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对“山”在历代律诗中的例子:
- 关山月皎清风起,送别人归野渡空。 唐末·韩偓 江南送别
- 肯约山行频滞雨,预怀别后费相思。 南宋·赵蕃 赠袁州王教授时会
- 别去廿年如梦寐,山头一日忽逢君。 元·李孝光 用群字韵寄伯雨尊师
- 鲸音发响啸山鬼,荔子磨丹供别筵。 元·李士瞻 游云门寺
- 江左枯棋宜别墅,襄阳落日醉山翁。 明·徐渭 某氏新园
- 顿使别离恨,变为山水心。 明末清初·吴嘉纪 澹生为予鼓琴
- 劳君远示山中札,使我难为别后心。 明末清初·成鹫 答古冈易兼人
- 江路有云连别岛,野田无路到山家。 明·胡一桂 从固陵江氏访硕父于来氏塾中几不得路
- 十载每供山水话,一朝那忍别离愁。 明·刘希庆 奉呈申判尹义州迎慰之行 其一
- 别院秋清苏病骨,山罍酒满荡愁胸。 明·郑琢 李佥知田居
- 寂寂海山含晚景,悠悠离别怨西风。 明·李春元 送李汝固赴杆城
- 看山有兴还堪写,惜别从来不解愁。 元末明初·孙蕡 送蔡九节还南安
- 殷勤劝酒非为别,归到宁亲更出山。 明·江以达 予放归至浙中暂憩湖上适冯子仁得宥至自岭南城中邵仲德仲才兄弟载酒相就感今道故怆然伤神辄穷竟日之欢复订来春之约
- 一番离别中年后,千里河山夕照中。 明·顾清 四月十三日同时敏送仲玉景和归途有感作
- 九月山前路,六年别后思。 明·徐居正 送文化李使君
- 有诗伤远别,无雁到家山。 明·李恒福 数日夜梦不佳。乡思政急。入河东县。闻成接伴自贼中奔还。南边大扰。起题县壁
- 谁奏关山曲,偏添恨别情。 明·霍与瑕 初春十一粤秀山社会 其一
- 苍黄离别后,风雨海山赊。 明·李荇 哭赵生 其一
- 此别无家别,千山更万山。 明·李达 次权进士韵
- 此别无家别,千山更万山。 明·李达 次权进士韵
- 半载同山寺,天涯奈别何。 明·黄省曾 送潘子汝亨还庐江
- 万山曾历涉,一别已长捐。 明·卢龙云 贵竹署中忆薛德茂侍御二首有引 其一
- 似曾离别情俱幻,重语家山梦转遥。 清·张问陶 袁垕吾留都
- 半天鸾鹤山中梦,六载京华别后春。 清·蒋士铨 题桧门先生小清凉山房图 其一
- 伤别伤春发争白,故山故友眼俱青。 清·黎简 夜过麦文池
- 离杯别雨征衣湿,水白山枯濑月干。 清·黎简 得平叔书寄侯贞友
- 居人饯别须臾事,行子看山黯淡愁。 清·张问陶 近秋客思
- 入山思把臂,惜别更登台。 明末清初·宋琬 同牧仲弟及谭长益诸君子宿焦山僧舍分赋四首兼送牧仲归黄州 其四
- 却向山中谋小集,试从别后忆今欢。 清末至民国·陈宝琛 十一月十四夜听水斋同苏盦待月即送北行
- 山行有日知身健,别路把杯又鬓斑。 清末民国初·金允植 滞雨雩溪。临发赠砚史
- 豫愁别后稀鸿雁,长使山中怨薜萝。 晚清·李慈铭 丁丑九日京邸偕子宜庆乐楼听歌即送其之官闽中二首 其一
- 而今离别三年远,依旧江山一梦迟。 清·赵冕镐 偶题
- 水势青山浮日去,雁声大别过江来。 清·胡奉衡 黄鹤楼
- 已看别馆行来近,且喜山田报处丰。 清·弘历 波罗河屯行宫作
- 山僧岂解陈蕃榻,别业浑成王粲楼。 清·弘历 夏日大觉寺杂诗 其一
- 山中供客无兼味,别后传情有尺书。 晚清·林朝崧 次韵答槐庭寄怀之作二首 其一
- 山衙看竹随流水,别墅停骖送夕霏。 清·潘业 行县夜宿胡民部鹤汀山庄和壁间韵
- 山水互争新雨色,别离无奈故人情。 清末近现代初·方仁渊 次韵萧云门游山即席之作藉以送行二首 其二
- 一别频玄燕,千山限白狼。 清·吴兆骞 奉寄安大将军三十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