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遗
《国语辞典》:拾遗  拼音:shí yí
1.捡取他人遗失的财物。《战国策。秦策一》:「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2.比喻轻而易举。《汉书。卷六七。梅福传》:「合天下之知,并天下之威,是以举秦如鸿毛,取楚若拾遗。」《文选。干宝。晋纪总论》:「自上逆下,非邻国之势也,然而成败异效,扰天下如驱羊,举二都如拾遗。」
3.采补缺漏遗佚。《南齐书。卷九。礼志上》:「吴则太史令丁孚拾遗汉事,蜀则孟光、许慈草建众典。」
4.匡正别人过失或缺点。《抱朴子。外篇。崇教》:「有师友之名,无拾遗之实。」
5.职官名。唐代谏官,武则天时始置左右拾遗,掌供奉讽谏,以救补人主言行的缺失。见《旧唐书。卷四三。职官志二》。

根据历代诗词可找到字在拾遗一词中读声的确凿證据102例,同时可找到读声的證据2例,显然读远少于读,故此建议作诗时字在拾遗一词中作用。具体如下:

例證:
反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