,开自新之路。纶言一发,神圣潜通,遂令迷误之徒,顿释忧危之虑。”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五:“夫误伤人者过也,回护则恶矣。天道宥过而殛恶,听汝巧辩乎!”
分類:宽恕过错
《韵府拾遗 支韵》:宥之
汉书礼乐志郊祀歌:神若宥之,传世无疆。
《漢語大詞典》:宥府
即枢密院。 宋 周密 《癸辛杂识前集·袁彦纯客诗》:“ 袁彦纯 同知,始以 史同叔 同里之雅,荐以登朝,尹京既以才猷自结上知,遂繇文昌躋宥府,寖寖乎柄用矣。” 明 高启 《送樊参议赴江西参政序》:“今 樊公 四迁其官,更十五年不出宥府,其能自效卓卓如此者,诚由圣天子知人善任之所致也。”
分類:枢密院
《漢語大詞典》:宥罪
赦免罪过。易·解:“象曰:雷雨作,解,君子以赦过宥罪。” 孔颖达 疏:“过轻则赦,罪重则宥,皆解缓之义也。” 南朝 梁 任昉 《禅梁玺书》:“待旦同乎 殷后 ,日昃过於 周文 ,风化肃穆,礼乐交畅,加以赦过宥罪,神武不杀,盛德昭於景纬,至义感於鬼神。” 清 俞樾 《茶香室三钞·葛诚》:“ 葛成 慷慨就狱,后得宥罪。”
《國語辭典》:恩宥  拼音:ēn yòu
施恩宽恕。《宋书。卷六四。列传。郑鲜之》:「夫恩宥十世,非不隆也。功高赏厚,非不报也。」《西游记》第一一回:「诉罢前言,回谢十王恩宥。」
分類:恩宽宽宥
《漢語大詞典》:三宥
(1).指古代对犯罪者可从轻处理的三种情况。周礼·秋官·司刺:“司刺掌三刺、三宥、三赦之法,以赞司寇听狱讼……壹宥曰不识,再宥曰过失,三宥曰遗忘。”《孔子家语·刑政》:“ 孔子 曰:‘成狱成於吏,吏以狱成告於正,正既听之,乃告大司寇。听之,乃奉於王。王命三公、卿士参听棘木之下,然后乃以狱之成疑於王。王三宥之以听命而制刑焉。’” 王肃 注:“君王尚宽宥,罪虽以定,犹三宥之。”隋书·刑法志:“ 周 王立三刺以不滥,弘三宥以开物。” 清 沈育 《皋陶祠》诗:“主德宽三宥,臣心慎五章。”
(2).古代王、公家族之人犯法,有宽恕三次之制。礼记·文王世子:“公族无宫刑,狱成,有司讞于公,其死罪,则曰:‘某之罪在大辟。’其刑罪,则曰:‘某之罪在小辟。’公曰:‘宥之。’有司又曰:‘在辟。’公又曰:‘宥之。’有司又曰:‘在辟。’及三宥,不对,走出,致刑于甸人。”《后汉书·张酺传》:“臣闻王政骨肉之刑,有三宥之义,过厚不过薄。” 宋 苏轼 东坡志林·赵高李斯:“古者公族有罪,三宥然后制刑。”
(3).古代天子、诸侯劝食的礼仪。宥,同“ 侑 ”。周礼·春官·大司乐:“王大食,三宥,皆令奏鐘鼓。” 郑玄 注:“宥,犹劝也。” 南朝 梁 萧子云 《雍雅》诗之二:“百礼斯洽,三宥已行。”按,天子、诸侯于每月初一、十五日加牲进食,称大食。
《國語辭典》:原宥  拼音:yuán yòu
原谅宽恕。《后汉书。卷六六。陈蕃传》:「请加原宥,升之爵任。」《南史。卷二七。孔琳之传》:「东军主凡七十六人,于阵斩十七人,馀皆原宥。」
分類:原宥赦罪
《漢語大詞典》:矜宥
矜怜宽宥。后汉书·刘恺传:“宜蒙矜宥,全其先功。” 金 王若虚 《君事实辨下》:“ 明皇 时, 张瑝 、 张秀 亦以父讐杀 杨 汪 ,议者多言宜加矜宥。” 清 洪升 《长生殿·仙忆》:“烦仙子转奏月主,説我尘凡旧谱,不堪应命,伏乞矜宥。”
分類:宽宥
《漢語大詞典》:获宥(獲宥)
得到赦宥。左传·庄公二十二年:“羇旅之臣,幸若获宥,及於宽政,赦其不闲於教训而免於罪戾,弛於负担,君之惠也,所获多矣。” 北周 庾信 《又谢赵王赉息丝布启》:“南冠获宥,既预礼延;稚子胜衣,还蒙拜謁。” 唐 白行简 《滤水罗赋》:“滤 颜生 之瓢水,欲饮而徐清;漉 范令 之釜鱼,将烹而获宥。”
分類:赦宥
《漢語大詞典》:十世宥
左传·襄公二十一年载, 春秋 时 晋 范宣子 杀 叔向 之弟 羊舌虎 等而囚 叔向 。 祁奚 见 宣子 ,曰:“夫谋而鲜过、惠训不倦者, 叔向 有焉,社稷之固也,犹将十世宥之,以劝能者。今壹不免其身,以弃社稷,不亦惑乎?”后因以“十世宥”谓功臣后裔即使有罪,也应予宽恕。后汉书·党锢传·李膺:“今所考案,皆海内人誉,忧国忠公之臣。此等犹将十世宥也,岂有罪名不章而致收掠者乎?” 唐 韩愈 《寄卢仝》诗:“苗裔当蒙十世宥,岂谓貽厥无基阯。”亦作“ 十世宥能 ”。 晋 潘岳 《马汧督诔》:“我虽末学,闻之前典,十世宥能,表墓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