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对“七”在历代律诗中的例子:
- 名高五七字,道胜两重科。 唐末·郑谷 送京参翁先辈归闽中
- 地图封七泽,天限锁重扃。 中唐·窦庠 酬韩愈侍郎登岳阳楼见赠
- 几曾期七日,无复降重霄。 唐·郑畋 题缑山王子晋庙
- 势受重湖让,形难七泽吞。 唐末·李咸用 庐山
- 每重九日例凄苦,垂七十年更乱离。 宋末元初·方回 九日约冯伯田王俊甫刘元煇
- 将坛七拜功增重,省府重登官转高。 南宋·何梦桂 送高参政
- 皇武惟扬昭七德,帝华克协丽重明。 北宋·文彦博 神宗皇帝挽词 其三
- 新佩荷囊重渍色,更乘兰馥七香车。 宋·张明中 三月二日紫牡丹
- 人近七旬头未白,山无重数叶初黄。 南宋·宋伯仁 村庄即事
- 羡君传七略,何日款重闱。 南宋·周必大 次折仲古枢密韵寄题耒阳曹钦臣彦若藏书室
- 蓬饵重阳节,金针七夕期。 北宋·钱惟演 宣曲二十二韵
- 锦帷迎七夕,蓬饵荐重阳。 北宋·刘筠 宣曲二十二韵
- 承恩屡入九重殿,出对尝先十七人。 元末明初·张昱 留题天目尊师,并题苍古诗卷
- 七宿低喉舌,重洲倚辅车。 元末明初·王逢 题严韡德华北涯钓隐图
- 万里风涛才七日,六年天使此重来。 明·李东阳 送董子仁给事使琉球
- 银河七夕佳期近,玉骨重泉别恨长。 明末清初·李健 寄舍弟鳏居 其二
- 重台莲瓣弓三寸,七出菱花镜一奁。 明末清初·王彦泓 小祥之后,勉复弄笔梦游十二首 其九
- 清尘晓匝重城咽,素仗宵严七校齐。 明末清初·李敏求 大行大王大幸山陵。奉哭口占 其二
- 七月之中山戴雪,重阳以后水含澌。 明末清初·李安讷 九月十六日
- 天近重阳才二日,人过七帙已三年。 明·潘希曾 寿谢母太孺人
- 李白有才身七尺,项郎无命眼重瞳。 明·徐居正 次韵成和仲
- 绝域重明无足儗,天孙七宝岂能俦。 明·夏原吉 菊花枕
- 去时逢七夕,归路过重阳。 明末清初·李安讷 永平府道中 其二
- 看菊未酬重九会,蓄兰仍办七千夫。 清末民国初·王闿运 安庆吊吴竹庄
- 到逢七夕鹊先喜,归趁重阳雁有情。 清·张问陶 送颜鲁舆之江南
- 杯乾重九后,瓮卧七旬馀。 清初·查慎行 周柯云以诗索酒戏答之
- 七恨至今无可说,重泉相待有馀悲。 清末民国初·曾习经 十一月七日德宗皇帝孝定皇后奉安崇陵泣纪
- 灵椿老去蓂舒七,丹荔香时梓荫重。 清·陈夔麟 花朝后一日同儿弥月仍用前韵复成二律录寄石甫 其二
- 天阙九重留觉相,云台四七證前身。 清·林则徐 曹俪笙相国师七十寿诗 其七
- 吟成七字幽怀展,闲却重门俗事稀。 清·李汉辅 饮次呼韵
- 敢黩武钦武七德,广承运际运重熙。 清·弘历 洪范九五福之四曰攸好德联句
- 七旬名漏黄金榜,重叠荣施白板扉。 清·罗国俊 大兄整旃得邀封典,敬书家信后
- 餐英人比重阳健,言志诗难七子皆。 清·杭世骏 展重阳于吴山西爽阁会者七人
- 七月登高亦自好,重阳携酒未应贤。 清·赵显命 与侄辈。登山。归憩卢亭
- 江声似恨山重叠,乡梦都迷路七千。 清·洪亮吉 观音阁
- 古来歌七德,今日炳重离。 清·弘历 九日讲武恭纪
- 快值重阳节,仍成七客游。 清·何绍基 涪州重聚 其四
- 光阴俱七帙,天地又重阳。 清·权斗经 又成一律
- 七夕已过聊守拙,重阳未到遽催租。 民国·萧梦霞 七月初八自东街天灯弄移寓城外南洲百感交集因有是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