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对“通”在历代律诗中的例子:
- 蓟城通漠北,万里别吾乡。 盛唐·李颀 古塞下曲
- 松台前后花皆别,竹崦高低水尽通。 中唐·王建 题裴处士碧虚溪居
- 论撰内通仙殿籍,拜兴初别夕郎闱。 北宋·宋敏求 送程给事知越州
- 不嫌瘴地无家别,犹喜山房有路通。 北宋·郭祥正 迁居西湖普贤院寄自省上人
- 碧池漫凿方通径,鳞沼聊巡供别储。 宋·吕本中 咏郭西鱼池
- 六通四辟非关学,万别千差不见功。 宋·郭印 诸友和章及性宗用韵二首 其一
- 以貌取人通体似,其心如我别般春。 南宋·方岳 次韵红蕉
- 西舍东邻今日别,北鱼南雁几时通。 宋末元初·汪元量 晓行
- 自然通感应,意外别长生。 北宋·赵炅 逍遥咏 其十六
- 春通三径晚,家别九江遥。 宋·释行肇 酬赠梦真上人
- 几年与君别,一字不余通。 南宋·赵汝燧 寄卢司户
- 檐下白云来别洞,瓶中净水泻通津。 元末明初·李穑 杂咏 其二
- 江南亲旧多年别,海上音书几日通。 元末明初·李延兴 送张都事赴浙省
- 行歌万里别,声教百蛮通。 元·黄溍 送句龙提举之云南
- 远峰愁北别,清梦与君通。 明末清初·龚鼎孳 留别澹心即次原韵 其五
- 十年别恨风尘里,三世通家气谊馀。 明·王佐(汝学) 别陈廷器
- 水到湘滩思已别,文留钴鉧梦还通。 明末清初·方维仪 寄山东何大方伯夫人之广西
- 但于世上通无事,肯把人间别有天。 明·金时习 与闵居士话
- 人欲别时情自恶,学粗通处事方难。 明·顾清 送高进之入上海学
- 齿德自应高下别,清要曾忝历扬通。 明·金正国 松石居士。乃崔同知汝慎公自号也。卜筑于双溪旧洞。取八景为晚景之娱。走书求咏。辞不得已。强掇芜辞。以酬来教。徒辱雅意。惭谢惭谢。不肖于公。齿德虽愧。宿缘不浅。每念昔日追随步武。玷污后尘者非一再。正德己巳。始与公同入玉堂。为修撰。庚午。余为正言。公为献纳。同事于谏院。未几。又移天曹。同给事于郎舍。后余又以直提学。移银台为承旨。公代余为直学。俄又移拜承旨。同司喉舌。戊寅。余谬膺方岳之命。出为黄海监司。庚辰。坐累见罢。公又代余交黾为观察本道。余今落拓居村。殆将数纪。专壑自娱。优游送老。而公亦名位蹭蹬。累遭谴罢。虽或见叙。每置散班。筑居幽僻。松石自号。颇有山野兴致。城中郭外。虽云异处。暮年闲况。依俙相似。平生出处荣落。似与相期。亦非偶然。第恨昔日少年。今作白头。公之齿日。又多于我。荏苒暮景。云树悬思。尚未得陪杖屦同老于一壑。寻常倾慕者亦将二纪于兹。是何中岁相须之勤。而晚来相阻之阔也。用是不能无介然于怀。八咏皆着题。绝止四句。不得寓别意。更掇近诗一首。以寓馀意
- 竟日遨游经别墅,凌风摇曳过通津。 明·胡所思 午日同黎惟敬泛舟
- 刃恢盘错方知别,才济艰虞始信通。 明末清初·俞玚 送吴侍郎君瑞按察湖西
- 是非在我休分别,荣辱关天任塞通。 明末清初·金尚宪 次北渚寄别诗韵。以广其意
- 分庭曲礼虽差别,祝上微诚自感通。 明末清初·金尚宪 次去非万寿节早朝韵
- 方思虎节临关别,忽见鱼书隔岭通。 明末清初·李安讷 咸镜道观察使金重胤。远送厚赆。枉寄别什。辄用其韵而谢之 其一
- 休论双鸟三年别,自有灵犀一点通。 明末清初·尹顺之 寄叔向
- 脉脉多年别,盈盈一水通。 明·丁熿 寄若木公
- 物外通三岛,壶中别一天。 明·祁顺 游庐山开先寺和陈宪长韵
- 封疆两岸别,冠盖一槎通。 明·梁庆遇 次五山统军亭
- 伫听归鸿过别馆,闲随芳草绕通渠。 清·厉鹗 沈椒园待御寄和移居诗用韵奉答四首 其一
- 溪山久别徒观画,嗜好相通每藉朋。 清·钱载 乞得朱学士筠所购马文璧山水小幅赋谢
- 渺与堇原别,艰将云栈通。 清·钱载 宝鸡
- 风烟通上下,民俗别荆吴。 清·姚鼐 送陈东浦方伯自江宁移任安徽三十二韵
- 零雨散时人欲别,故山遮处梦还通。 清·汤右曾 送翁康贻南归
- 教育普通兼妇女,抚绥特别化狉獉。 清末·许南英 台感 其六
- 取名因各别,责实本胥通。 清·弘历 湛持轩
- 瑶海三峰别,银湾一鹊通。 清·金礼嬴 琴台探梅
- 路通罗马今犹是,人别巴黎昨已非。 近现代·朱帆 车行奥地利之野途中偶得
- 践实体诚非别术,沉机观变竟通神。 清末至现当代·谢觉哉 在范亭处谈毛主席的思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