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78 句因包含“七德”,据此推断可能引用了典故:七德
第 2、79 句因包含“九功”,据此推断可能引用了典故:九功
第 6 句因包含“垂衣”,据此推断可能引用了典故:垂衣
第 15 句因包含“潢池”,据此推断可能引用了典故:潢池
第 22 句因包含“推毂”,据此推断可能引用了典故:推毂
第 22 句因包含“推毂”,据此推断可能引用了典故:推毂
第 23 句因包含“天潢”,据此推断可能引用了典故:天潢
第 27 句因包含“豫章”,据此推断可能引用了典故:豫章
第 37 句因包含“南亩”,据此推断可能引用了典故:南亩
第 41 句因包含“一鼓”,据此推断可能引用了典故:一鼓
第 50 句因包含“露布”,据此推断可能引用了典故:露布
第 57 句因包含“陶唐”,据此推断可能引用了典故:陶唐
第 58 句因包含“太任”,据此推断可能引用了典故:太任
第 60 句因包含“徽音”,据此推断可能引用了典故:徽音
第 69 句因包含“鼓腹”,据此推断可能引用了典故:鼓腹
第 69 句因包含“行歌”,据此推断可能引用了典故:行歌
第 70 句因包含“欃枪”,据此推断可能引用了典故:欃枪
第 70 句因包含“三阶,平”,据此推断可能引用了典故:三阶平
第 71 句因包含“宵旰”,据此推断可能引用了典故:宵旰
第 80 句因包含“五弦,琴歌南风”,据此推断可能引用了典故:五弦歌
第 81 句因包含“陈王”,据此推断可能引用了典故:陈王
第 2、79 句因包含“九功”,据此推断可能引用了典故:九功
第 6 句因包含“垂衣”,据此推断可能引用了典故:垂衣
第 15 句因包含“潢池”,据此推断可能引用了典故:潢池
第 22 句因包含“推毂”,据此推断可能引用了典故:推毂
第 22 句因包含“推毂”,据此推断可能引用了典故:推毂
第 23 句因包含“天潢”,据此推断可能引用了典故:天潢
第 27 句因包含“豫章”,据此推断可能引用了典故:豫章
第 37 句因包含“南亩”,据此推断可能引用了典故:南亩
第 41 句因包含“一鼓”,据此推断可能引用了典故:一鼓
第 50 句因包含“露布”,据此推断可能引用了典故:露布
第 57 句因包含“陶唐”,据此推断可能引用了典故:陶唐
第 58 句因包含“太任”,据此推断可能引用了典故:太任
第 60 句因包含“徽音”,据此推断可能引用了典故:徽音
第 69 句因包含“鼓腹”,据此推断可能引用了典故:鼓腹
第 69 句因包含“行歌”,据此推断可能引用了典故:行歌
第 70 句因包含“欃枪”,据此推断可能引用了典故:欃枪
第 70 句因包含“三阶,平”,据此推断可能引用了典故:三阶平
第 71 句因包含“宵旰”,据此推断可能引用了典故:宵旰
第 80 句因包含“五弦,琴歌南风”,据此推断可能引用了典故:五弦歌
第 81 句因包含“陈王”,据此推断可能引用了典故:陈王
拟七德九功舞歌效乐天体 清 · 田从典
《七德舞》,《九功舞》,武纬文经耀千古。
朝廷干羽在两阶,天下车书尽九土。
我皇御极垂衣裳,四方万国来享王。
自朝乃至日中昃,尧兢舜业不敢康。
为念斯民亦劳止,丹诏夕封驰万里。
咨尔强藩且载戈,释甲归来见天子。
苞有三蘖方凭陵,一朝敢弄潢池兵。
荡摇滇黔连楚蜀,虔刘闽越驱鲵鲸。
驿闻天子赫斯怒。
皇言一宣天日午。
誓将灭此后朝食,取彼凶残畀豺虎。
临轩命将亲推毂,中有天潢建牙纛。
日射春旗万马鸣,云开晓帐千官肃。
一从荆鄂向三湘,一自江州下豫章。
西指秦川临剑阁,南经吴越度钱塘。
王师所至如风电,合围掩群开一面。
狼奔鼠窜皆倒戈,市肆不惊芸不变。
王师所至多谣颂,行者愿赍居者送。
天语殷勤再四宣,无令南亩妨春种。
一年转战雍梁间,二年克敌威荆蛮。
三年扫清瓯与越,一鼓遂进仙霞关。
四年官军收闽地,逆臣稽首归藩位。
五年贼渠死岳阳,六年百粤置胥吏。
七年一举入成都,夹击东西疾度泸。
八年荡扫昆明穴,普天率地归皇图。
羽骑宵驰传露布,从此江山复如故。
侍臣拜手贺升平,武士鸣铙歌《大濩》。
我皇恭己开明堂,木凤衔书下八方。
嘉与吾民共休息,欲偕斯世为陶唐。
思齐太任及太姒,翼子贻孙既受祉。
恭上徽音万国欢,再沛恩纶与更始。
昔时民间苦被兵,鸟乌声乐多荒城。
今日言旋复邦族,闾里不闻愁叹声。
昔时民间苦征役,男子辍耕妇休织。
今日公家免践更,鼓腹行歌仍作息。
欃枪灭迹三阶平,我皇宵旰犹未宁。
手披目览厘庶绩,早朝晏罢勤苍生。
天纵聪明兼圣学,研精书史穷《丘》《索》。
著述开天冠百王,四海文明生礼乐。
舞《七德》,舞《九功》,五弦之琴歌《南风》。
愿令世世陈王业,王业艰难万古同(康熙二十年十月,官军收滇南,颁诏中外,示天下荡平,允群臣请上太皇太后、皇太后徽号,恩逮臣庶。阳城因仿唐代《七德》《九功》之舞,作为歌诗。中间三蘖之畔,三蘖之平,一一可考,当以诗史目之。诗之曲折顿挫,迤逦往复,得昌黎《平淮西碑》之体,不专学白乐天也。诗料见翁司寇集中,岂翁为大司成时,田为太学生,代师长拟成稿本耶?唐人诗中两见者有之。)。